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包括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只有具备这种“以身立教”和“身教重于言教”的职业道德,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才能无愧于“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这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构;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11-2
一、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教师才会有工作的动力和教学的兴趣,才有能力打开学科知识的宝库,把握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形成博学多识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素养水平,这需要教师有吃苦奉献精神。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其著作《进学解篇》中就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主张,他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认为怎样才能算是“勤”呢?一是做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二是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就是说求学问必须做到夜以继日,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古代教育家朱熹就提倡教师教学的内容要博大精深和深入浅出,这就需要教师有“源头活水”,做到学勤业精。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就提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教师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这正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学高才能为名师,有名师才能出高徒。
教师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它打破了工作和休息的界限,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因而工作是十分繁重和艰辛,但其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之中,而自己一生则默默无闻的奉献而不求索取,其动力就源自于教师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学生。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40余年,在游历各国被困于蔡陈之际,断粮七日,从学弟子皆病倒不起,但他仍诵讲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献身精神,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回国后拒不做官,立志办学育才,他从教30余年,终身安于“粉笔生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总结自己取得成功经验:“事业就是生命,失去了事业就失去了生命。必须让生命每时每刻都燃烧,才能让事业发出光辉,如果火焰熄灭了,事业也就暗淡了,我决心用生命之光去点燃事业之火。”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甘为人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目前,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具有献身精神的教师甚少,许多教师仅把它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必须确立以教为乐,以教为荣的思想和以教安身,以学立命的志向,献身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代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要求教师既要当“经师”,又要做“人师”,他认为“经师”只管教学问,传知识,而“人师”则专事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则要求其应做到“人师”和“经师”的结合,既教书,又育人,将“传道,授业,解惑”统一于教育之中。若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育人”绝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必须寓情于理,情理统一。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这节课时,刚刚写完标题,一位女生立即就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讲它还有什么意思呢?”这位历史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但又不能压制和批评她,必须做到以理服人。历史教师笑着问她:“你读过马克思的原著吗?”她回答:“没有,我才没功夫去读呢?”教师又接着问:“既然你没读过,怎么就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呢?”她回答道:“人家都这么说。”教师机智地表示:“我也是‘人家’之一,我也有个人的看法,你愿意听吗?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课后我们还可以讨论,各抒己见。”这位女生表示愿意听。这样,教师消除了她的逆反心理,全班同学也都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他的“个人”看法。课后这位历史教师反思,这位女生的观点,并非是她一个人的看法,而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真实看法。而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粗暴和压制批评方法去解决,这样只能压而不服。教师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耐心教育,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育人”的功效。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应意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统一的特征,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因素,通过寓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的途径,以提高教书育人的有效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变幻莫测的社会,要求认识纷繁复杂的人生,其思想有着极大的可塑性。作为年轻人,他们还有着强烈的崇拜英雄,扶正除恶的心态和锐意进取,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正是教师“育人”的有利因素。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之中,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发生升华,行为得以变化,从而真正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落在实处。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构成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教师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他一生教育成功的要素。其学生之所以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对其弟子的热爱和感情的融洽。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他才能对学生的志趣、性格、思维、能力如数家珍,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才能促使孔子“诲人不倦”、“因材而施教”。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就需要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处处为其着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教师对学生情况心中无数,缺乏了解,就难以构筑心灵情感之间的桥梁,更谈不上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情感是制约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容易相信其传授之“道”,最终使教师影响力增大,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了解和关心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热爱学生,还需要教师诲人不倦,以诚挚的态度,足够的耐心,满腔的热忱,充分的信任去对待学生,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公正与民主,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尊严和内心世界,信任学生就是信任他们的才华、智慧、理想和即将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绝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压制学生。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无私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暂时后进而渴望帮助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帮助,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取成功。热爱学生,还要求历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一种爱,严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所具有的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学生,就是对他不迁就,不放任,不溺爱,教师的爱应寓于严;而严又应出于爱,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严师才能出高徒。热爱学生,还需要历史教师细致耐心,循循善诱。耐心是教师职业道德必备的条件,学生的成长因各种因素制约显示出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足够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得当的方法,细致的作风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启迪学生的智慧,期待每个学生的成才和成功。
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于教师人格的感化作用和以身作责的教育原则十分重视,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他主张“躬身厚而薄责于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曾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即指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师严”,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教师肃然起敬,感到教师的学识、品格、行为都值得敬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做教师的“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如果教师其身不正,缺乏师德,学识与品格一无所敬之处,就难以为人师表而使尊严尽失。教师只有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学生这种“向师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形象,既重“言传”,更重“身教”,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注重用自己的品格育人。无论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待人接物,举止风度等方面都要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实践证明,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其身亡而教其存”。也只有在学生心中长存、深受学生爱戴,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孔子也正因为身正,所以才获得“仲尼日月也”的美誉。以身作责,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这需要他们要具有诚实正直的人格,勤奋好学的作风,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素养,为国育才的责任感等。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身立教,时时处处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以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人格、学识、风范去影响、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以充分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构;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11-2
