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感染力,让品牌疯传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沟通效率的高低。我们可能对有些话“左耳进,右耳出”,但是对另一些话却听了就再也忘不掉,还可能转告他人——这种话就具有感染力。营销活动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营销沟通效率的高低。营销活动的感染力强,用户就容易记住,还愿意转告他人,营销沟通就会轻而易举,事半功倍;营销活动的感染力弱,人们就不会关注,营销沟通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具体的营销活动是病毒基因的载体,是感染力的表现形式,而病毒基因是营销活动的内核。营销活动的传统方式是广告、公关、促销。互联网+时代,病毒营销成为主流,广告内容化、公关事件化、促销活动化,营销活动演变为新奇的内容、热闹的事件、有趣的活动。现实中的营销活动,可能采用了一种营销方式,也可能是多种营销方式的组合。开展病毒营销活动,要遵循一些普遍的沟通规律,如营销活动要简单、具体、相关、创新等。
  营销活动要具有感染力,必须包含至少一种病毒基因。如果营销活动包含较多的病毒基因,或者病毒基因的活性比较强,那么营销活动的感染力就会比较强,人们就会积极关注、热烈谈论,营销信息就能够像病毒一样自我复制、自我传播,像滚雪球一样,稍微用力就可以转动起来,越滚越大,最终引爆市场流行。
  在现实中,大多数营销活动所包含的病毒基因的种类少、活性差,感染力弱,或者几乎没有感染力,人们既不会关注,也不会谈论分享,这样的营销活动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白花钱,浪费资源。
  基于人性欲望,制造病毒基因
  营销人员在策划营销创意时,应该针对人的原始需求,挑逗人性欲望,这样才能直抵人心,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被人们谈论、分享、转发。这样,营销信息才能像病毒自我复制一样地广泛传播。但是,人性欲望的种类很多。营销人员应该如何巧用人性欲望从而引起消费者强烈、持续的兴趣呢?这就值得营销人员认真研究策划,到底制造哪类病毒基因更容易引爆流行。
  1、隐藏信息,制造神秘
  喜欢看电影、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剧透是神秘感的扫兴鬼。对明星来说,隐私很珍贵。如果人们明白了鸽子是怎样从黑帽子里变出来的,魔术就失去了吸引观众的魔力。悬疑广告能激发人们天生想要寻求答案的好奇心,不断与人谈论、分析,这样的话信息就能传播开来。
  怎样打造神秘呢?第一,要绝对保守秘密,因为秘密一旦公开,神秘感就会永远消失。第二,传递信息要适可而止,既要透露足够的信息引起人们的好奇,又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促使人们发问,要小心翼翼地透露信息,一定要把握好“度”,只揭开“冰山一角”就好,绝不能提供太多信息,使人们的渴望得到满足。第三,不断制造神秘,吊人胃口,让人们产生渴望,想要了解更多。
  案例分析:苹果公司的发布会营销
  苹果公司将新产品上市发布会打造成了一场迎接“神器”的重大仪式,其新产品发布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盛会。
  乔布斯时代,苹果公司发布会的保密程度非常高,乔布斯视其为最高商业机密,iPhone4的外观设计曾被严格保密了30个月。2014年9月, iPhone6发布会邀请函上那句意味深长的“Wish we could say more”(剧透到此为止)勾起了用户和媒体强烈的好奇心。每次新品上市之前,苹果公司都会放出大量吊胃口的信息,以及各类“谍照”和“内部人士”信息,吸引广大“果粉”的高度关注和热切讨论。
  用户和媒体都不知道苹果公司将要发布什么产品,因此对其新产品发布会有很大的期待。苹果公司借发布会介绍新产品的功能和卖点,揭开新产品的神秘面纱,满足众人的期待。让人热血沸腾的上市发布会,以及全球“果粉”通宵排队购买、买到手之后的炫耀等,都会引发市场热潮,进一步吸引、打动广大潜在用户。
  乔布斯首开先河后,模仿者甚众,如亚马逊的贝佐夫、小米科技的雷军、锤子科技的罗永浩等。苹果公司利用发布会的神秘营销及“限量供应”的饥饿营销等策略,打造了一个宗教般的神圣品牌。
  2、制造冲突
  人们天生喜欢看热闹,冲突、争议就是为了制造热闹景象,吸引眼球。冲突越强烈,就越热闹,人们看得就越入迷。经营冲突,惯用方法通常是:吵架、攻击与打赌,你来我往,面红耳赤,其实都是演给观众看的,有冲突才够热闹。人们关注冲突,尤其是名人、知名企业之间的争议、攻击、打赌等。通过这样的事情,不用花费推广费用,却能吸引大众眼球和媒体关注。
