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与儿童的精神成长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e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嬗变  精神创伤  叙事策略
  王璐琪的长篇小说《十四岁很美》是一部直面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再现了主人公姜佳在遭遇侵犯后的心理嬗变,这种变化暗含女性对身体的重新审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困境。姜佳的心理创伤,源自施暴者、家庭、学校的精神“合谋”,所承受的生命之重,值得认真反思和深入解剖。
  心理现实与精神创伤
  《十四岁很美》是一部典型的心理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具体说来,因遭遇侵犯给受害主体带来的身体伤害是无法回避的题中之义,但作者关注更多的是该事件给主人公姜佳造成的精神创伤。在作者的笔下,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充满了“悖谬感”和“分裂感”:一方面,作为受害者的“我”是经历者与见证者,“我”的在场促使现在的“我”不断回想起14岁生日那天的经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我”又是受害者,“我”一直在努力与那段不堪的记忆告别,寻求药物的帮助和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是明证。在姜佳的身上,超强的记忆天赋与需要忘记的现实片段像是一对敌人般无情地交织在她的脑海。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左奔右突,姜佳的内心饱受煎熬。
   与姜佳交往的同龄人中,小文和壮飞是她的两个重要的男性朋友,姜佳的交友方式透露出她封闭自己内心、逃离熟悉生活环境的心理诉求。在姜佳的眼中,“像牧羊犬一样自律又负责”,每天准时出现在楼下喊自己开门的小文,是以一种附属的形象存在的。在《海上电影院》一章中,小文的明知不问、若无其事,显得略微多余。对于姜佳来说,重建一种新的生活秩序更为迫在眉睫。电影院的黑暗,成为她自我保护的安全屏障。姜佳甚至这样评价自己的好友:“小文真好,像只忠心耿耿的大狗。”牧羊犬、大狗,是姜佳对小文的“蔑称”,这两个词语传递出二者的友谊是单向度的,也就是说,来自小文的忠诚与情义,很难得到姜佳的积极回应。这也许是姜佳在受到伤害后的应激反应,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感在姜佳心目中早已被瓦解了,朋友间的情谊业已成为一种畸形的人际关系。再来看壮飞,这个在姜佳14岁生日时送来礼物的男性朋友,在文中也只是短暂地出现。在姜佳的话语体系中,壮飞是一种点缀和边缘性的存在,他被驱逐出了姜佳的话语场。不难发现,姜佳在交友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疏远或曰抗拒的话语姿态,在她看来,营造一种相对隔绝、封闭的生活状态,才更能平复自己内心的焦虑。
   在姜佳的校园生活中,作者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的教师形象。牛洪亮是一位谨小慎微的老教师,临近退休,迫于上面的考核压力,他试图劝说姜佳通过转校来为自己趋利避害。牛老师的言行对姜佳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迫和变相的精神暴力,虽然他的行为符合生活的逻辑,看似人之常情,但从深层的心理动因来看,牛老师是在给本就焦虑万分、痛苦不已的姜佳一种被嫌弃、被驱逐的心理暗示。与牛老师世俗诉求相反,卫生老师荣华是姜佳重要的精神引路人,她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姜佳受伤害的心灵带来了温暖与支撑。因同样的经历和命运让这两颗受伤的心灵紧紧依偎在一起,荣老师不遗余力地将姜佳从创伤中拯救出来。“怜悯”是荣老师身上最为珍贵的精神品格,这一品格促使姜佳在法庭上做出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姜佳的诚实与宽宥,无疑受到了荣老师的启迪。两位教师的言行折射出当下校园中学生的生存境况,在自身利益与学生权益二者之间,老师们做了不同的取舍。
