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与冷静——解读日本女作家横田文子

来源 :东北亚外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y05js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女性作家之一的横田文子,在文学创作方面展现出了与其他同时代作家完全不同的理性与客观.在战争、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这些作品显得独树一帜又难能可贵.汇总横田文子各时期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她的文学经历,理解她充满叛逆的文学人生,从初入文坛的满腔热血,到遭受挫折时的偏执与不屈,不论是在侵略战争期间,来中国东北时展现的人文关怀,还是战败之后,回国表现的平静沉寂,横田文子都没有如其他女性作家那样随波逐流,而是无时不充满了对权威、对现实的控诉与叛逆.在研究日本战时与战后文学的共性认识的基础上研究横田文子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进而从一个新的人文角度理解战争前后的日本文坛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宁勇教授是一位集教学、科研、作曲、演奏及乐器改革于一身的当代阮乐艺术家.rn1978年,宁勇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82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他发表阮曲创作六十余首;出版《阮演奏教程》《宁勇阮乐作品集》《长安古风阮曲二十首》等专著十部;发表论文十余篇;有五项阮乐器改革成果被载入《中华乐器大典》;设计研制的“八七型改革系列阮”通过鉴定并获三项国家专利,被称为“宁氏系列阮”;培养出如丁晓燕、徐阳、王慧等众多阮演奏家及优秀人才.宁勇走过了怎样的艺术成长之路?他的音乐思想和作品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将从以下几
期刊
通过转译的方式,鲁迅译介了大量俄国及苏联作品,并提出一系列关于转译的主张.鲁迅认为转译存在先天不足,但同时也有超越直译的优势.目前针对鲁迅转译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些认识符合实情但具体论证不足,绝少针对转译翻译文本的检视,遮蔽了鲁迅转译中的一些真相.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回归翻译现场,以鲁迅的转译作品《车勒芮绥夫斯基的文学观》《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之任务的提要》为例,通过对读的方式,比较俄文原本、日译本、中文转译本,建立鲁迅转译理论主张与转译实践的关联,完善对鲁迅转译主张的认知.鲁迅主张艺术
“译文学”中的“翻译度”概念是译文生成与评价的衍生概念.以韩诗《去文义村》的三个中文译本——金冉译本、金丹实译本、许东植译本为例,从“译文学”的“正译”“误译”“缺陷翻译”概念对照分析看,许东植译本多处出现“误译”;从“译文学”提出的“迻译要到位、释译要合意、创译要适度”的尺度对照分析发现,许东植译本误译较多、释译与创译多处处理不当,金冉译本善用“释译”,金丹实译本有两处“创译”.综合而言,后两者翻译度较高,若能取长补短则境界更高.韩诗译本翻译度的提高,离不开学界对译文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也需要翻译学科建
在中国近代文学由雅趋俗的整体趋向下,晚清域外小说译介中的文言译本仍占据优势地位.其中侦探小说A Study in Scarlet便有多达六个文言译本,可谓考察晚清小说译本中文言文体流变的典型切入点.据察,域外侦探小说的文言译本以其高度圆熟的文体系统(包含文体形式与文体制度等)在翻译过程中消化了大量域外文学观念、技法、语法等,并以“欧化文言”为标志,完成了中国文言小说体式在外来文学冲击中的自我整合与翻新.
改革开放以来,闽商逐渐在中国经济舞台重兴,40多年闽商产业发展的逻辑在于其产业选择始终回应了居民消费需求.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主要满足衣食需求,以农业、轻纺业为主导;2000年至2012年,主要满足住行需求,以房地产业为主导;2013年以后,消费需求升级,闽商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但更高层级的消费需求具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新发展格局下,闽商在产业发展上要以创新为驱动,立足于适应国内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同时还要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寻找外部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
2021年9月15日-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全国声乐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暨第十四届全国声乐展演活动在哈尔滨举行.恰逢“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六十周年,历时三个月的前期培训与展演活动为“哈夏”带来精彩的演出,同时也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声乐人才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活动采取“导师制” “点评制” “多平台互动” “网络同步直播”等创新形式,为探索符合舞台表演艺术规律、满足时代需求的文艺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让舞台连接教
程度的本质含义是比较,而比较这一行为必然带来某种性质的比较差.借由比较差的类型,程度的概念被区分为评价型、达成型和排列型三类.评价型程度指比较对象和比较标准的差是否超过说话人的预设值;达成型程度表示总体量是否达成;排列型程度指将多个事物按照某一属性的值排列顺序.这三类程度和程度副词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借助这一关系,可对日语程度副词进行再分类.
形容词和名词的组合是语言选择的一种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俄汉语形名结构选择机制的共时性进行对比研究,在类同与差异的基础上,对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选择机制进行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这一选择机制.研究发现,受次范畴化、认知突显性及认知心理的影响,俄汉语形容词和名词并非是任意搭配的语言结构,而是需要遵循语义一致或近似、语法规范、语境恰当以及文化适应等原则.
认知隐喻学虽已发展为一门“显学”,但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针对当前隐喻研究结论泛化等不足,孙毅提出“集体/个体性、映射方向性、系统性、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命题性/意象性意义、蓄意性、感受性以及语境依赖性”八个隐喻类型甄别的维度.本文对此框架表示认同,但在映射方向性、系统性、相似性等问题上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本文认为,认知隐喻学今后能否发展为“解释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综合理论”,还需要一个更加包容的大隐喻观视角,同时也离不开广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空前繁荣,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人性的证明》.该书出版后深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多次复译再版,同名电影也引起了轰动,更引发了经久不衰的“森村诚一热”.《人性的证明》揭露了当代日本种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表现了战后日本人的人性堕落及其社会与时代根源,它的译介不仅使中国读者得以参与“人性之证明”的破案过程与侦探逻辑,感受推理小说的审美特点,而且对中国侦探小说的理论与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在1980年代中国的人性问题、人道主义讨论的大背景下,《人性的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