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重要性及其培养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aq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音乐的内心听觉对钢琴教育的重要性,并从节奏、速度、音色、想象力、读谱等五个方面对训练内心听觉培养做了初步分析,旨在指导钢琴教育工作者引导孩子通过内心听觉更准确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钢琴教育  内心听觉  培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104-03
  一、内心听觉的涵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音乐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明显,中国的琴童越来越多,而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也是“听”的艺术,要求演奏者具有敏锐的内心听觉,这是钢琴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对于内心听觉的培养,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容小觑的责任。
  内心听觉在《音乐百科词典》的解释如下:“人们在内心里对某种听过的或未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相对于聆听实际音乐演奏而言)内心听觉是在聆听音乐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般人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经过由浅入深的训练可逐步提高,有的人会获得一定的发展”。简而言之,内心听觉的形成指的是把人在外界听到的声音通过自身的记忆及想象,经由脑神经的处理,在大脑中再次呈现出来的过程。对于钢琴教育者来说,引导学生运用内心听觉指导演奏,最终呈现的音乐效果或许和曾听到的音乐相似或不同,但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内心听觉也是一种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大脑中描绘图像的能力,也包括描绘声音、味道、触感、情绪等内容,这些感官通过想象在大脑中塑造出来,仿佛身临其境一样,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强大功能。
  二、内心听觉的重要性
  著名的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音乐课枯燥无味是最无法容忍的。最小的琴童大概在5岁左右,笔者认为对于内心听觉的训练要早于钢琴教学,孩子大概在四岁左右就开始展现出创造性的想象力。笔者从事钢琴教育多年以来,明显感知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创造力是很强的,他们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简单的旋律,或许可能不着调,但体现出孩子完全具备对音乐的感知力,此时我们对孩子进行一个简单旋律引导,孩子便可很快地模仿出来,因此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内心听觉,十分贴合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之前曾提到,音乐是“听”的艺术,让孩子们多去聆听,在聆听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在教学初期,教师要选择小奏鸣曲、小夜曲、进行曲等旋律感、节奏感、风格感较强的曲子,伴随音乐的感染,孩子会不自觉地摆动身体、用手打拍子等,配合音乐素养课的学习,让孩子能够唱一些简单的旋律、辨别音高,促使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感受节奏、风格、旋律等音乐构成要素,为孩子内心听觉的培养打下基础。
  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初期对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琴童到了中级阶段依然没有良好的内心听觉,手指在跑动,但大脑已经没有目标,甚至在思维上已经开了小差,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声音,对音色的变化毫无感知,还有的学生只重视技巧的练习,忽略了音乐的表达。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在学生学习钢琴的初期,没有养成“音乐”与“技术”同时抓的好习惯,也就是用“内心听觉”来引导演奏的好习惯。
  三、内心听觉的培养训练
  (一)节奏
  節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乐训练开展的前提。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节奏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内心对节奏的感知在经过积累之后,会形成一种律动倾向,并且伴随着节奏特征的记忆和固定的情绪特征。比如在生活中、大自然中,随处都有节奏——钟表的滴答声、火车开过的声音、屋檐下水滴的声音、军人走正步等,这些都是有规律的运动,只要用心观察、留意,就会在大脑中产生记忆存储,从而形成对节奏本能反应。笔者认为,当人的大脑中存储的节奏记忆和生活中所听到的节奏相契合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而此时正是内心听觉在发挥作用。
  在钢琴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学习简单的节奏型,比如两个平均的八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等,孩子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配合拍手等肢体动作以及跟随节拍器的稳定辅助,使孩子的拍子规范化,并且节奏训练的长度可以慢慢增加。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再增加相对复杂的三连音、切分音等节奏型,并且教师要在合适的范围内夸张节奏型特点,使孩子能明显感觉到节奏型之间的变化。在所有的练习中,教师一定要孩子配合唱拍,才有利于把节奏的律动内化。
  初期的教学中,教师要求从简单到复杂,耐心反复地练习,孩子才能逐渐产生稳定的节奏感。之后孩子进行音高的学习,这些节奏感的培养和训练会自然而然带进音符里。例如在巴赫的《G小调小步舞曲》中,3/4拍的舞曲律动要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把节拍的强弱规律打出来,配合3/4拍的节奏图示,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多媒体视频中舞步的特点,使学生快速掌握曲子的核心和风格。
  (二)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内心对速度的感知和掌控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些孩子们在演奏乐曲时,速度会忽快忽慢,虽然他们已经对曲子烂熟于心,但听众无法感受音乐自然的呼吸和美感,音乐演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教学初期,节拍器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孩子内心的律动感还未成熟,需要经过漫长的训练和丰富经验的积累才能趋于稳定。
