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写作教学中程式化、自由化等问题,提出应改变观念,确立正确的写作观,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
关键词:程式化;积累、感悟生活
中国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38-02
如何树立科学得当的写作观,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正视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作文教学普遍地存在着“望天收”的自由化现象。首先是一些语文教师缺少作文指导的经验,认为作文就像“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作文训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少序列性,有时候连基本的文体常识都搞不清,譬如到了考试,面对“文体不限”的要求,不知不觉中就当成了不要文体,写成“四不像”的文章也不为少数;其次是一些学生认为练多练少一个样,练得再多也认为无济于事,有时候练的中心不明确,训练的随意性比较大,练后的评讲也显草草,跟踪力度缺乏,学生作文水平难以体现相应的目的。
问题之二:作文教学走技巧极端倾向,教师在指导时把作文程式化,用固定的套路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就拿充斥市场的纷繁复杂的作文书来看,这个技巧,那个章法,还有速成类的,明显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玩技巧的倾向,而不少教师和学生却把这些作文书视为至宝。
问题之三:教师就作文指导作文,忽视作文之外的东西。“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其实是对学生语文学习力的一项综合考查,而不少学生缺乏生活,不爱读书,不善思考,一些语文教师也是缺少对学生阅读、积累和思考习惯培养的重视,忽视写作的根本,这样怎么可能写出吸引读者的文章来呢?怎么能在考试中写出让阅卷老师心动的作文来呢?
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呢?自然是观念先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树立绿色写作观。所谓绿色写作观,我个人认为,就是以关注生命与生活为根本,能够符合写作的基本常识要求,能够对写作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写作态度,而不是纯粹指向考试的短视眼光。在绿色写作观引领下写出的作文应该是融入对生命的情感,应该体现对生活的积极关注,杜绝假大空,通俗地讲,就是“原生态”的成分比较浓烈。绿色写作观是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写作观,是针对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应试写作观而言的。
做人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作文如做人”,作文的考查根本上其实就是对“人”的考查。回顾以往的高考作文,1998年的“战胜脆弱”考查的是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考查的是思想道德,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考查的是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再看近几年江苏省作文题,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关系到人的性格与处世态度,2009年“品味时尚”则是对人的思辨力的考查,2010年“绿色生活”那就更不用说了。作文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因此做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作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作文思想情感基调应该是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是正确做人的直接体现,《2011年江苏省高考说明》明确说明:“思想健康要求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感情真挚要求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思想健康向上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素。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他们”,一考生写的是“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生活在城市的“我”真实地描绘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我”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这是对生命的关注,是考生健康、健全人格的美好体现,是一种“博爱”的胸怀。《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新生一代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意识实属难能可贵,不仅仅是作文,更重要的是体现人的关注点,写作也是需要“以人为本”的。
相反,没有正确的做人态度,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不辨是非,难免会流露出消极的人生态度,甚至有时候陷入萎靡低下的境地。就拿1998年高考作文来说,当年为数不少的考生为了突出自己的“坚韧”,强调自己战胜脆弱的过程,编造自己遭受车祸、父母离异,甚至父母死亡等天灾人祸的题材,毫不顾及伦理道德,这种看似无意的“诅咒”是做人的沦丧,简直是一种罪过。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比较宽泛,为考生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出现了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现象,尽管一再强调杜绝抄袭,依然还有一些考生抄袭、套用别人的文章。
写好绿色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关注生活。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日常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一位考生在《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国庆佳节,我们全家人穿上节日的盛装攀登家乡的“珠穆朗玛峰”——小山寨。到了半山腰,我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浑身散了架一般。我无力地坐在石墩上,气馁地说“天哪,登山难,难于上青天!难倒多少英雄好汉!小女子金枝玉叶,也莫冒大不韪了,在下告退!”爸爸一听,用轻蔑地口吻说:“登山如学习,遇到这点困难就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无怪乎你读书老是拖尾巴。你就回去吧,我们可要登山了。”