   事实上,家庭关系是理解姜佳精神世界和心理嬗变的一把密钥。在母亲发现姜佳受到张肃军的伤害后,来自母亲的质问与身体窥视给姜佳带来了再次的伤害。自然,母亲的那一记耳光像是一种武器一样砸在自己人的脸上,父亲、姜佳、母亲自己,都在耳光响亮中失魂落魄。饶有意味的是,这种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促使了姜佳父亲的离家出走。父亲的逃离并非逃避,他在暗中观察着这个家,并用自己微弱的力量进行着些许的反抗。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父亲带回来张肃军那个豁嘴的女儿,他想用报复的方式来惩罚没说一句抱歉的张肃军。值得警醒的是,作为一种强势话语的男性,在反抗时选取的依旧是对更弱小的女性施暴。好在父亲心中还有对人性起码的敬重,他没有真正伤害那个弱小的女性生命。
   倘若从性别叙事的角度进一步来考察《十四岁很美》,不难发现,不论是姜佳一家,还是张肃军一家,男性符号的叙事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削弱。姜佳父亲在遭受来自妻子的咒骂与耳光之后,愤然离开了家;张肃军在施暴后毫无悔改之意,相反,张肃军的妻子却三番五次示好表示忏悔和乞求姜佳的原谅。这两处细节表现出男性符号叙事话语的隐蔽性与沉默性。从现象来看,姜佳父亲的懦弱与张肃军的攻击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转换,一个例子是,姜佳父亲将报复的矛头指向了张肃军的女儿。而母性话语的强力在被攻击与击碎之后,立马会重启忏悔模式,正如张肃军的妻子明知姜佳父亲掳走自己的女儿也不追究,而是以一种宽宥的方式来替丈夫的施暴行为寻求精神的救赎。只是在话语的角逐中,被欺侮的永远是弱小的女性个体,这俨然是一种命运的怪圈。张肃军妻子的赎罪与忏悔行为让人想起了西蒙娜·薇依的名句:“每个人都感觉到在自身上存在的恶,为此感到可怖并想排除这种恶。在我们自身之外,我们看到两种不同形式的恶,苦难和罪过。”[1]张肃军和姜佳父亲身上的恶,都无情地指向了弱小的女性,女性成为苦难和罪过的默默承受者。
  叙事策略:倒敘、延宕与迂回
   在小说的叙事层面,《十四岁很美》也是可圈可点的。作者无意于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一种倒叙、延宕、迂回的叙事策略。正是在多种叙事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十四岁很美》才显得更为立体和丰满,小说的细部才更加摇曳多姿。在《动物世界》中,作者直接交代姜佳遭遇侵犯的现实,追根溯源是小说后半部分的叙事使命。随着小说的推进,《海上电影院》《一个人的战斗很难》《找妈妈》三章也没有马上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将叙述中心放在该事件给姜佳造成的精神困扰,就诊经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共同绘制出姜佳的日常生活图谱。   《好人难寻》是颇为沉重的一章,在开庭审理这一案件的时候,作者有意让施暴者张肃军暂时“缺席”,目的是不让身心俱疲的姜佳因相遇而再次被伤害,这一处理又给姜佳的心理自愈提供了时间。在我看来,《生日快乐》是书写难度最大的一章,重返历史现场,再现生活的细节,于姜佳而言无疑是残忍的,当然,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选择了白描的方式,只叙述事件,陈述客观事实,不做过多的渲染情感。在笔墨上,对事件的陈述远远超过了对人物内心情感波动的呈现。《生日快乐》披着喜庆的外衣,内里充满了残酷和暴力。施暴者以过生日的名义对女性个体进行侵犯,其心灵深处的阴暗与卑鄙、龌龊令人不寒而栗。
   显然,《在路上》采用的是延宕的叙事策略。在《好人难寻》与《生日快乐》的压抑与紧张之后,《在路上》以家的温情来稀释了萦绕在字里行间的苦痛。姥姥的关心充满了善意与怜爱,疙瘩汤成为维系姥姥与姜佳之间亲密关系的情感纽带。诚然,亲人之爱是不求回报的,不知事件始末的姥姥只能以自己的全部经验来关注眼前这个看起来瘦弱、自称“脑子病了”的外孙女。临行前,《脑筋急转弯》的出现是作者的无奈之笔,她将姥姥对姜佳真挚的爱精准地传达了出来。
