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标》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下面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语文教学中鼓励质疑,激活思维主动探究
低年级教学教师应引导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通过质疑提问,促进积极思考,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如:教学《梅兰芳学艺》时,当学到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时,巧设一问: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怎么可能会说话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开始互动讨论展开探究,生1:梅兰芳的眼睛不是真的会说话,而是变亮了;生2:课文第一段写梅兰芳小时候的眼睛没有神儿,现在有神儿了;生3:梅兰芳现在会用眼睛来表达自已的感情,表现自已的喜怒衰乐了……。评析: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眼睛会说话的含义,提高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阅读能力。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引导发现问题,不要停留在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要学会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层思考,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2.语文教学中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展开探究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如:有一则笔下生花练习写“家乡”,生生不知从何入手来写家乡,于是运用计算机输入广场、街心花园、庭院、大街等多种画面供选择练习。每一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生操作计算机,自由地选择喜爱的内容浏览,一处或几处景物的描写,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由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3.语文教学中运用表演创意空间,展开探究
教育家指出: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动手表演是将舞台表演艺术移植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探究,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发挥个性特点,激发强烈的表达愿望并展开探究。评析:这种教学活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完全符合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想象丰富、自我表现欲强、在活动中探究,学生学得紧张又轻松,主动又有成效。
4.语文教学中借助合作学习,激发兴趣展开探究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要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懂得在学习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如:教学《家》之后,出示探究题:你知道——是_的家。问题一出,各小组展开探究,生①:树林是小鸟的家;生②:文具盒是铅笔的家;生③:车库是自行车的家;生④:海洋是海豚的家;生⑤:森林是小鹿的家;生⑥:袋鼠妈妈肚子上的大口袋是小袋鼠的家,苹果树是苹果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因各小组围绕讨论问题,互相启发思路,共同探究,在探究时思维显得异常活跃,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互相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探究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5.语文新课导入采用前后知识联系法展开探究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或已学过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课文内容及特点导入新课的方法。如:教学《社戏》时导入:很多同学小时候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亲近;而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不仅学到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深厚友谊,逐步学会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评析:此导入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展开探究,受益匪浅。
6.语文教学中采用多角度阅读展开探究
多角度阅读是指探究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决阅读材料,进行个性阅读,以获得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怎样来确定一个阅读角度呢?可以着眼于一个人,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等。汉语言文字丰富多彩,非常适宜多角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造就复合型人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如:教学《愚公移山》后,愚公挖山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愚公移山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愚公挖山破坏了风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搬家不就得了,何必让子子孙孙吃那么多苦呢?又如:《猫》。作者主要写了第三只猫的冤案教训。对课文的主题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我”看作是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即吸收“我”的教训,可以明白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认为小说解释的是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即猫的不幸遭遇也说明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假错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要自我完善。
7.语文教学在学习正文中提问展开探究
如果是讲读课文,提问要具有代表性,才会辅助学生学习。如:教学《将相和》时,针对第一个小故事提问“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各是怎样的?”当学生理解、交流了这段后,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另外两个故事。如果是略讲课文,一般把一组问题写到黑板上,对照学习,再讨论交流展开探究。如:写景类的略讲课文,会提出以下问题:本文描写了哪里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你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学课文就有目标,有内容,有收获,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了课外,对阅读写景文章感到有法可依。
8.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探究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引导的目的不仅是获取,掌握知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引导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对教材作适当的延伸扩展,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帮助生生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如:教学《坐井观天》时,师: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生生互动讨论探究得出:生①:青蛙看到美丽的山水,花草;生②:青蛙看到天真的很大,还有白云!评析: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创造的欲望被调动,各自描述自已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生③: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真的无边无际,天底下有小动物在做游戏,有多美的野花,小草,还有池塘,池塘里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青蛙非常感谢小鸟,对它说:“谢谢您”小鸟!要不是您请我出来,一辈子也看不到这么美的风景!所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到表现,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总之,语文教学中引导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真谛,而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位教师责无旁贷。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去探究,投身到新课标语文教改实验中来。相信: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收稿日期:2010-07-15
