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精品专业的特征及内涵分析,总结农广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符合农广校办学特点的精品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精品专业特征及内涵 农广校专业建设经验 推进专业建设措施 现代种植技术专业
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进学校发展,更好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服务至关重要。
一、精品专业的特征及内涵
(一)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
精品专业指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也可称为“亮点”专业。精品专业是教学稳定性和创建品牌的基本保障,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农广校的学员中2/3多是农民学员,因此涉农专业应是我们农广校精品专业的建设方向,
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专业的前瞻性、实用性、特色性和示范性等方面:
1.精品专业的前瞻性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创新导向功能。精品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调整。精品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成为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的驱动力量和智力保障。
2.精品专业的实用性精品专业的实用性区别于学科专业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主要体现为“实用专业”,更加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迁移性。
3.精品专业的特色性精品专业必须具有独特的区别于一般专业的鲜明特色。所谓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的持续创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毕业学员则是推动精品专业特色建设良性循环的主要力量。
4.精品专业的示范性精品专业建设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示范能力提升为目标。因此,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涉农精品专业建设应体现在精品专业毕业学员是否是科学文化素质高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带头人,是否能辐射带动一大批农民。
(二)精品专业的内涵
精品专业的内涵关键是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是否高度一致:是否具有符合实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是否具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否具有保障教学质量要求的管理模式等。
1.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精品专业的基础,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全局性的影响。
2.与培养目标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精品专业的核心,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内容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3.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多次实践和探索。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精品专业的支撑,对学生进行答疑、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等,确保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培养目标。
二、农广校专业建设成效、经验和问题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效
农广校专业建设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从1981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尝试建设中等农学专业。1981年。中央农广校举办了第一期农学基础班,开设四门相当于中专水平的农业基础课程,开始探索中等农学专业建设,1983年。教育部“原则同意给予农广校中专学历”。第二阶段是逐渐完善阶段,从1984年至1987年。1984年,中央农广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考试考核和办学组织管理,开办了农学、农业经济管理、畜牧、淡水养殖四个中等专业,并印发了教学计划。至1987年,共建设完善了10个专业。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至2005年。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农业部下发《关于改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管理体制及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中央农广校“积极为地方学校提供教学服务,进行教学业务指导,开设适应面广、通用性强的专业或课程”等,省级校“结合本地实际选开中央农广校开设的课程或专业,自办本地所需的其它专业”,即从1988年起,省级校开始自办本地所需的专业,农广校体系专业建设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体系共开专业近260多个。第四阶段是重点专业建设阶段,从2006年至今。2006年,农业部以农广校体系为依托,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根据“百万中专生计划”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广校体系逐步开始突出农业特色,围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进行重点专业建设。
通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农广校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如现代多树综合管理、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农村党建等专业,均是农广校独创的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的专业。二是积累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目前,农广校积累的优质资源,文字教材近千种,声像教材近千小时,多媒体网络课程也建设了几十门。这些教学资源是专门针对农村成人教育开发的,具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特点,体现了前瞻性、特色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央校建设了专家级兼职教师师资库,各行各业专家近500人。这些专家为农广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国农广校体系建立了近10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障了农广校教学辅导、实践实习的顺利开展。四是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按全面培养人才的要求,将课堂由教室转向与实践基地结合,学以致用,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通过全岗位的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基层农广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纷纷与企业联合,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培养模式等。截至2009年。农广校体系共培养中等学历教育学生400多万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经验
农广校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做法,如建设特色专业。科学统筹课程,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培养专兼职教师,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 1.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特色专业农广校是行业办学,是农业部门主管的学校,在专业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市场导向办学的原则,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发展现代种植、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开设专业,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逐步建设特色专业。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完善。
2.制定论证教学计划,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组织专家根据前瞻性、实用性和特色性的原则,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制定完成后,组织该专业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中央校指导教师、省级校及基层校有关人员召开论证会,论证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计划修改完善。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修模块、专业及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根据专业特色,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农广校的远程教学、技能培养、创业指导等特点。
3.突显远程教育特色,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确定教学计划后。组织知名专家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每一门课程配备文字教材、声像教材、教学辅导大纲和自测题等。部分课程建设了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审核,保证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农广校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示范性不强,导向性不足 如上所述,专业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广,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养及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有针对性,突出农业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的自身特点和亮点。目前。一些农广校的管理层对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性思维,专业设置主要沿袭普通职业教育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属性相对淡化、弱化,有的把农广校中职专业建设等同于普通中专或普通本科的学科建设,盲目套用普通学校学科建设的模式和方法,忽略了保持和充分发挥农广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难以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精品专业建设示范性不强。导向性不足。
