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春秋 雕心塑梦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发展回顾
  编者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庆典活动”将于2011年5月28日至6月12日在北京国粹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隆重举办。活动不仅将表彰20年来对委员会发展作出不菲贡献的给力人物,还将展示委员会成员在雕塑艺术之外的丰富才艺;不仅对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作出梳理回顾,还将举行专题研讨会探讨今后发展方向,并筹备委员会换届工作。雕塑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当下最为重要的雕塑组织之一,为推动当代中国雕塑发展作出了许多努力,为此本刊特就向读者介绍其20年来的工作,以使读者对这个机构有更为清晰地了解和理解。
  
  Sculpture and Communication
  Editor’s notes: :“Professional Sculpture Committee of China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2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will be held in Guo-Cui-Yuan,Beijing from 25th May to 12th June. This celebration will not only reward members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professional sculpture committee, but also show members’ talent and skill in art categories out of sculpture. Of course, this celebration includes seminars of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is committee, discussing its future developments, and preparing for next election of core member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ulpture organization,professional sculpture committe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culpture art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understanding of it to our readers, our magazine makes this special article to introduce its 20 years’ works.
  
  1991年3月20日,在筹备了8年之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研究会(1998年更名为雕塑专业委员会)终于宣告成立。
  作为当时唯一的全国性雕塑工作者联合机构,雕塑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之初便有其特殊性——即立足于中国工艺雕塑事业,团结全国工艺雕塑和现代雕塑艺术工作者,开展艺术实践、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出版雕塑文集,组织继续教育,评定会员创作及研究成果,组织会员为美化环境和人民生活服务。
  随着工作的开展,1995年《雕塑》杂志的创建,以及1998年钱绍武先生担任会长之后对工作的指导,雕塑专业委员会越来越认识到院校学术力量对中国雕塑事业发展的先导作用,对传统工艺雕塑的提升作用。因而,委员会工作团队将视野扩展到更加丰富的层面,既关注前沿的雕塑创作和理论建设,也致力于传统雕刻艺术的传承创新。学院和民间的雕塑力量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抵触的情绪。院校力量是雕塑领域的精英阶层,但想真正切实地带动整个雕塑行业的发展,必须看到这个行业的“草根阶层”,那就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雕刻产业工人的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卫星定位系统和手机导航。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和普及性的运用并不矛盾,反而息息相关。委员会尝试通过各种努力打破两者之间的隔阂,促使其抛开门户之见,互相汲取有益养分。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发展越来越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状态,这种影响作用于艺术创作,使之呈现开放、包容的面貌。雕塑领域的创作越发不拘泥于传统的范式、材质和技术,而是从其余艺术门类、人文学科甚至自然学科中吸收养分,创造出很多交叉性的、没有办法准确归类的艺术作品,雕塑的内涵与外延都在扩展。同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新兴的文化艺术消费群体在崛起,国家政策也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走入生活”成为必然的趋势。由此,委员会在2007年提出了“泛雕塑”的理念,既倡导不拘一格的艺术实践,也倡导工艺雕塑进一步提升品质,增强其艺术性,向现当代艺术设计转型。新一届工作班子在2008年接手之后,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开展了许多工作。
  在这三个阶段的历程中,委员会所踩下的每一个印迹都与时代发展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呼应。“开放、务实、创新”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工作风格和准则。坚持办会宗旨,紧密结合国家有关政策方针,积极举办能够梳理现状、提出解决策略的学术论坛及研讨会,在实践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大赛及交流活动,推动雕塑教育,加快培养本学科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努力提高出版物的学术水准和品质,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并维护雕塑家的合法权益,创建“中国雕塑论坛”“中国雕刻艺术节”“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专业优秀作品展”“高校毕业生雕塑创作营”“中国雕塑年鉴展”等延续性的项目。
