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 改变模式 提高效率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农村初中学生怕文言文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从“竞赛式预习、互动式课堂、演练式复习”等方面进行了更新观念、改变模式的实践,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关键词】观念;模式;文言文;效率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一、“望、闻、问、切”,捕捉脉象,找准病因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人教版教材共编排有45篇文言诗文,其中有35篇是精读篇目。在这里,既有泰山的壮美,也有世外桃源的宁静;有小石潭的悄怆幽邃,有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有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立功之豪迈气概,有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破家亡之悲愁;有木兰替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传奇,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但是放眼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讲,读,背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无法凸显,记诵的负担又过重,学生要是不害怕学文言文才怪。而这样一来,不要说对文化经典精髓的汲取了,长久下去,甚至还会影响到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带着这些困惑和强烈的求解欲望,开学初,我就在所任教的两个八年级班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在统计调查表的反馈意见中,85%以上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很难,一点儿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而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则突出表现在:理解难:经常是看着看着就看不懂了,觉得迷迷糊糊的不知所云;背诵难:文章拗口,背着背着就不知道背到哪了,嘴巴都要抽筋了;教法单调:老师除了教我们读就是让我们抄记译文,上课氛围不好,经常有“上课上着上着我就睡着了”的感觉。
  简单的调查,却能发现深刻的问题:我们沿袭的文言文教学观念陈旧、模式老化。这些问题必须加以改变,否则,文言文教学势必会穷途末路。
  二、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提高效率
  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就要更新观念,改变模式,创新方法。下面是笔者一年来的教学实践:
  1.“竞赛式”预习
  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针对绝大部分同学由于缺乏主动预习的习惯,所以他们在课堂学习时看不懂课文,常感到学习吃力,甚至连老师讲到哪儿了都不知道的情况以及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这一年龄特点,我把竞争的观念带进了我的课堂,在课前我采用全体学生划分合作学习小组采取竞赛的形式布置预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他们懂得了“争一争就能行,拼一拼就能赢”、“有才还需现”的道理。
  以《桃花源记》一文为例,我在课前先准备好了两组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上课的时候由我来主持,学生组成的六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讨论竞赛。第一轮为必答题,都是一些基础知识题,如作者的介绍(名、字、号)、题意、课本下方注释里出现过的字、词、句的解释等,基本上是提前阅读过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的。要求每个小组依次答题,答对加1分;如果答错倒扣1分,并把该必答题转作为抢答题,将答题的机会让给别的小组。学生在荣誉的驱动下,课前往往会主动去预习课文,上课时轮到答题的小组代表都能专心而又快速地作将答案告诉大家。紧张而激烈的必答题竞赛结束之后,再进入更激烈的新一轮竞赛——小组抢答。这类题目难度稍微有些增大,学生必须在通读全文并了解全文的大意的基础上并经过小组内部讨论方可得出结论。我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要认真听、仔细想、深入分析。对于回答正确者,提醒全班同学对该同学优异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并进行适当点评,指出不足、表扬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小组竞赛结束之后,计算两轮竞赛的总分,评出最高分一、二组,宣布优胜者,给予口头表扬并在“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竞技表”的栏目上,分别贴上小红旗,在阶段性考评(期中、期末考试总结)中予以嘉奖。
  在进行“竞赛式”预习环节时,课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有较充分的预习,我往往是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经过反复的实践、修改、磨合,现在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竞赛式”的预习。他们觉得这种形式的预习既有趣又刺激,这种形式的预习既是一种个体的主动学习,也是一种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学习,更是一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错学习方式。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在亲历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情绪愉悦,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使预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比较快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互动式”课堂
  学生以课前划分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总结,以此来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课堂流程如下:
  ⑴上课前1~2天召集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和他们一起先根据文章内容,把文章划分成若干部分,一组挑选一部分内容;
  ⑵上课前1天,由合作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召集本小组成员阅读指定部分文章,并提出若干问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整、整合题目,然后落实、明确成文字;
  ⑶课堂实践环节。先由一名学习小组组长公布本组提出的问题,其他各学习小组内部讨论协商,本小组推举一名答题人;再由出题组随意指定某小组回答;然后由出题组讨论给出的答案并评价打分;最后各组质疑,由出题组或老师答疑,最后计算各小组得分,对优胜组予以表扬、点评、鼓励。   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在自主地有目的地学习,即用出题、答题的过程促使他们自觉地去钻研课文,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由学生自己出的题目都能由学生自己回答出来,这又充分显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且在课堂上将讲授与练习结合在一起,反馈及时有效,课堂效率高,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的成就感,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学习文言文时文章较长、容易疲惫的问题。
  比如说,我在上《岳阳楼记》这一课时,让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反复诵读领略到范仲淹老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在上《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各学习小组之间相互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内部积极讨论、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答题、质疑,那气氛是相当的热烈。课堂到了这个状态,我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醒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在互动式学习课堂上,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实施有效的监控和指导:
