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硬仗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抓得越旱、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而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转型升级迈出重大步伐。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十一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占比超过30%,经济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占GDP比重提高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3%,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三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与4年前相比,去年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42.3%;全省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5.6%。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所有行政村实现“七通”(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四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52元,比2005年增加82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增加2728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2%,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5.1%。全省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全覆盖。五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17.5%,连续4年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开展“绿色江苏”建设七年来,全省新植树造林面积1216.1万亩,超过此前30年的总和,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去年达到19.1%;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分别占全国的近1/2和1/4。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要求来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突出表现为“四个刻不容缓”。一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近几年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制造业中传统工业比重较大,农业规模经营比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根源,必须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刻不容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但抢占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格局。我们既要看到近几年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和竞争的压力,正视存在的差距,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举措。三是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提高统筹发展水平刻不容缓。江苏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总量增长很快,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是拓展全省发展空间,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发展力度,加快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共同发展。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刻不容缓。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江苏人口密度大,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永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l的重要目标,作为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举措,把转变发展方式抓得更紧、更实、更主动,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如果说,江苏第一次经济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实现了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跨越;那么正在经历的第三次转型,核心内容是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经过不懈努力,使江苏产业结构大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增强、生态环境大改善、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
  
  二、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从江苏实际出发,我们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在薄弱环节下力气,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加快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重点实施三项计划:一是“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今后三年,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要翻一番,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上升到30%左右,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二是“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实现“三个高于”: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每年高于1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3年完成技改投入1.5万亿元,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取向。要围绕制造业升级,提高生产服务业配套能力。充分利用我省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服务环节外包,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项目,把加强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代物流业结合起来,依托现代化的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一批现代 物流基地。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提高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提高旅游业消费水平及附加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要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等新兴服务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2、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科技竞争力是核心所在,也是战略支点。要以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目标,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力求突破更多的重要关键技术,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多的“江苏制造”转变为“江苏创造”。一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利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二是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三是实行开放式创新。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新机遇,广泛吸收境外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举措,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水平,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四是既占领技术制高点又提高市场占有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走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把握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方向,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深刻调整和新变化,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以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以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市场份额。
  3、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提升集约发展水平。近几年来,我省集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有力推动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完善功能,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提高产出效益,提高竞争实力。一是实行重点支持,强化规模优势。突出抓好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光电产业、船舶制造、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实行支持政策向重点基地倾斜,推动发展资源向重点基地集聚,引导优秀人才向重点基地集中,尽快形成万亿元级、千亿元级的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突出主导产业,强化特色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发展、差别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更多同行业中的“第一”、“唯一”。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质态提升。三是提高发展起点,强化竞争优势。苏南要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技术研发功能,更加重视提升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形成新型产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现代物流基地。苏中苏北要在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产出效益和产业层次,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走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企业大集团是特色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更多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