2.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亮点不突出 目前,农广校每年统开和自开专业数多在100个以上,在众多专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各专业的建设平均摆布力量,而对精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精品专业的亮点不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对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和提升力度不够,使耗费多年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的传统优势专业不同程度消弱。而新开专业往律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以“短、平、快”的方式抢占生源,导致新开专业往往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推进精品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精品专业的特征及内涵分析,总结农广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农广校精品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在农广校已取得的专业建设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按照先主后次,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改造已有专业,开发建设精品专业。农广校精品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指导示范,明确精品专业设置要求 中央农广校要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地方专业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工作制度,做好专业建设论证相中报实施工作,及时设置新专业,建设、改造旧专业。并定期跟踪管理已开设的专业。在新增专业时,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要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需求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着眼未来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通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贮备并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培养目标明确、有一定影响、对其它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等方面提供指导、示范和借鉴的精品专业。通过建设精品专业为其它专业建设提供成功的案例,其中精品专业配套的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备和其它资源的共享,将带动其它专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提高,引导和带动全国农广校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扩大办学容量。同时,要鼓励扶持各地农广校发展具有一定需求前景的有地方特色的自开专业。
在精品专业设置上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专业是农广校中职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因此,农广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以产业政策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及时反映国家产业政策,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二是必须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广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且要紧贴市场的发展,认真研究人才市场,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并努力开展“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通过科学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建设的依据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部署。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需要若干年的过程,人、财、物等投入都较大,因此,必须先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学校也不能轻易地停办一个专业,否则,就会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突出重点,加大精品专业投入力度 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打造精品专业。日前,农广校每年统开和自开专业数达100多个,在众多专业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打造专业的精品建设,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特色。
对于精品专业的设置,除要进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外,还要加大投入,在建设经费上,应该给予优惠和倾斜。通过重点建设,原则上使每个精品专业都建设3~5门精品课程,成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优质课程资源:发挥农业远程教育的优势,每个专业制作5~10门在线课程或质量优良的录像光盘:鼓励基层学校建设拥有设备较为齐全、能满足专业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训练要求的综合实训基地。
3.整合资源、加强精品专业的实践教学 农广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依靠农广校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提 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要抢抓国家重视“三农”、重视教育的机遇,争取加大投资支持。加强实验室、实验场建设,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第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办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根据实践内容的要求,在需要和可能的原则下,确立实践场所,建设不同的技能训练基地。
四、以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为案例的精品专业建设
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我们制定的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从建校初始到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广校始终将种植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和示范,2006年将种植专业名称更名为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下面就以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建设为例阐述精品专业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现代种植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根据具有全面素质和种植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能胜任基层种植业生产操作、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宽专业、活模块的能力培养模式,将培养的人才定位于种植业生产、推广、管理和服务领域,以作物加工贮藏和生产管理作为活动模块的拓展内容。二是探索教学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将种植技术内容放在重点位置,提高学员的种植生产能力。三是倡导综合素质教育。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人才、人文、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教育、安排了科学发展观概论、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和现代农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树立重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即转变为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念,提倡重能力、重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
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分为农作物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和中药材生产技术五个专业方向。脱产班总学时数为297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650,技能学时1320,技能占总学时数的44%;业余班为25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530,技能学时1050,技能占总学时数的41%。本专业教学要求教师要指导学员自主学习,组织学员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等,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利用农闲进行面授辅导等集中教学活动,要求每年辅导时间不低于30天,达到了农广校教学管理规定要求。
自学、声像教学、辅导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统一,以学员自学为主体,声像教学为主导。在开设的15门课程中有12门课程安排有声像教学辅导片。其中的重点课程配有专家讲课兼画面指示教学的B类声像教学辅导片。辅导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专项技术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学多聘任基层农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实施教学,并力求与农时季节、多种经营、设施生产和防病除害的农民需求紧密结合。
打造精品(亮点)专业,创建专业品牌,是农广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发挥精品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推进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显著提高农广校精品专业的品牌效应,推进农广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促进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品专业特征及内涵 农广校专业建设经验 推进专业建设措施 现代种植技术专业