1.语文教学中鼓励质疑,激活思维主动探究
低年级教学教师应引导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通过质疑提问,促进积极思考,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如:教学《梅兰芳学艺》时,当学到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时,巧设一问: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怎么可能会说话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开始互动讨论展开探究,生1:梅兰芳的眼睛不是真的会说话,而是变亮了;生2:课文第一段写梅兰芳小时候的眼睛没有神儿,现在有神儿了;生3:梅兰芳现在会用眼睛来表达自已的感情,表现自已的喜怒衰乐了……。评析: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眼睛会说话的含义,提高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阅读能力。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引导发现问题,不要停留在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要学会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层思考,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2.语文教学中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展开探究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如:有一则笔下生花练习写“家乡”,生生不知从何入手来写家乡,于是运用计算机输入广场、街心花园、庭院、大街等多种画面供选择练习。每一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生操作计算机,自由地选择喜爱的内容浏览,一处或几处景物的描写,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由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3.语文教学中运用表演创意空间,展开探究
教育家指出: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动手表演是将舞台表演艺术移植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探究,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发挥个性特点,激发强烈的表达愿望并展开探究。评析:这种教学活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完全符合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想象丰富、自我表现欲强、在活动中探究,学生学得紧张又轻松,主动又有成效。
4.语文教学中借助合作学习,激发兴趣展开探究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要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懂得在学习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如:教学《家》之后,出示探究题:你知道——是_的家。问题一出,各小组展开探究,生①:树林是小鸟的家;生②:文具盒是铅笔的家;生③:车库是自行车的家;生④:海洋是海豚的家;生⑤:森林是小鹿的家;生⑥:袋鼠妈妈肚子上的大口袋是小袋鼠的家,苹果树是苹果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因各小组围绕讨论问题,互相启发思路,共同探究,在探究时思维显得异常活跃,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互相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探究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5.语文新课导入采用前后知识联系法展开探究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或已学过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课文内容及特点导入新课的方法。如:教学《社戏》时导入:很多同学小时候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亲近;而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不仅学到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深厚友谊,逐步学会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评析:此导入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展开探究,受益匪浅。
6.语文教学中采用多角度阅读展开探究
多角度阅读是指探究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决阅读材料,进行个性阅读,以获得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怎样来确定一个阅读角度呢?可以着眼于一个人,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等。汉语言文字丰富多彩,非常适宜多角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造就复合型人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如:教学《愚公移山》后,愚公挖山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愚公移山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愚公挖山破坏了风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搬家不就得了,何必让子子孙孙吃那么多苦呢?又如:《猫》。作者主要写了第三只猫的冤案教训。对课文的主题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我”看作是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即吸收“我”的教训,可以明白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认为小说解释的是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即猫的不幸遭遇也说明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假错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要自我完善。
7.语文教学在学习正文中提问展开探究
如果是讲读课文,提问要具有代表性,才会辅助学生学习。如:教学《将相和》时,针对第一个小故事提问“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各是怎样的?”当学生理解、交流了这段后,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另外两个故事。如果是略讲课文,一般把一组问题写到黑板上,对照学习,再讨论交流展开探究。如:写景类的略讲课文,会提出以下问题:本文描写了哪里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你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这样学生学课文就有目标,有内容,有收获,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了课外,对阅读写景文章感到有法可依。
8.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探究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引导的目的不仅是获取,掌握知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引导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对教材作适当的延伸扩展,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帮助生生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如:教学《坐井观天》时,师: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生生互动讨论探究得出:生①:青蛙看到美丽的山水,花草;生②:青蛙看到天真的很大,还有白云!评析: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创造的欲望被调动,各自描述自已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生③: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真的无边无际,天底下有小动物在做游戏,有多美的野花,小草,还有池塘,池塘里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青蛙非常感谢小鸟,对它说:“谢谢您”小鸟!要不是您请我出来,一辈子也看不到这么美的风景!所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到表现,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总之,语文教学中引导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真谛,而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位教师责无旁贷。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去探究,投身到新课标语文教改实验中来。相信: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收稿日期: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