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难忘书事

来源 :藏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guo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新年伊始,我就开始忙碌起来,扫描图片,跑打印店,编印稻竹斋书影录《书情依依》,作为新年礼物,呈赠师友。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
  疫情期间,“禁足”在家,夫人又在外地工作一时回不来,家里就我和女儿,除了安排好一日三餐,监督女儿的网课学习、做做生活杂事外,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作文或像老农耕作般翻检平时无暇顾及的书物。
  《吴宓日记》是常读常新,先前我已完整地读过两遍,这次重读缘于在翻检旧藏中,找到了一册上世纪50年代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王兴运老师编写的《古代希腊史》油印讲义,书中有“希波战争”“马其顿亚历山大之远征”“希腊殖民地”等多幅插图,此时吴宓正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且为教研组组长,是年轻助教王兴运的指导老师,我猜测这些插图为吴宓所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故而又翻阅《吴宓日记》。
  马一浮先生对儒释道诸家学问兼通,学术成就斐然。我对先生的才学倾慕已久,便在疫情期间开始了对《马一浮集》的阅读。这次阅读,也是有缘。在藏书中,得识马一浮弟子云颂天先生哲嗣云秉心老师,他告诉我其父抄录有马老写给他的信札,“文革”中,信札原件全被抄走,幸运的是此抄本留存下来,这就是后来收入《马一浮集》中“马一浮致云颂天信札”部分的底本。有幸见到抄本,摩挲之中,体味到浓浓的师生情义,感受到学问递传的炽烈薪火。《马一浮集》虽未读完,然我对马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月末,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人们的生活逐步走上正轨,中兴路古玩市场重新开张,淘书的人们麋集拢来,市场开始复苏。半年后,新建成的熊猫公馆楼下新开了一家古玩市场,淘书又有了新的去处。
  淘书的乐趣就在于不时给自己带来惊喜。今年最大的收获是淘得一篇《陪都赋》,这篇赋抄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抄本里,毫不起眼,以100元购得这一抄本,就是为了这篇赋文。我知道写过《陪都赋》的有两人,一是苏渊雷先生,他在1945年出版了《陪都赋大战杂诗合刻》一书;另一位是當时内迁重庆的中央大学教师郑文先生,他的《陪都赋》发表在1946年的《新蜀报》上。此次所得与上述两篇均不同,当是他人所作,实为难得的乡邦文献。
  线装残书《五朝诗铎》一册,清光绪蜀刻本,书页残缺且虫蛀斑斑。我与摊主讨价还价,耗费多时,旁边的书友甚为不解,后来我告诉他,买这本书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书后粘贴的一张“周□刘□□人讣告 林森题”书签字条,因虫蛀严重,其中几个字无法辨识,我怀疑其为林森亲笔所书,但有的书友辨识后认为是石印。不管是亲笔还是石印,我都玩了一把刺激。
  近年来,我着力搜求抗战时期以土纸印刷的书报刊。2020年承书友转让,获得一批抗战时期出版的《新蜀报》《大公报》《时事新报》共70多份土纸报纸。展阅这些老报纸,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些老报纸以绿色、浅黄色、赭色、粉色等土纸印刷,可见当时报纸出版的艰难。所得《新蜀报》有50多份,副刊中多有“木刻专页”“半月木刻”等专刊,刊发了大量的抗战木刻作品,这些作品虽水平不高,但在当时却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作用。
  金秋十月,我接待了李传新书友。此次他从广东专程赴成都参加第18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特在渝暂留两日,访旧问友,并约我一同参会。这是我第一次与李老师见面,却一见如故,他给我详述了民间读书年会的由来及发展,让我心慕不已。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我无法与其同行参会,与书友的“不醉不归”终成泡影,甚是遗憾。
  回检2020年书事,令我心喜的还有不少事,如收藏到重庆书法名家许伯建先生的书作,与国家图书馆荣杰先生建立通信联系,与本地书友聚会雅集等,均成为美好的书香记忆。
其他文献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据统计,《新民主主义论》单行本有350余种,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单行本就有250多种。  笔者收藏了多种1949年前后出版的《
期刊
今年大疫期间,在家里翻书,看到影印版《观察》,想起一些往事,聊记于此。民国时期人才辈出,言论比较宽松,有过很多不错的报纸和杂志,在新闻出版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章。最早知道《观察》,是二十多年前从谢泳的书里看到,他说民国时期最好的报纸与杂志分别是《大公报》和《观察》。  二十年前,我初入社会,在长沙的某报初创子刊工作,当时感觉在做一件看起来很有前景的事,心里满满揣着希望。某一天与朋友聚会时,有人向编辑部