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进学校发展,更好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服务至关重要。
一、精品专业的特征及内涵
(一)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
精品专业指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也可称为“亮点”专业。精品专业是教学稳定性和创建品牌的基本保障,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农广校的学员中2/3多是农民学员,因此涉农专业应是我们农广校精品专业的建设方向,
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专业的前瞻性、实用性、特色性和示范性等方面:
1.精品专业的前瞻性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创新导向功能。精品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调整。精品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成为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的驱动力量和智力保障。
2.精品专业的实用性精品专业的实用性区别于学科专业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主要体现为“实用专业”,更加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迁移性。
3.精品专业的特色性精品专业必须具有独特的区别于一般专业的鲜明特色。所谓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的持续创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毕业学员则是推动精品专业特色建设良性循环的主要力量。
4.精品专业的示范性精品专业建设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示范能力提升为目标。因此,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涉农精品专业建设应体现在精品专业毕业学员是否是科学文化素质高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带头人,是否能辐射带动一大批农民。
(二)精品专业的内涵
精品专业的内涵关键是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是否高度一致:是否具有符合实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是否具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否具有保障教学质量要求的管理模式等。
1.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精品专业的基础,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全局性的影响。
2.与培养目标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精品专业的核心,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内容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3.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多次实践和探索。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精品专业的支撑,对学生进行答疑、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等,确保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培养目标。
二、农广校专业建设成效、经验和问题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效
农广校专业建设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从1981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尝试建设中等农学专业。1981年。中央农广校举办了第一期农学基础班,开设四门相当于中专水平的农业基础课程,开始探索中等农学专业建设,1983年。教育部“原则同意给予农广校中专学历”。第二阶段是逐渐完善阶段,从1984年至1987年。1984年,中央农广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考试考核和办学组织管理,开办了农学、农业经济管理、畜牧、淡水养殖四个中等专业,并印发了教学计划。至1987年,共建设完善了10个专业。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至2005年。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农业部下发《关于改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管理体制及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中央农广校“积极为地方学校提供教学服务,进行教学业务指导,开设适应面广、通用性强的专业或课程”等,省级校“结合本地实际选开中央农广校开设的课程或专业,自办本地所需的其它专业”,即从1988年起,省级校开始自办本地所需的专业,农广校体系专业建设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体系共开专业近260多个。第四阶段是重点专业建设阶段,从2006年至今。2006年,农业部以农广校体系为依托,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根据“百万中专生计划”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广校体系逐步开始突出农业特色,围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进行重点专业建设。
通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农广校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如现代多树综合管理、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农村党建等专业,均是农广校独创的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的专业。二是积累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目前,农广校积累的优质资源,文字教材近千种,声像教材近千小时,多媒体网络课程也建设了几十门。这些教学资源是专门针对农村成人教育开发的,具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特点,体现了前瞻性、特色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央校建设了专家级兼职教师师资库,各行各业专家近500人。这些专家为农广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国农广校体系建立了近10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障了农广校教学辅导、实践实习的顺利开展。四是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按全面培养人才的要求,将课堂由教室转向与实践基地结合,学以致用,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通过全岗位的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基层农广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纷纷与企业联合,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培养模式等。截至2009年。农广校体系共培养中等学历教育学生400多万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经验
农广校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做法,如建设特色专业。科学统筹课程,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培养专兼职教师,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 1.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特色专业农广校是行业办学,是农业部门主管的学校,在专业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市场导向办学的原则,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发展现代种植、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开设专业,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逐步建设特色专业。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完善。
2.制定论证教学计划,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组织专家根据前瞻性、实用性和特色性的原则,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制定完成后,组织该专业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中央校指导教师、省级校及基层校有关人员召开论证会,论证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计划修改完善。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修模块、专业及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根据专业特色,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农广校的远程教学、技能培养、创业指导等特点。
3.突显远程教育特色,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确定教学计划后。组织知名专家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每一门课程配备文字教材、声像教材、教学辅导大纲和自测题等。部分课程建设了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审核,保证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农广校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示范性不强,导向性不足 如上所述,专业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广,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养及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有针对性,突出农业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的自身特点和亮点。目前。一些农广校的管理层对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性思维,专业设置主要沿袭普通职业教育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属性相对淡化、弱化,有的把农广校中职专业建设等同于普通中专或普通本科的学科建设,盲目套用普通学校学科建设的模式和方法,忽略了保持和充分发挥农广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难以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精品专业建设示范性不强。导向性不足。