  教师在给孩子布置新的曲目时,除了告知练习要点和方法,还要要求孩子按照具体的速度要求进行练习,从慢到快,并且要求孩子配合嘴上大声数拍进行练习,在与节拍器统一的数拍过程中,听觉与内心节拍一致,使孩子从小养成节拍稳定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孩子演奏完整性的提高。随着程度的加深和对曲子的熟悉,孩子可以慢慢脱离节拍器,此时内心听觉代替了节拍器的功用,对曲子速度的掌握有了内心听觉的控制,为进一步提高演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卡巴列夫斯基这首《小丑》,在第2~3小节容易渐快,没有稳定的速度,小丑的滑稽感会变成慌乱。
  (三)音色
  孩子们有了良好的内心节奏,音乐表现力就可以培养起来了。钢琴演奏者通过不同力度、触键角度、下键速度等方式实现音色上的变化。这对教师的演奏能力及良好的审美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能够在示范中做出变化,从而能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辨别出音色的不同。
  钢琴俗称乐器之王,钢琴可以做出千万种音色,仿佛一支交响乐队融合而成,在这种千变万化的音色中,培养孩子的交响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孩子对其他乐器的音色有较为直观的感受,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在钢琴上模仿出来,并且配合教师已有的演奏上的经验,对孩子的触键稍加指导,让孩子自己试验出不同的音色,对日后内心听觉中音色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有了概念与聆听上的基础,孩子那灵敏的小耳朵里就开始千变万化了,内心的音乐变得生动有趣,音乐自然有表现力了。
  (四)想象力
  想象存在于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是人的头脑中对于记忆表象的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形象。当人们聆听音乐时,那些听到的旋律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形象会被重新加工,根据人年龄、性格、经历等等不同因素的融合,每个人都会在脑海中呈现属于自己的想象,因为音乐语言没有具体的语义,因此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对于小孩子来讲,要想有丰富的想象力,也需要不断开阔眼界,多看、多听、多感受,只有见识广了才能有相对比较具象的想象,很多家长和老师偏重于看到孩子当前的学习效果,甚至急于求成想达到具体的考级、比赛目标等,忽视了孩子自身素养的提升,这势必会对以后音乐表现力的提升产生阻碍。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提前了解作曲家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特点,是钢琴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初期就应该给孩子培养起来的习惯。教师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可以直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并且尽量使表达的内容简单易懂,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教师需要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把对作曲家和作品的了解当做具体的功课研究起来。这样一来,孩子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还可以和老师产生互动、交流。对作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孩子自然会通过自己的演奏,把感悟和想象展现出来,此时内心的听觉是节奏、速度、音色、风格等方面的综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并不能做得完美,甚至与预想相左,但教师一定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当孩子的演奏产生变化时,也正是孩子的想象力发挥着能量。
  對于小孩子的想象力引导,教师最好从带有标题的音乐入手,例如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第四级中的作品《徘徊的猫咪》,教师可以根据调性、歌词、力度和断连奏的变化,为孩子描述一个有故事性的想象场景,比如在静悄悄的夜晚,月光明亮又冷清,小镇上的人都睡了,小猫咪终于可以自由地出来觅食、玩耍了,走走转转,看到什么好奇的东西都要追逐一番……孩子在此时很可能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象,这时孩子对曲子的想象力逐渐形成,音乐的表现也就自然而然了。
  (五)读谱
  读谱是钢琴学习中极其重要的能力,它影响了钢琴演奏者对作品练习和演奏的始终。上文已经提到钢琴教学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读谱的过程也是对钢琴作品表达音乐形象的想象过程,更是对作品最终要达到的音乐效果的想象过程。很多孩子期待演奏新的作品,通常是拿到谱子就开始在钢琴上跃跃欲试。笔者认为此时孩子是兴致勃勃的时候,对作品抱着极大的兴趣,教师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对谱面进行研究,和孩子一起开动想象的大脑。
  乐谱是开启音乐的钥匙,谱中的音乐术语、速度标记等尤其重要,和孩子像探寻密码一样一起查找翻译资料,对乐谱的语言逐渐清晰。接下来,教师要和孩子一起对旋律进行歌唱,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边唱边引导孩子对乐句进行正确的划分,所有查到的音乐记号都要在唱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孩子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模仿,最后,教师鼓励孩子自己歌唱,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练习。当孩子的表现越来越有意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开始在钢琴上练习,并且考考孩子如何在钢琴上演奏出刚刚所唱出的音乐效果。通过教师正确的演奏指导,通常孩子会很明确地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效果,这比孩子还未经读谱就演奏出来的效果好太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听觉的想象力驱使孩子把歌唱的“嘴”变成心中的“嘴”。
  此外,教师也不容忽视听觉想象对内心听觉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演奏示范或者运用音响设备播放曲目,使孩子对曲子的整体有聆听后的听觉印象,就像我们喜欢听的歌曲,虽然没看过乐谱,但聆听后产生的听觉印象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哼唱出旋律来,加之前面所提到的对谱面工作的细致研究与练习,就可以让孩子快速又准确地表达音乐了。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的重要要素都离不开内心听觉的训练。一首动人的音乐作品首先必须打动演奏者本人,产生共鸣,才能进一步通过演奏者的演绎去打动听众。内心听觉的训练可以帮助习琴者更易感悟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建立自然的节奏感、速度控制力、有意识的音质分辨力、精确合理的音乐想象力、良好的读谱学习能力等必要音乐素质,进而为一首作品的成功演绎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应诗真.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6]林庆华.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的培养与训练[J].艺术教育,2009(07).
