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气象研究进展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主要综述了中国茶叶气象研究进展,中国茶园小气候研究进展,中国茶叶品质与气候条件研究进展,中国茶树气象灾害研究进展,国外茶叶气象研究进展,国外茶园小气候研究进展,国外茶树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关键词 茶叶;气象;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6–0126–05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茶叶主要生产国。2017年,中国茶叶产量为255万 t,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大约80%的绿茶来自中国。目前,中国有20多个省种植茶树。
  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茶树适应性广、适应山地种植,茶叶耐贮藏、运输方便、经济价值高,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开展茶叶生产也成为贫困山区脱贫的主要途径。茶叶的生长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同时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受气象条件直接影响。
  1 中国茶叶气象研究进展
  中国关于茶叶气象的研究比较多,如吴英藩发表了《茶树与气候》一文,比较全面地概述了气候与茶树的关系。庄晚芳[1]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茶区:华中北茶区,处于31°~32°N,包括皖北、豫、陕南产茶区,全年平均温度较低,最低温度可达-12℃,降水量也少,是我国最北茶区;华中南茶区,包括苏、皖(南)、浙、贛、鄂、湘等省产茶区,这些地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18℃,但局部地区因低温侵入,冬季气温较低,个别地区最低温可达-5℃~-10℃,而夏季的气温较高,丘陵、平地产茶区气温常在30℃以上,降水量较多,但四季不均衡;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茶区,在四川盆地内酷暑而无严寒,盆地外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7℃~18℃,降水量在1 200 mm以上,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天低温一般在4℃以上,云南南部属于热带性气候,降水量在1 500 mm左右;华南茶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南部,属于亚热带及热带气候,茶树生长期均比其他茶区长,在山麓或平原年平均气温为19℃~22℃,降水量在1 500 mm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室农业气候组等[2]将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和极值作为指标,并辅以年平均气温和活动积温,参考年降水量等因素,将中国茶区分为茶树栽培适宜、次适宜、可能种植及不可能种植4个气候区;在适宜气候区中,又根据年活动积温6 000℃·d,年平均气温为18℃等条件分为2个副区;其中,四川盆地和长江流域等适宜中、小叶种茶树生长,而华南副区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黄寿波[3]指出浙江茶区茶叶气候资源优越,但冬季受寒潮南下的影响,茶树易受冻害,夏秋季水分不足,茶树易受旱害。浙江和安徽主要山地适宜茶树栽培的上限高度分别为:天目山区西南坡360 m左右,黄山南坡约为500 m,括苍山西坡为560 m。超过此高度虽然也可种茶,但冻害较严重,茶叶产量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高。而同一座山地不同坡向坡地的茶树适栽上限高度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南坡比北坡高50~100 m,而东、西坡介于南坡与北坡之间(黄寿波[4])。