靠前·贴近·跟进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狂风肆虐,暴雨滂沱。
  7月15日中午,很少过双休日的我正在家看电视,难得有这样的“轻松一刻”,突然接到《湖南日报》记者朱章安打来的电话:“赶快去耒阳,那里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洪灾,省委书记张春贤已从长沙出发,正往耒阳赶,请配合我们搞好此次报道。”
  也许是自己的职业使然,来不及带上换洗衣服,来不及向妻子道别,我提上电脑,背上采访包,带上司机小常,以最快的速度冒雨奔赴耒阳洪水前沿,我明白自己的任务是迅速了解情况,将灾情、险情、抗洪典型、救灾故事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大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各界对灾民的关注,鼓舞广大抗洪抢险军民的斗志。
  
  差一点被洪水围困
  
  黑云压城,白茫茫的雨幕无边无际,整个天空像要倒了一般,暴雨打得车窗玻璃吧吧作响,前方能见度极低,车速减到了每小时20多公里,以前一个小时的路程如今跑了两个多小时。
  车至耒阳,现场的气氛极为紧张,城区被淹三分之二,许多道路被淹,无法通行,抬着冲锋舟的抗洪官兵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从身边路过,不少光着上身的男子在雨中穿行,脸上流露的是惊恐、焦急的神色。路边,堆放着从洪水中打捞出来的铺盖、家具、广告牌......
  雨越下越大,河水正在疯狂地上涨,朝耒阳市中心城区步步紧逼。来到耒阳市委宣传部,拿到一份“耒阳市特大洪灾情况汇报”,得知受四号强热带台风“碧利斯”的影响,耒阳市12小时内降雨420多毫米,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的降雨总量,为百年一遇。水灾已经造成重大的损失。
  有人告诉我们:省委书记张春贤已经来到高速公路路口。没有半点考虑的余地,“跟上张春贤!”我们追随张春贤和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坐在火车头上,轰隆隆地冲出洪水包围圈。
  张春贤一边听取地方政府官员的汇报,一边详细察看灾情,他神情凝重,沉着冷静。当他了解到耒阳市有4万群众被洪水围困,部队进不去,群众出不来,他心急如焚,表示抗洪抢险必须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首位,现在雨还在下,水还在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作用,可用敲锣或喇叭喊话等形式,动员群众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将他们转移至山头和铁路边的制高点上。他来到泗门洲镇白沙村,看到一些灾民站在铁路桥边时,忙问村民李百桥:“村子被淹了,人都出来了吗?”李百桥回答说:“人都出来了,只是东西救不出了。”张春贤安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他了解到部分灾民没饭吃、没水喝时,便对耒阳市长唐学石说:“赶快给他们发矿泉水,发压缩饼干,保证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睡。”
  经过几个小时的察看,天已大黑。返回城区,匆匆吃上盒饭,接到爱人打来的电话:“怎么样?”“没关系,这里很安全。”小常告诉我:“你走后,嫂子连续打来几次电话,问我你到哪里去了,情况怎么样,我说没问题。”我知道,爱人是在为我的安全担忧,因为每次在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候,我总是在第一时间冲到最危险的第一线掌握新闻素材,好几次,差点跌入滔滔洪水之中。
  吃罢晚饭,已是晚上10点多钟。入住耒阳远大宾馆,这里停电、停水,找来几根蜡烛,写成《耒阳发生特大洪灾,省委书记张春贤亲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将稿件发出时,已是次日凌晨两点钟。
  第二天,我才知道,衡阳市委常委、耒阳市委书记廖炎秋在夏塘镇指挥抗洪抢险时被洪水围困一夜,《湖南日报》副总编邓献忠因道路被淹进不了城,在车上睡了一个晚上。
  