  这20个春秋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理想“雕心塑梦”!他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雕刻大赛,在实践中传承创新
  “中国雕刻艺术节”是雕塑专业委员会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若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委员会成立之时与北京大兴区合作的“首届食品雕刻大赛”。正式的雕艺节,开始于1992年,迄今为止,共举办了10届。雕艺节首度在河北曲阳举办,随后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在福建惠安举办,其余4届雕艺节分别于2002年在浙江东阳举办,2005年在河北曲阳举办,2007年在深圳宝安举办,2008年在山东广饶举办。在中国雕刻艺术节期间,常设有石、木雕刻大赛和创作交流座谈会,一些雕刻艺术节还与中国雕塑论坛或者艺术研讨会、雕塑家作品展结合在一起。
  中国雕刻艺术节的运作模式是对国际上流行的艺术创作营模式的借鉴。但是国外艺术创作营的目的大部分是让主办方获得若干件雕塑作品,令艺术家之间进行交流切磋。中国雕刻艺术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定位于推动和扶持传统雕刻或雕塑产业,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和交流。
  举办艺术节之前,委员会曾多次组织专家到河北曲阳、福建惠安、浙江东阳、山东嘉祥、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传统艺术产区考察并举办培训班。在此过程中,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传统艺术行业并非没有发展前景,恰恰相反,发展潜力还很大。但这些产业普遍面临着创作和市场观念落后、设计人才匮乏、经营不善等问题。举办培训班取得的成效慢也比较弱,并且学院派的理论培训方式并不适合大多数工匠的知识结构。为了较快地摆脱这种困境,委员会决定与各地政府开展合作,举办大型艺术创作营——“中国雕刻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邀请国内外知名雕塑家到举办地进行短期的雕塑创作,让当地艺人充当工作助手,并利用创作的空档时间,组织艺术家、政府领导、企业管理者、工人进行讲座、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给艺人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艺术家的机会,并通过实践迅速地提升了艺人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改变了他们传统、保守的观念,赋予产业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历届的艺术节中,都有民间艺术家获奖,展示了本土艺人观念的飞跃和提升。这些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教育观,很多工匠纷纷将自己的子女送到专业艺术院校深造,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储备了后继的力量。
  雕艺节不仅扩大了当地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间接地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在福建惠安的带动下,河北曲阳、浙江东阳、山东嘉祥等地也纷纷效仿举办雕刻艺术节。2007年在深圳举办的“第8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则被纳入“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2008年,委员会与广饶孙子国际节组委会合作举办的“兵·雕”第9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则使得雕艺节进一步走入城市文化建设。
  与艺术节交叉举行的,还有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从2001年至2009年,亦有5届的历史。作为对“中国雕刻艺术节”的补益,该项活动为惠安本土艺人搭建了展示切磋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将传统的技艺和在雕刻艺术节中从艺术家身上学习到的创作理念在实践上进行结合,培养了良好的探索、竞赛的氛围,另他们认识到劳动的过程不仅仅是生产产品,而是创造作品。
  
  二、中国雕塑论坛,建构理论平台
  1995年,为配合《雕塑》杂志的创刊,推动雕塑领域的理论研究,委员会举办了首届中国雕塑艺术研讨会(即首届中国雕塑论坛)。从此之后,在各级地方政府、学会、院校及相关人士的支持下,委员会每年都组织全国雕塑家、理论工作者,汇集各方面的精英力量,就不同的主题,针对雕塑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论坛至2010年为止共举办了16届。
  1999年之前的雕塑论坛主要侧重于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中国雕塑艺术的传统与现状;雕塑与环境、建筑之间的关系。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雕塑传统大讨论”“传统·现代与城市雕塑”“雕塑·建筑·人”“环境·人·雕塑”。1999年的论坛则围绕着“雕塑·教育·创新”的主题展开了讨论。这次论坛通过对国内外各个艺术院校的雕塑教学方式和成果的比较研究,对中国雕塑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分析,从改革学院教学的课程结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比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院应建立专修方向的现代工作室,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协作,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等等,也正是这个论坛奠定了雕塑专业委员会后来举办“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的基础。