谢庆梓[5]根据福建山地气候生态特征和茶树的生物学特性,指出闽南(龙岩-华安-长泰-厦门以南)海拔400~500 m以下的山地、闽中(武平-六田-惠安的山腰)海拔200~400 m以下的山地为大叶种茶树最适宜种植气候带;闽西南(永定-大田北部-惠安以南)海拔600~874 m以下的山地、闽中和闽东北(连城北部-福州西北部-政和东南部-惠安以南)海拔200~600 m以下山地为大叶种茶树适宜种植气候带;闽西北(连城-政和以北)的山地不适宜种植大叶种茶树。闽西南海拔600~874 m以下、闽中和闽东北海拔200~600 m以下山地最适宜种植小叶种茶树;闽西南海拔1 200 m以下、长汀以南-南平以北-蒲田以东海拔1 100 m以下的山地、闽西北和闽东北(泰宁-建阳北部、福州北部)海拔900 m(部分县、市海拔600 m)以下山地适宜种植小叶种茶树;闽西南(永定-大田北部-崇武以南)海拔1 500~1 733 m以下山地、闽中海拔1 200~1 500 m以下山地、闽北(建宁-崇安-政和东部)及闽东北的宁德和罗源以东北海拔950~1 200 m以下的山地为中、小叶种茶树次适宜种植气候带;闽南海拔1 500~1 733 m以上山地、闽中和闽东海拔1 200~1 500 m以上山地、闽北和闽东北海拔950~1 200 m以上山地为中、小叶种茶树不适宜种植气候带。
  庄雪岚[6]研究了不同茶季茶树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结果说明盛夏时的光饱和点较大而春秋季则较小。王利溥[7]指出日照时间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产品质量。李倬等[8]指出茶丛表面可将近红外线(750~1 100 nm)反射掉52%~55%,对670~400 nm波段反射约为5%;在透射辐射中,有10%~12%的近红外线可透射到丛下地面20 cm高处,其余波长仅透射2%~4%;对蓝紫光(400~480 nm)、橙光(680 nm)吸收率都很高,对近红外部分吸收极少;茶丛表面在晴天中午的反射能谱以780 nm波长为最强,波长小于700 nm的反射率皆小于4%,760~980 nm波段为35%~43%,1 100 nm波长的反射率高达52%;茶丛对光合有效辐射中各波长的吸收率一般为95%~97%,紫外波段为91%~100%,红外部分也有35%~60%。
  蒋跃林等[9]指出冬季低温条件是茶树栽培北界和垂直高度界限的决定因子。以年极端最低气温≤-15℃、≤-5℃低温出现频率10%分别作为划分灌木中小叶型茶树和乔木大叶型茶树栽培北界的气候指标,划分出茶树的栽培北界。灌木中小叶型茶树栽培北界位于朝阳、蚌埠、信阳、商县、武都、泸定、德钦、林芝到错那一线;乔木大叶型茶树栽培北界位于温州、龙岩、韶关、榕江、广南、昆明到六库一线。将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10℃和-3℃作为两种生态类型茶树栽培垂直高度界限指标,推算出茶树栽培垂直高度界限在440~2 130 m之间。黄寿波等[10]考虑茶树对低温的敏感性、活动积温对茶叶产量的影响等因素,选择了4种与气温有关的指标作为茶树生态区划的依据,并参考了茶树气候区划的结果和地形土壤条件,将中国划分为5个栽培适宜性生态区,即乔木型大叶类品种适宜区、小乔木或灌木型品种适宜区、灌木型品种次适宜区、灌木型品种可能栽培区和灌木型品种不能栽培区。   在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影响方面,有研究针对春季、夏秋季茶叶生产特点,使用适合茶叶生产系统的建模技术,建立春季茶叶经济产出模型和夏秋季茶叶产量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茶叶产出的影响。
  2 中国茶园小气候研究进展
  茶树经过人工种植和培育后形成稠密、整齊、光滑、水平形或椭圆形的树冠,这是茶园进行热量、水分交换的表面。在茶园范围及附近地区靠近地表2 m以下的空气层和表层土壤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小范围气候。由于茶园所在地的纬度、海拔、地形和所在地特定的大气候条件不同,茶园小气候也是在特定的大气候背景下派生出来的。
  在茶树与树木间作研究方面,杨清平等[11]研究表明,猕猴桃与茶间作能将茶园的相对湿度提高3%~5%,茶园日最高气温降低2℃~7℃,日平均气温降低2℃~5℃,茶蓬面上的光照度降低25%,夏茶和秋茶产量分别提高12.2%和18.6%,夏、秋茶的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翁友德[12]指出,利用果(林)和茶树间作,在一定种植密度的情况下,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条件,调节和合理利用光能,提高土壤肥力,但有些间作果(林)树种如荔枝、板栗等,由于树叶稠密,树冠庞大,降低透光率,光强度可减弱60%~70%,不利于茶树的同化作用,间作后会抑制茶树生长,涨势矮小,芽头稀疏,百芽重小,对夹叶多。
