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从物品视角转换到物质视角来认识世界,九年级化学的知识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的编写较简单、浅显,学生能初步学会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及变化规律,并初步了解一些学习化学的思想和方法,但学生掌握的知识零散而浅显,对方法一知半解,应用能力较弱,无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仅仅靠新课的学习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更无法深刻体会化学学科的思想和价值。复习课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九年级化学复习课对学生的能力、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较多的复习课,都是以复习知识为主,忽视方法的引领和思想观念的渗透,化学学科价值体现不够。更有部分教师对复习课的定位不准确,仅重视知识的重复,目标空洞,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有教师以设计新课的形式,出现情景不能为主题服务,重难点把握不当,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样的复习课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提升,而且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得不偿失。
二、教学案例分析:
复习课《酸和碱》,选自贵州省优质课大赛。
(1)课程地位分析:酸和碱的性质复习是前几章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前面所学的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下一课时“盐、化学肥料”的知识进行理解。
(2)教学目标:知道化学物质具有多样性,了解物质的分类依据,形成分类观和元素观,体会 “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思想观念;通过预测、验证氢氧化钡的化学性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从“从典型到一般”的认识物质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通过分析酸和碱的性质,分析酸和碱的组成结构,及酸溶液和碱溶液的解离过程,引导学生构建透过宏观现象看微观本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思维方式;复习酸碱的性质,构建酸碱知识体系,会用化学用语表示常见的酸碱的化学反应。利用酸和碱的性质对酸碱进行鉴别、了解酸与碱的常见用途,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能初步了解常见酸碱变化的实质,掌握认识一类物质的基本思路。
(3)学生分析:学生刚学习完酸和碱的性质,知识点零散、浅显,对分类法、对比法理解不够深入,能看懂微观粒子图,但还未学会从微观结构上去分析物质具有某些性质的原因。
(4)教学重难点:从宏观组成、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酸和碱,体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归纳出多角度认识同一类物质的方法。
(5)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观察法、对比法、分享与交流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知道为何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让学生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分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回答物质的简单分类,分类的依据 让学生感受物质的简单分类,明确物质分类的依据。形成元素观和分类观,为后续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一类物质的方法作铺垫。
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同一类物质(浓硫酸和浓盐酸)
回忆浓盐酸和浓硫酸性质的差异性,设计鉴别方法 感受鉴别物质的方法是从物质性质的差异性入手。
引导学生利用物理方法对同一类物质(固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进行鉴别 学生回答鉴别方法 加深对其物质性质差异的体验与感悟,并利用差异性鉴别物质。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不同类别的物质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小组合作,设计思路,自主选择药品,并对药品分类,整理归纳盐酸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引导下体会物质的分类,通过物质間的反应现象认识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完成知识的整合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盐酸的性质,推测酸类的性质。
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氢氧化钙的性质,推测碱类的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归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会认识物质从典型到一般的发展过程。以交流与讨论的形式进行酸和碱的性质归纳与综合应用。
根据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氢氧化钡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思考、回答 、设计实验 通过认识酸和碱两类物质的反应规律,利用类推法预测、并验证同类其他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从实验角度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从组成角度、离解角度认识同一类物质(酸类和碱类)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对比观察酸溶液中共有的离子种类和不同的离子种类,归纳出酸溶液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对比观察碱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共有的离子种类和不同的离子种类,归纳出碱溶液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通过实验检验酸碱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微观角度认识酸和碱溶液,体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物质。
引导学生回顾酸和碱的用途,引导每一个用途反映的酸和碱的性质。再让学生通过酸和碱的性质,推测他们具有的其他用途。 学生简单回答。 根据性质梳理用途,用途推测性质,反应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我的收获:请同学们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谈一下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思考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以学生为主,引领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使知识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引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同时了解教学效果。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7)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節课“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从鉴别同类别的物质、不同类别的物质的方法出发,以“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为主线,运用化学分类思想,以酸碱知识为载体,利用观察法、分类法、对比法,利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从化学视角认识一类物质的基本思路。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思想,深刻体现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整堂课,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语言简练、用语准确,有亲和力,课程中处处渗透“从典型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验到结论,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等化学学科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了解并及时应用化学方法多角度认识物质,课堂精彩纷呈。同时本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意识和模型建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优化。
三、复习课的设计建议:
复习中要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
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复习时,应从三个角度去准备:
一是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把握方向和目标。
二是理解学生认识物质性质有一个从典型代表物到类别物质,从单一角度到多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层级发展过程。利用化学学科思想驾驭和管理整个课程,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建构。
三是落实复习计划,进行复习设计。
(1)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情,分析教材,思考如何落实,如何体现,不专注于知识,应更注重方法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
(2)设计情景时,应为主题服务,利用情景激发学习对化学学习的热爱,有诱惑力,同时利用情景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也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复习课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科思维的形成。
(3)设计内容时,定位要准确,把控重难点,根据重难点合理安排时间,寻找理论依据,设计思想方法,如现在常以“学习方法、培养思维、生成智慧为明线,知识内容为暗线”设计复习课。切忌将复习课用题目堆积,以重复知识为目的。
(4)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主,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问题设置具有层次和深度,指向性强,有刺激度,注重思想和方法的引领。
(5)设计练习时,应严格筛选,必要时对题目进行整合、修改等,杜绝简单的挖空式填空,题目设置应扎实有效,逐级拔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能力的提高。
(6)设计评价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的是否全面、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思维是否缜密等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简单、低级地回复“好与不好”。
