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折射在鱼身上(外一首)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d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穿过水面
  鱼应该能够感到温暖
  我抬起头,天空已经没有云朵
  蓝色的天际像一条蓝色的脊
  从你踏足溪流的那一刻
  鱼就盯着你
  令我好奇的是,它不害怕你赤裸的足踝
  泥土带着些许野草的清香
  渐渐沉淀,回到本该属于它的地方
  从森林到溪畔,从溪畔到河床
  你把自己洗的透亮
  连同阳光,折射到鱼的身上
  牯山客
  夜鹭无眠,池鱼沉睡
  足音笃笃,寒竹负水
  轻裘藏不住那山落寞
  深径摇曳了一夏幽长
  青竹叶,竹叶青
  笼中红烛慢晦明
  慢到温暖与不甘
  都熬不过这夜清寒
  胡玉琪,黄山祁門人。现任某报社文学副刊编辑。
其他文献
于漪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人。老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做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一、与时俱进:“不畏浮云遮望眼”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不懂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必然落伍。有一位学者琢磨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金钥匙”=自身素质 为师观念 处事方法 耐心恒心。他把教师素质放在第一位,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必须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博采众长,兼收
敲一敲石头墙壁  摸一摸石头的屋  在云端西顶  他从石头的路上  找回了童年顽皮的影  石头筑成的门  在黄昏前的光线与黎明前黑暗的位置  那有时代的烙印  陌生或熟悉的人群  这小小村落,这一大片南太行余脉  香椿已经发芽,金鸡从屋顶上  衔回袅袅炊烟  在云端西顶,品读村落  静与动契合的美  风挤进云端西顶  缄默中藏着一只  雨般豪爽的小鸟  她想把云端西顶的柔美  码成一句一句歌词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一种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内容中就蕴含着创新教育因素,十分有利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善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从已知向未知的心理延伸。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内涵的创新因素,使在读写中寻找答案,提出设想,表达见解,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
一只红锈色嘴的海鸥也没有出现的痕迹  却装饰了人群的触须  他们探究了你的生活  每种一种花,打开都有伤口  桃花,梅花,小花  活着的人,他们  将自己放逐得十分遥远  深海恐惧和贪婪心  没有一个人种植至爱者  唤起旧日的回忆  那些亲密的话已经毫无意义了?  你知道她睡于孤寂的黑夜两点钟的  溪流  没有一个得相思病的人,在面团里把心  掏尽  没有人,能让她重获美貌  还有你和我吗  颀长
中国蒙学教材《幼学琼林·文事》篇有这么一句话“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后人常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盛赞那些才华超群之士。  仰慕之余,深入思索,这两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才学”的源头活水,那就是积累。作文考查的是一种基本能力,概括地说,包括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指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学,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识,指对问题现象的见识和见解。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而积累是
美好的风景,正在逐一消逝  剩下的,只有一枚夕阳还在独自恋着漫长的人间  那个赶羊的人,在路上放牧自己生命的余晖  倘若黄昏的天空不是他逍遥的草场,他身边的河流  又该把他带往何方  星光将要照耀大地,他的路即将山穷水尽  即使没有柳暗花明,他也不觉得孤单  他的羊群是他温暖的灯盏  今夜,他必须在一曲歌谣里圈住自己失散的心事  在一壶寂寥的冷酒中品味身后芬芳的故乡  在一缕寒烟上凝望远方的姑娘 
问:李南你好。虽然你我至今素未谋面,却是神交多年。我甚至感到对你相当熟悉,交谈起来没有任何隔阂。关于写诗,我想说,有的人心中无诗,也要动笔去写,在写作过程中寻找灵感,得到收获,这叫“人找诗”。有的人等到心中有诗了,小得小动笔把它写出来,一气呵成,这叫“诗找人”。你的写作,通常哪种情况比较多?  答:呵呵,我是个笨人、懒人,属于你说的后一种“诗找人”吧。可以说在我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没有主动去找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赏析年年考,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成为高考备考的一大亮点。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之
“……但是,我要永记蔷薇花。”  这是诗人杨键的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束蔷薇花。在我的心中,《诗歌报》就是一束有光有影有欢愉更有疼痛的蔷薇花。  在扬州上大学的时候,《诗歌报》已诞生,但我竞没有见过。可是,命运是如此奇妙,1985年去乡下教书之后,我反而在一个乡下诗友那里遇见了后来慰藉我寂寞生活的《诗歌报》!诗友不喜欢别人弄脏他的报纸,我只好到邮电所,求那个负责订阅的骄傲的胖姑娘加订了一份《诗歌报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母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嬗变与课程的“改革”,渐渐地在背离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让国人痛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