  在营销领域,虽然双方火药味十足,但大部分冲突都是表演出来的。马云与王健林、雷军与董明珠的打赌,其实都是一种跨界的、超长期的冲突,双方可以不时地拿打赌来说事,维持市场热度。马云与王健林的打赌其实是演戏。董明珠在演讲时就透露,“雷军与我对赌是央视挑逗安排的”。经营冲突的理想境界是,观众越聚越多,广大粉丝加入阵营,摇旗呐喊,一些媒体煽风点火,一些媒体火上浇油,还有一些媒体头头是道——这样才够热闹。
  冲突能够节省广告费。乔布斯每次发布新产品,都是从“攻击”竞争对手开始的。小米在近年来的崛起过程中“吵架”不断,对手包括奇虎360、魅族、锤子、华为等。奇虎360的周鸿祎被称为“红衣大炮”,甚至会“打”一些早知道会输的“仗”,其目的就是吸引人们的注意。情怀满满的罗永浩也是“吵架”高手,每吵一架人气都能暴涨一大截。
  几大电商巨头也都擅长“吵架营销”。2014年年底,京东与天猫的“猫狗大战”就是经典战例。当当与京东、阿里与京东、国美在线与苏宁易购,也经常在微博上“吵架”,让广大网民看得不亦乐乎。
  另外,一些名人、“大V”在微博上经常语出惊人,做出某种偏激的姿态,抨击时政,扮作什么“公知”、“左派”、“右派”等,相互攻击,其实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营销自己罢了。“我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竞争对手”,马云这句极具挑衅意味的话,很可能会得罪所有同行,但这句话成功吸引了关注,引起了广泛传播。这其实是马云的深思熟虑之作。营销要善于利用冲突,也要善于制造冲突,以吸引大众与媒体的关注。   案例分析:小镇改名字
  美国一家互联网企业要推广自己的网站,但是费用预算只有区区30万美元,这对互联网这种“烧钱”的行业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该怎么办呢?他们大胆策划了一个事件:找到一座美国小镇,和镇长及名流、贤达们商量,能不能把小镇的名字改成网站的名字?作为报酬,他们给镇上捐30万美元,用于改造图书馆。这个建议太匪夷所思了!小镇的领导们不敢擅自做主,便召开全镇大会,镇民们陷入了热烈的争论。这场争论还引起了当地报纸、电视台的注意,进行了报道。
  实际上,这家企业根本没打算捐款,也没打算让小镇改名,这帮家伙只是希望让这场争论越热闹越好。于是,他们推波助澜,最后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最后的结果呢?镇民们经过民主投票,否决了改名字的建议,这家企业没花一分钱就完成了宣传网站的任务。
  3、制造争议话题
  选择争议性强、大众关心的话题,引起争论,引发关注。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还有灰色。很多事情本身就有多种衡量标准与角度,通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立场就是真相,角度才是真理。例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伦理的话题,以及“转基因”、“中医”、“吃狗肉”等话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立场与角度不同等原因,人们很难有一致的观点和看法,争议性比较强。
  近几年火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每季都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选手,正因为他们不是绝对的“对”,也不是绝对的“错”,才会引起观众的争论,使节目得到持续曝光。
  曾经有企业为了宣传一次展会,宣称将采用麒麟作为中国的象征物和展会的吉祥物,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引发大众的议论。随后,该企业抛出话题引导讨论:中国的象征物是龙还是麒麟?还列出了麒麟象征中国的几个理由,拥护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在讨论中,很多人知道了此次展会。最终,麒麟与龙分别作为吉祥物出现在展会上——皆大欢喜。
  制造争议话题时要小心谨慎,既要确保话题足够开放,人们能够畅所欲言,防止产生“仇恨”、爆发“战争”,又要把握尺度,控制争议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例如,某企业为了引起大众关注,在招聘时出怪招:不招生肖属猪和属狗的员工,果然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此事被多家媒体报道,但是,人们纷纷谴责该企业用人歧视、封建迷信,给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案例分析:多芬“真美运动”