2.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亮点不突出 目前,农广校每年统开和自开专业数多在100个以上,在众多专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各专业的建设平均摆布力量,而对精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精品专业的亮点不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对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和提升力度不够,使耗费多年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的传统优势专业不同程度消弱。而新开专业往律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以“短、平、快”的方式抢占生源,导致新开专业往往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推进精品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精品专业的特征及内涵分析,总结农广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农广校精品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在农广校已取得的专业建设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按照先主后次,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改造已有专业,开发建设精品专业。农广校精品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指导示范,明确精品专业设置要求 中央农广校要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地方专业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工作制度,做好专业建设论证相中报实施工作,及时设置新专业,建设、改造旧专业。并定期跟踪管理已开设的专业。在新增专业时,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要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需求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着眼未来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通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贮备并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培养目标明确、有一定影响、对其它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等方面提供指导、示范和借鉴的精品专业。通过建设精品专业为其它专业建设提供成功的案例,其中精品专业配套的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备和其它资源的共享,将带动其它专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提高,引导和带动全国农广校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扩大办学容量。同时,要鼓励扶持各地农广校发展具有一定需求前景的有地方特色的自开专业。
在精品专业设置上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专业是农广校中职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因此,农广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以产业政策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及时反映国家产业政策,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二是必须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广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且要紧贴市场的发展,认真研究人才市场,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并努力开展“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通过科学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建设的依据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部署。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需要若干年的过程,人、财、物等投入都较大,因此,必须先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学校也不能轻易地停办一个专业,否则,就会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突出重点,加大精品专业投入力度 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打造精品专业。日前,农广校每年统开和自开专业数达100多个,在众多专业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打造专业的精品建设,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特色。
对于精品专业的设置,除要进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外,还要加大投入,在建设经费上,应该给予优惠和倾斜。通过重点建设,原则上使每个精品专业都建设3~5门精品课程,成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优质课程资源:发挥农业远程教育的优势,每个专业制作5~10门在线课程或质量优良的录像光盘:鼓励基层学校建设拥有设备较为齐全、能满足专业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训练要求的综合实训基地。
3.整合资源、加强精品专业的实践教学 农广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依靠农广校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提 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要抢抓国家重视“三农”、重视教育的机遇,争取加大投资支持。加强实验室、实验场建设,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第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办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根据实践内容的要求,在需要和可能的原则下,确立实践场所,建设不同的技能训练基地。
四、以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为案例的精品专业建设
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我们制定的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从建校初始到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广校始终将种植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和示范,2006年将种植专业名称更名为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下面就以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建设为例阐述精品专业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现代种植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根据具有全面素质和种植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能胜任基层种植业生产操作、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宽专业、活模块的能力培养模式,将培养的人才定位于种植业生产、推广、管理和服务领域,以作物加工贮藏和生产管理作为活动模块的拓展内容。二是探索教学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将种植技术内容放在重点位置,提高学员的种植生产能力。三是倡导综合素质教育。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人才、人文、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教育、安排了科学发展观概论、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和现代农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树立重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即转变为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念,提倡重能力、重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
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分为农作物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和中药材生产技术五个专业方向。脱产班总学时数为297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650,技能学时1320,技能占总学时数的44%;业余班为25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530,技能学时1050,技能占总学时数的41%。本专业教学要求教师要指导学员自主学习,组织学员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等,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利用农闲进行面授辅导等集中教学活动,要求每年辅导时间不低于30天,达到了农广校教学管理规定要求。
自学、声像教学、辅导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统一,以学员自学为主体,声像教学为主导。在开设的15门课程中有12门课程安排有声像教学辅导片。其中的重点课程配有专家讲课兼画面指示教学的B类声像教学辅导片。辅导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专项技术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学多聘任基层农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实施教学,并力求与农时季节、多种经营、设施生产和防病除害的农民需求紧密结合。
打造精品(亮点)专业,创建专业品牌,是农广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发挥精品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推进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显著提高农广校精品专业的品牌效应,推进农广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促进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