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 倡导生活物理全程化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为什么要实施“生活物理”全程化?
  1.1 新课标的要求1.2 教学的实际需要2 实施什么样的生活物理全程化?到生活的原型。
  (2)将学生置身于一个鲜活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能够转变学习的方式,由被动转向积极参与、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到的物理原理、规律能够及时的应用,实现生活物理的全程化。
  (3)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让物理学回归生活和社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价值.
  3 怎样实施生活物理的全程化?3.1 从发现问题开始,奠定“生活物理”基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物理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一点对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生身边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让他们仔细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捕捉可能稍逊即逝的物理现象.因为生活中的问题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从而感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大量的物理现象和问题,都能被应用于物理。
  比如在学习《滑轮》时,我们就可以先出示一个升旗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旗杆是怎样升旗的,特别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轮子,进而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利用轮子来升旗呢?轮子起到什么作用?轮子有什么特点?再如在学习《动能 势能 机械能》时,我们通过给学生出示两幅生活中的图片:高速公路上的限速牌和运动员从高处滑下,正是在这种生活的情景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行驶速度?为什么运动员在下滑时越来越快?”,通过这些问题的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被调动了,这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教学的基础.可见,只要我们能抓住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对什么都来一个为什么?这样就容易将物理学习、物理探究融入生活.
  3.2 围绕实验探究,追踪“生活”特色。
  让探究中注入生活的特色,最能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探究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物理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物理问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将这些技能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进而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亲自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提升.再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我先给学生一个实验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生锈的铁钉、普通的毛巾、砂纸,让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把铁锈除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学生很快融入到探究中,最终发现用砂纸在铁钉上用力打磨,铁锈很快就除去了.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时,学生很快总结出了粗糙程度和压力,学生已从感性的、较初级的生活经验,逐渐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为我们下一层次的活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3.3 加强反馈训练,凸显“生活”因素3.4 注重课外延伸,激活“生活”触角。
  应该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学生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因此除了在课堂中体现生活的元素,我们在课外也应该注重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在课外也能进行科学探究,这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上课时,每讲到一个物理问题,学生都会提出很多相似的现象或疑问,其中会有很多来不及课堂探究,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我在课堂中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用一个玻璃杯装满水放一张硬纸片盖住杯口然后倒置,结果学生发现水没有流出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探究味也很浓,这时一名学生顺势提问:老师,如果杯子倾斜,硬纸片还能掉不下来吗?由于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干脆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在课外非常渴望的氛围中探究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在教室里干巴巴的讲授要好得多。
  再如,在学习《电磁铁》时,可引导学生课后做一个小电铃,由于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哪些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小制作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同时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找到了兴趣,并且了解了校园里电铃的工作原理。
  总之,只有当我们的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时,物理教学才能显现出她强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因此,我们呼唤“生活物理的全程化教学”,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引导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帮助学生构建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所以,我们的物理课堂需要生活的全程化,需要我们把课堂发现、课堂探究、课堂反馈、课外探究转向生活化,随时实验、随时探究.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物理”.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学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跳跃式的思维能力.事实上,教材中多处有意无意出现了跳跃思维的渗透,即极限法.例如在《声》的教学中,探究聲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中,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减少,声音也在减弱.利用极限法,当玻璃罩中空气没有了,声音就无法传播,从而得到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又如在《力》一
期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情况称为失重现象.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如坐在下坡的车上、站在升降的电梯里)经常遇到,但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该知识的
职业教育是连接教育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纽带,是开发人力资源,加快科技转化的先导性产业,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力量。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为特征,以培养适
1 剖析“图象转换策略”  在中学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函数图象,例如v-t图象和x-t图象,它们是对客观物理量的一种表示.这些函数图象不仅描述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而且由于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联,图象之间还存在着因果关系.在解决某些特定物理问题时,我们将物理量的函数图象作为条件,根据已知的公理、定理等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得到目标物理量的函数图象,在这一过程我们利用的思想方法将
素有“闽南职教明珠”之称的福建省漳州农业学校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并于1999年通过复评。评估推动了学校的迅猛发展,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基础设施
人教版3-1教材叙述道:“在电源内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就一定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正电荷才行.也就是说,电源把正电荷从电源负极搬运到正极的过程中,这种非静电力在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电磁感应的本质是在一段导体中产生电动势,进而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由于非静电力来源不同,把电磁感应现象分成两类情况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语文作为工具性的教学层次。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阅读感受,忽视了学生对于文本审美情趣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于文本价值的认可
实验是物理知识、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重视实验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认识,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分析  1.1 借助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物理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2.1 “成功”演示实验  2.1.1 演示实验前要充分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