  联合利华旗下多芬品牌通过开展“真美运动”,成功制造了争议话题,推广了品牌。
  2004年2月27日至3月26日,多芬发起并赞助“美丽的真谛——女性、美丽和幸福全球调查”活动,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日本、阿根廷、巴西等10个国家的3200名18至64岁的女性进行了电话访问。3月29日,多芬紧肤乳液的“真人广告”在伦敦亮相,广告模特是6位身穿统一白色内衣的丰满女性,她们都不是专业模特,而是参加了多芬在TIME OUT杂志上刊登的“寻找欣赏自己曲线的乐观女性”活动,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9月29日,“多芬峰会”召开。
  2004年10月,多芬“真美运动”(Real Beauty Campaign)正式拉开帷幕。该活动的主旨是鼓励自然美的多样性,激励女性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最自然的美,让美丽回归真实。在“真人广告”的基础上,多芬推出了一组新广告,另外选用22至95岁的6位“典型女性”,展现她们自信、生动、充满活力的一面,并配合她们的照片提出诸如“有皱纹还是非常棒?”“灰色还是出色?”“超重还是出色?”“瑕疵还是无暇?”等问题,观众可以登录网站进行投票。这项活动旨在启发女性认真思考“美丽”这个话题,如“社会对美丽的定义”、“追求完美”、“美丽和身体吸引力之间的差别”、“媒体塑造美丽形象的过程和手法”等。
  多芬邀请广大网友对美丽进行深度探寻,抓住了人们想谈而没有谈的话题——“美丽的非现实准则”,引起人们的踊跃参与和广泛谈论。这个话题本身就存在较大争议,将这种争议公之于众,可以将人们的思考全部激发出来。随着“美丽准则”话题的延伸,多芬品牌自然被人们不断提起。
  案例分析:电影《孔子》的博客论战
  电影《孔子》上映前,杨澜发表博文《孔子是个“失败者”》。两天后,孔子后人孔健在博客上发表《回应杨澜:孔子是成功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改革家》一文,认为杨澜的说法欠妥。
  孔子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杨澜的博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回复有700多条,成为当月浏览量和回复量最高的博文。孔健的博文也达到18万次的浏览量,并得到1100多条回复。
  实际上,这场论战给电影《孔子》做了市场推广,激发了人们对电影的好奇心——争论越激烈,人们走进电影院一睹为快的欲望就越强。
其他文献
中国企业应努力提高组织健康度以增强竞争力,实现永续经营。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有些看似业绩辉煌的企业,却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一击即溃?麦肯锡10余年来对1500多家企业持续调研后发现,绩效与组织健康密切相关。事实上,健康组织生成的股东总回报(TSR)是不健康同业的3倍,平均年TSR高达26%。健康度能够直接影响一半以上的部门绩效结果。这使得健康度成为预测组织在长期实现杰出财务和运营
期刊
对于很多有事业心的员工来说,衡量职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能晋升管理层。很多行业的职业发展轨迹都是如此。锐意进取的员工迟早都会发现自己在向领导岗位迈进。“对那些考虑长期发展的一线员工来说,是否进入管理层,进入管理层是否于人于己有益,以及你是否具有领导气质和能力,是很多人都试图解答的职业问题。”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领导力与变革管理中心主任迈克尔·尤西姆这样说道。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天生适合扮演领
期刊
你希望大幅提升企业的预测能力吗?那就必须先让问题暴露出来:现有的预测人员和预测方法相当不可靠。所以,真正有效的预测方法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让企业风险控制更加精确。  企业经常需要预测不可控的结果,如竞争对手会对新产品做何反应、促销能带来多少收入、应聘者是否会表现出色等。上述发现对企业提高预测能力有重要启示。  下文将介绍一套方法,帮助组织持续提升预测能力。当然,这项方法并不能确保成功
期刊
