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 大爱情怀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爱这土地》曾获得2002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也是著名作曲家陆在易的代表作品。本文从歌曲的思想内涵、词曲结合、主题发展、钢琴伴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歌曲创作上重新思考"陆在易现象"对我国当代雅俗共赏类艺术歌曲创作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 陆在易现象 大爱情怀
  2013年9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中国,我可爱的母亲>陆在易作品音乐会”获得的空前成功,把我国这位著名的作曲家重新带回大众视野,人们在为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动情流泪的同时,“陆在易现象”引发了业界关注。陆在易是我国当代以声乐创作著称的著名作曲家,自八十年代成功创作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以来,几十年来默默用心,精雕细琢,创作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作品形式高雅、体裁宏大,却能各方共赏。不仅在合唱作品,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开创了我国音乐界独特的“陆在易现象”。其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现已成为群众最喜爱的歌曲之一,艺术歌曲《桥》《盼》《家》、《我爱这土地》、《望乡词》不仅分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而且多次成为我国权威声乐比赛的指定曲目和音乐会的热门曲目。特别是《我爱这土地》,不仅是陆在易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被专家誉为“篇幅之长、情感表现幅度之大、内涵之深、钢琴部分之考究、演唱处理和表现难度之高,为建国以来我国艺术歌曲所罕见”①的艺术歌曲,虽然该曲创作已有十五年,但是不管是演唱者还是听众每每唱起都心潮澎湃、感动不已。时间,并没有把这首大而红的作品沉寂下去,而是让它用音乐传递着人们心底最朴实的爱国情怀。重新审视这首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当代作曲家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题的哲理审视,还可以从歌曲创作方面,重新思考“陆在易现象”对我国当代雅俗共赏类艺术歌曲创作带来的启示。
  一、词曲结构中悲情大爱主题的展现与扩展
  早在陆在易创作这首歌曲之前,这首诗歌就曾几度被人谱曲,但都没有很好的将诗人所表达的对祖国、对土地深刻的内涵表现出来,也没有得到广泛的传唱。而陆在易自1999年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历时四年,几度易稿,于2002年才完成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绝唱。虽然原诗只是一首只有10行的小诗,但他用他精湛的创作技巧和真诚的创作理念,将艺术歌曲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展成一首钢琴与人声交相辉映的大爱之歌。下图为歌曲原诗与修改后的结构对比图:
  虽然对原诗进行小部分修改变化一直都是作曲家们经常使用的创作技巧,陆在易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也经常使用这种技巧。但是能够通过这种作曲家们都熟悉的创作方式,将艺术歌曲不仅在歌曲的结构上,还在歌曲的艺术内涵上都进行大幅度的扩展,这种尝试在我国当代雅俗共赏类艺术歌曲创作中并不多见。从上图歌词与歌曲曲式结构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原诗只是诗人面对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生死关头,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深深的爱,而作曲家在原诗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虚词、重复歌词、扩展原诗段落等手段,不仅将歌曲发展成一首大型的单二部曲式结构歌曲,还通过二部曲式结构将这首爱国诗歌的内涵扩展为第一大部分对旧中国遭受苦难的悲愤、第二大部分对新中国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歌唱,不仅突破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旧有模式,将艾青那深沉、忧郁的土地之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在歌曲内涵方面也将新旧时期人民对祖国深沉热爱的情怀用艺术歌曲这种外来体裁表达的意味深长。
  二、旋律发展中传统民族技法与西洋技法的融汇与贯通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一向以“简约的音乐结构和动人的音乐(包括综合技巧的运用等)创造了另一种高雅、清纯、别致且扣人心弦的艺术意境”②。在这首作品中,陆在易依然采用他惯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将简约主题的发展与中国传统、西洋创作手法相结合,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还巧妙地利用西洋创作技法将各个乐段统一在主题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
  在作品的第一乐段(A乐段),作曲家采用了中国传统作曲技法中的起承转合手法进行创作,并采用了留头换尾、节奏型重复等发展手法,使歌曲乐句在发展中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统一性。而通过这些传统手法的使用,这些经过技法强调出来似曾相识的旋律、加强寓意的歌词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旋律的印象与感受,使这稍纵即逝的音乐易于理解和记忆,也符合大众欣赏雅俗共赏类艺术歌曲的审美心理。