  2000年、2002年、2004年的第6、第8和第10届的“中国雕塑论坛”,都在传统雕刻产区福建惠安,与“中国雕刻艺术节”同时举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尽管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但在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2000年这一承上启下的独特时刻,在惠安首次举办“中国雕刻艺术节”之时,委员会认为非常有必要地沿着历时与共时的纵横轴线对雕塑艺术的发展进行梳理,也让国外艺术家和传统雕刻艺人共同参与到讨论之中,给予他们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因而第6届论坛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探讨研究了雕塑与环境、雕塑的个性与风格、雕塑艺术与经济发展、传统雕刻的继承与创新、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雕塑教学教改等广泛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论坛讨论通过了《中国雕塑家公约》,诞生了雕塑行业自律的第一份文件。公约倡导雕塑家之间的良性竞争,在今后的数年中,成为中国雕塑家互助互爱、共同促进中国雕塑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条目。第8届论坛的主题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实验”。这是基于中国入世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雕塑艺术如何抓住机遇和面对挑战这样一个文化前提而召开的,也是继第6届雕塑论坛对于雕塑艺术整体文脉把握之后,对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做更为具体的研究。2004年的第10届论坛主题为“雕刻与建筑”,这次论坛研究的是更为实际的问题。来自雕塑界、建筑界的数十名专家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者分别从建筑、园林、城市规划、雕塑等方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并达成共识: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组建一个由建筑师、规划师、雕塑家、园林设计专家和社会学者组成的专家队伍先行研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论坛的举办,不仅交流了学术观点,也为惠安雕刻产业的长足发展增强了后劲,直接或间接地为其搭建了横向联系的桥梁。
  与惠安相似,2005年于河北曲阳召开的“第11届中国雕塑论坛”也与“中国雕刻艺术节”同时并举。早在1992年,雕塑专业委员会便在曲阳举办过雕刻艺术节暨研讨会。但在长达10年的时间中,曲阳人并没有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坚持下去。相比于经过数年励精图治的福建惠安,曲阳不仅已经大大落后,而且还落下种种不好的声名。痛定思痛,改变落后的学习观念、创作观念和市场观念,成为曲阳人谋求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此次论坛以“时代·艺术·我”为主题,探讨雕塑从业者个体与行业群体、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体的责任与时代的对接,个体如何应对时代发展的方式方法。论坛不仅公布了《曲阳雕刻企业诚信公约》,并就曲阳雕刻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曲阳县政府各级领导干部、30家明星雕刻企业的代表认真听取了专家报告,还在之后具体工作中采纳专家意见,在管理、教育、产品创新、市场推广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推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 2001年的“第7届中国雕塑论坛”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会议。此次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主题定为“西部·西部”,同时举办了“西部·西部——与历史对话景观雕塑展”。专家就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民间雕塑现状、城市雕塑建设管理与运作机制、公共艺术的意义、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个性构建等各方面展开讨论。在2000年《中国雕塑家公约》的基础上,此届论坛还通过了《中国雕塑家公约组织条例》并形成了《签约雕塑家规则》,从组织管理层面加强了自律和自我保护。特别要指出的是,论坛还讨论了《城市雕塑招投标暂行条例》和《城市雕塑工程预算暂行定额》(草案),并听取了隋建国先生的意见将讨论结果放在中国雕塑平台网(现为雕塑在线网)上公示。在国家相关立法尚未健全之际,上述两个草案对此作了有益的补充。在后来,这些条例(草案)成为雕塑家、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工程议价的有效依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2006年的第12届论坛中,与会专家根据市场的变化重新修订了该《暂行条例》,继续在雕塑在线网上公示。第12届论坛的主题为“雕塑与生态”,在成都举行,从雕塑艺术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等几个层面探讨中国雕塑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走向,并发表了《雕塑家成都宣言》,以作为《中国雕塑家公约》的重申和延续,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与雕塑家的社会责任。论坛之时举办了“和而不同·中国西南当代雕塑提名展”,为倡导个性的“和而不同”系列展拉开序幕。部分与会专家还就当代公共艺术的运作模式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公共艺术的概念已逐渐取代城市雕塑的说法已经成立。在2010年的雕塑论坛中,委员会专门组织了两个讨论会,分别为“雕塑加工制造行业的良性建构与发展座谈会”和“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环境发展研讨会”。前者探讨雕塑制造加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后者特别邀请国外公共艺术研究专家发表演讲,分享国际经验。