  适宜的水分供应可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在长江中下游茶区,每年“出梅”后7—8月常常会出现“伏旱”,这是茶园就需要灌溉来补充水分。在茶园土壤表面铺草覆盖可以起到夏季防旱、冬季保暖、调节茶园水分的作用。潘根生等[13]指出,茶园喷灌后,土壤和空气的温度日变幅明显减少,土壤和空的气温度垂直分布差异缓和,土壤和空气的湿度增大;喷灌茶园发挥降温增湿效应,喷灌期间比喷灌结束后明显,白昼比夜间明显,晴天比阴天明显,接近地表的土壤和空气比远离地表的明显;大田试验喷灌比不喷灌增产11.2%,小区试验增产4.0%~38.9%,喷灌可使氨基氮增加19.91%~39.51%,水分增加2.1%~4.5%,芽叶纤维素减少0.39%~0.98%。
  黄寿波[14]指出,茶园中有两个活动面,一个是树冠表面(外活动面),另一个是土壤表面(内活动面)。在密集种植的茶园中,对茶园小气候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外活动面。外活动面是茶园内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的转折点,在白昼午后出现最高温度,夜间或清晨出现最低温度,因而外活动面温度日变幅最大。应根据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茶树内活动面气层光照弱、风速小、无直射光、空气湿度大,有利于茶树病虫害的传播与活动,在生产上应注意。茶园内各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点与裸地或其他农作物相似。但茶树基部,由于树冠的遮蔽,无论是光、温、湿、风的日变幅均较裸地或其他作物小。
  李倬等[15]指出,茶丛冠层上,晴天清晨常出现有辐射逆温层,此时叶温通常比大气温度低4℃~5℃;白天,冠层下面,近地表处,气温皆低;茶丛中空气相对湿度的分布,不论冬夏,在垂直方向上,皆是下大上小,内大外小,二者相差可达5%~15%;在茶树冠层中,光能减弱速度快,在稍密的(LAI=4.3)树冠中,阳光深人20 cm,即被减弱至3%~20%;茶丛表面,通常可将总辐射反射掉21%~25%,个别可达28%以上。
  关于塑料大棚茶园的小气候特征,黄寿波等[16]比较全面地研究了塑料大棚茶园内温、湿度。班昕等[17]探讨了山东塑料大棚茶园内一些冬季保温、保湿措施,以调节小气候。此外,储长树等[18]有关塑料大棚内温、湿度变化规律及通风效应等研究结果,也值得经营塑料大棚茶园者参考。
  3 中国茶叶品质与气候条件研究进展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很多,如茶树的品种、产地(土壤、生长的生态环境)、种植管理水平、采摘制作技术工艺以及茶叶的收购、贮存条件。
  优质绿茶对地形、栽培条件和茶园气候条件有较高要求。在高山茶区,相对低温、高湿、多云雾气候,是高山名优茶主要的有利气候生态环境条件。
  温度升降的速度与茶叶品质有关。曾经一段时间茶农追求茶叶产量,但茶叶产量并不决定茶叶产值。茶叶品质主要是由茶叶中的氨基酸决定的,茶叶中的苦味来自咖啡碱。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条件能调节多酚类的生物合成和氮化物分解代谢速度,因此高山优质茶氨基酸含量高,而多酚类浓度相对低海拔较低。此外,光照条件也影响茶叶品质,在散射光多的条件下,茶叶品质较好,春茶的品质明显高于夏、秋茶,这与光照、温湿条件有关。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也有相关性,例如在茶园周围种植护茶林,适当种植茶园遮阴树等。
  娄伟平等[19]研究表明,气象因子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可划分为敏感区间和不敏感区间。在敏感区间内,生化成分随气象因子出现显著变化;在不敏感区间,生化成分不随气象因子变化而变化。
  4 中国茶叶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中国对茶树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树受低温冷、冻害及旱、热害等方面,其他气象灾害还有暴雨、大风、湿害和冰雹等,其中,低温冻害和旱、热害对茶叶生产影响最大。