一、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教师才会有工作的动力和教学的兴趣,才有能力打开学科知识的宝库,把握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形成博学多识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素养水平,这需要教师有吃苦奉献精神。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其著作《进学解篇》中就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主张,他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认为怎样才能算是“勤”呢?一是做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二是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就是说求学问必须做到夜以继日,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古代教育家朱熹就提倡教师教学的内容要博大精深和深入浅出,这就需要教师有“源头活水”,做到学勤业精。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就提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教师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这正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学高才能为名师,有名师才能出高徒。
教师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它打破了工作和休息的界限,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因而工作是十分繁重和艰辛,但其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之中,而自己一生则默默无闻的奉献而不求索取,其动力就源自于教师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学生。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40余年,在游历各国被困于蔡陈之际,断粮七日,从学弟子皆病倒不起,但他仍诵讲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献身精神,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回国后拒不做官,立志办学育才,他从教30余年,终身安于“粉笔生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总结自己取得成功经验:“事业就是生命,失去了事业就失去了生命。必须让生命每时每刻都燃烧,才能让事业发出光辉,如果火焰熄灭了,事业也就暗淡了,我决心用生命之光去点燃事业之火。”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甘为人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目前,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具有献身精神的教师甚少,许多教师仅把它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必须确立以教为乐,以教为荣的思想和以教安身,以学立命的志向,献身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代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要求教师既要当“经师”,又要做“人师”,他认为“经师”只管教学问,传知识,而“人师”则专事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则要求其应做到“人师”和“经师”的结合,既教书,又育人,将“传道,授业,解惑”统一于教育之中。若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育人”绝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必须寓情于理,情理统一。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这节课时,刚刚写完标题,一位女生立即就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讲它还有什么意思呢?”这位历史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但又不能压制和批评她,必须做到以理服人。历史教师笑着问她:“你读过马克思的原著吗?”她回答:“没有,我才没功夫去读呢?”教师又接着问:“既然你没读过,怎么就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呢?”她回答道:“人家都这么说。”教师机智地表示:“我也是‘人家’之一,我也有个人的看法,你愿意听吗?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课后我们还可以讨论,各抒己见。”这位女生表示愿意听。这样,教师消除了她的逆反心理,全班同学也都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他的“个人”看法。课后这位历史教师反思,这位女生的观点,并非是她一个人的看法,而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真实看法。而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粗暴和压制批评方法去解决,这样只能压而不服。教师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耐心教育,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育人”的功效。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应意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统一的特征,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因素,通过寓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的途径,以提高教书育人的有效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变幻莫测的社会,要求认识纷繁复杂的人生,其思想有着极大的可塑性。作为年轻人,他们还有着强烈的崇拜英雄,扶正除恶的心态和锐意进取,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正是教师“育人”的有利因素。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之中,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发生升华,行为得以变化,从而真正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落在实处。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构成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教师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他一生教育成功的要素。其学生之所以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对其弟子的热爱和感情的融洽。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他才能对学生的志趣、性格、思维、能力如数家珍,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才能促使孔子“诲人不倦”、“因材而施教”。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就需要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处处为其着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教师对学生情况心中无数,缺乏了解,就难以构筑心灵情感之间的桥梁,更谈不上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情感是制约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容易相信其传授之“道”,最终使教师影响力增大,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了解和关心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热爱学生,还需要教师诲人不倦,以诚挚的态度,足够的耐心,满腔的热忱,充分的信任去对待学生,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公正与民主,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尊严和内心世界,信任学生就是信任他们的才华、智慧、理想和即将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绝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压制学生。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无私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暂时后进而渴望帮助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帮助,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取成功。热爱学生,还要求历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一种爱,严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所具有的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学生,就是对他不迁就,不放任,不溺爱,教师的爱应寓于严;而严又应出于爱,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严师才能出高徒。热爱学生,还需要历史教师细致耐心,循循善诱。耐心是教师职业道德必备的条件,学生的成长因各种因素制约显示出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足够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得当的方法,细致的作风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启迪学生的智慧,期待每个学生的成才和成功。
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于教师人格的感化作用和以身作责的教育原则十分重视,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他主张“躬身厚而薄责于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曾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即指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师严”,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教师肃然起敬,感到教师的学识、品格、行为都值得敬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做教师的“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如果教师其身不正,缺乏师德,学识与品格一无所敬之处,就难以为人师表而使尊严尽失。教师只有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学生这种“向师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形象,既重“言传”,更重“身教”,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注重用自己的品格育人。无论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待人接物,举止风度等方面都要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实践证明,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其身亡而教其存”。也只有在学生心中长存、深受学生爱戴,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孔子也正因为身正,所以才获得“仲尼日月也”的美誉。以身作责,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这需要他们要具有诚实正直的人格,勤奋好学的作风,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素养,为国育才的责任感等。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身立教,时时处处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以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人格、学识、风范去影响、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以充分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