  4、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加快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功能,推动有条件的农业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近几年全省有条件进入城镇的农民将超过1000万人。要以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增强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资源、活跃市场的功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的农村人口有序转为城市户口。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把推进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农村实事工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让群众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5、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放型经济是江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5,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1/6。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这个优势不能削弱,水平必须提升。要坚持内外联动,扩内需稳外需结合,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出口必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把扩大外贸出口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二是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把利用外资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鼓励外资企业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销售机构,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充分发挥利用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利用我省友好省州和城市较多的优势,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转移生产能力,建立境外资源能源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参与收购境外研发机构、知名品牌、营销网络,提高跨国经营能力。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境外投资审批程序,优化各类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四是推动开 发区转型升级。以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带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提升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6、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高水平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根本要靠人才支撑;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特色基地,关键要建设人才高地。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做到人才发展优先规划、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到江苏发展、更多创新成果到江苏转化,以人才优先发展形成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把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团队,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高等教育发展要加快从扩大规模向注重内涵提升,创新办学思路、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培养更多适应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7、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居民收入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收入。二是把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手抓扩大就业规模,一手抓优化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有序提高统筹层次,努力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对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发挥公益性服务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8、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清水蓝天”工程,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要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实行结构调整、综合整治、应急防控、严格执法多策并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在继续抓好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住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水源地“五个重点”,强化实时监测监控,严格执法,铁腕治污。要加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业废气、烟尘治理,以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为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机动车尾气、建设工地扬尘治理力度,显著改善空气质量。继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推进沿江、沿海、沿河、沿湖、沿路等生态林网、经济林网建设,加强城镇和村庄绿化建设,构建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建设最佳的人居环境。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对我们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一要创新发展思路。要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突破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束缚,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实践,走出一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新路子。二要创新体制机制。从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出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重点支持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利益导向。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机制。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出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信贷投放有保有压、扶优限劣,加大对新兴产业、服务业、自主创新、传统产业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撑。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出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三要创新领导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善于在宏观环境的变化中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善于在繁重复杂的工作中抓大事、抓重点、抓关键,善于在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战略性、全局性和预见性,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提高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法制手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四要创新社会管理。发展方式转变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全省长远发展,必须统筹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时机,更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更大力度发展创新型经济,更大力度促进集约发展,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真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近期增长目标与长远发展目标相互衔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提高。二是推动产业升级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关系。把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有序转移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港口、海洋资源,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以沿海开发开放为重点,江海联动、南北呼应,建设大港口、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和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加快苏南“腾笼换凤”,加快苏中经济国际化,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共同发展。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关系。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的结合点,既挖掘物质消费潜力,又扩大文化、娱乐、旅游、信息等服务消费,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特别是农村消费环境,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四是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的关系。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推广使用绿色产品、节能产品,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江苏的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戈尚达
其他文献
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是从事人大工作和新闻媒体工作的有识之士一直想尝试的一种监督形式。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与三家不同介质的新闻单位合办的两个栏目.走过了近三年
利用1961-2000年黔中地区3个站点的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烤烟大田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该区降雨充沛,适宜优质烟叶的生产,但各年份及各生育期间降水变异系数较大,在旺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用电量逐年递增,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压输电成为目前主要形式.电力系统的普及使用,让人们对输电线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非常重视输电线路的专业性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动态辛欣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
从采自辽宁省辽中市等地区的水稻田的52份土样中共分离细菌菌株187株,经对峙培养法筛选,获得对水稻纹枯病菌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4株。其中,LZl菌株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1.199/6。
研究了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NaNO3、CaCl2、Na2SO4浓度对红壤与砖红壤吸附Cu(Ⅱ)有抑制作用,而且随着土壤pH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此外,提高离子强度对红壤吸附Cu(Ⅱ)的抑制作用要强于砖红壤。就所研究的3种支持电解质而言,CaCl2对土壤吸附Cu(Ⅱ)的抑制作用强于NaNO3、Na2SO4。
张敏政:人大代表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职责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敏政撰文说,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国家法律和公共道德的模范践行者,除了自己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外,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一要正确处理提高素质与履行职责的关系。人大代表尽管在本行业、本岗位上非常出色,但不一定能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和义务,不一定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
为了明确覆膜对稻田主要杂草的影响,研究比较稻田覆膜和化学除草2种方法对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稻田覆膜在收获前10 d对稻田常见杂草稗草、莎草、鸭舌草、野荸荠、丁香蓼的
以樟树种子为试验材料,从种壳透水性和内源抑制物两方面探索种子休眠原因。结果表明:樟树种子坚硬的外壳影响种子的吸水透性;种壳、种仁中的萌发抑制物抑制了白菜种子的萌发率
研究了pH以及As(Ⅴ)、P的加入顺序和P浓度对As(Ⅴ)和P在棕壤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As(Ⅴ)和P的加入顺序对其在棕壤上的吸附影响很大。As(Ⅴ)和P在棕壤上的吸附表现为相互抑制。在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