  茶树受低温危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低温危害称为寒害或冷害的冻结温度在0℃以上,而低温危害称为冻害的冻结温度在0℃以下。茶树耐低温的能力因品种、年龄器官、栽培管理水平、季节和其它因子的配合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气温降到-2℃时,大部分茶花会出现死亡。在冬季,茶树枝梢耐低温能力较强,大部分品种能耐-8℃~ -16℃的低温,但南方类型如阿萨姆茶树只能耐-6℃的低温。黄寿波[20]指出,我国茶树冻害主要出现在桐柏山-大别山北坡,江淮分水岭-苏北总干渠以北各茶区。大别山区的冻害对该地茶叶生产影响较大,浙江茶区有的年份也有冻害,在闽北茶区也有冻害,海拔越高冻害越重。谢庆梓[21]调查指出,1962—1963年冬季,闽北茶区海拔500 m的茶园受冻程度较轻占30.6%;海拔700 m的茶园受冻程度稍重占88.6%。海拔860~1 170 m高的庐山云雾茶产地,经常有冻害发生,冻害是该地茶产业的最大威胁。茶树受冻程度不仅与低温强度有关,还与品种及其他气象要素的配合密切相关。据调查,在茶树越冬期,当最低气温降至-6℃左右,连续冻结6 d, 西北风每秒6~8 m,嵊县茶区的当地茶树品种嫩梢就会受到不同程度冻害的影响;当最低气温降至-8℃,连续冻结12 d以上,就会出现严重冻害。春季茶芽萌发后, 遇到0℃左右的低温就会出现冻害。   茶树的低温冻害对生产影响很大,应采取各种方法防御。一般来说,选择有利的地形和小气候条件种植,在茶园四周种植护茶林等;选取耐寒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及时采摘鲜叶。也有采取覆盖、培土、熏烟、喷雾等方法防茶叶霜冻。
  气温过高会引起茶樹热害,水分不足又缺乏灌溉会引起茶树旱害。在长江中下游茶区,旱害和热害基本同时发生。高温日数多、干旱期又长的年份茶树受害最严重,使夏秋茶、第二年春茶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杭州茶区1964年7月平均气温为30.3℃,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8.9℃,月降雨量为60 mm,不少茶园的新梢枯死,夏、秋茶产量明显下降。高温、干旱往往是伴随发生的,干旱严重的年份往往高温日数多,高温日数多也加重干旱。有的年份虽然旱期长、无雨日数多,但高温日数不多,茶树受害相对较轻;而高温日数多,旱期又长的年份则对茶树危害大,使夏秋茶产量下降。
  5 国外茶叶气象研究进展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气象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亦有长足发展。尤其以日本、俄罗斯等国研究较多。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也有不少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分析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和天气气候条件及一些模拟实验得出茶树生长的气象指标。
  Ko?ppen[22]在研究世界气候分类时得出多年平均最热月气温为22℃以上,多年平均最冷月气温为2℃~18℃之间,气候温和但冬季较冷的地区适宜山茶属及其他一些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典型的代表性植物是茶树。他将这种气候型命名为“茶属气候型”。此外,他还提出了多种气侯型,并以各气候型中的典型植物命名。威廉·乌克斯[23]也对茶树生长适宜的气候条件作了简要的叙述。
  Domro?s[24]分析了斯里兰卡茶叶产区的气候,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该国茶树适宜种植的气候区划。他以年平均气温为最重要的茶树区划指标,将茶区分为3种:最适宜、适宜和不适宜。最适宜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8℃~20℃,它位于斯里兰卡中央高地西坡上海拔为1 150~1 500 m的地段和东坡海拔为1 250~1 625 m之间;适宜区的指标界定在年平均气温为25℃,高地上西坡海拔400~1 150 m和东坡海拔1 500~1 900 m的地区;不适宜区则在海拔1 900 m以上的高山,因气温较低而常有霜冻。