  而在统一乐曲各段的逻辑组织方面,陆在易却不满足于采用传统的创作技法,将大二度音程这一动机贯穿创作手法运用于作品的各个乐段,不仅使歌曲旋律发展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而且将这一技法合理的运用于艺术歌曲的各段落发展中,使一颗种子在严谨、周密的统一中发展为一首篇幅之大、内涵之深艺术歌曲,足以体现作曲家以小见大精湛的作曲技艺。
  三、钢琴语言中交响化思维与思想内涵的拓展
  “艺术歌曲是歌声与钢琴的二重唱”,在我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中,虽然有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在声乐与钢琴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但是在如何处理钢琴语言与歌唱语言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拓展思想内涵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陆在易在这首歌曲中,不仅使歌曲的前奏、间奏、后奏与歌曲主体部分在表达歌曲情感与思想内涵上都交相辉映,在钢琴织体写作上,也不拘泥传统钢琴伴奏的写作,将管弦乐队交响化思维充分运用于歌曲的各个段落。
  在歌曲的前奏中,陆在易为了使歌曲一开始就具有交响乐队宏伟、悲壮的气势,以发出对“世人号角般的警示”,在歌曲的第一个小节就赋予钢琴管弦乐队思维。大三和弦强有力的震撼、似鸟儿扑闪翅膀上下翻飞的琶音将歌曲的意境在钢琴的表达中定格为一幅爱国主义雄伟画卷,时间在音乐的奏响下,带领人们回到了1938年那血雨腥风、苦难深重的中国大地。
  而在间奏中,陆在易不仅使它具有连接前后两大部分的基本功能,还赋予了它厚重的 “生命”意义。在一处使全曲得到升华的漂亮转调后,歌曲进入了真正的高潮。钢琴汹涌澎湃思潮的表达,和弦由暗到明的开朗,一场为和谐、为“正义”而战的呐喊,似乎将听众带回到1949那辉煌难忘的岁月,经过如歌岁月如梭的冥想,一种戏剧的“旧我”与“新我”的对比通过间奏得到了由衷的体现。   钢琴后奏是前奏的紧缩再现,是歌曲结构上不可缺少的段落,也是乐思最后一次水到渠成的述说。陆在易将钢琴语言创作为对祖国激情澎湃情绪后的宣泄,对英雄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赞美,对祖国真挚情感的由衷抒情。如果没有这一钢琴后奏,歌曲不仅会有一种未抒发完的失落感,也缺少与间奏、前奏形成的对称与呼应,更缺少歌曲内涵整体意义上的呈现。
  四、旋律语调上词曲音调的完美结合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赵元任先生就曾提出创作具有民族风味的艺术歌曲要把我国语言的音调与旋律相结合,严格按照声音的音节进行创作,他的很多作品包括后来很多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都严格按照诗词的音调走向进行创作。陆在易也很重视语言语调在音乐中的作用,通过朗诵这首诗的节奏我们不难发现,歌曲的旋律走向、节拍、节奏的律动都来自于诗歌的吟诵。
  歌曲的B段,是该曲词曲完美结合中的最大典范,也是近些年来雅俗共赏类艺术歌曲创作中宣叙调运用的力作之一。从歌曲旋律上分析,虽较多采用同音反复、级进音程等,但确是作曲家根据诗歌的朗诵音调经过缜密思考才创作出的,似乎“平静”的表达中饱含着民众对祖国之爱深情的诉说、低沉的控诉,更体现着作曲家对创作技法运用的娴熟。从歌曲混合节拍的多次使用来看,这种节奏不仅来源于中国语言朗诵节奏中的抑扬顿挫,也打破了许多歌曲单一节奏贯穿全曲的旋律单调感,使旋律更具有深情动感。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所有这些词曲结合技法,虽源于西洋歌剧宣叙调的使用,但作曲家已突破了简单意义的宣叙调,而是将中国朗诵语调与歌曲旋律完美结合的具有中国语调特色的情感吟诵。这种吟诵不仅使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艺术歌曲特色,也将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通过歌唱语言生动的表达出来。而陆在易将这种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吟诵手法运用于当代雅俗共赏类艺术歌曲中,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传统与现代、中西创作技法并用的模式,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
  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不仅以“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③为歌唱主题,还以打造精品、“真话、真情、真实、真理及艺术化表达的孜孜不倦的追求”④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将歌曲主题与创作理念、歌曲旋律与中国语言、民族和声与现代技法、钢琴伴奏与中国古典意境融于一体,并多角度的考虑中国当代普通欣赏层的审美特点,把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精神内涵的题材、浅显易懂的歌词、宣叙吟唱般的旋律、形象生动的钢琴伴奏充分溶于这个外来体裁中,即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雅俗共赏,不仅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也为外来体裁的中国化道路开拓了新的篇章。他曾说“艺术贵在真诚”。一首好歌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也不需要辉煌繁复的技巧,但它需要一颗打动人的心。陆在易用他那颗真诚的心、为祖国当代艺术歌曲多创作精品的心,将各种作曲技术集于笔尖,创作出了这首建国以来感人至深的绝唱,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在当今喧嚣浮躁的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曲家像陆在易所说“我的创作,应将对生活、社会、历史的深刻感悟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沉下心来投入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创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主义题材,是永恒的。”⑤创作出更多如《我爱这土地》这样深沉、大气、雅俗共赏的作品。
  注释:
  ①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第5页。
  ②刘文金:《庄重的巡视 兴奋的漫游-感受“金钟奖”声乐作品的评选》,《人民音乐》,2001年第7期,第15页。
