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身边的老师说“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更是枯燥无味,从而产生讨厌数学的情绪.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出现这样的后果究其原因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副院长所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 ” “新课标”也十分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怎样才能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我认为我们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镜面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搞不清楚物体呈镜面图像后的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先布置学生在家中照一照镜子,看看镜子中的图像和原来的图像有何区别,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以明白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的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等. 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再比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布置学生购买不同的商品,上课时让学生汇报课前买商品的情况,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这时,我相机进行引导,通过之前的铺垫,学生轻而易举地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认识小数”这一节课中,我先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老师身高165厘米,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身高,小明138厘米,肖华147厘米. 这时我问学生:谁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学生一听,马上举手回答:165厘米. 我笑了笑说:“注意!我问的是多少米?”学生面面相觑,窃窃私语,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我相机引导,告诉学生我们的身高不能用整数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测量和计算也会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这种情况除了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把小数的产生揭示出来了. 紧接着,我和学生开展了交朋友的活动,把自己的信息介绍给朋友,如身高、体重……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这些都是小数,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又如我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提前一天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去观察家中酱油瓶、酒瓶、花生油瓶……上面所贴商标,记录下它们的容积. 在课堂上交流记录资料提问:“物体的容积单位为什么用升、毫升?”这些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引起了学习动机.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进行推理等,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应用是数学的生命线,学数学就是为了会用数学.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用最佳的策略去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课堂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产生.
怎样才能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我认为我们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镜面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搞不清楚物体呈镜面图像后的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先布置学生在家中照一照镜子,看看镜子中的图像和原来的图像有何区别,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以明白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的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等. 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再比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布置学生购买不同的商品,上课时让学生汇报课前买商品的情况,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这时,我相机进行引导,通过之前的铺垫,学生轻而易举地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认识小数”这一节课中,我先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老师身高165厘米,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身高,小明138厘米,肖华147厘米. 这时我问学生:谁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学生一听,马上举手回答:165厘米. 我笑了笑说:“注意!我问的是多少米?”学生面面相觑,窃窃私语,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我相机引导,告诉学生我们的身高不能用整数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测量和计算也会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这种情况除了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把小数的产生揭示出来了. 紧接着,我和学生开展了交朋友的活动,把自己的信息介绍给朋友,如身高、体重……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这些都是小数,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又如我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提前一天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去观察家中酱油瓶、酒瓶、花生油瓶……上面所贴商标,记录下它们的容积. 在课堂上交流记录资料提问:“物体的容积单位为什么用升、毫升?”这些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引起了学习动机.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进行推理等,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应用是数学的生命线,学数学就是为了会用数学.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用最佳的策略去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课堂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