  打着赤脚与洪峰赛跑
  
  7月16日清早,我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同来的记者在门外大喊:“快起来呀,张书记6点40分去灾区!”我猛然翻起身,看了一下表:6点31分。没来得及刷牙洗脸,火速上车,冒着大雨追赶车队!
  一路上,湍急的洪水像一条巨龙正张开血盆大口吞食片片丰收在望的稻田,村民站在高地上,看到到手的谷子毁于一旦,一个个掩面而泣。
  一小时后,车队在遥田镇新桥敬老院门口戛然停下。而此时,洪水正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蔓延至该地。5分钟不到,脚下原本可通车的道路就被洪水淹没,不到20分钟,洪水漫过公路一尺多高。张春贤站在齐膝深的洪水中,他将自己乘坐的吉普车让出来,让老人们赶快转移。看到车辆还不够,他赶紧吩咐工作人员再抽调几台:“让他们先走,最好还得有人招呼他们。”张春贤镇静地指挥着,直到将敬老院的老人全部背出才离开。
  让出采访车,脱下鞋用手提着,我们只有踏水而行了,身后就是滚滚洪流,雨点如针一般击打得我们睁不开眼,一条铺满石子的小路缓缓地向高处延伸,刺得我的脚板生疼生疼,凭着多年在农村“摸爬滚打”的经验,我尽量选择有草的地方行走,以减轻脚板的痛苦。
  很快到了新市镇,张书记一行已赶往另一个灾区,且渐行渐远。我们决定在新市镇留下来,记下这里抗洪官兵的英雄壮举。
  新市镇已成泽国,远远看见村民站在二楼或三楼楼顶,伸手向过往的冲锋舟求救。这里几乎从未发过水患,由于连降暴雨,小镇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被洪水吞噬。7月15日晚,湖南某预备师接到求援的电话,150多名官兵分成3个小组分赴3个重灾区进行营救。
  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涨至屋檐,在冲锋舟上,战士们一边低头避开天空中杂乱的电线,一边像接力赛一般营救群众:“老人、孩子、妇女先上!”在湍急的洪水中救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没有一个官兵退缩。哪里最危险,哪里便有官兵们的身影。
  这天下午,以民政部常务副部长李立国为组长的国务院救灾工作组在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的陪同下来到新市镇视察灾情,当听到湖南省预备役师师长吴凯建谈起该部官兵转移了7000多群众时,他激动地说:“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群众有危险的时刻,部队总是挺身而出,你们是有战斗力的。”
   随后,我搭上国务院救灾工作组的车返回耒阳,参与听取了湖南省委、衡阳市委、耒阳市委的灾情汇报,了解到耒阳市的灾情还在继续扩大,波及整个衡阳市。
  这天晚上,宾馆继续停水停电,而窗外的雨还在下个不停。在摇曳的烛光下,我静下心来一口气写成了两条消息,一篇特写。这些消息和特写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和网站转载。
  
  搭上摩托车到上架乡采访
  
  7月17日,雨终于下得细了一些,洪水正在慢慢退去。
  一连两晚没洗澡,浑身散发着浓烈的汗臭味。管不了那么多,昨天约好今日清早与耒阳市人大代表、共产党员曹传礼同去受灾最严重的上架乡采访,了解在群众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我们的党员干部表现得怎么样。
  曹传礼如约而至,我们驱车出发。就这样不停地出发,不停地穿梭于灾区最危险的地段,我的精神一直是亢奋的......
  汽车经过三都镇,洪水刚刚退去,满目疮痍,倒塌的房屋、冲毁的桥梁、倾斜的电线杆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禾苗腐烂的浓烈臭味,不时还看到路边摆放着一两具棺材,这是在此次洪灾中遇难的村民还没来得及掩埋。
  来到上架乡,车越往里面走,灾情越严重,洪魔过去,一片萧条,惨不忍睹;房屋一片片陷塌,电线杆一排排倒下,汽车、拖拉机一辆辆颠覆在路边,树枝上还挂着丝丝缕缕的残留杂物,水泥路面下的不少泥巴被洪水掏空,车子小心翼翼地开了过去,如果稍不注意,将车毁人亡。我们壮着胆子越过这段“危险地带”,一些电线杆又横七竖八地挡住了去路,我们跳下车乘摩托车向上架乡三江村挺进,边走边停边了解情况。雨幕下、瓦砾中、淤泥里全都顾及不了,我们又打上了赤脚。
  在上架乡上架村,村民含泪向我讲述了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溪和20多名组长挨家挨户叫醒熟睡的村民,动员大家扶老携幼,冒着大雨往山上转移的故事,全村群众无一伤亡。
  在上架乡鼓楼村,村长陈常成看到河水陡涨,他一边打电话向乡政府报告,一边电话命令各组组长迅速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7组80多岁的老人文法祥没来得及转移,组长文言新冒着生命危险,撑着由几块门板拼成的“木排”,奋力把老人拉上岸。不到半小时,全村被淹,倒塌房屋110多栋,有3个组遭受灭顶之灾。这天,全村20多名党员和800多名群众一起站在暴雨中,看到一栋栋房子轰然倒塌,孩子们怕了起来,大人们说:“孩子,不要怕,有党员和干部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洪水退后,大家的粮食被洪水冲走,家里无米下锅,身上连件干衣服也没有。该村党员干部自觉组成救灾队,把没倒的房子残留的东西抢出来,安排4个人煮稀饭,集体开餐,共渡难关。上架乡中心小学共产党员陈远东、陈满玛也跑来当“义工”,帮助他们进行灾后自救。
  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触手可及,突兀而立,血肉分明,无须任何加工雕饰,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我忘记了疲劳和饥饿,原汁原味地把他们记录了下来。面对大自然狰狞的面孔,村民本能地携起手来共同抗争,在这共同抗争的过程中,团结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返回耒阳时,已是下午5点钟,匆匆吃完“中饭”,又接到办公室打来的电话:“湘江全线告急!洪峰已达60.39米,仅次于1994年特大洪灾,衡阳护城大堤危在旦夕,湖南经视现场直播车已开赴衡阳。”
  我当机立断,连夜返回衡阳,留下一个同事负责对回良玉考察耒阳的采访。路上,一车车满载抗洪官兵的大卡车也在风雨兼程,转战衡阳。
  