  ③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第5页。
  ④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第5页。
  ⑤张亚萌《谱出人民心中的梦—访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中国艺术报》,2013 年9月23日,第7版。
  参考文献:
  [1]陆在易.我爱这土地 陆在易艺术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中国大地充斥着流行音乐和西方歌剧,却不知在祖国西南边陲也回荡着文琴长笛,只是它的声音太轻,以至于常被人们忽视。  贵州省黔剧院作为致力于黔剧艺术发展的主力军,这些年在黔剧事业的推动上发挥了自身的力量。走进贵州省黔剧院,立刻会被满墙的照片所吸引,这是黔剧建团以来所有剧目的演出剧照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黔剧艺术家们的记录和见证。这是黔剧院在以家珍示人,也是他们面向大众对黔剧艺术这一“国家级非物
期刊
摘要: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两部钢琴协奏曲,即《e小调第一协奏曲》和《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本文就以肖邦《e小调第一协奏曲》为主题,赏析肖邦音乐情感。  关键词:e小调第一协奏曲 肖邦 协奏曲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出生于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小村庄。肖邦的音乐带有着浓烈的爱国情感。在肖邦19岁时就已创
期刊
和关喆聊天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总会在他的话语中听见“哈哈”的笑声,他是极有亲和力的一个人。或许,这跟他在歌手身份以外的角色有关吧,关喆作为内地知名的制作人,他在音乐工作上结交了不少的好友。他也在访问中提到新专辑里面的那首和知名演员高虎与郭涛合唱《无聊的狠》的诞生,作品就是源于他们私底下去唱K的时候,绝对是一次很好玩的创作过程,就连关喆自己也承认写下这首歌的时刻,正是他十分很无聊的那段时间。  和很多
期刊
摘要: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正在于他将艺术性和技术性高度结合在一起。其中《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他描写了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场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及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  关键词:肖邦 练习曲 革命  一、肖邦生平及创作阶段  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
期刊
新农村 新一辈
期刊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阿贝格变奏曲》是他的代表作品。虽然这首作品看上去仅仅是一首小曲,但作者的二重性格由此部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主要从创造背景、演奏分析和教学分析等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和作者的二重性格进行了研究,旨在使人们对舒曼钢琴作品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二重性格 《阿贝格变奏曲》  19世纪,浪漫主义开始兴起和繁荣,欧洲大地诞生了大批享誉世界
期刊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公认为是最后一位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的俄国音乐家。本文以其《音画练习曲》Op.33第一首为例分析了此曲的和声、曲式、节拍等创作技法,充分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俄国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音画练习曲 和声 曲式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生于俄国诺夫戈诺德奥省奥涅格村的一个贵族家庭,《音画练习曲》
期刊
摘要: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采茶戏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示着江西抚州一带特有的民族文化。本文从民族文化与地方戏曲之间的联系中分析音乐形态的方法,对抚州采茶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抚州采茶戏 民族文化 音乐形态  音乐作为文化现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曾就如何更深入地研究音乐提出“概念-行为-声音
期刊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创作民族器乐协奏曲,通过持续的探索、创新涌现了很多经典作品,古筝协奏曲也不例外。《西楚霸王》是古筝协奏曲的代表性曲目,拥有较典型的意义。本文以《西楚霸王》为例,研究如何利用演奏者自身完成古筝演奏技法的二度创作,最终实现更好的音乐表现。  关键词:古筝 演奏技法 二度创作 音乐表现  在众多古筝协奏曲中,《西楚霸王》是最重要的历史题材构成部分之一,宏大的历史叙事场景突破了
期刊
摘要:即兴伴奏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很多学生觉得操作起来异常困难的一门课程。就以钢琴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有着扎实的演奏基础,但就即兴伴奏而言也是一项必须认真面对的全新的课题。殊不知,对于欧洲音乐历史来说,钢琴虽然有着几百年的丰富积累,但“即兴伴奏”则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通过不断积累和大量的实践堆砌而成,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本文就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的变和弦的色彩功能、伴奏音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