  在艺术创作理论建构方面,2003年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9届论坛,以“传承·借鉴·弘扬”为主题,着重开展了对雕塑艺术形式探索的讨论,认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拓展,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的视觉感知的信息被极大地拓宽,创作理念也随之延伸,雕塑艺术呈现出泛化的发展态势。相隔4之后,2007年在上海召开的第13届论坛,以“泛·雕塑”为主题,就雕塑艺术的概念边界,雕塑艺术与现当代材料、技术、观念的碰撞,雕塑与城市公共景观、雕塑与旅游文化,雕塑与文化创意产业、雕塑艺术市场、艺术传播的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专家们在美术史、市场、文化表征呈现三个层面分别对“泛雕塑”作出梳理,肯定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也对其可能导致雕塑品位的下降发出忧虑。第13届论坛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其对雕塑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新的诠释——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发展立体造型艺术。2008年,以“融合·方向”为主题的第14届中国雕塑论坛在长春举行。论坛就中西文化对撞下中国雕塑的态势,艺术语言的守与变,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标准与方向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09年,在福建莆田工艺城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雕塑论坛”,主题为“艺术与消费文化”,进一步延伸了第13届论坛之时对于艺术市场的讨论,探讨了“消费时代的文化形态”“艺术发展演进”“审美经济的反思”“传统工艺美术转型”“莆田工艺美术发展”等问题。2010年9月,以“雕塑与传播”为主题的“第16届中国雕塑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从传播学、媒介及技术拓展对雕塑本体发展的影响、公共艺术与传播等角度展开激烈讨论,探讨信息化时代雕塑艺术发展与传播之间的深刻联系,并探索扩大雕塑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的策略。
  
  
  三、多种展览,构建独立话语体系
  1.综合性大展
  委员会于1999年9月9日~14日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迈向新世纪创作大展》。这次大展是对我国民间美术一次全面的检阅,参展者汇聚了全国各主要民间工艺美术产区的重点作者,参展的工艺美术品囊括了各种工艺类型和风格特征。大展的举办对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此次展览,以及此后几年的中国雕刻艺术节和传统雕刻大赛,再配合以《雕塑》杂志对国内外优秀工艺美术作品的持续介绍,传统工艺美术家的美学思想和趣味也有了非常显著的转变与提高,传统工艺产区的经营思路随着思想革新不断与时俱进,也由此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1年3月,委员会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合办的《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荟萃了来自中国、斯洛文尼亚、埃及、美国、厄瓜多尔、立陶宛、奥地利、拉脱维亚、美国、日本等15个国家的80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以女性所独有的生存体验表达了对环境、对社会、对自身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生活质量、社会地位、女性权益和尊严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表达。这些国外女艺术家是由14个国家驻华使馆的大使夫人以及女外交官组成。展览中非常有意思的是当中国女艺术家借鉴国外的现代艺术来摆脱传统束缚创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品时,不少外国女艺术家却力求进入中国传统,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女性艺术家是妇女当中相对精英的一个群体,这样的展览不仅向国际展示中国妇女解放的成绩,更通过一种温柔的力量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长期交流。
  2005年7月于中华世纪坛举办的“黄天厚土雕塑大展”,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60余件雕塑名家的作品,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对中国雕塑创作力量的检阅。大展倡导“本土雕塑”理念,旨在梳理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评判中国本土艺术家和提升本土雕塑艺术;同时,在全球化格局下,从中国视点出发,建立中国本土雕塑评价系统。整个展览由风、雅、颂三个部分组成,来呈现雕塑大展内涵的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现实生活层面、传统和民间承继层面。“黄天厚土雕塑大展”也是中国《雕塑》杂志社创刊十周年的庆典节目,展览同时对10年来委员会及杂志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梳理,为下一步的工作理清思路。