  Hadfield[25]在阿萨姆邦发现,在空气温度为30℃~32℃的环境下,太阳照射下的叶片温度达到40℃~45℃,尽管遮荫导致叶片温度下降到环境温度±2℃,无遮荫叶片(阿萨姆邦型)比体型较小、近直立的叶片(中国型)高2℃~4℃。在实验室的受控条件下,研究离体叶片发现两种类型的茶叶的净光合速率在35℃以下稳定上升,然后急剧下降,当叶温达到39℃~42℃时,呼吸停止。呼吸作用继续上升,直到叶子在48℃以上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Chang[26]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土壤温度对植物生命的生态意义大于空气温度,且有一些证据表明土壤温度影响茶叶的生长速度。Carr[27]指出,在坦桑尼亚南部的寒冷季节,当土壤温度(地表草表面以下0~3 m处)低于19℃~20℃时,茶树嫩枝伸展受到限制,当土壤温度达到17℃~18℃时,枝条完全停止生长,当土壤温度上升到接近20℃时,地上部的伸长才重新开始。地上部生长量与土壤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但与平均气温之间不存在这种线性关系。
  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茶树,如印度东北部和巴基斯坦东部(北纬23~27°N)和马拉维(南纬16°S),在冬季有一段休眠期,或生长相对缓慢。仅仅根据气温就可以解释这种休眠,因为茶树生长在赤道附近,如锡兰(7°N),或生长在赤道(如肯尼亚和乌干达)上,但海拔较高,气温相似,有时更低,但全年仍在生长。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似乎没有一种解释具有普遍的适用性。Harler[28]认为,当1月和7月的日平均气温差超过11℃时,在冬季会引起休眠。然而,有些茶区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远低于10℃,但仍处于冬季休眠状态,如巴基斯坦东部和坦桑尼亚南部。
  冬季休眠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基于光周期反应。这一观点是由Schoorel提出的,他观察到,在13°N~13°S之间种植的茶树全年都在生长,而22°N和17°S以南四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来,Carr指出,通过人为地将白天延长到13 h(黎明前或黄昏后),成功打破了阿萨姆邦茶树的冬眠状态。补充光照促进芽的生长,加速芽的断裂,抑制了开花。在短日照季节向植物注射赤霉素也具有类似的促进生长的作用,这表明短日照是通过内部生长调节剂发挥作用的。Barua认为茶树会经历一段完全休眠期,即冬季白天短于约11 h 15 min的临界长度,至少持续6周,这种休眠发生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的纬度大于16°~18°的地方。在坦桑尼亚南部的Mufindi区,纬度只有8.5°S,海拔1 900 m,即使最短日照时间不低于11 h 40 min,冬季休眠仍然存在。这时已经可能是土壤温度较低导致茶树休眠。
  茶树对水分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Eden[29]指出,茶树种植区年雨量至少需要1 150~1 400 mm,而且要求雨量季节分配均匀;如果有灌溉水可以利用,那年降水量小于1 100 mm的地区仍然可以种植茶树,并获得产量;提高空气湿度有利于茶树生长,空气相对湿度在73%~85%之间有利于提高茶树产量和品质。目前,还没有确定茶叶能够成功种植的最大年降雨量。在锡兰年降雨量为5 000 mm的地区,茶树生长良好,因此他认为没有决定性的上限。Harler认为过多的雨水会使土壤淹水,减缓茶树生长。这两种理论不互相排斥,因为降雨量的影响还取决于其他环境因素,如日照、土壤排水特性和地下水位高度。
  空气湿度高有利于茶树生长。Lebedev发现,每天中午间歇洒水会提高茶树丛周围的湿度,降低茶树丛周围的空气温度。这改善了植物水分的平衡性,并对所测的很多生理参数产生了有利影响,使产量比未灌溉的产量提高了5倍,比每10 d灌溉一次的产量增加了50%。   多数学者认为,茶树是一种耐阴植物,喜欢散射和漫射光[30]。Hadfield对叶姿平展型(H型)、直立型(E型)茶树及印度东北茶区夏季高温与强光照适应性的试验研究表明,H型阿萨姆种茶树若要获得最大生长量则需要遮阴。
  Roy等指出气候变化影响茶叶生长和产出。在印度东北部,天气模式发生了变化:多年来降雨量减少了约为200 mm,过去93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为1.3℃,特别是过去30年,超过35℃的高温日数明显增加;年降雨量的减少与月降雨量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季风后期和冬季月降水量较多。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大气中CO2浓度的上升。近年来,阿萨姆邦的CO2含量增加到398 ppm,比过去10年的CO2含量高了很多倍,2008年CO2含量在364 ppm左右。由于这些气候变化,近年来与茶树有关的总体害虫情景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目前,茶树害虫通过提高繁殖潜力、取食率、分布格局、生育期缩短、年世代数增多、迁移等途径对茶树造成更大的危害,并伴有一些次生害虫暴发。