  跑偏。当各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后,有时讨论的问题或者角度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比如说我在上《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讨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什么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我注意到有个别学生马上联想到了当前社会上的某些阴暗面,大谈自己当了官以后会怎么样。这时我马上提醒他,对他的思路进行引导,把他们的思绪引导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冷场。在互动式学习的初期,可能有的小组长不懂得如何去组织协调小组成员开展学习,也可能是小组成员与成员之间还存在陌生感,不能相互配合。因此,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时,他们往往是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出现“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这时,教师要避免急躁心理,冷静地分析导致课堂冷场的具体原因,并且再次设计一系列相关辅助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同时在课余还应该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哪怕是错误的想法,同时还要告诉全体学生,作为学习小组的成员,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等等。当然还要制定基本规则,比如说在讨论前,各学习小组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读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到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每个人就都有话可说了。
  依赖。在互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时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能力不够或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而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在课堂上,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组长根据本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能力的高低分配学习任务,让他们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本合作学习小组贡献一份力量。同时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在合作学习中去帮助同伴。
  消极。在互动学习的课堂上,我曾发现存在有这几种类型的消极学生:灰心丧气的学生,无人问津的学生,冷眼旁观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特别的关注,指导他们如何参与学习,如何做好学习小组分配的角色,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撑,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在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合作。在合作时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有不同的意见,可进行争论,并且推荐说得好的或大有进步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避免造成只有个别优生发言的局面,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演练式”复习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全员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一篇课文,不是讲过就算了,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多种形式的翻译、各个角度的质疑、学生之间以及学习小组之间相互地评析、老师对文章和课堂的小结、课文之外的迁移训练等多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演练,才能有效地巩固、迁移所学知识。在这里所说的演练不再是以往那种由老师布置、学生去完成的那种练习,而是由学生自己编写的练习。上完一篇新课文或者学习完成一个单元后,一般来说,老师要归纳复习知识点,这个环节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来完成。比如说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形成一份试卷。形式有两种:
  ⑴自由式
  各学习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根据自己学习课文后的认识、体验,自行确定复习题一共分为几种题型,整张试卷有几道大题,各包括几道小题。知识的覆盖面,题量大小,分数分配全由自己确定。
  ⑵规定式
  老师按七个类型(文学常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实词、虚词、翻译、默写、文章理解)的知识点归纳给学生。然后分小组落实,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复习指定内容(一课书或者一个单元),并由小组成员共同归纳整理,出一份综合练习试卷;再由老师收集各学习小组出的试卷,进行整理、归纳、去粗存精,整合成一份高质量的综合试题,试卷上出现的每个题目都附上命题者的小组、命题者的姓名,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然后安排时间进行测试。
  这种检测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答的方式,避免了以往只要考试就是学生厌烦教师骂的后果,使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好胜心被充分调动,都想把别人考倒,以此来证实自己学得扎实,比别人厉害。而在准备试卷的过程当中,他们又通过翻阅笔记,查资料,问老师等途径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又一轮的复习和巩固。不但学习“更上一层楼”,而且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应考到现在的主动备考,他们充分体验到了自己就是学习的中心,享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也达到了让学生自己思考与学习的目的。
  在考试结束之后,老师再组织各学习小组相互之间交换试卷进行批改,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拟定出多种评分标准。打破过去的那种“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格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学生出的试卷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说一说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在评分时,只要学生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除了在按标准分给分之外,还可以酌情再加3~5分的特色分。在批改的过程中出现了答案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相互之间合作讨论交流解决。最后选出总平均分最高的学习小组一到两个。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他们对学过的知识又做了一次强化训练,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对试卷的批改、分数的高低锱铢必较,一丝不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这种学习形式,既让成绩比较优异的同学感到自己的学习还不够全面,也让各学习小组中的一部分后进生学感到来自于本小组的压力。这样每天都有来自各个层面的督促和帮助,学生们在学习小组中能够感觉到来自小集体的温暖,找到归属感后的学习劲头更高了,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合作和竞争。这样既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又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年的教学实践,成败得失、是非功过,学生能接受我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吗?我始终心怀忐忑。为此,在学期临近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在针对我所任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的63名同学调查后发现:
  1.52名同学觉得文言文学习不再难,占82.5%;54名同学喜欢学习文言文,占85.7%;60名同学喜欢上了现在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占95.2%。
  2.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课堂模式应该推广到其它课文的学习上去,都觉得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爸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So Easy!”
