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讨论(1)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溪:
  
  今天从医院逃回来看到了你的邮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原色点”的尝试很有意思,但目前还难以在理论上大做文章,冀少峰所谓的“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二维走向三维”,立论比较勉强。其实,“原色点”的全部意义是将修拉的点彩引入你的晕点,换一种说法,是将修拉的点彩本源化和极端化,推到最后的三原色,利用三原色含一切色的原理,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视觉溶彩,随着视点在远近正侧之间变换,产生出极为丰富甚至意外的似真似幻的视感觉。
  这一推进对你个人有重要意义。
  在你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种两极回闪—当观者的视点在远近之间游移时,头脑中会出现两种不相关的意象:晕点与人物,抽象与具象,写实与非写实,模仿与非模仿,古典与当代。因为不相关,总是会形成矛盾意象之间的回闪。但这种回闪一直不够明朗,不够强烈,因为有一种更为强大的意念使矛盾的双方统一了起来,这个强大的意念就是:晕点是塑造人物的手段。因此,晕点是虚幻的,人物才是真实的;晕点是扑朔迷离的,人物才是确切可信的;晕点是引导你绕一个有意味的圈子,人物才是最后的目的地。
  新尝试增加了一种新的两极回闪—原色与调和色。这一对矛盾与原有的矛盾不大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原色与调和色何者为真?你可以说调和色为真,因为调和色才是人物的真实颜色。但任何人头脑中马上又会出现相反的反应:原色是真!调和色是错觉!
  这是悖论,而悖论是不可调和的。
  当新矛盾融入旧矛盾时,旧矛盾的对立性被相应强化而统一性则被相应弱化,晕点的独立性增强了,两极张力扩大了,矛盾双方的主从关系大大模糊了—既可以说晕点是塑造人物的手段,也可以说人物是晕点生发的借体。在这种情况下,“回闪”的概念也清晰了—忽而是原色,忽而是调和色;忽而是晕点,忽而是人物;忽而是抽象,忽而是具象;忽而是古典,忽而是当代……
  对于你的作品,晕点和人物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我,我在想,军人的神圣和那一圈又一圈的晕点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了“回闪”的概念,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双方没有内在的关系,双方不必遵循不矛盾律。
  这在艺术史上有意义吗?有。不过不是“超越修拉”,修拉并不值得超越。王广义的并置和你的“回闪”都是在提出同一个问题:艺术中的双核问题。它质疑的是人们谈烂了的金科玉律:艺术作品必须所有局部统一为一个整体。
  当然,如何使作品更有说服力,来日方长。
  刘骁纯 2010年2月25日
  
其他文献
冬夜无眠,每遇佳句,辄思偶之,以为游戏耳。  几回食饱游山倦,(淳藏王)  一片春愁待酒浇。(蒋捷)  静里惟闻鸟雀,(范成大)  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寿酒斟时琥珀濃。(郭应祥)  且将穑事传童稚,(陆放翁)  {或:欲将此意凭回棹,(白居易)}  总把平生入醉乡。(辛稼轩)  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  点水微微冻不鸣。(罗邺)  谁道无情应也妒,(无名氏)
期刊
常朝晖  一九六八年生于青岛即墨市。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二○○九年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馆专职画家、文化部青联委员。  展览与获奖  一九九四年,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  一九九七年,﹃山东首届中国人物画展﹄,分获二、三等奖(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作品入选﹃全国建军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期刊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学术史研究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书法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从书法学术史、思想史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照文字学与书法研究的学科关系。作者通过对章太炎、容庚、商承祚等人的个案分析指出,文字学与书法研究分享了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书法学者也为推动文字学自身的进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学科建设角度对两者学科关系的探讨还并非十分自觉,这也为未来的书法研究留下了许多有待展开的学术空间
期刊
每一种成熟的艺术都有大量的惯例作为其基础—因为它总是一种语言。惯例是伟大艺术的条件,而不是障碍。  —尼采  王客的书法拥有一种猛虎般的姿势,而且,是就这个喻象最贴切、最严格的程度而言:他同时写下了力和优雅。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积蓄巨大力量之后的突然奔袭,这个爆发的起点,跃起的奋力一击,通常发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而此后便以极快的速度奔袭至一片空旷的区域,其中仍然能听到空气被搅动被撕裂后相互
期刊
这批黑陶印是我从2010—2015六年间,利用每年的写生季和假期所做的大批作品中选出的一部分。  文人篆刻流派从元代发轫,历明清两代而流派纷呈,至晚清民国推向高峰。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之上了。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贫乏与稀薄,是当代篆刻家们对于传统艺术的精神内含难于深化所面临的集体困境。不过,今天越来越开放的视野和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使得我们无论在宏观的角度还是在微观的角度,都能够比我们的
期刊
清代中期,在书法成就上能堪称翘楚者,非王文治莫属。  王文治(一七三○— 一八二二),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庚辰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其书法博采众长,独具一格,源出董其昌,兼法张即之,既而得力于二王、李邕,善以侧媚取势,尤得董其昌神髓。因其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韵,时有“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之誉。善画墨梅,韵
期刊
杜尾顽  字居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会员、福建古琴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九九六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大专班。  二○○五年结业于杭州师范美术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级研修班。  二○○七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具有市场潜质的中青年画家。  丁学军  字乙轩,山东民族画院画家,受教于天津美院李孝萱先生门下。  现居北京。  丁学军官方网站:  http://dingxuejun.ar
期刊
在当今美术思潮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以及西方现代艺术对本土艺术的冲撞与融合,促使中国画的笔墨艺术语言趋向于自身形态的现代化演变。作为重要绘画种类的工笔画,在当代情境下更能广泛吸收其他画种的营养,探索的空间更加广阔,观念更加现代。工笔画吸收西画的素描和造型观念,并以线造型为基础,将新的语言引入其中,在描绘现实人物的生活和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文化空间中,像
期刊
桑愉先生是当代扬州杰出的篆刻家,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印坛熠熠生辉的明星。  桑先生名宝松,亦作保松,字愉,以字行,别署阿松、无咎、吾久、若木等,名其居曰乐观楼。因家藏黄慎的大瘿瓢,故又名饮瘿瓢馆。晚岁得东汉建宁地券,故又名建宁券室。  先生生于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七日,卒于一九七九年一月十日,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而将其全副心力倾注于他所热爱的篆刻艺术,他的生命价值存在于篆刻艺术之中。他一生中创作最活
期刊
南溪你好:  诚恳接受你的批评,在你埋头作画的三年里,我确实了解不多,关注甚少。因为这几年我把精力主要放在批评自身的一些问题上,包括年会、网站、基金等事务性工作。  收到你的来信一直没有回信是因为没有看到你的新作,只有亲自看看才会心里踏实,才知道要说些什么。当我去你画室看过之后,我心里踏实了,我被你的作品所感动。可以看出这些年你所下的功夫、你的持续不断的探索精神,以及值得肯定的探索成果。  中国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