  Duncan 等发现,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6.6℃时,变暖会产生负面影响,茶叶产量随平均气温升高而下降;干旱强度不影响茶叶产量,降水变异性,特别是降水强度,对茶叶产量有负面影响。Jayasinghe等发现,在MIROC5和CCSM4全球气候模式下,2050年和2070年,低海拔地区的大部分最优和中等茶树适宜性种植区域比高海拔地区减少得更多。就目前和未来适宜茶种植区分布的比较显示,“最佳”“中等”和“边缘”适宜区分别下降了约10.5%、17%和8%,这意味着到2050年和2070年,气候将对斯里兰卡茶树的种植适宜性产生负面影响。
  6 国外茶园小气候研究进展
  茶园小气候研究,国外也做了不少研究。Fordham在马拉维中非茶叶研究进行了茶树小气候观测,测定内容有茶叶气孔开度、太阳辐射、气温、风速等,得出了灌溉茶园的小气候规律。俄罗斯学者曾研究过不同季节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茶园内的叶温和茶树的活动面温度,为茶树冬季防冻、夏季防高温提供了气候依据。观测表明茶树的叶温与气温的差值、季节、天气状况有关。晴天,夜间叶温比气温低,但变化很小;早晨日出后,叶面温度增加很快;下午太阳辐射减弱后,叶温也逐渐下降。而阴天,夜间叶温与气温基本相同;白天叶温比气温也只高了1℃~2℃。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叶温与气温的差值都是冬季比夏季大。白天叶温比氣温高,而夜间叶温比气温低,因此叶温的日变化比气温的日变化幅度大。
  Callander等在肯尼亚研究了种植园中茶树冠层热量水分等的传输,Kairu也对成年茶树冠层上独特的边界层气候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在灌溉茶园小气候方面,Fordham曾在马拉维茶区旱季降水前后定义了它的小气候并计算了波文比。观测结果表明,旱季灌溉可改变作物表面能量平衡,使小气候得到改善。
  7 国外茶叶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东非、俄罗斯和印度等茶区,受高温和干旱影响较大,他们主要采用建造防护林,喷灌和种植遮阴树等方法减轻旱热害。Harler指出,降雨量过多或排水不畅,会引起茶树湿害,降雨量太少且气温太高会引起茶树旱热害。
  Lengerke指出,在印度南部尼基里斯高原,海拔1 800 m以上,茶树每年都会遭受辐射型霜冻。从上一年的10月第3周到第2年4月第2周,近6个月是潜在霜冻季节,夜间霜冻会对茶树造成严重的损害和产量损失。喷水防冻是一个有效的防御方法,但其应用仅限于实际发生霜冻的夜晚。
  国外对茶树防御寒冻害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回避的预防法、永久的预防法、抵抗的预防法、应急的预防法和补救法等。回避预防法选择有利的地形等小气候种植。在茶场四周种植防护林等是防御寒冻害的永久方法,影响冻害的主要因子是最低气温和大风。抵抗的预防法主要是选择耐寒性强的茶树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等手段。高纬度种植茶树国家常常采取适当密植、适时定值、合理修建、合理采摘等措施进行防冻。低温来临前,世界各国采取防霜设备和防冻材料防御茶树寒冻害的方法很多。目前,采取较多的是风障法、覆盖法、喷灌或喷雾法、喷施化学药剂法、烟熏法、扇风法和加热法等。当茶树遭受寒冻害后,各国也采取一些挽救措施,对受冻的茶树加施氮肥和矿物质肥料,促使茶树重新生长新稍。俄罗斯也比较重视受冻茶树的修剪和采摘,以迅速恢复茶树长势。
  在肯尼亚的克里科和南迪山地区,以及巴基斯坦东部和印度东北部,冰雹可能是茶叶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茶树芽叶被冰雹砸碎,当冰雹伴有强风时,会损坏茶树丛部分树皮。当茶树丛正在从严重干旱影响中恢复时,或从早先冰雹灾害中恢复时,这种情况尤其有害。
  参考文献
  [1] 庄晚芳.茶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56.