  《深夜不归人》和《黎明前的星光》的叙述重心在于厘清小说中设置的一些悬念,比如,离家出走的父亲的下落,以及他对姜佳受伤害事件的态度,不一而足。在作者的笔下,姜佳的父亲也是一位被生活打败的多余人:在夫妻关系中,他被姜佳母亲鄙夷得一钱不值;在工作中,身为张肃军的下属,郁郁不得志;在父女关系中,他疏于对姜佳监管,心生愧疚……在多种角色的角力和驱使下,姜佳父亲选择了报复,他试图为自己正名,证明自己还像一个男人一样,有血性有力量。幸运的是,姜佳父亲并未被仇恨的种子蒙蔽双眼,他及时终止了施暴。在《黎明前的星光》中,张肃军的妻子选择了原谅姜佳的父亲,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宥战胜了彼此的针锋相对。
   我以为,《决战》看似写的是案件的重审,实际上是事实进行再次的确认与重述。《决战》的书写是理性和克制的,小说组成的部分是作为证据形态而存在的“公文文本”。《决战》与《生日快乐》的艺术分野在于,《决战》是以一种法庭审判的语言风格来展现的,在事实陈述之下,主体只需确认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与否;而《生日快乐》中的白描,对主体的叙述还囊括了诸如环境与心理状态的刻画。终于,姜佳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在法庭上与张肃军的“对决”,显示出她强大的心理力量。究其根源,姜佳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原谅。怜悯产生了巨大的心灵能量,它支撑着荣老师、张肃军的妻子、姜佳几位女性的精神世界。怜悯是人性深处最高贵的品格,宽恕他人,怜悯众人,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灵魂的升华。对于张肃军而言,他毫无忏悔的意识,自然,他也没有获得过善的体验。正如西蒙娜·薇依所讲:“人们只有在行善之中才会有善的体验。人们只有制止自己作恶才会体验到恶,或是,倘若已经作了恶,只有对此感到后悔时才会有对恶的体验。当人们作恶时,并不认识它,因为恶躲避光亮。”[2]张肃军将恶留给了自己,将善的体验抛向了妻子。
   在小说的尾声《一乙〇》中,主持人问:“汉字中只有一笔的字一共几个?”小文和姜佳对这道题的答案成竹在胸。“一乙〇”谐音“110”,也暗示了法律对张肃军的制裁是在所难免的,尽管小文在镜头面前还渴望与姜佳一起从初赛开始,但一切都无法回到从前了,曾经的“超级大脑”节目是姜佳内心挥之不去的伤疤,与过去彻底地告别,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无惧风雨,一步步在困厄中长大,成为生活的强者。
   回到小说的开头,《十四岁很美》以一段纪录片起笔,一只孤单的豺对一只孤独的羊的猎杀,隐喻了社会现实中女性对幼女的挤压与伤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岩羊幼崽的命运,象征了姜佳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困境。被豺吃掉的画面经常光顾姜佳的睡梦,在姜佳潜意识里,被追逐与被吃掉的恐惧场景时不时会在夜晚突然而至,人物内心的不安全感与恐惧感油然而生。在性别政治与权力的合谋中,女性被消费的命运依旧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土壤。从施暴者的角度来看,张肃军作为姜佳父亲的直属领导,权力赋予他的控制欲与话语权无疑压榨着姜佳一家人的生存空间。吊诡的是,以过生日为由,张肃军的暗示与侮辱行为披着一种光鲜亮丽的光环;成为施暴者后的张肃军只是偶爾出现,却严重干扰着姜佳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他宛若影子般藏匿在生活的背后。
  注释
  [1][法]薇依.在期待之中[M].杜小真,顾嘉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1.
  [2][法]薇依.重负与神恩[M].顾嘉琛,杜小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9.
