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支付等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正在逐步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移动互联网开发专业或方向。本文依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调研,研究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移动互联人才培养
一、概述
移动互联网覆盖了传统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产业。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消费市场和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有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移动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35%;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亿部,达到PC机的3倍多;移动互联网重构了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与生态,全球应用程序下载次数累计超过5000亿;网络流量的激增更驱动LTE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移动通技术。它改变了娱乐、交通、餐饮、医疗、服装、旅游、支付等领域,改变和优化了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依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调研,研究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中的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本地区企业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始终抓紧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执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机会。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通过对多个移动互联就业单位调研,深入企业访谈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等,确定了移动互联应用方向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
1.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岗位职责为:根据需求,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代码编写,设计和开发工具、软件包、中间件。
2.移动终端软件维护、销售、技术支持、技术咨询。岗位职责为:市场考察,发掘及选择顾客,拟定访问计划并按期实施;演示产品,制订报价单,合同草案编写;经销商及分销商管理。
3.移动终端UI设计、网站信息维护。岗位职责为:与客户沟通细化软件界面的设计,及时更新企业网站信息。
4.测试工程师。岗位职责为:测试方案编写;测试案例编写、数据准备;测试工具使用;测试环境搭建;测试文档编写。
(二)确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移动互联软件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移动互联程序设计、应用开发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计算机系统操作、计算机日常管理与维护、实用软件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检索的运用;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技术,Java、Android和ios程序设计专业知识,移动互联网项目管理知识。
2.能力要求:较强的移动互联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能力,网上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制作、发布与维护能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跟踪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
根据以上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要求,确定专业开设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具体有:英语、数学、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网络技术、网站平面设计、移动终端原理与检测、移动互联网开发环境、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游戏开发、移动网站服务器端技术等。
培养计划的设定可以采用3+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个学期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在每个学期由企业给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开发,教师参与辅导学习的模式。中间2个学期在企业完成,先进行一些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再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际项目的实战。最后的1个学期在企业真正地上岗工作,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训练。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应该满足条件为:学生机配置应满足能正常运行移动互联开发环境和模拟设备测试要求,让学生能进行开发测试,并且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真机设备,以满足兼容性测试需求。
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校企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可以在本区域联系和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的开发在企业现场进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高职院校执行教学的大法,制定和修正的是否实用和合理,对于培养的人才质量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加強内涵建设,重视社会调研,按社会需求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的可持续就业,才能培养出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正走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仍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现行的方式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检验。今后还需要时刻紧跟先进技术、市场热点与需求和国家政策,做好高职学院与移动互联企业的对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奇.基于移动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张红霞,姜志旺,郑艳娟.信管专业互联网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3]金明.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模式探讨——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15.
[4]刘青云.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研究.《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
[5]李刚.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移动互联人才培养
一、概述
移动互联网覆盖了传统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产业。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消费市场和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有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移动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35%;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亿部,达到PC机的3倍多;移动互联网重构了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与生态,全球应用程序下载次数累计超过5000亿;网络流量的激增更驱动LTE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移动通技术。它改变了娱乐、交通、餐饮、医疗、服装、旅游、支付等领域,改变和优化了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依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调研,研究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中的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本地区企业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始终抓紧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执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机会。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通过对多个移动互联就业单位调研,深入企业访谈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等,确定了移动互联应用方向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
1.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岗位职责为:根据需求,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代码编写,设计和开发工具、软件包、中间件。
2.移动终端软件维护、销售、技术支持、技术咨询。岗位职责为:市场考察,发掘及选择顾客,拟定访问计划并按期实施;演示产品,制订报价单,合同草案编写;经销商及分销商管理。
3.移动终端UI设计、网站信息维护。岗位职责为:与客户沟通细化软件界面的设计,及时更新企业网站信息。
4.测试工程师。岗位职责为:测试方案编写;测试案例编写、数据准备;测试工具使用;测试环境搭建;测试文档编写。
(二)确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移动互联软件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移动互联程序设计、应用开发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计算机系统操作、计算机日常管理与维护、实用软件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检索的运用;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技术,Java、Android和ios程序设计专业知识,移动互联网项目管理知识。
2.能力要求:较强的移动互联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能力,网上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制作、发布与维护能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跟踪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
根据以上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要求,确定专业开设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具体有:英语、数学、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网络技术、网站平面设计、移动终端原理与检测、移动互联网开发环境、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游戏开发、移动网站服务器端技术等。
培养计划的设定可以采用3+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个学期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在每个学期由企业给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开发,教师参与辅导学习的模式。中间2个学期在企业完成,先进行一些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再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际项目的实战。最后的1个学期在企业真正地上岗工作,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训练。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应该满足条件为:学生机配置应满足能正常运行移动互联开发环境和模拟设备测试要求,让学生能进行开发测试,并且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真机设备,以满足兼容性测试需求。
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校企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可以在本区域联系和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的开发在企业现场进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高职院校执行教学的大法,制定和修正的是否实用和合理,对于培养的人才质量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加強内涵建设,重视社会调研,按社会需求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的可持续就业,才能培养出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正走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仍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现行的方式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检验。今后还需要时刻紧跟先进技术、市场热点与需求和国家政策,做好高职学院与移动互联企业的对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奇.基于移动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张红霞,姜志旺,郑艳娟.信管专业互联网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3]金明.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模式探讨——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15.
[4]刘青云.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研究.《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
[5]李刚.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