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文性运用浅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
  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但传统应试教育却缺乏这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理念,变成了一种异化的教育。学校应是培养人的机构,教育应是提升人性的过程,而现在学校教育却走到向了自己的反面。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浙江金华市中学生徐力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他们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改变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现状。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应当是一种精神关怀,如同空气般地充满我们课堂教学的空间,是随手可触的东西。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地专注于课堂设计的完整、教材结构的分析、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等,而人文性永远只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可有可无的陪衬。这样,语文教学被抽去了最具语文味的内核,成了一种物质化的语文教学。如,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有两种情况值得反思:一种是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走马观花,草草了事,却竭力抽出批判封建教育的空泛主题,把它灌输给学生,全然忽略了“文本”字里行间的诸多情趣,忽视了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的反映。而另一种教学则直接截取文中关于百草园、关于捕鸟的描写,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空、问答题,根本没有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心理需求。少了精神关怀的语文双边活动,不管它怎样强调学生主体性,其内核仍然是知识中心、教材中心或教师中心,这样的语文教学必然是程式化、模式化和工具化的。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应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一样,弥漫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学生在人文关怀的抚慰下获得精神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用人文性引导学生发掘汉语的人文价值,体验汉语独特的美。汉字不单是一种符号,它集形、音、义于一身,能给“说文解字”提供许多想象的空间和乐趣。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意境扩大的民族文化。比如,独具个性的寓言、成语、对联、诗词曲、书法……这些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以及人文的因素。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的趣味、语文的美感、语文的灵性、语文的厚重……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最后,人文性在教学中应当是文、道、美的和谐统一的过程。语文教学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的融合是语文教学人文观的核心。语文课程中人文性包含在一篇篇的文章里。如,在教学《听潮》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领会和掌握字、词、句、篇的结构形式和一般散文的写作知识上,要领略作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还得把握作家对海水的柔美和海潮的壮美形象描绘,以得到美的享受。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能仅仅把要求停留在用语正确、句子通顺、祥略分明,甚至文笔优美上,还得引导学生抒发积极向上的真情实感,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人生正确的理解,宣泄自己的内心感情。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内
  
  1.推荐优秀的视听材料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元文化,开阔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经典名作。如,在教学《过秦论》时可推荐苏洵的《六国论》,将两者进行比较学习;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推荐张沽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书及其电影,在作家对父爱、母爱细腻描写中体会父母之爱。
  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与先哲、大师们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与时俱进,创新语文的教法与学法
  (1)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改善接受学习、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方面,教师可以下哪些工夫呢?主要是处理好读与讲,背与练的关系。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重视词语解释、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由于这种方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训练、轻熏陶,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消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扼杀了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如,文言文教学应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在认真总结过去文学教学经验,特别是传统教学方法,如诵读积累、熟读精思、评点批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坚持多读多背的原则。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积累了若干有用的文言语言材料。这里的“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熟读体会来背诵。点拨就是在确实比较难懂的地方或全文中比较重要的地方用一两句话给学生一些启发,让学生去品尝琢磨,而不是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多实践,在读写过程中学会读写。
  (2)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加强听说教学,让学生有切身感受。课堂上引进视听材料,让学生在名家的朗诵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空灵美。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明志;从苏轼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学生从中获得了激情、思想、灵感,增强对文学的感知,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3)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人文思考的习惯。如,对《项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等结构层面,我们可以深层挖掘,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爱慕虚荣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如果爱慕虚荣是人性的弱点的话,我们该怎样对待它?玛蒂尔德身上有哪些人性的优点?她的遭遇值不值得我们同情?而值不值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学生讨论、思考,目的不在于得出一个结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去思考人生,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培养一种人文关怀。
  
  3.排除作文教学中“左”的干扰
  由于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术语,诸如主题明确、题材重大等,被不知不觉地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课堂,使一些连句子都写不通的初中生难以适从。这些将作文教学引入误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已经值得肯定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从关怀“人”的角度引导学生写作,发掘生活中平凡小事的真、善、美,平凡人的闪光点,能逐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以及写作能力。
  
  二、课堂外
  
  1.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拓宽学生的生活面,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培育学生的个性才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列出40多篇课外阅读篇目,目的是改变目前语文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的状况。
  
  2.组织校园文学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中开展组织校园文学社,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文学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对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会更深。
  
  3.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活动,丰富学生阅历
  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他人文景观,促成学生亲身感受人文精神。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掌握了知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语文教学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时,应该是对生命的点化和升华。这样,人文性将不再是一种陪衬,而是贯穿在语文教学中的红线。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应当是具有现代精神、品德高尚、理想崇高,有极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具备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训练导学课”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课型。其特点是:主题明、脉络清、容量大、训练实、联想广、积累多、整合活、教法新、导学细、效率高。前些时,我听了相关专家关于此类课型的专题辅导讲座。尔后,我又相继参与了部分语文教师探索此类课型的教研活动,包括听课、评课、研讨等。此类课例,令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获益匪浅,感悟良多。我觉得“语文主题训练导学课”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其为 落实课标方向明;提炼主
研究了模糊随机环境下风险资产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利用模糊随机变量刻画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建立了具有投资限制的风险资产投资组合选择的一般模糊随机均值-方差模型,该模型包括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动机。而学生学习动机的强烈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课上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培养中职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前提  兴趣的培养,除了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和其它专业知识的传授外,教师的行为素质和教学素质是培养学生上好体育课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学生的语言直觉和语言习惯,而不是逻辑的训练。现代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的习得与一般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机制;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  要想达到新大纲所要求的英语教学目的,要紧的不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说话、写作,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敏感反应,是语
按照公安部《关于认真开展“119”消防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11月9日上午,泉州市消防支队在丰泽广场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生命至上、平安和谐”为主题的“119”消防日
《医用物理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文以留学生《医学物理学》课程为教改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从理论课、实验课两方面优化教学体系,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
人工血管的水渗透性是评价其植入人体之前是否需要预凝的关键指标之一.该文制备了两种孔隙率的纺织基人工血管材料.在不同压强下, 分别测量了整体水渗透性、模拟血浆渗透性及
该文以一种腹壁疝修复补片移出物植入前后的理化性能变化, 结合组织病理学分析, 探究补片与人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疝复发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 人体组织大部分长在聚丙烯纤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