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维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怎样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就“十几减9”前后两种不同的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以前“十几减9”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大致是这样:
1. 先大量复习“9加几的加法”,为“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铺垫。
如:9+8 9+7 9+3 9+5 9+( )=13 9+( )=16 9+( )=18
2. 教师先出示9个苹果,再贴上2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列式:9+2=11。教师加以肯定。
3. 教师圈出9个苹果,问学生还剩几个?学生答后,教师板书:11-2=9。
4.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本“想加法算减法”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学算理。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稍有背离课本的思路,教师就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不允许有其他的方法,很少顾及到每个学生思维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
这样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新课的展开都是教师设计了许多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完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设想时,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用“很好”、“你很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学生:你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试想,教师都说“很好”了,学生还能积极提出不同意见吗?而且问题经过教师加工,已显得过细、过碎,无多大的思考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加以回答,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好心肠”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尽管教师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准备了满满一桶水,可惜学生并不“渴”。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个决策者、执行者、教科书知识的搬运者。
现在,在学习“十几减9”这节课时,我以“15-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有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争取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1:10-9=1 1+5=6(“破十法”)学生2: 15-5=10 10-4=6(“连减法”)。学生3: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学生4:用“15-10+1”。
1、要调整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
计算方法多种多样。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时而参与学生对“15-9”之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时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并非一成不变。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有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
2、自主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方法的优化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发展空间。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定都是教师的“最佳答案”,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便,但毕竟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动脑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后,我没有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而是问:“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和体会每种方法的特点,并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心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因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知识,教科书上的方法或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还可以作为解题思路介绍给学生,但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这种方法,完全由学生在理解、体会、感悟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在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解决问题时,渗透了策略优化的思想。因此,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计算方法,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两次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展现,有的同学说喜欢第一种方法(10-9=1 1+5=6),因为好算;有的喜欢第二种方法(15-5-4=6);有的喜欢第四种方法(想加法算减法),因为好记;还有的学生喜欢第五种(15-10+1=6),因为简单。在两次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发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之所以认为某种方法好,取决于学生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课堂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提出用“9+6=15”,算“15-9=6”这一方法比较简单时,另一个学生马上提出质疑:“我认为加法记不熟的话,就没法用这种方法”。这足以说明不同知识积累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有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如此独特的见解,如此真实的想法和思维,也只有在平等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下,才能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才能得到较大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使每个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好自己的角色,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前“十几减9”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大致是这样:
1. 先大量复习“9加几的加法”,为“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铺垫。
如:9+8 9+7 9+3 9+5 9+( )=13 9+( )=16 9+( )=18
2. 教师先出示9个苹果,再贴上2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列式:9+2=11。教师加以肯定。
3. 教师圈出9个苹果,问学生还剩几个?学生答后,教师板书:11-2=9。
4.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本“想加法算减法”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学算理。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稍有背离课本的思路,教师就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不允许有其他的方法,很少顾及到每个学生思维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
这样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新课的展开都是教师设计了许多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完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设想时,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用“很好”、“你很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学生:你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试想,教师都说“很好”了,学生还能积极提出不同意见吗?而且问题经过教师加工,已显得过细、过碎,无多大的思考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加以回答,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好心肠”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尽管教师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准备了满满一桶水,可惜学生并不“渴”。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个决策者、执行者、教科书知识的搬运者。
现在,在学习“十几减9”这节课时,我以“15-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有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争取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1:10-9=1 1+5=6(“破十法”)学生2: 15-5=10 10-4=6(“连减法”)。学生3: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学生4:用“15-10+1”。
1、要调整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
计算方法多种多样。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时而参与学生对“15-9”之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时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并非一成不变。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有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
2、自主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方法的优化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发展空间。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定都是教师的“最佳答案”,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便,但毕竟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动脑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后,我没有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而是问:“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和体会每种方法的特点,并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心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因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知识,教科书上的方法或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还可以作为解题思路介绍给学生,但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这种方法,完全由学生在理解、体会、感悟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在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解决问题时,渗透了策略优化的思想。因此,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计算方法,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两次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展现,有的同学说喜欢第一种方法(10-9=1 1+5=6),因为好算;有的喜欢第二种方法(15-5-4=6);有的喜欢第四种方法(想加法算减法),因为好记;还有的学生喜欢第五种(15-10+1=6),因为简单。在两次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发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之所以认为某种方法好,取决于学生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课堂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提出用“9+6=15”,算“15-9=6”这一方法比较简单时,另一个学生马上提出质疑:“我认为加法记不熟的话,就没法用这种方法”。这足以说明不同知识积累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有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如此独特的见解,如此真实的想法和思维,也只有在平等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下,才能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才能得到较大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使每个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好自己的角色,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