  为媒体提供最原始
  最丰富的素材
  
  回到衡阳,我们迅速分成五个组,其中的三个现场采访组,分别负责到衡阳城区、耒阳、衡南等地搜集抗洪救灾典型;一个记者接待组,负责对20多家新闻媒体180多名记者的接待联络协调;一个材料综合组,负责对各县(市)区的材料收集综合并上报省委宣传部。
  面对洪魔,衡阳人民奋起抗击,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坚守一线,子弟兵连续作战,装填麻袋,打桩固堤......这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场景如果不被记录,那将是我们的失职。我们还看到,泪水抹不去未来的希望,洪水冲不走生活的信念!面对渐渐退去的洪水,灾民挺起了腰杆重建家园,心在梦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这短兵相接的的新闻大战中,白天,我左右出击,与媒体协调配合,深入衡南、常宁、衡东等地灾区采访;晚上,我沉着冷静,与小郑连续加了一个多星期的晚班,连续写出三篇5000多字的通讯《沧海横流显本色——衡阳市15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抗洪抢险纪实》、《洪水中军歌嘹亮——人民子弟兵衡阳抗洪抢险纪实》、《不屈的脊梁——衡阳市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纪实》,这些稿件因为来自一线,且生动真实鲜活,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人民政协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湖南科技报》还连续发了三个头版头条,国内外一些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尽管《人民日报》、新华社在编发这些稿件时加上了湖南其他市州抗洪抢险的情况,虽没有署上我的名字,但将衡阳抗洪抢险的救灾典型推上了重要版面,我感到无比快慰和自豪。
  在采访中,了解到耒阳市水文站7名工作人员在被洪水围困的孤岛上,不畏疲劳、饥饿、凶险,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两夜,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在滔滔洪水中抢测出来的宝贵数据传送出去,为各级政府部门把握抗洪抢险决策先机提供了有力保证。我马不停蹄,又深入到耒阳市水文站采访,写成了一篇3800多字的通讯《“孤岛”上的生命坚守》,迅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当代商报》、《衡阳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光明日报》还发了个头版报眼。
  从7月15日至8月3日,我共采写了《殷殷嘱托浓浓情》、《中流砥柱》、《共产党员曹传礼为灾区捐款上百万》、《耒阳市全力推进灾后自救》等15篇稿件,约39000多字。这些稿件分别被中央和省级各大新闻媒体采用,生动地展现了衡阳干群齐心协力抗击自然灾害的顽强斗志和重建家园的火热场面。衡阳的抗洪救灾报道频频出现在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上,给我市的抗洪救灾军民以极大鼓舞,灾区干群咬紧牙关,挺起不屈的脊梁,正在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
  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新闻社分别打来电话:“感谢你为我们发来了抗洪抢险系列报道,让读者、听众、网民很受感动,他们踊跃向灾区奉献爱心。”其实,这些天,我发出的“通稿”共被中央和省级媒体采用近百篇,其中《人民日报》(含海外版)4篇,新华网6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湖南日报》各9篇。
  回想这20个惊心动魄的日夜,我虽然疲惫不堪,几天没洗澡,脚上几处受伤,有时连盒饭也吃不上,但以自己的良知、责任、意志和坚守,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与灾民同甘共苦,挖掘出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感人故事,向各位关注灾情的读者、观众和网民汇报,这是自己的职责之所在。
  