听了此话,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望着那崎岖的山路,看着家人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发誓:“站起来,别趴下!我绝不能让爸爸瞧不起。”擦干汗水,我一鼓作气追了上去。爸爸爱抚地摸着我的头说:“刚才爸爸是故意激你的。我的女儿从来都是最能干的!”我靠在爸爸的胸前,任幸福的泪水哗哗地流淌。
这样的文章就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登山经历,读来亲切自然可感,这与考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是单一了些,其实稍作留心一下,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凡的人,平常的事能给人感动,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能让人触动。关注生活既要关注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关注时事。没有关注生活的意识,写作文无疑是一件折磨的事情。备受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推崇的《怀向天空》,高考前回家感受到的烈日下父亲在田间割麦为题材,一件小事,毫无惊天动地的过程,却给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味,感人至深,令人共鸣。
其次要积累生活。有了关注的眼光,还要不断加以积累,积少成多,才能具有量的累积,有了足够的“生活量”,丰富的素材库才能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更重要的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就是对关注生活意识的培养和落实。学生要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把生活中的点滴随手记录下来,并不断加以温习,将生活中的镜头不断回放。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其他同学那儿接受信息。笔者曾布置学生观察一个人,写五篇以上的观察随笔,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所有学生都要将自己的记录公布给班级其他学生,通过积累,学生避免了交差的做法,一开始可能还有点老一套,后来逐步发现,不观察,难以继续写下去,逼着换角度。通过交流,学生大开眼界,发现写一个人原来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集思广益。
面对2002年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遭遇过选择,只是没有关注和积累,到了用时才感到窘迫。一考生写的《状元凉粉》,记叙的是发生在“状元凉粉店”的事情,就是体现作者无论怎么紧张地忙于复习,但还是注意留心生活并把生活化为自己的作文题材,紧扣话题,并不复杂的题材同样能够获胜。
现实生活的题材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积累的还有来自书本的内容,那就需要广泛的阅读,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
再次要感悟生活。有了生活,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但要在写作中将其文学化,还有感悟生活的意识,就是要凡事要想想为什么,怎么样,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并据此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或角度,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的深切体会。感悟生活,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关系着作文的深度。
2009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品味”二字明确地需要对生活中“时尚”加以思考,进行感悟,仅有“时尚”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位考生列举汽水饮料、发型、服饰、以车代步、电邮、短讯、视频、选秀等种种时尚的时候始终在用一种审慎的眼光、思辨的思维进行“品味”,在对比的失落中启人思考。
再如《飘落的心灵》的片段: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叙中有议,蕴含着作者的思考,极富哲理。
技巧是写好作文的手段,作文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要写好作文必然需要借助一些技巧进行合理连缀与加工,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有三个方面:意气、辞句和学问。辞句就是章法方面的要求。写作还是有章可循的,更何况考试作文本身就是一件带着镣铐跳舞的事情,了解基本的写作知识,熟悉必要的写作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中学生,高考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文章”,对三种文体都要逐一训练,要能清楚三类文体的基本知识和三者的不同之处。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元素是场面,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叙”为主体,“描”出亮点。在选材上要注意典型价值,叙事要有波澜,写人要有个性,平铺直叙,千人一面的文章往往会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在结构上,要注意连缀和照应,要巧妙安排线索与顺序;在情感上要融入亲情,适当时要情景结合。
看《习惯》(1988年高考)一文,揣摩一下写作技巧。
“小芳,有你的一封信。”同寝室的玲玲刚跨进门就神秘地冲我眨眨眼睛。
“在哪儿?”我急切地问。
“看你。”玲玲故意慢吞吞地说,“在萍萍手里,她随后就到。”
话音刚落,萍萍手里举着一封信跑了进来,高声嚷道:“小芳,老实坦白!男朋友是干什么的?怎么没带来让我们瞧瞧呀?”女伴们一听,全都围上了萍萍,争着要看信。
“轻—工—业—局!”不知是谁拖长了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念着地址。
哦,是我爸爸给我的信。“快给我,萍萍。”
“不行,你得先介绍介绍。”萍萍一下子把信藏在身后。
“嘻嘻,别不好意思了。”
“哈哈,小芳急得脸都红了。”
“我没有什么男朋友,这也不是情书,是我爸爸写给我的,真的,我不会骗你们。“我笑着给她们解释。
“那你急什么呀?我才不信呢!”