作者简介:田露露(1990-),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中学二级教师,本科,遵义航天中学恒大分校,化学教育。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从物品视角转换到物质视角来认识世界,九年级化学的知识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的编写较简单、浅显,学生能初步学会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及变化规律,并初步了解一些学习化学的思想和方法,但学生掌握的知识零散而浅显,对方法一知半解,应用能力较弱,无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仅仅靠新课的学习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更无法深刻体会化学学科的思想和价值。复习课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九年级化学复习课对学生的能力、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较多的复习课,都是以复习知识为主,忽视方法的引领和思想观念的渗透,化学学科价值体现不够。更有部分教师对复习课的定位不准确,仅重视知识的重复,目标空洞,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有教师以设计新课的形式,出现情景不能为主题服务,重难点把握不当,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样的复习课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提升,而且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得不偿失。
二、教学案例分析:
复习课《酸和碱》,选自贵州省优质课大赛。
(1)课程地位分析:酸和碱的性质复习是前几章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前面所学的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下一课时“盐、化学肥料”的知识进行理解。
(2)教学目标:知道化学物质具有多样性,了解物质的分类依据,形成分类观和元素观,体会 “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思想观念;通过预测、验证氢氧化钡的化学性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从“从典型到一般”的认识物质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通过分析酸和碱的性质,分析酸和碱的组成结构,及酸溶液和碱溶液的解离过程,引导学生构建透过宏观现象看微观本质、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思维方式;复习酸碱的性质,构建酸碱知识体系,会用化学用语表示常见的酸碱的化学反应。利用酸和碱的性质对酸碱进行鉴别、了解酸与碱的常见用途,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能初步了解常见酸碱变化的实质,掌握认识一类物质的基本思路。
(3)学生分析:学生刚学习完酸和碱的性质,知识点零散、浅显,对分类法、对比法理解不够深入,能看懂微观粒子图,但还未学会从微观结构上去分析物质具有某些性质的原因。
(4)教学重难点:从宏观组成、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酸和碱,体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归纳出多角度认识同一类物质的方法。
(5)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观察法、对比法、分享与交流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知道为何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让学生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分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回答物质的简单分类,分类的依据 让学生感受物质的简单分类,明确物质分类的依据。形成元素观和分类观,为后续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一类物质的方法作铺垫。
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同一类物质(浓硫酸和浓盐酸)
回忆浓盐酸和浓硫酸性质的差异性,设计鉴别方法 感受鉴别物质的方法是从物质性质的差异性入手。
引导学生利用物理方法对同一类物质(固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进行鉴别 学生回答鉴别方法 加深对其物质性质差异的体验与感悟,并利用差异性鉴别物质。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不同类别的物质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小组合作,设计思路,自主选择药品,并对药品分类,整理归纳盐酸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引导下体会物质的分类,通过物质間的反应现象认识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完成知识的整合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盐酸的性质,推测酸类的性质。
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氢氧化钙的性质,推测碱类的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归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会认识物质从典型到一般的发展过程。以交流与讨论的形式进行酸和碱的性质归纳与综合应用。
根据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氢氧化钡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思考、回答 、设计实验 通过认识酸和碱两类物质的反应规律,利用类推法预测、并验证同类其他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从实验角度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从组成角度、离解角度认识同一类物质(酸类和碱类)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对比观察酸溶液中共有的离子种类和不同的离子种类,归纳出酸溶液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对比观察碱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共有的离子种类和不同的离子种类,归纳出碱溶液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通过实验检验酸碱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微观角度认识酸和碱溶液,体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物质。
引导学生回顾酸和碱的用途,引导每一个用途反映的酸和碱的性质。再让学生通过酸和碱的性质,推测他们具有的其他用途。 学生简单回答。 根据性质梳理用途,用途推测性质,反应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我的收获:请同学们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谈一下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思考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以学生为主,引领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使知识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引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同时了解教学效果。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7)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節课“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从鉴别同类别的物质、不同类别的物质的方法出发,以“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为主线,运用化学分类思想,以酸碱知识为载体,利用观察法、分类法、对比法,利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从化学视角认识一类物质的基本思路。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思想,深刻体现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整堂课,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语言简练、用语准确,有亲和力,课程中处处渗透“从典型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验到结论,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等化学学科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了解并及时应用化学方法多角度认识物质,课堂精彩纷呈。同时本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意识和模型建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优化。
三、复习课的设计建议:
复习中要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
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复习时,应从三个角度去准备:
一是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把握方向和目标。
二是理解学生认识物质性质有一个从典型代表物到类别物质,从单一角度到多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层级发展过程。利用化学学科思想驾驭和管理整个课程,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建构。
三是落实复习计划,进行复习设计。
(1)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情,分析教材,思考如何落实,如何体现,不专注于知识,应更注重方法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
(2)设计情景时,应为主题服务,利用情景激发学习对化学学习的热爱,有诱惑力,同时利用情景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也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复习课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科思维的形成。
(3)设计内容时,定位要准确,把控重难点,根据重难点合理安排时间,寻找理论依据,设计思想方法,如现在常以“学习方法、培养思维、生成智慧为明线,知识内容为暗线”设计复习课。切忌将复习课用题目堆积,以重复知识为目的。
(4)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主,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问题设置具有层次和深度,指向性强,有刺激度,注重思想和方法的引领。
(5)设计练习时,应严格筛选,必要时对题目进行整合、修改等,杜绝简单的挖空式填空,题目设置应扎实有效,逐级拔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能力的提高。
(6)设计评价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的是否全面、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思维是否缜密等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简单、低级地回复“好与不好”。
作者简介:田露露(1990-),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中学二级教师,本科,遵义航天中学恒大分校,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