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塑造的文化渊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198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山东省“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山东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研究项目‘儒家文化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研究(批准号:15BZBJ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龙梅(1991-),女,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成积春(1965-),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儒学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印象,是影响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塑造好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提高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以德治天下理念是塑造文明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代推崇以德治天下,所以中国常常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之国。
  (一)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仁”,它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种自我修养。体现在国家层面就是“仁政爱民”、“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意愿和意志,做到在政治上重民,在经济上富民,在文化上惠民。在政治上重民要做到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充分享有人权。在经济上富民要做到加强社会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注人民生活状态,使人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在文化上惠民就是要发展脍炙人口的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只要国家做到仁者爱人,人民就能充分享受人权。
  (二)以礼待人
  儒家历来强调礼仪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儒学就是“修己安人”之学。儒家文化对自身礼仪修养的注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力,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仪表端正、穿着得体,在不同的场合要穿着不同的衣服,做到大方得体、端庄中和;其次要做到谈吐文雅、语言得当,与他人说话时应该表达清晰、文明优雅,符合逻辑;最后要做到举止大方、谦恭礼让,也就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只要坚定贯彻“礼”的思想,鼓励人们以礼让为先,就可以让文明礼貌之花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里盛开不衰,从而塑造文明得体的国民形象和文明大国形象。
  二、以“和”为贵理念是塑造东方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
  (一)追求和平
  中华民族所崇尚得这种“和”文化正是新时期中国和平外交形象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头。儒家文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立场非常明确,深信和平才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儒家思想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礼后兵”、“礼让为国”、“天下和合”等思想与策略均体现了儒家追求和平的文化伦理精神。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努力塑造更具亲和力的国家外交形象。
  (二)追求和谐
  孔子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含义在于只有和谐,才能实现共生共长,尊重才能实现相辅相成,因此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要做到“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与他国建立一种和平、和谐的外交关系。“一国两制”创造构想的提出就是求同存异,和平解决历史纠纷的典型运用,为国际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转化为“求同存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现代理念,彰显中国追求和谐的东方大国形象。
  (三)和合文化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各有优点和缺陷。“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意思是说不同的文化需要借鉴其他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儒家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其能够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部分,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自身文化体系的自尊、自信。儒家文化曾经受佛家、道家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以其自身“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和而不同”的独立性接受佛、道两家的有益成果,衍生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儒学,而以儒家文化为传承的中国也是一个包容性、独立性极强的国家。儒家的“和合”文化是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文化源头。因此我们要努力发扬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性,在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塑造中国自信的文化形象。
  三、重道轻利理念与诚信理念是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在“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上,历来主张“义”是第一性的,要先义后利、以义兴利。
  (一)义以为上
  儒家主张以义兴利,也就是说国家的统治者在道义和物质利益方面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德思义”,把“义”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追求正当的国家利益,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在国家间的关系层面,儒家强调应以义为本,追求各国间的共同利益,国家才会获得国际信誉和威望。儒家强调的“义以为上”的价值伦理对于中国人的人格养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先秦发展至今的中国古代“义利观”对当今中国内外经济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体现着“义”与“利”的相统一。中国奉行推己及人的精神,在自己富强之后,发扬“达善天下”精神,帮助世界上的落后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促进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这正是中国古代的“义利”观的在中国外交策略和经济发展中的最好证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奉行“义以为上”的原则,塑造中国重道义的经济形象,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诚信立国
  中国人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信义是国家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信义就不可能有好形象。中国要树立坚持原则,“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的大国形象,坚定地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将儒家谦和,礼让,彬彬有礼的君子作风,深深烙印在中国的国家形象之中,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和而不同,忠义孝悌,包容谦逊”的君子形象,从而彰显中国诚信立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四、“大一统”理念是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文化渊源
  中国自古追求“大一统”,形成中华民族维护统一,追求和平的民族性格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独立统一
  儒学创始人孔子十分推崇“大一统”的觀念,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正是这种追求“大一统”的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国家和民族统一,坚定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性格,任何妄图分裂中国的“乱臣贼子”都会受到中华民族的强烈反对。植根于儒家“大一统”文化之中,国家必须坚定维护我们的领土和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人民应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的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形象。
  (二)爱国主义
  受儒家“大一统”思想熏陶,仁人志士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都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彰显着中国民族的民族观与国家观。家国情怀是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在爱国主义文化的领导下,竭尽所能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塑造中国更加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始终相信只有道德礼义的力量,才能建立起中外之间彼此满意的关系,才能永享和平。因此,积极利用好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资源,体现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彬彬有礼的文化传统,有助于中国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从而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其他文献
摘 要: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剧本中的人物常常成双成对出现,如《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岗、波卓和幸运儿;《终局》中汉姆和克洛夫、奈尔和纳格。每一对人物之间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将它们紧紧地系在一起。本文将以《等待戈多》为例,揭示作品中两对对立统一的人物关系,并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这种角色成对理念。  关键词:《等待戈多》;角色成对;社会背景  作者简介:关羽含(1994-),
有关调查表明,P2P业务已悄然占据了互联网业务总量的60%-80%,成为杀手级宽带互联网应用。P2P业务流量在对Internet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
摘 要:在《趣味符号学》中作者给我们通过展现100个涉及影视、社会热点、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小故事,讲述了符号学的基本原理,让我们明白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符号化的世界,符号与我们共生存。  关键词:形式;符号消费;标出性  作者简介:高淑婷(1992.11-),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中国式的大团圆故事,但是细细推敲,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种种悲剧意蕴以及作者汤显祖对生命的叩寻,戏曲中的主角天生多情,因时而发
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各国所接受,现代陶艺在我国大约三十年的发展,虽然较之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从影响现代陶艺语言的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令人记忆犹新的女性形象,崔莺莺与杜丽娘是这一个个闪光的女性形象中更加耀眼的两个形象。她们以不同的个性魅力,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她们心中美好的爱情,为我们唱响了反封建礼教的赞歌。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人物生活的环境不同,人物的反抗经历不同,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形象差异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多接收者签密在一对多的通信方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同时实现签名操作和加密操作,因此被认为是实现广播分发密文的有效方法。然而大多数现有的多接收者签密方案都是基
由于指向空间的无限拓展,戏剧空间的边界不断被突破。今后的戏剧实践,将继续动态地激发、挑战、丰富固有的戏剧空间。本文探讨戏剧空间中文本空间的叙事技巧如兼容、并置、展
在密码学领域中,混淆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直到2001年,Barak等人为混淆理论的研究开创了严格化的定义,给出了混淆的密码学定义。简略地说,混淆的目的是在保留程
摘 要:《共产党宣言》自发表160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和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性的转变。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今,这部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理论对当前我国社会现实发展产生重要性影响。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的年代,重温党史上第一份关于党的历史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具有现实性积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