  学生的满意仅仅是开始,最终对他们测评的还需要有一份标准化的考试卷,为此,我在学期结束时委托其他年级的同学科的老师帮我拟了一份文言文检测模拟试卷,采用中考题型,八年级难度,对现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检测,并统计如下:
  文言文教学检测统计表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以上所述只是我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实践。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有一句话说的好,“教师给学生一块蓝天,学生就能自由的飞翔”。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中采用“竞赛式预习、互动式课堂、演练式复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教学规律的,是利大于弊的,是效果显著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4]《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6]《知识集锦·语文》.吉林摄影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7]《文科爱好者》2007年第12期成都教育学院《文科爱好者》杂志社2007年6月出版
  [8]《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淳安县里商初中)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释疑解难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的思考,提问、分析、探索等智力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呢?现以现行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略作说明。  一、要注意发挥教师提问的示范引路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具有示范引路作用。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抓住课文重点,激发学生兴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在实施要求上,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关键词。其中,“参与”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主体参与的空间和平台提出必要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参与;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离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学生主体地位的奠定是以一定的学生参与度为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不够就谈不上“主体”体现。优化课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根据学困生成因调查和学习反思分析,我从“学困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进行尝试和探究,逐步形成了“活动单导学”课堂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学困生;课堂;有效学习  【问题的提出】  活动单导学强调“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學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
期刊
以下是2011年某次教研活动时,一位老师对《老王》的解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内心对老王充满了愧怍之心呢?  生: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好!  师:那么,大家认为作者应该怎样做呢?  师:比如在老王来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呢?  生:可以请他进来坐坐。  师:对啊,可以请他进来,而不仅仅是把钱给他。这样或许作者可以不那么愧怍了!  师:看来这样的愧怍之心源于“人道主义精
期刊
本学期笔者有幸听取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听完本课之后,笔者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本课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借鉴学习,不失为一堂经过认真打磨的堪称成功的师范课。感触最深的是学生能够在执教者的课堂上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  首先从课堂的导入而言,一堂好的公开课就如同一场精彩的演出,而课堂导入无疑就是序幕,高潮没来到来就已经抓牢了观众的眼球。执教老师通过播放一段《大国崛起》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
期刊
《人民教育》2011年第2期发表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俞正强的《“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一文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种子课”观点,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字,却极具震撼力。它如同一颗震撼弹,激起了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新思考。下面以《天平游戏(一)》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凸显“种子课”的生长力量。  一、追问数学价值  价值追问、凸显其价值是“种子课”实现生长力的首要条件。因为“种子课
期刊
【摘 要】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然而,无数家长却在叹息:现在的孩子像小皇帝一样。别说帮助大人做事,连自己穿衣、吃饭的小事也要父母帮助。他们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对长辈、对社会只知索取,却不知感恩。这种现状究竟是什么造成的?笔者从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分析了孩子缺乏感恩的原因,并从生活细节入手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培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愿与家长、教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尊重;感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现代小学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尤其在带领班集体的时候,要勇于挑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理论、有理念、有可操作的方法和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最终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领导认可,从此你的命运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谓是班好,明天更好。  【关键词】自我感觉;下定决心;自信;真谛;学生为本; 渴望  一般来说,大多数教师都会把教学工作建立在已有的现状和自我感觉的基础上,于是
期刊
高斯曾经指出:“在数学中重要的不是符号,而是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細胞”,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建构和今后的数学学习。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厦门市实验小学灌口分校的唐宝端老师上的一节《分数的意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是一节值得借鉴的“好课”,而这“好课”源自于引“水”。  一
期刊
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课,语文学好了,对其它学科非常有帮助。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这就得看教师如何来教。本文结合笔者教学体会,浅谈了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课的几种策略。  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难上,表现在文章讲完了,学生仍答不出文后的思考题;给一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但是,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花了心血的。为讲好一篇课文,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对课文的讲解作了精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