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认识和“入市”的思考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r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自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已从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求尝试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为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之举及热议话题。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概念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农村建设用地,狭义的理解就是集体经济组织为兴办集体企业所使用的農村建设用地,广义的理解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兴办集体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商业所使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共同构成了农村建设用地的范畴。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在保持原有农用建设用地性质的条件下,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价值的提升。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历程
  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形成。然而,建国之初,“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大量具有集体性质的医院、学校、场镇、电站、农机站、供销社、电影院等具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社会或经济组织,从而形成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原本归生产队所有的土地、耕畜和农具逐渐由家庭独自使用和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砖瓦窑场是当时最为普遍的形式之一。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大量闲置,“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2000年以来,安徽、广东等省份先后试行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然而收效甚微。以广州市为例,有关数据显示广州有600多平方公里的集体建设用地,然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试行3年无一成功入市”。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开启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十八大首次将改革征地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埋下了伏笔。201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2015年《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三十三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两个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进入全面试点落实阶段。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影响
  此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便有关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实现改革的初衷。
  (一)影响土地整治政策的实施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入市”前,依据土地整治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基本思路,所有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先采取土地整治的方式予以复垦为耕地、园地等农业生产性的土地,可以为增加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地票交易”可以解决部分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入市”交易后,由于相对价值的差异,存在利益寻租的问题,相对于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农业生产性用地而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拥有的价值要大得多,因此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可能导致一部分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移,甚至会出现生产性农用地变相向农村建设用地转化,继而再“入市”的问题。因此,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能导致更多的农村建设用地转变成集体建设用地,不利于土地整治及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
  (二)影响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和粮食安全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的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都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进城”曾经是很多农民梦寐以求的夙愿,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以发展农业名义圈地、实际发展工业或房地产业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或许会为生产性农业用地转变成农业建设用地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农用地(尤其是从农业生产性用地)首先变相的转化为农业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而转化成非农建设用地,直接导致生产性农业用地的减少,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因此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研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方面的保障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
  (三)变相提高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增加了土地征收的难度
  按照原先的土地制度,只有国有土地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进行使用权交易,而在存量用地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征收集体土地这种外延式扩张的方式可以增加国有建设用地,即农村集体土地只有被征收变成国有用地性质后才能实现公开市场交易;但是土地征收过程对于征收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普遍过低,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重点城市发展区域最高的补偿为35万元/亩,而对应的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价已经远远超过了1000万元/亩,远高于征收补偿标准。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如果真能实现“同权同价”,在被征收和“入市”之间选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必然会选择获得利益较高的“入市”方式,因此对今后的土地征收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的研究创新征收方式,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可能导致“小产权房”现象加剧,出现“逆城市化”假象
  尽管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但是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目前不具有因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而产生的附加值,因此其可被接受的实际价值无法像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那样高,难以实现“同权同价”。对于广大的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者而言,降低租房成本是其租房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城乡结合部的“小产权房”就成为其首选。此外,一些高收入人群或者离退休的城市居民,因为城市的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条件较差,往往选择距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居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小产权房”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为返乡居住者提供了可能。根据城市发展的过程来看,“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经历的过程。但是,就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而言,暂时还未到达“逆城市化”的基本条件,因此当前出现的“逆城市化”并不是正常的城市发展过程,而是因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变而可能导致的假象。
  (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指导和支撑
  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仅仅对城市建成区的用地进行了规划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是重在农村地区,但主要是对用地的类型和位置进行了明確,而对于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后的审批、具体地块的使用并没有可以依据的法律文件。这就可能导致乱搭乱建的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无序利用,甚至可能造成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另外,除地块位置、周边配套设施外,地块具体的利用类型也对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没有明确的规划文件的支撑,对确定农村土地“入市”价格也存在较大的影响。
  四、总结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继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有建设用地的成本太高已经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和阻力。相对“廉价”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必然成为中小企业争相追逐的重要资源。
  近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管理进行明确规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无序流转,为今后征收使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尚处试点阶段,有关主管单位和试点单位应当在实践中及时调整、纠正和完善工作方案,做好相关的总结分析工作,切实做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该项政策后续在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例支撑;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政策实施与既往已经出台的政策文件的衔接,实现政策实施效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土地金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这种模式具有内生性,具备法律、社会、生产基础,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强金融资源可获得性。但是,面临缺乏健全持久的法律保障、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缺乏竞争与效率的“薄”市场无法为依赖土地收入生活的失地农民提供生存、养老保障等风险。因此,为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健康发展,就需要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配
期刊
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最为重要的成果,已有研究多以产权、绩效、制度变迁等视角对其确立进行解析,但缺乏从文化传统和“官”“民”互动等维度的探讨。为此,本文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及其内涵出发,基于“小传统”的排他性、“大传统”容纳性及二者互动等维度探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社会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小传统“对“大传统”的排斥建构了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微观基础;“大传
期刊
摘 要:绿色农业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发展方向。河南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过程中,需要以绿色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就推进河南绿色农业发展的意义进行阐述,进而提出推进河南绿色农业的思路,最后给出推进河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绿色农业;思路;
期刊
摘 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服务面临着农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化需求与大众化供给矛盾突出、“测配施”环节脱钩、农户科学施肥实践缺乏常态化指导等瓶颈,各地结合本地实情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经验和不足并存,要在全国层面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战略取向应立足农户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遵循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因人施术、互惠互助和互利共赢
期刊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全过程的根本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是在1983年基本确立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发展而来的。在30多年的实践中,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举解决了几千年来一直困扰中华民族的粮食安全问题,有效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但是,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农业方面既有的
期刊
摘 要:当代侗族村寨的自治方式是对侗族传统自治方式的传承。它对侗族村寨的治理发挥着利益表达、秩序维护、规范与制约等功能。然而,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和有效运行必有其特殊的政治生态,当代侗族自治方式也同样如此,乡村政治制度容纳空间为它的产生提供了制度空间;民族政治文化与侗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其有效的运行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侗族;自治方式;传承;政治生态  纵观已有侗族的研究,多侧重于从社
期刊
摘要: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创新上的重大突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前进,并逐步探索建立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制度。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正面临着新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创新的核心。健全和规范推进“三权分置”权能体系,保障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规范行使,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重点。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法治是
期刊
摘要: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利益协调问题越来越受各界关注。对浙江省和东北地区粮食产销合作进行的分析表明:近年来,双方的合作已由最初的粮食直接贸易,逐步走向粮食种植、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合作。经济发达的主销区资本以各种方式进入主产区与土地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大规模种植的资金问题,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改善了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条件。但产销区粮食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
期刊
摘 要:探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发展及风险控制对于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农村地域性”和“城乡交流性”两大特征。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资金互助社存在信息优势缺失、发起人异质性、资金人才缺乏、产业支撑缺失和信用生态复杂等潜在风险,需要加强资金流向控制,促进互助社内部团结,聘请专业管理人才,构建“三
期刊
摘 要:基于当今国内民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田野调查与案例搜集,对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实施的民生政策进行科学归纳与梳理,发现被调查地区的农村民生存在五大难点问题,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这五个方面。农村教学风气差,师风师德建设滞后;村民对新农合缺乏认知,盲从缴费;农村养老服务和设施不健全,养老机构少、收费高;村民住房水平参差不齐,改造、扩建难;村民缺乏环保意识,生态环境缺乏治理等成为农村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