她们哪里知道,我那当局长的爸爸成天忙得不亦乐乎,不是县里开大会,就是单位开小会,不是作报告就是谈经验。一天难得在家里吃上两顿饭,很少有时间关心我。在学校读了两个月书,这是他第一次给我来信。我能不急着要看吗?也难怪她们从没见过“轻工业局”的给我写信,怎能不疑心呢?
“既然你们不相信就拆开看吧。”我挺大方地说,我知道爸爸的信是没有秘密的。
“这可是你说的。”萍萍仿佛得到了什么了不起的特权似的。
女伴们都想先睹为快,叽叽喳喳地全把脑袋凑到了一块儿了。
不一会儿,全都静下来,有些茫然的样子。
我从萍萍手里接过信一看,也愣住了。原来,信封里抽出来的是我到校后写给爸爸商量买录音机学英语的信,末尾的空白处有这样几个字:
经研究,同意。
林华(爸爸的名字)
信从我手中滑下,一阵风吹来,把它卷走了,飘得很远很远……
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一是巧妙扣题,文章通篇未提“习惯”,而女伴们的猜想和爸爸回信的签名又都是紧扣“习惯”二字;二是设置悬念,全文层层剥笋,一直到篇末才解开谜底,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三是结尾含蓄,言尽旨远,发人深思,特别是对爸爸的举动。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优秀作文,但要写出优秀的作文一定是一个长期积淀的结果,一定是靠绿色写作观支撑而就的。在绿色写作观支配下学写作文,才会把作文能力演绎为受益终身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程式化;积累、感悟生活
中国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38-02
如何树立科学得当的写作观,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与训练?首先必须正视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作文教学普遍地存在着“望天收”的自由化现象。首先是一些语文教师缺少作文指导的经验,认为作文就像“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作文训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少序列性,有时候连基本的文体常识都搞不清,譬如到了考试,面对“文体不限”的要求,不知不觉中就当成了不要文体,写成“四不像”的文章也不为少数;其次是一些学生认为练多练少一个样,练得再多也认为无济于事,有时候练的中心不明确,训练的随意性比较大,练后的评讲也显草草,跟踪力度缺乏,学生作文水平难以体现相应的目的。
问题之二:作文教学走技巧极端倾向,教师在指导时把作文程式化,用固定的套路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就拿充斥市场的纷繁复杂的作文书来看,这个技巧,那个章法,还有速成类的,明显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玩技巧的倾向,而不少教师和学生却把这些作文书视为至宝。
问题之三:教师就作文指导作文,忽视作文之外的东西。“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其实是对学生语文学习力的一项综合考查,而不少学生缺乏生活,不爱读书,不善思考,一些语文教师也是缺少对学生阅读、积累和思考习惯培养的重视,忽视写作的根本,这样怎么可能写出吸引读者的文章来呢?怎么能在考试中写出让阅卷老师心动的作文来呢?