  [7]王茜.试论音乐内心听觉及其训练[J].音乐天地,2007(02):27.
  作者简介:朱楣(1976.01—),女,学位:博士,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
其他文献
庞茂琨是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永恒的乐章》等.庞茂琨早期作品如《彝族系列》中时常出现高亮边界线的绘画表达,这样的视觉效果既区别于西方的古典绘画,
摘要:老杨公最早源于广西的北部湾地区,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五百多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歌舞剧。无论是从它的音乐结构、表演形式,还是演唱歌词和旁白等等,都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点。老杨公将传统的民俗特色和原生态内容保留了下来,在众多歌舞剧中独树一帜。本文针对老杨公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老杨公 民间曲艺 艺术特色 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二胡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较为崎岖的过程,无论是二胡的结构、造型,还是二胡的演奏技巧等,其在古代的发展都是极为缓慢的,每一次的变革和改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和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从二胡结构、造型和演奏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此二胡可以演奏部分国外的移植作品,其中包括独奏曲和重奏曲。《爱的致意》则是一首移植国外作品的二胡二重奏乐曲,运用二胡来演奏别有一番韵味,笔者
摘要:《葡萄熟了》是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周维198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二胡独奏曲,被许多深有造诣的演奏家演奏过,产生了一批余音绕梁的演奏版本,其中以周维、邓建栋、宋飞三位演奏家演奏的版本最具特色。周版原汁原味、干脆利落,如新疆葡萄架下载歌载舞的热情;邓版细腻婉清、柔中带刚,如江南水乡之中小桥流水的旖旎;宋版豪放洒脱、张力十足,如北国大漠孤烟铜锣铁马的豪放。  关键词:《葡萄熟
米可拉·李森科是乌克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同时还是乌克兰音乐民族运动的创始人.他丰富多彩的创作生活进一步发展了乌克兰民族音乐文化,为20世纪乌克兰民族音乐的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三要素为:节奏、旋律、和声。节奏——就像是音乐最初的萌芽,又像绘画中的“点”的体现。它的存在是自然发生的,又是科学系统的。节奏稳定,演奏准确,无论是在独奏、合奏、室内乐、交响乐团中,都能够体现一个乐手的专业性。在长笛演奏中,把握节奏的准确性,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关键词:长笛演奏 节奏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
摘要:作为影响钢琴教学的因素,内心听觉是现代钢琴教育以及钢琴演奏者极为注重的内容之一,为有效提高演奏者内心听觉水平,对其培养方式展开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内心听觉基本情况的介绍,对内心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就其培养方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演奏技巧 情感共鸣 钢琴演奏 内心听觉 声音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
摘要:《墨西哥沙龙》是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1936年以三首墨西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作为全曲发展的源泉,三首墨西哥民歌的主题为音樂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材料。作曲家在保留民歌原有的特点外,对其加以提炼,同时在作品中融入了极具美国特点的爵士乐风格。作为科普兰“戏剧音乐”的一部先驱作品,1937年在墨西哥城首演之后引起了轰动。本文试图从音响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本作品所独具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
摘要: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声乐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声乐人才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本文将阐释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声乐教学的方法和具体应用,探讨声乐人才的发展需要从专业知识、综合技能等方面提升,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声乐教学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地方人才培养、成长的沃土,它承担着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全方位支持.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是应用型学科所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