  “脚板底下出新闻”
  
  2006年夏季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虽然让湘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使我们得到别样的收获,我对“新闻工作者”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那就是不怕牺牲,靠前、再靠前,贴近、再贴近,跟进、再跟进!与时代同行,与生活同步,与群众风雨同舟,只有这样,才能一往无前、所向无敌!而这,正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本文图片由程新平提供)
  责编:邓树林
其他文献
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    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闻事业的逐步发展,新闻记者这个职业逐步形成并蓬勃发展,1926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记者组织——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简称“国际记联”(IFJ)就已经成立了。  由于某些原因,“国际记联”的活动一度中断,到了1946年,“国际记联”被再次发起并重新组建,1
期刊
美国常青公司,是1984年中国外文局在美国新泽西州注册的一家书刊发行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与国内的信息沟通和读者反馈工作。1987年,成立了旧金山分公司,主要做中文图书的分销工作。  《对外大传播》了解到,現在常青公司已成为外宣领域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独特之处,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外传播的一个平台。于是,在美国常青公司总裁徐明强回国述职之际,我们将徐明强先生以及常青公
期刊
近日,由(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学者看世界》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中国首次推出的集中论述中国人如何看待当今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学术巨著,该书全面总结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学者在这一领域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加强同各国学者平等对话和深入探讨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丛书分为八卷,分别是:国际秩序卷、国家利益卷、大国战略卷、中国外交卷、国际安全卷、非传统安全卷、世界经济卷、全球治理卷。 
期刊
沙特在阿拉伯世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它以石油为武器来捍卫阿拉伯民族的利益;但在走近他们之后,才深切地体会到,他们也有着自己对当今这个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认知,也有着自己对五彩缤纷的现代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他们的快乐、幽默、热情和友好每天都在感染着我们。    西亚非所,休息日的座谈会    2006年1月19日,我们早上八点半到达了沙特民间访问团下榻的中国大饭店,访问团团长巴戈达先生在大
期刊
编者按:60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60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
期刊
2006年9月13日,星期三,第61届联合国大会开幕的第二天,本刊记者采访了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金永健大使。这个采访时间,虽说不是特别安排,纯属巧合,但也不是毫不相关,且金大使安排采访的地点就在他现在任会长的中国联合国协会办公楼。办公楼位于北京紫禁城的东侧,一幢古色古香的中式大屋顶建筑,稳健、凝重,体现了主人的风格。当记者从西城赶到协会的会客室时,金大使已经在那里等候记者了。这就是大使几十年外交生涯养
期刊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本刊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这是本刊为加强地方外宣报道而开设的一个新栏目。本刊记者将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殷切期望读者关
期刊
因将《水浒传》译成英语而赢得过中国文联颁发的最高翻译奖的沙博理先生就住在北京前海那片如同蜘蛛网一样复杂、密集的胡同里,胡同口常年停着一排排整齐的三轮车,他们身上和三轮车上都有“胡同游”或者“到胡同去”的明显标记,当他们踏着三轮车载着外国游客从你旁边走过时,你会听见他们操着简单的英语或者日语向游客介绍着发生在北京胡同里的历史故事。  已有九十一岁高龄的沙老在自家住的院子门口用中英文标注了门牌,而门框
期刊
译/王浩    编者按:近些年,中国崛起已经成了国际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在国内,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两个字,现在人们更多地使用“和平发展”的提法,这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所提出的疑问,如中国崛起是否会引起国际冲突和战争,国际社会能否容纳和接受崛起的中国……下文提供了阿拉伯国家学者的一种视角,供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参考。  在中国实现了始料未及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崛起这一提法应运而出,
期刊
笔者是中国网俄文版的一名编辑,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也因为本人的俄罗斯情结,一直很关注中俄两国媒体,特别是网上媒体的相互报道情况。整理近两年来随手记下的工作札记,笔者深深感到,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在良性扩展中,同时,媒体所承担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大。而正在进行中的“中俄国家年”活动,更为两国媒体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涉及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