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呢?自然是观念先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树立绿色写作观。所谓绿色写作观,我个人认为,就是以关注生命与生活为根本,能够符合写作的基本常识要求,能够对写作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写作态度,而不是纯粹指向考试的短视眼光。在绿色写作观引领下写出的作文应该是融入对生命的情感,应该体现对生活的积极关注,杜绝假大空,通俗地讲,就是“原生态”的成分比较浓烈。绿色写作观是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写作观,是针对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应试写作观而言的。
做人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作文如做人”,作文的考查根本上其实就是对“人”的考查。回顾以往的高考作文,1998年的“战胜脆弱”考查的是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考查的是思想道德,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考查的是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再看近几年江苏省作文题,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关系到人的性格与处世态度,2009年“品味时尚”则是对人的思辨力的考查,2010年“绿色生活”那就更不用说了。作文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因此做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作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作文思想情感基调应该是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是正确做人的直接体现,《2011年江苏省高考说明》明确说明:“思想健康要求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感情真挚要求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思想健康向上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素。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他们”,一考生写的是“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生活在城市的“我”真实地描绘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我”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这是对生命的关注,是考生健康、健全人格的美好体现,是一种“博爱”的胸怀。《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新生一代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意识实属难能可贵,不仅仅是作文,更重要的是体现人的关注点,写作也是需要“以人为本”的。
相反,没有正确的做人态度,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不辨是非,难免会流露出消极的人生态度,甚至有时候陷入萎靡低下的境地。就拿1998年高考作文来说,当年为数不少的考生为了突出自己的“坚韧”,强调自己战胜脆弱的过程,编造自己遭受车祸、父母离异,甚至父母死亡等天灾人祸的题材,毫不顾及伦理道德,这种看似无意的“诅咒”是做人的沦丧,简直是一种罪过。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比较宽泛,为考生展示写作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出现了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现象,尽管一再强调杜绝抄袭,依然还有一些考生抄袭、套用别人的文章。
写好绿色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关注生活。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日常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一位考生在《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国庆佳节,我们全家人穿上节日的盛装攀登家乡的“珠穆朗玛峰”——小山寨。到了半山腰,我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浑身散了架一般。我无力地坐在石墩上,气馁地说“天哪,登山难,难于上青天!难倒多少英雄好汉!小女子金枝玉叶,也莫冒大不韪了,在下告退!”爸爸一听,用轻蔑地口吻说:“登山如学习,遇到这点困难就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无怪乎你读书老是拖尾巴。你就回去吧,我们可要登山了。”
听了此话,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望着那崎岖的山路,看着家人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发誓:“站起来,别趴下!我绝不能让爸爸瞧不起。”擦干汗水,我一鼓作气追了上去。爸爸爱抚地摸着我的头说:“刚才爸爸是故意激你的。我的女儿从来都是最能干的!”我靠在爸爸的胸前,任幸福的泪水哗哗地流淌。
这样的文章就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登山经历,读来亲切自然可感,这与考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是单一了些,其实稍作留心一下,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凡的人,平常的事能给人感动,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能让人触动。关注生活既要关注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关注时事。没有关注生活的意识,写作文无疑是一件折磨的事情。备受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推崇的《怀向天空》,高考前回家感受到的烈日下父亲在田间割麦为题材,一件小事,毫无惊天动地的过程,却给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味,感人至深,令人共鸣。