  2007年4月举行的“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展”是继“黄天厚土雕塑大展”全面梳理之后回答如何提升本土雕塑艺术的一次实践。展览启动于2006年,首先以系列展的方式在中国西南、西北、华中、东北、华东、华南各地区分别举行区域展览,再从中筛选出120余件作品参加北京总展。这种展览方式不仅扩大了艺术家的参与度,且更鲜明地展示了不同区域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地域特色。“和而不同”也正是对建构自身话语体系的一个回答:弘扬个性,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中找寻与众不同的创作灵感;在体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取外来文化之长处,以构建本土的价值评判体系。展览中评出了10位“雕塑杂志学术奖”,对雕塑家多年来从事雕塑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并且,通过展览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组织者,为今后开展雕塑展览之类的活动做好人才上的准备。
  2009年4月,委员会联合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共同举办“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地点为北京蟹岛,展场规模4000平方米,共有300多件雕塑作品参展,其中国外作品40余件。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展览分为五大区域,包括“越界解构”“城市再造”“继古开今”“工艺复兴”和“获奖作品专区”,对雕塑界的创作现象进行了学术梳理与归纳。展览期间还举行了“雕塑艺术创意产业研讨会”、展览开幕式暨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区揭牌仪式以及四大专题座谈会等相关的延伸项目。
  2010年4月,委员会在北京国粹苑举办《雕塑》十五周年特邀艺术家展。参展艺术家皆为《雕塑》杂志顾问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中从事雕塑创作的委员。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在各自的独立空间呈现,平均每人参展作品达十余件,展厅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这是国内自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联合个展,也是首次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充分呈现各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上述展览的详情及学术研讨成果或刊载在《雕塑》杂志上,或结集出版为展览画册,委员会利用传播的力量延续了展览的影响。
  2.推动雕塑走进市场的学术展览
  2007年10月,委员会作为承办机构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了“2007泛雕塑艺术展”。展览面积近6000余平方米,有数百家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参加了展览。中轻联副会长步正发出席了活动开幕式。该展览是雕塑专业委员会首次进行艺术市场的探索之举,并对雕塑的传统概念提出了全新见解,引起雕塑领域的广泛讨论。
  展览借鉴了艺术博览会的运作模式,展区被分为两大部分:A区参展者多为艺术院校、艺术家工作室、画廊;B区参展者多为公司、企业、实用艺术、工艺美术门类。参展艺术家不仅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还有意大利、美国、肯尼亚等地。参展作品不仅在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上无所拘泥,也体现了雕塑与建筑、雕塑与公共空间、雕塑与材料、雕塑与科技、雕塑与市场、雕塑与家居产业、雕塑与传统手工艺等方方面面的结合与嫁接,体现中国当代雕塑多元共存的现状。展览之中,有不少雕塑家签订了业务。
  确切讲,市场是雕塑艺术发展中不容回避的存在,其对于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或者说是正面多一些还是负面多一些,在于艺术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雕塑艺术的市场并不仅仅是纯艺术的市场,还有城市雕塑的市场及装饰和实用艺术品市场。这三个层面的艺术市场之间并不矛盾,它们的差异在于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和作品的购买群体。雕塑专业委员会认为,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需要建立不同的运作机制。当下正逢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契机,作为学会机构,实际上在市场中起着衔接政府部门、雕塑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文博机构、企业之间生态链条的重要作用。
  3.专题性展览
  在大型的综合性展览之外,委员会也积极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专题性展览。专题性展览是大型综合展览的补充,可以从各个层面将展览精细化,使得学术探索从宏观层面进入更为细致的微观层面。
  比如:1994年赴中国台湾台北举办的“中国大陆工艺美术精品展”;1997年在上海襄阳公园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陶艺展”,这是国内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当代陶艺展览;1998年江苏宜兴举办的“中外陶艺家作品展及研讨会”,2000年的“基点——青年雕塑家联展”,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元素·金属雕塑五人展”,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举办的“时空平台雕塑展”,为迎奥运举办的“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作品展”;2002年于北京海洋馆举办的倡导环境保护的“蓝色空间——北京海洋馆主题雕塑邀请展”,协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2002“华艺杯”评选展“;2003年的“第一届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展”国内主要城市巡回展;2006年的研究新材料、新技术的“匠心独运雕塑展”;2007年于天津举办的推动雕塑走进生活的“玛歌春天——当代名家雕塑艺术展”以及探索雕塑与材料关系的“‘物界’雕塑展”;2008年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回人文平台中国当代中青年雕塑家实验小巷作品展”;2010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磅礴——中国当代雕塑展”;2010年在北京国粹苑举办的“心声木鸣——首届中国现当代木雕艺术展”。
  
