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人生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外工作多年,雖以普通话交往,但不如老家话说得自然,这可能是我太笨的缘故吧。但我并不因此而自卑。古今千年中,日月轮回间,一生在外都改不了乡音的可谓屡见不鲜,那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不就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么?
  乡音是一种人生的烙印,也蕴含着地域文化的风情。
  老家人腔调硬朗,有着青石一样的硬度,或是山石相撞的声音。这缘于环境。我老家在豫西山区,起伏的山脉丘陵跌宕的河谷深涧,以及硬得扎人的山风,迫使人们说话时憋足底气才能嗓门宏亮声音远扬,自然没有普通话那般的悠扬婉转。但老家话也别有一番韵味,比如那儿化音就特多,说“路边”是“路边儿”,说“慢一点”是“慢一点儿”,听来悦耳,还有着慰人心怀的情味儿。
  常年在外,乡音里寄托着浓浓乡情。倘若哪天有老乡相聚,说起满口老家话来,那便是醉人的享受。在南方时我结识了几个习文的老乡,偶尔相聚时便会做些地道的老家吃食,便会可劲儿地说起故乡的风土人情,会说起龙门石窟清清洛河,会说起王城公园白马寺院。那九朝古都的洛阳城,便是我们炫耀的资本。我们的乡音是这片土地的特产,铿锵明亮,掷地有声,充满阳刚之气。我们用老家话吟起“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诗句时,那便是一种对故乡的湿漉漉的怀恋和思念,对故乡的一种声色哽咽中的感激和痴情。
  如今我生活在普通话为主的环境里,但我回家里仍然要说老家话。这决非我顽固不化,而是故乡给我的烙印太深,那乡音已融入了我的生命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每当我回到故乡,听到父老乡亲的腔调时,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和激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想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对故乡的思念,都是洁白无瑕一往情深啊。
  乡音不舍。不舍的是它正直、真诚和宽容的情怀,我的乡音就是这种情怀的载体。工作在外,那乡音就是纽带和亲情,就是故乡的土地、山川和河流,就是故乡的大豆、小麦和玉米。乡音,让我拥有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世界。
  有人说我老家话太土,但这正是它的风格。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必定得益于一种土得掉渣的方言,沈从文、贾平凹、古华,就是最好的证明。乡音是地域文化的精粹,饱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乡音是一条流动的河流,驮载着古今的日辉月华。我故乡多出才子,李贺、祖咏、韩愈、刘禹锡,王湾、元稹、李涉、刘方平,哪个不是名垂千古的文人?遥想当年,他们不就是以我们的乡音吟就了不朽诗篇,也美丽了我的故乡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故乡充满温暖,但我现在远离故乡,只好托书言情。故乡充满母爱,但我现在无法扑进她的怀抱,只好以乡音寄托不尽的思念。乡音,是我对故乡的一种眷恋,是故乡给我的一种精神。
   (编辑 段晨)
其他文献
在诗歌面前,我们能说出什么?可羞愧的事我们总是一做再做。诗歌何为?诗人何为?不会有答案的问题我们也总是一问再问。不久前,当我读到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首有证可考的古老情诗
这已成一种固定而陈旧的风景:每年春节刚过,各路民工大军如暴雨之后的山洪,一股股沿铁路、公路奔流而下,最后不约而同地汇集到广东这块“淘金”的热土。但是,有谁注意过,在
铁道工程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年会暨铁路暖通空调技术信息网第11次技术交流会于1999年9月14~17日在江苏省靖江市召开。来自铁路设计院、高校、厂商共42个单位的6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交流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英语试题中可以看出,初中英语的教学普遍重视了素质教育。教学的重点,在做好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逐渐向语言的运用转化;突出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
@徐文海¥石家庄铁路分局1石家庄分局管内的线路设备三项提速改造情况为了加快铁路发展,适应运输市场需要,提高铁路竞争能力,铁道部决定利用京广、京沪、京哈等几条大干线既有线路设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党性是非常鲜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达到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等方面素质的目的,这
2008年12月6日上午,韶关市作家协会与韶关市文艺批评家协会联合举办李锋长篇小说《残血》研讨会。研讨会在新华宾馆会议厅举行,来自市区、始兴县、仁化县、乐昌市、曲江区和
近一时期,在215海区连续发生两起用“土炸弹”炸人及用“土炸弹”相威胁抢劫渔船财物事件,直接影响了海上治安秩序的稳定和渔船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5月7日七午8时许,温岭市
有不少电功率计算题,如果解法不当,不仅解题过程繁且易出错;若方法得当,则求解过程既迅速又准确。现举几例说明之。 There are many electric power calculation problems.
在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生活的那个年代,印度的童婚盛行。当时,绝大多数到英国留学的印度学生已经结婚了,但却装成单身汉,羞于承认自己已婚。他们不愿吐露实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旦别人知道了事实,就无法与自己所寄宿家庭的年轻女孩尽情交往或嬉闹了。一些印度青年经受不起诱惑,为了保持和英国女孩的亲密交往,过着一种隐瞒婚事的不诚實生活。  当时还年轻的甘地,也难免不受影响。尽管他已经结婚,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却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