近日,面对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目光聚焦到数字经济市场。他们借助技术力量,打造出新的平台商业模式,让隐形价值得以释放。而由此获得的收益又将再次投入到新型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积极地探寻全新的数字化业务模式,优化数字投资以提升竞争力和生产力正是恰逢其时。  经埃森哲战略与牛津经济研究院研究发现,表现亮眼的经济体能够在数字技能、数字技术和数字化
期刊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你已经预定了一辆出租车,可是到现在连个鬼影都没出现,打电话去询问的时候接线员只是不耐烦地说,“他十五分钟以后就到”。十五分钟过去了,你还得再打电话,这次接线员改口说,“司机已经在路上了,分分钟就到”。随即他啪嗒一声挂上电话。你站在街上冷得要命,天也完全黑下来了,而且就算现在出租车来了你也已经迟到了……  假设现在有一款手机应用,能让你随时找到一辆空闲的出租车或者私人轿车,可以
期刊
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快速增长,然而若想长期保持这一态势并非易事。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落入了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陷阱”,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率止步不前,或者低收入国家在尚未完全达到高收入水平前,便已倒回重来。“增长陷阱”的背后成因不一而足,但其根源在于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战略的失策:将重心放在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上,而忽略了对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导致它们无法培育出足够多的世界级企业来助力长期稳定的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人群的扩大,互联网商业模式将不断演变、创新。目前,一些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如种子正在孕育之中,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会破土而出,快速生长。那么,未来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未来4大类商业模式  1.与物联网及产业互联网相关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通常被定义为“物物联连的互联网”,即互联网延伸至物体和物理对象,并使之相互通信
期刊
我们身处在一个转变的时代,无论这种转变是以互联网为标志,还是以个体价值崛起为标志,转变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知识和信息是个人和整个经济的主要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经济学家认定的传统生产要素还在发挥作用,但已经不再是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因为拥有知识的人,或者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发生移动和聚合。  伊丽莎白·拉威尔在其“利用群体智慧”一文中说:“无论公司是否喜
期刊
我们都知道,领导者总是面对局面矛盾的难题:既要逐步发展,改进现有产品,又要彻底创新,开发基于新商业模式的新产品;既要力求走向世界,又要满足独特的本地需求。面临此种困境,一些CEO权衡孰轻孰重,还有一些人则寻求中庸之道,商定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接受的折中办法。这两种方式有一点共通之处:意图以一种不变的方法应对几种相互冲突的挑战。其背后隐含的假设是,组织惟有稳定,方可繁荣发展。  如此理解领导力,我们实
期刊
消费品公司需要在创新中创新。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平均每年投资14亿美元或2%到3%的销售净额用于新产品研发。然而,若将广告、通路和供应链改善等研发以外的成本计算在内,我们会发现,这些公司用于创新的资源高达30%。很不幸的是,这些庞大的投资最后往往石沉大海。  有些公司的确借助创新成功地推出全新的产品或产品类别。然而,市场上失败的案例不胜其数。研究一再显示,创新的失败机率很高。举例来说,一项针对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