  作者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 魏建宇)
其他文献
近年来,周计武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理论的前沿问题,《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是他多年积累的成果,也是他对“现代性与艺术终结”这一既有研究的延伸与推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理论建构。艺术理论不同于文学理论和美学,也有别于艺术史和艺术批评,而是体现鲜明的“居间性”特征。它一方面融入哲学的思辨领域,一方面又渗透于各门具体艺术的肌理之中,并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知识体
期刊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李忠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综合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将中国共产党历史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贯通,全方位、多角度叙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光辉历史,系统回答了中共党史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详细阐述了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作品
期刊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以下简称《公共场所的行为》)一书由何道宽先生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中,戈夫曼研究了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则。他指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存在着一整套情境性礼仪作为交往的规范。这些规则仪礼框定了交往参与者的小圈子、小社会,规则指引着行动者的社交行为,也划定了社交的边界。边界之内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超出
期刊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曾出现现实主义的回潮,彼时的一系列电影《上海姑娘》《护士日记》《青春的脚步》《球场风波》《女篮五号》《不夜城》等,都带有现实主义的叙事特征。在既往的研究中,“写真实”“写生活”“真实再现平常琐事”常常成为对这些电影的主要判断和理解方式,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电影拒绝并区别于公式化的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更是在“写真实”的意义上具有了不言自明的优越性,
期刊
意大利哲学家罗伯托·埃斯波西托(Roberto Esposito)是承袭自福柯转至以阿甘本、内格里为代表的意大利生命政治(biopolitics)理论思潮中又一员“悍将”。与两位“前辈”略显不同的是,他的理论着重点在于将生命政治理论与传统法学理论的结合。其稍早些年的三部曲[《共同体》(Community,1998)、《免疫》(Immunity,2002)和《生命》(Bios,2004)]便是这样一
期刊
近年来,关于文学式微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是文学的出版却十分繁荣,不管有没有读者,出书热情丝毫不减,尤其是长篇小说出版,已经从年产干部迈向年产万部。作家们对长篇小说这一体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迷恋,由此也带来一些书写的危机。长篇小说总体来讲反映了时代的大震荡与个体细微的生活,主题与技法都有所突破,但是也存在一些长久累积下来的弊病,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2019年的长篇小说在平稳中前行,作家们的书写依旧围绕着
期刊
《装进书包的秘密》,孙卫卫著,未来出版社,2019  孙卫卫的写作风格很像他的故乡“周至”:叙述的周密、语言的至诚。无论是《小小孩的春天》还是新作《装进书包的秘密》,我们都看到了叙述的艺术如何刻绘并承载了故事的整体面貌、典型形象和最终效果,以及语言的精微至诚,会对我们的认知和情感产生怎样轻盈又沉重的影响。  荷兰学者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一书中说:“叙述文本是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打动读者
期刊
为什么叫作“赵树理的幽灵”?非山西人可能难以明白赵树理在山西作家心中的分量,也难以理解山西籍作家对赵树理的情感。对此,赵勇这样说道:“山西这些年轻和不怎么年轻的作家,稍一拐弯抹角,就会与赵树理沾亲带故。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我会说,赵树理的幽灵在三晋大地游荡。德里达说,无论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我们都是马克思的幽灵。要我说,无论是否继承‘山药蛋派’传统,山西作家都是赵树理的幽灵,是
期刊
马克思关于阶级与商品拜物教问题的理论思考始终是国际学术界与思想界关注的重要内容。2018年英国学者弗里德里克·哈利·皮茨的《批判资本主义:解读马克思的新方式》一书,针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如价值、辩证法、阶级、劳动、危机及后工人主义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其中关于“阶级与商品拜物教”问题的论述,不同程度体现并融合了当前国际学术界新的流派思想[如德国新马克思主义者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初,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苏联社会主义电影观念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左翼电影运动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一套顺应时代风向、符合社会需求的理论话语。  正如胡克所说,这一时期的左翼电影理论一方面“呼吁和督促电影创作制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在“评论电影作品时,以社会现实为参照,进行比较,评定优劣,并进而探讨社会真实和本质”。这就说明,左翼电影理论不仅以现实为原则指导创作实践,而且以现实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