  [2] 中国农业气象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室.中国茶树气候区划[J]. 农业气象, 1982(1): 1-5.
  [3] 黄寿波.浙江茶区主要气候及农业气候特征分析[J]. 茶叶科学, 1965(1): 54-60.
  [4] 黄寿波.浙皖山地主要垂直气候特征及茶树栽培适宜高度的探讨[J]. 茶叶, 1982(4): 12-16.
  [5] 谢庆梓.福建山地气候生态特征及其宜茶气候带的划分[J].山地研究, 1993(1): 43-49.
  [6] 庄雪岚.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变化趋势[J]. 茶叶科学, 1964(1): 33-37.
  [7] 王利溥.光照时间对茶叶生产的影响[J].云南热作科技, 1995(3): 15-18.
  [8] 李倬,姚永康,陈平.茶园中太阳辐射能谱的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1990(3): 38-41.
  [9] 蒋跃林,李倬.我国茶树栽培界限的气候划分[J]. 生态农业研究, 2000(1): 89-92.   [10] 黄寿波,姚国坤.从生态农业角度试论提高我国茶叶质量的途径[J].中国农业科学, 1989(6): 50-58.
  [11] 杨清平,毛清黎.猕猴桃与茶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及夏秋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11): 2566-2568.
  [12] 翁友德.茶园间作对茶叶生长及生态的影响[J]. 中国茶叶, 1988(4): 33-35.
  [13] 潘根生,黄寿波,周静舒.茶园喷灌的小气候效应及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1(1): 51-63.
  [14] 黄寿波.茶园小气候特征的研究[J].农业气象, 1983(4): 35-39.
  [15] 李倬,柯泳平.茶树群体及单丛小气候特征[J]. 茶叶通报, 1997(1): 13-14.
  [16] 黄寿波,许允文,俞忠伟,等.塑料大棚茶园微气象特征与龙井茶生产[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7(1): 60-61+63+65-68.
  [17] 班昕,李圣奎.山东建塑料大棚茶园经济效益明显[J]. 中国茶叶, 1997(5): 20-21.
  [18] 储长树,朱军.塑料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变化规律及通风效应[J]. 中国農业气象, 1992(3): 32-35.
  [19] 娄伟平,吉宗伟,温华伟.龙井43春季茶叶生化成分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2): 328-334.
  [20] 黄寿波.我国茶树气象研究进展(综述)[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85(1): 89-98.
  [21] 谢庆梓.福建山地气候生态特征极其适宜茶气候带的划分[J]. 山地学报, 1993(4): 5-8.
  [22] K?ppen W. Versuch einer Klassifikation der Klimate, vorzugsweise nach ihren Beziehungen zur Pflanzenwelt[J]. 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 1900, 6(11): 593-611.
  [23]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1.
  [24] Domro?s M. Agroclimate of ceylon[M].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74.
  [25] Hadfield W. Leaf temperature, leaf pose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tea bush[J]. Nature, 1968(14): 282-284.
  [26] Chang J. Climate and agriculture[M].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1968.