其次要积累生活。有了关注的眼光,还要不断加以积累,积少成多,才能具有量的累积,有了足够的“生活量”,丰富的素材库才能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更重要的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就是对关注生活意识的培养和落实。学生要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把生活中的点滴随手记录下来,并不断加以温习,将生活中的镜头不断回放。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其他同学那儿接受信息。笔者曾布置学生观察一个人,写五篇以上的观察随笔,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所有学生都要将自己的记录公布给班级其他学生,通过积累,学生避免了交差的做法,一开始可能还有点老一套,后来逐步发现,不观察,难以继续写下去,逼着换角度。通过交流,学生大开眼界,发现写一个人原来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集思广益。
面对2002年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遭遇过选择,只是没有关注和积累,到了用时才感到窘迫。一考生写的《状元凉粉》,记叙的是发生在“状元凉粉店”的事情,就是体现作者无论怎么紧张地忙于复习,但还是注意留心生活并把生活化为自己的作文题材,紧扣话题,并不复杂的题材同样能够获胜。
现实生活的题材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积累的还有来自书本的内容,那就需要广泛的阅读,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
再次要感悟生活。有了生活,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但要在写作中将其文学化,还有感悟生活的意识,就是要凡事要想想为什么,怎么样,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并据此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或角度,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的深切体会。感悟生活,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关系着作文的深度。
2009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品味”二字明确地需要对生活中“时尚”加以思考,进行感悟,仅有“时尚”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位考生列举汽水饮料、发型、服饰、以车代步、电邮、短讯、视频、选秀等种种时尚的时候始终在用一种审慎的眼光、思辨的思维进行“品味”,在对比的失落中启人思考。
再如《飘落的心灵》的片段: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叙中有议,蕴含着作者的思考,极富哲理。
技巧是写好作文的手段,作文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要写好作文必然需要借助一些技巧进行合理连缀与加工,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有三个方面:意气、辞句和学问。辞句就是章法方面的要求。写作还是有章可循的,更何况考试作文本身就是一件带着镣铐跳舞的事情,了解基本的写作知识,熟悉必要的写作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中学生,高考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文章”,对三种文体都要逐一训练,要能清楚三类文体的基本知识和三者的不同之处。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元素是场面,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叙”为主体,“描”出亮点。在选材上要注意典型价值,叙事要有波澜,写人要有个性,平铺直叙,千人一面的文章往往会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在结构上,要注意连缀和照应,要巧妙安排线索与顺序;在情感上要融入亲情,适当时要情景结合。
看《习惯》(1988年高考)一文,揣摩一下写作技巧。
“小芳,有你的一封信。”同寝室的玲玲刚跨进门就神秘地冲我眨眨眼睛。
“在哪儿?”我急切地问。
“看你。”玲玲故意慢吞吞地说,“在萍萍手里,她随后就到。”
话音刚落,萍萍手里举着一封信跑了进来,高声嚷道:“小芳,老实坦白!男朋友是干什么的?怎么没带来让我们瞧瞧呀?”女伴们一听,全都围上了萍萍,争着要看信。
“轻—工—业—局!”不知是谁拖长了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念着地址。
哦,是我爸爸给我的信。“快给我,萍萍。”
“不行,你得先介绍介绍。”萍萍一下子把信藏在身后。
“嘻嘻,别不好意思了。”
“哈哈,小芳急得脸都红了。”
“我没有什么男朋友,这也不是情书,是我爸爸写给我的,真的,我不会骗你们。“我笑着给她们解释。
“那你急什么呀?我才不信呢!”
她们哪里知道,我那当局长的爸爸成天忙得不亦乐乎,不是县里开大会,就是单位开小会,不是作报告就是谈经验。一天难得在家里吃上两顿饭,很少有时间关心我。在学校读了两个月书,这是他第一次给我来信。我能不急着要看吗?也难怪她们从没见过“轻工业局”的给我写信,怎能不疑心呢?
“既然你们不相信就拆开看吧。”我挺大方地说,我知道爸爸的信是没有秘密的。
“这可是你说的。”萍萍仿佛得到了什么了不起的特权似的。
女伴们都想先睹为快,叽叽喳喳地全把脑袋凑到了一块儿了。
不一会儿,全都静下来,有些茫然的样子。
我从萍萍手里接过信一看,也愣住了。原来,信封里抽出来的是我到校后写给爸爸商量买录音机学英语的信,末尾的空白处有这样几个字:
经研究,同意。
林华(爸爸的名字)
信从我手中滑下,一阵风吹来,把它卷走了,飘得很远很远……
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一是巧妙扣题,文章通篇未提“习惯”,而女伴们的猜想和爸爸回信的签名又都是紧扣“习惯”二字;二是设置悬念,全文层层剥笋,一直到篇末才解开谜底,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三是结尾含蓄,言尽旨远,发人深思,特别是对爸爸的举动。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优秀作文,但要写出优秀的作文一定是一个长期积淀的结果,一定是靠绿色写作观支撑而就的。在绿色写作观支配下学写作文,才会把作文能力演绎为受益终身的写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