期刊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投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得成功,由王汉民教授负责“雍乾嘉三朝戏曲文献”的整理工作。王汉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戏曲研究,在明清戏曲文学、戏曲文献的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出版有《清代戏曲史编年》《福建文人戏曲集(元明清卷)》《孟称舜戏曲集》等著作。2016年,王汉民教授以“《吴震生全集》编纂与研究”课题申请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
期刊
《字学九辨》是清人吴翌凤的一本考辨性著作,世人多以为已经亡佚,而其书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也多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部分原因可能是作者在当今不甚著名,几乎以至其著作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吴翌凤是清乾嘉时期的一位著名藏书家、诗人和学者,与黄丕烈、吴骞、鲍廷博、卢文弨等人同时,毕生从事保存整理文献典籍,以抄书多、校书精、书法秀逸著称。他贫而嗜书,靠节衣缩食、借书抄录,聚藏书籍达一万二千
期刊
2020年古籍拍卖界受疫情影响,线下拍卖一度停滞。夏末秋初,各地疫情防控常态化,各拍卖公司迎来了久违的槌声。回顾2020这一年,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中国书店旗下的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我国南北两大老牌国企,均发挥自身的传统长项, 成功“突围”并稳健前行。  北京海王村:  守正创新,主打“大众”牌  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度共为古籍文献收藏爱
期刊
东汉蔡邕《笔论》有言:“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無不善矣。”此语道出作书之人临池前庄重审慎之情,亦为朱天曙教授素来对待书学研究与创作的态度。中国书法史之爬梳历来为众书坛大家亦敬亦畏,在浩如烟渺的书法文献材料中依照书体演变、技法形成、风格递代、流派嬗变、理论发展、交流传播等梳理出澄清明晰的演进脉络,若无旁通史学、文学、文献、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厚背景,缺
期刊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碑刻,这些文化遗存在烟标上也留下了印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郑卷烟厂出品的“诗竹”烟标,主版展示了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的诗竹碑。这幅别出心裁的诗竹图中有两株修竹,一曲一直,整个画面构图简练,主题突出。画中粗看是一丛疏竹,细瞧这些临风摇曳中下垂的簇簇竹叶竟组成一个个文字,从竹子的顶部到根部,由右至左,连起来是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期刊
近几年,已整理出版的民国书信为数不少,这些书信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研究者从中找寻线索,充实研究内容;对于文史爱好者来说,这些书信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风貌。沈迦先生最近整理出版的《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便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信对这部书最初有兴趣的一批读者,应该都是词学爱好者。对于现代词学研究,夏承焘与谢玉岑,都是绕不开的人物。夏承焘,一代词宗,为我国现代词学的开
期刊
时光过去40多年,我仍记得第一次买巴金著作的情景。  那天,我兴冲冲地来到徐家汇,直奔新华书店。坐落在上海衡山路上的这家书店,真是气派啊!我选了一大摞书,其中当头的就有这本巴金的《爝火集》。这本书的封面就很吸引人,干干净净的白底面,套色小版画点缀其上,简洁素雅,一眼就惹人喜欢。  这是1979年,我工作的第一年,每月工资36元,兜里進账这笔钱,真有富翁的感觉。几毛钱一本的书,拎一大捆一结账,还不到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挡我收藏红色文献的脚步,一年来收获颇丰,值得回忆的事情多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收藏到一批文献珍品,又捡了一些“漏儿”。  新收获一批珍品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德文版李卜克内西著 《马克思传记与回忆》,1901年德国出版,是最早的马克思传记版本之一;1894年德文版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起源》,为作者恩格斯在世时出版的版本;还入手一些早期中文版马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