  [27] Carr M K V. The physiology of tree crops[M]. London:Academic Press, 1970.
  [28] Harler C. Tea growing[M]. Long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29] Eden T. Tea[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4.
  [30] H.J. von Lengerke. On the short-term predictability of frost and frost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n dunsandle tea estate in the Nilgiris (South India)[J].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1978, 19(1): 1-10.
  责任编辑:黄艳飞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y
  YANG Ming (Xinch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nchang, Zhejiang 31250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y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n microclimate of tea garden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qualit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y abroad;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climate in tea garden abroad;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broad.
  Key words Tea;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其他文献
摘要 根据吉安县1981—2010年30年气象资料整编,统计了吉安县主要农业灾害性天气,调研了部分农户、种植大户和吉安县人保财险农险业务部人员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吉安县农业防灾减灾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5–0097–02  吉安县是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一个县,古称庐陵
摘要 利用国家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1°资料、以及加密观测数据,对2019年7月22日和29日的保定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是受到高空槽、切变线以及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天气过程。(2)22日过程的副高位置整体偏南,阻挡作用不如29日过程明显,因而在降水的持续时间方面较弱。(3)29日过程的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较强盛,因而水汽、热力条件都要更好,降水更剧烈。(4)两
摘要 石羊河流域中游流量变化对该地节水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治理和水土保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趋势系数和模比系数分析了石羊河流域中游流量的变化和丰枯特征,并用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检验,最后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该区域流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结果表明:近57年来,石羊河流域中游年平均流量呈略增加趋势,各年代基本都是平水年,其中春、夏季流量呈略减少趋势,秋、冬季流量
摘要 采用正宁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温、降水和日照的资料,分析了正宁县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正宁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突变出现在1990年代中期,1994年以前增温缓慢,之后增温明显加快。冬季和春季变暖尤为明显,致使当地果树开花期提前,加大遭受春季低温冻害风险。年降水量整体呈略增长趋势,但明显波动起伏,近10年气候暖湿化明显,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  关键词 气候变化;特
摘要 新疆昼夜温差大,拥有发展农牧业的优势条件,探究新疆的支柱型产业,可以看出农牧业已经成为新疆的主导型产业,为新疆人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从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传统“靠天吃饭”已经成为过去,在农牧业中运用科学技术,设立农业气象预警机制是目前在新疆发展农牧业的主要思路。从新疆农牧业发展角度出发,论述了农业气象预警机制对新疆地区农牧业的影响及作用,文章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新疆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情况
利用渭南市55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冬前分蘖期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年来小麦冬前分蘖期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平均气温显著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305
摘要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资料和CPAS平台提供的卫星反演产品,雷达数据产品,探空数据产品,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结合GRAPES、EC等数值模式和云模式预报产品,从作业需求、天气形势、云系结构、增雨潜力分析、作业方案设计、作业实施跟踪指挥、作业效果评估等方面,总结与分析了阜新地区2019年5月26日降水天气过程人工增雨作业。结果表明,CPAS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及业务产品为市、县级人工增雨作业科学规
摘要 农业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并且不同农业气象造成的灾害也不同,尤其是在影响作物产量方面,探索和研究的意义更大。科学掌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特点,有利于更好地预防气象灾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或防止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业产量。对此,主要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探讨了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农业气象灾害不利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特点 
摘要 气象观测资料是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分析的重要基础,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气温不仅是气候系统的重要表征指标,也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将2017—2020年城乡的气温进行了时空对比,浅析了城乡气温的差异、变化规律等,有效利用气温资源趋利避害,结合绿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气温差异;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 柯柯牙绿化工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造林共计80 170 hm2,从阿克苏市东北部荒滩戈壁到东南的沙漠建成了南北长50 km,东西宽约47 km的“绿色长城”。利用1983—2015年阿克苏国家基准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大风、沙尘暴和降水量的年际分布特征,探讨了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对阿克苏市气象要素的影响及带来的局部地区性生态环境变化。  关键词 柯柯牙绿化工程;气象要素;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