  四、推动雕塑教育,培养时代所需艺术人才
  1.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
  艺术教育是关系到雕塑艺术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教学的方式和教育的内容。中国现在的艺术教育模式是否跟得上艺术发展的脚步?是否能为国家提供一个完整的艺术人才梯队?如何来缓解“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艺术人才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如何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体系出发,创建自己的教育模式?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委员会多年来一直思考的内容,也促使了“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的开办。
  在2004年、2005年连续出版了《高校雕塑毕业生优秀作品增刊》的基础上,2006年,委员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暨教学研讨会”,当年有16家艺术院校、105件(组)作品参加。8月,其中40余件优秀作品移师厦门芸溪居住公园继续进行展览。展览同时还举办了“我们的理念”(北京)、“理想与现实”教学研讨会(厦门),就各个院校不同教学理念、学生的创作理念以及如何帮助学生自我定位方面展开讨论。2006年的毕业生雕塑展览一经举办,便引起了画廊、策展人、美术馆等艺术市场的方方面面对于年轻学生的热情关注,以至于在2007年各个艺术院校自办的毕业生展览中,艺术经纪人便捷足先登,抢先选购优秀学生作品。也正是在这个展览的带动下,国内其余一些艺术机构也开始效仿举办与毕业创作相关的各种展览,为毕业生搭建了更多的平台。
  2007年6月30日~7月10日,委员会又会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清华科技园举行“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暨教学研讨会”。这次展览的129件(组)作品来自全国22家重点艺术院校。在展览之中,不少学生被画廊、收藏家、美术馆关注,作品被收藏。为了促进各个院校雕塑教学的交流、比较和学习,实质性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业上和就业上的一些问题,展览同时在清华美院召开主题为“方向·方式”的教学研讨会,各院校代表们各自阐述了本院系的教学方向和方式,并对展览中出现的作品雷同化、精神缺失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了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沟通的共识。
  2008年6月~7月,“第三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在北京华侨城举办,展出了126件(组)来自全国27所院校的毕业创作。展览活动进一步走入公共空间。此次活动还首度开拓出配套的网络展览,并进行网络投票与人气奖的评选。同年8月,由网展活动拓展出来的“海峡情——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在福建惠安举行,来自全国13个院校的18位毕业生在15天内以石雕的形式对自己的毕业作品进行了再创作。该活动更好地锻炼了毕业生的创作能力,加强了他们对材料的认识,为他们走入社会再添基石。
  2009年8月~9月,借第11届全国美展的东风,“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举行。2010年6月,在一些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委员会在北京国粹苑举办了“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暨“中外雕塑教育研讨会”,这是该展览首度在实物展览层面实现国际交流。展览共有国内外40余家艺术院校200余件作品参加实物展,其中国外参展院校有7家。此次毕业生展是历年中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一次。
  每一届展览结束后都出版了相应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雕塑毕业生作品增刊》。历览这5届展览,可以看到展览规模逐年递增,展览影响力不断扩大,参展对象由艺术院校扩展到了非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由雕塑专业的学生扩展到其余相关立体造型的艺术门类。“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这样大型的现场实物展览,使我们优秀的毕业生更早被社会关注,更早地走入市场,给他们的就业、生存提供更大的帮助,增加他们继续艺术之路的决心和自信。通过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的优秀学生作品的比较、观察和研究,展览也综合展现了雕塑教育的前沿教学成果,促进了各院校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2.雕塑培训、普及和相关公益活动
  委员会不仅重视学院雕塑教育,也在继续教育、普及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1999年,在河北曲阳举办“曲阳雕塑培训班”;1999年,在福建惠安开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讲座暨惠安培训班”,推进地方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工作;2001年,委员会举办青铜铸造研习班,邀请国外铸造大师来京授课,尤其是传授青铜着色方面的技术;从2006年开始,利用雕塑在线的网络平台,开展雕塑名家课堂;在各个展览中与教育部门建立联系,专门组织中小学校师生进行参观,安排艺术家与观众互动;为顺义儿童村的贫困儿童捐赠书籍;等等。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6月,委员会的“首届抽象雕塑研习班”将在北京开办,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授贝利·李将担任主讲。
  
