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文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u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高考中,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对能力尤其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它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准确地“迁移”到试卷上。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加大对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力度。
  在这里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学习心理学上的“学习迁移”,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所学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当然我们应特别注意培养并促进学习过程的积极的迁移——正迁移,防止消极迁移——负迁移的发生。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习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呢?为了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我做了以下具体尝试。
  
  一、夯实基础——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
  
  所谓基础就是《考试大纲》中确定的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数据、各种地理事物和图形等,以及地理的重大时事,如青藏铁路、十一五规划、三峡工程、三农问题、我国新列入联合国“人类遗产清单”的人类遗产、灾害性天气等。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时,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谐音记忆法、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填图、描图、绘图等,从而提高了记忆效果,如中国主要商业中心有: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除北京外,其余可以这样记忆“吴广从沈阳上西天”;日本的活火山——富士山的海拔高度为3776米,可联想记忆为:日本37年7月6日夜发动侵华战争,与历史中的“七七事变”进行联想;再如中国长江的长度和流经省区可编成歌谣:长江长、六千三,青藏滇、川渝穿,鄂湘赣皖苏沪连。另外地理学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与地图相结合,也就是说将地理事物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空间概念,因此学习地理要“一手书,一手图”,加强填图、描图、绘图的练习。对于事实地理要通过广播、电视和课外书籍等渠道获得。
  
  二、构建知识结构——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化,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不仅符合大脑的记忆方式,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快速检索,所以重视知识结构是强化知识迁移的关键。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归入一定的顺序和一定体系的思维方式。因而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比较法、绘图法、编写提纲等方法,把所学习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联结成线,进而成网,这种系统整理是思维进一步编码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强化记忆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如一个国家的复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这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后者主要从人口、种族、物产、农业、工业、城市及经济整体特征等分析。这样学生掌握了这种模式后,就很容易掌握世界主要国家的内容。
  
  三、创设问题新情境——实现知识迁移的保证
  
  问题的呈现可能有多种方式,即不同的问题情境,这就是说,我们在平时复习训练时,要尽可能地将知识点放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种创设问题新情境的方式,即“变式”教学。其目的是防止思维定势对知识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
  如时间及其计算问题是高考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大家备考的重点,如果平时复习训练的角度不够的话就很难应答2006年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一)第9—11题。
  
  四、分析、归纳、综合信息——实现知识迁移的飞跃
  
  高考不再是书本知识的重复,题目的背景材料常常来自教材以外的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丰富的社会素材,但实际上考的还是课本中的内容。例如2004年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的第36题中的第(4)题考查的就是中亚的咸海周围的环境问题。在初中地理中,提到该地区的特点是: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等。而在高中地理选修——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中提到:为了片面追求扩大灌溉面积,采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如果学生认真审题,从图和题目的要求中提取有效信息——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一定会在已形成的知识结构中检索到高中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将知识迁移到该题中,从而解决问题。
  高考题往往是通过提供新信息,创设新情境,构成新的问题角度,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常见问题,考查分析、归纳、综合能力;通过隐藏关键信息,设计信息迁移情境,考查提取信息能力。所以,重要的一关是从新的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词,然后与已生成的知识结构中的知识连接点进行检索对比,从中找出该连接点所链接的课本中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知识迁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2005年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一)的第36题,该题难度较大,山东平均分为10.8分。该题最关键的有用信息是题目给出的一级区域定位信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次就是地形剖面图中的标尺上的数字和图中的两条小路以及小路之间的宽度变化等。只要能找出这些关键的信息,就能够从已形成的知识结构中找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有关知识“迁移”到试卷上。
  这种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说明:实施新课标后的高考复习更要注意从教材中挖掘有关内容来培养学生有关的能力,以便临场遇到新问题时,迅速调集储备的信息,根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如:给出我国四大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让学生比较水温梯度最大的是几月?简述判断依据及主要形成原因。
  这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水温梯度的大小与等温线的疏密有关,等温线的疏密又与水温的变化有关,图中2月的等温线较密,说明水温梯度最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资料中“2月”,因为2月份是海洋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正值北半球的冬季,这时大陆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较大,而且近海受大陆的影响较大,这样学生就能模仿分析我国大陆1月份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来分析近海2月份水温梯度最大的原因,最终解决了问题。
  以上是我在培养学生能力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一点粗浅的认识,当然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而且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只要我们把《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分解为若干单项要求,逐项进行训练,且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而且还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哲学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几乎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墨子、荀子、苏格
本位情感的缺失是高校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只有直面教师授课热情被压抑、学生上课兴趣下降的现实,从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教学机制、学生价值观方面找原因,才有可能提出相
压力容器制造变形指的是,压力容器或其某一部件的几何尺寸与图样要求及标准规范不一致,且误差超出了图样及标准规范的规定.根据变形产生的原因,压力容器变形可分为两类:一类
再过10年,人类将步入21世纪。在回顾20世纪科学的巨大进展时,在展望新世纪科学、哲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前景时,人们都会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关注由比利时化学物理学家普里戈
小学教学应强调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即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健康的课堂氛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小学教
<正> 目前,尝试探讨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正日渐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样的气氛中,“教育学史”这门学科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人们期望通过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又称为骨髓脂肪瘤,是一种无功能的良性肿瘤.AML临床少见,以往大多数经尸体解剖发现,临床对之认识不足,外科治疗的例数较少.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
以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原设计方案为例,基于其赋存地质条件调研结果和岩爆产生基本条件,对岩爆趋势进行宏观预测;并结合研究区其他高地应力现象,建立了岩爆预测类比判
期刊
时代的隔阂使诗歌教学的效率较低。当代流行歌曲与古诗在思想内容上相通,在艺术形式上相似,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创意性地运用当代流行歌曲对接古代流行歌词的经典,选择广受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