  五、走出国门,拓宽眼界、提升自我
  确切而言,在每一次展览、大赛和论坛之中,委员会都积极地引入优秀的海外艺术家、理论家参与活动,彼此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但是这样的交流和学习毕竟是有限、片面且间接的。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以外地方的艺术发展状态,必须走出去,去亲身感受他们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客观判断他们的文化优缺点。因此,委员会每年陆续组织会员、国内雕塑管理部门、院校师生等进行学术考察和出国展览。
  考察的行程通常由拜访国外知名艺术院校、艺术胜地、雕塑公园、艺术团体,与国际大师和同行零距离交流等部分组成。2001年期间,委员会副会长范伟民与赵萌应澳大利亚雕塑学会邀请参观澳大利亚海边艺术展,范伟民在全澳雕塑大会上作关于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现状的演讲,赵萌也做了关于雕塑创作方面的学术发言。引起澳大利亚文化界的热烈响应。2003年,2004年、2005年3月和9月,2006年的4月、7月和11月,2008年9月,2009年9月,2010年10月,委员会也分别组织雕塑家考察美国、英国、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韩国等地。
  值得重点一提的是“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展”。此次雕塑展览是委员会与比利时拉那艺术中心合作举行的一次交流展览,共有147位中比雕塑家参展。赴比利时参加开幕式的16位艺术家代表受到了中国驻比利时大使的接见。这次展览是中国与比利时雕塑艺术一次直接的对话,两国之间雕塑界的精英力量获得了充分的接触。
  2005年3月的美国之行,考察团与美国雕塑学会会长皮尔女士进行会晤,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6年4月的英国考察,缘起于第5届国际铸铁大会主席卡罗尔的邀请,考察团专门奔赴英国铁桥了解国际上铸铁艺术的发展状况,随后拜会英国皇家雕塑学会及学校,受到了会长的热情接见。回国之后,在委员会的推荐之下,有9位艺术家被批准加入英国皇家雕塑学会。
  2006年4月,16位大陆雕塑家的作品赴中国香港抱趣堂艺术馆参加他们的开馆展览;5月期间,香港牛棚艺术村的理事长朱达成先生带领着数十位雕塑家来京进行了艺术考察,委员会为其安排了具体的行程。在2007年的7月和9月,委员会也分别组织了艺术家考察北欧和西欧的文化艺术。尤其是2007年9月之时,恰逢德国敏斯特十年雕塑展、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同时在西欧举办,考察团可以说大饱眼福。2009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副理事长范伟民应韩国造型艺术学会会长林玉洙之邀,赴韩国参加2009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开幕式,重点考察了韩国当代工艺。2010年10月,应“柏林当代艺术展”邀请,委员会赴中欧考察,重点参观柏林、布拉格、克鲁姆洛夫、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城市的文化艺术。
  诸如此类的考察交流活动不仅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雕塑家的整体风貌,还拓宽了国内雕塑从业者的视野和思路,提升其观念,丰富其艺术语言,使得他们对自身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位。
  
  六、积极建构城雕良性市场,提升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质量
  在推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委员会在理论建构、管理机制和学术实践方面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第一,在每一届的中国雕塑论坛之中,都安排一个针对举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分论坛,与行政管理者共同进行探讨。比如:2001年的第8届中国雕塑论坛审议通过了《城市雕塑招投标暂行条例》和《城市雕塑工程预算暂行定额》;在2006年的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对这两个草案重新作出了修订,为规范城市雕塑市场提供及时的参考;在2010年的第16届中国雕塑论坛中,委员会专门安排了两个与之相关的会议:“雕塑加工制造行业的良性建构与发展座谈会”和“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环境发展研讨会”。
  第二,举办各类景观雕塑展览及大赛。1998年,委员会在辽宁大连举办了“首届中国‘槐花杯’环境雕塑大赛”,2000年在新疆阿克苏举办了《当代雕塑名家——阿克苏情结城市雕塑作品展》,2001年在陕西西安举办了《西部·西部——与历史对话景观雕塑展》,2003年在浙江长兴举办了《2003中国太湖明珠·长兴城市雕塑方案设计大奖赛》,2005年于山东蓬莱举行 《“和平颂”钢铁焊接艺术邀请赛》……通过这些活动,大量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得以展现在市民眼前,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品位,同时也用艺术影响了当政者。
  委员会的领导还经常代表组织参加各个城市部门的公共艺术或雕塑方案的评审,为其提供建议。诸如:为山东莱州雕刻产区的发展提出策略;对铁人王进喜艺术馆公共艺术品创作进行指导;受三峡总公司邀请,由会长朱尚熹带领数位专家对三峡工程遗址公园进行考察,为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等等。
  
  七、行业自律与自助,为雕塑家说话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一个国家文化长足发展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良性竞争的重要手段,因而,委员会从自律、法律维权、舆论批评三方面开展了雕塑界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发起签署了《中国雕塑家公约》,呼吁大家严格自律,而且积极地呼吁全体会员及雕塑界的朋友们,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当会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雕塑专业委员会都能挺身而出,支持会员们的法律维权行为。这些年来的成功案例包括:雕塑家王熙民与全国妇联关于世界妇女大会浮雕项目的纠纷案;雕塑家范英海状告江苏吴江政府侵权其城雕《翔》的案件;雕塑家王则坚关于石狮市城标《东方醒狮》雕塑著作权的纠纷;雕塑家王小蕙关于石家庄市“民心河”工程的创作设计招标侵权案;就自贡山水名苑不锈钢雕塑《奋进》侵权案,声援雕塑家何林,等等。
  
  八、立体传播网络进行舆论引导
  作为委员会主办的重要刊物,创刊于1995年的《雕塑》杂志如今建立了以杂志为核心的、从平面出版到网络宣传的立体传播系统。
  《雕塑》杂志已经建立采、编、广告、发行良性运转的机制,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在栏目设置、学术水平方面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并且由于学术眼界的拓宽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杂志逐步完成了扩版扩容的扩张计划。在2003年由季刊变为双月刊,在2005年由64页扩版为80页,在2008年再次增扩为96页,并于2009年开始出版16页的人物副刊,还从2001年开始每年额外出版1-2册专刊或增刊(如《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增刊》、《木雕增刊》)。杂志于2003年开始由自办发行走向报刊局发行。近年来,更是陆续增大英文版面,拓展海外的读者群体。2003年,杂志获得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之殊荣。
  委员会在2001年创建中国雕塑平台网,2003年对其进行改版,并于2006年再次改版,更名为“雕塑在线”。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会员及其作品,更为及时有效地向广大雕塑界人士传递信息,宣传展示委员会所举办的系列活动,加强与会员之间和《雕塑》杂志读者之间的互动,开展网上投票、网上展览、教学等网络活动。委员会在2004年开始出版会员通讯——《雕塑世界报》,至今已出版24期,该报纸尤其为没有网络阅读习惯的会员传递信息,在《雕塑》杂志严肃的学术探讨之外补充趣味性的阅读内容。雕塑在线网还于2009年开始增设了“视频版块”,更加直观、立体地呈现展会现场和艺术家的个人风采,亦令受众可以360度地欣赏作品。“视频版块”近期更侧重于对老一辈艺术家艺术成就和艺术观点的记录,以便及时为雕塑界保存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在其余出版方面,为了更好地对中国雕塑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记录,作为史料留存下来,委员会亦从2001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雕塑年鉴》,两年一卷,至今已经出版了6卷。《中国雕塑年鉴》从第5卷开始进行了编排上的调整,加强了对入选作品学术品质的要求。在年鉴出版同时,委员会从2009年开始举办“中国雕塑年鉴展及相关研讨会”,以提升年鉴的学术性。此外,委员会还编辑出版了各类画册图书,比如《中国当代雕塑家作品集》系列丛书、《黄天厚土雕塑大展画册》《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画册》《2007泛雕塑艺术展画册》等。
  
  雕塑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八个方面并非割裂开来的局部,而是互相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推进工作的进程中,专业委员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跨越了世纪之交的前10年和后10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和调整自身对于雕塑艺术的认识,在社会文化的交融变迁中积极探索,并且以勇于开拓的实践精神推动着中国传统与当代雕塑艺术的不懈前行。
  然而,路还在继续,新的行程正在启航……
  
其他文献
三七皂甙(PNG)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根与叶的主要有效成份.近年研究发现PNG对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该实验以角叉菜
学位
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为一源于植物的钙通道阻滞剂,EMD(EMD)是一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该文就两药单用和小剂量联合应用后对大鼠正常和肥厚膀胱平滑肌功能及形态的影响
该文较系统地研究了银州柴胡和秦岭柴胡的植物形态,根、茎、叶的组织结构,药材性状及药材粉末特征;对主要有效部位挥发油、皂甙、黄酮、多糖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对其生物
目的:观察成年假孕大鼠黄体自然退化中的细胞凋亡,研究屈洛昔芬对大鼠黄体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理.测定方法:1、细胞凋亡检测:HE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法检测及
学位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肿瘤之一,化疗是其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肝癌患者由于ABC转运体家族成员过表达等因素产生的多药耐药现象(multi-dru
对于戴歌德来说,《新约圣经》所讲述的实事是复调多元的.相应地,我们对《新约》的研究也应采取多样的进路.在简述戴歌德生平的基础上,本文从文学史、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
1915年秋天,伦敦,22岁的画家朵拉·卡灵顿到朋友家做客,在那里遇到了35岁的作家利顿·斯特雷奇。她给男友马克写信描述这个“脸色蜡黄,胡子邋遢的斯特雷奇。真恶心”。几天后,大家一起在草地上散步时,斯特雷奇突然搂住卡灵顿要亲她,卡灵顿挣脱了他的怀抱,气愤地向朋友抱怨:“那个恶心的大胡子老男人亲了我。”朋友听了捂着嘴笑,让她不用担心,他不会长期纠缠她的:“因为,他是同——性——恋。”  不管他是什么
期刊
本文阐述了一种建立在全面的宗教诠释学基础上的圣经诠释学.宗教是人为建构的符号语言包含四重维度,它们指向超越[者]、一种历史,通过诫命规定生活,并建立一个共同体.圣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