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垃圾分类“逼疯”的上海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什么垃圾?”
  這不是一个段子,是许军这样的沪漂每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早上七点,他拎着两袋垃圾下楼,朝小区最里面的垃圾厢房走去。“黄马甲”阿姨就会守候在那里,并向他发出这个“直击灵魂的拷问”。
  在“黄马甲”的监督下,许军把夜里吃剩的外卖、果皮,倒进湿垃圾的窗口,并沥干垃圾袋,连同他手里的另一包装着纸巾、卫生巾的垃圾,扔进干垃圾的窗口—这是湿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之外,第四类垃圾的统称。
  像前两天一样,“黄马甲”阿姨围了上去,翻开了他的垃圾袋,仔细检查起来。许军已预感到这样的场景,急急地跑开了。
  在上海这场垃圾之战中,干湿垃圾是被重点监控的对象。整个上海都在极力确保干湿垃圾能够走向各自的终点。
  眼下小区正搞得热火朝天,“黄马甲”个个富有热情,一丝不苟,除了引导投放,他们还会挨个检查。这也是许军感到难为情的地方,每次想起自己的垃圾被保洁和一众志愿者检视,他就有一种公开凌迟的感觉,尤其是有次阿姨翻出了一只避孕套,并半开玩笑地说:“这是要沥干的呀。”
  许军是垃圾分类的坚定支持者,他欣慰于小区环境在短短一个月的急速改变,但也看到了这场运动让人尴尬的地方,比如不合理的投放时间,引得一句“996不配扔垃圾”的调侃;比如以上所经历的场景,让他意识到,个人隐私与公共议题产生了一丝诡秘的越界。
  楼组长也跟他们诉苦,“我们也很累的呀,谁不期待垃圾分类进入常态化?现在正是集体习惯和卫生环境的决战时刻,”楼组长给他描绘一个蓝图,“等以后人人都养成好习惯,也不需要那么麻烦地管理和监督了”。

个体与系统


  6月以来的上海,垃圾成了全城议论的话题,垃圾分类经过各路段子手的包装,俨然成了一个网红。“相亲不看年薪不看房,看你会不会做垃圾分类”这样的段子更是层出不穷。
  调侃归调侃,但上海搞垃圾分类是认真的。这种认真,让许军有一种复杂的切身体会。
  6年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许军,也带回来他做垃圾分类的习惯。那时候,小区只有楼道里一个垃圾桶,所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都统一收走。后来,他只好把分好的垃圾带到小区门口分类垃圾桶里。
  但他观察发现,清运工仍混装运走。从网上披露的信息看,他的垃圾,最终被压缩到集装箱里,运到老港固废基地,完成焚烧仪式。他的仔细和用心,就像一粒小石子,沉入了大海。
  可事实上,垃圾进入焚烧和填埋基地前,最终还得经过人工的分拣。跟他做的工作其实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无奈的恶性循环。
  上海城市调查总队研究发现,上海市98.9%居民表示自己愿意做垃圾分类,复旦大学一项调查数据—只有不到20%的居民正在做垃圾分类。
  许军也开始“摆烂”了,他开始认定,这是他无能为力的事情。就像《废品生活》的作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张劼颖在一席演讲上谈到,普通人做垃圾分类为什么难,一个原因是我们卡在城市垃圾分运和处理系统里。微小的行动可能带来环境的改变,但系统如果不跟着变,一切注定是无效的。
  上海垃圾系统的变革,自去年以来开始显影。根据去年12月1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截至11月底,上海已规范配置湿垃圾收运车650辆、干垃圾收运车3000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5辆,全部实行指定种类垃圾的专车专运。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出台的第一年,全市日湿垃圾分出量为4400吨,比2年前多了近2000吨。
普通人做垃圾分类为什么难,一个原因是我们卡在城市垃圾分运和处理系统里。微小的行动可能带来环境的改变,但系统如果不跟着变,一切注定是无效的。

  到了今年6月,这个数据达到6220吨/日。分离出来的湿垃圾,就地资源化作堆肥处理,不仅可以减轻垃圾焚烧和掩埋的危害,同样起到垃圾减量的作用。截至6月,上海每天有5050吨湿垃圾得到了资源化的处置。
  在许军小区外的马路上,垃圾桶从回收、不可回收换成了干、湿的标识,湿垃圾的清运车,每天也会定时经过。尽管小区动静还很迟缓,但风声已经开始传来,“新生活运动”要开始了。
  时隔5年后,许军重拾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垃圾桶的战争


  上海在2012年掀起过一波垃圾分类的热潮,2014年还出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办法》,但这是个部门规章,实际推动作用不大。
  2017年年底,上海开始筹备垃圾分类的立法,一年多以后的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正式通过,并预计于今年7月1日实施,垃圾分类将进入一个强制时代。此时整个社会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上海市政府甚至还放出豪言,在2020年,9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达标。
  事实上,这种底气来自各个地区的试点经验。2012年以来,上海就有零星的社区开始实验和探路。到2018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宣布,静安、长宁、杨浦、松江、奉贤、崇明6个区将率先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
  横亘在各个试点小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垃圾桶。上海市各个小区方案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操作:撤掉楼道和小区地面的垃圾桶,设置统一的投放点,由志愿者等角色引导和监督,迫使居民完成习惯的改变。
  但是,垃圾桶撤还是不撤这个问题是所有小区无法避开的,它纠缠于业主、业委会、物业和居委会间,可以说是硝烟弥漫。   前业委会主任戴先生告诉《南风窗》记者,扬波大厦并没有实施定时投放,分类规则也不尽相同。厢房顶挂着“7月1日起垃圾不分类最高将罚款200元”的标语,但居民们从来没在意过。
  至于志愿者和监督员,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这是一个自我运行已经足够稳定的垃圾分类样本。
  扬波大厦是上海最早践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但并不在官方的试点名单里,而是小区自行提出, 业委会得到90%的同意后,扬波大厦就这样自发地开展起来了。
  彼时,刚成立爱芬环保时,郝利琼的团队去扬波大厦开展工作。当时上海是“五分法”,在他们的规划里,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比较好处理,麻烦的是厨余垃圾(现在上海叫“湿垃圾”)。当时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很给力,借助当时成型的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把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顺带运走。
2019年6月27日,上海宝山区淞南镇,一名“黄马甲”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周末时光,人们坐在亭子里喝茶、吃零食,用上海话叨着垃圾分类的源头治理。居民们对外来人炫耀,我們这里臭味没有,连只苍蝇都没有。

  戴先生是个81岁的精瘦老人,他记得,当年居民热情很高,单就厢房建开放式还是封闭式这个问题,居民们就讨论了很久,最后一致决定,就做开放式的,他们有信心做到无臭无味。
  许多人纷纷出谋划策,比如建个洗手池,又添置了热水器,甚至还主动提出多分几类,最终精细化到了11类。这些都是业主大会上取得的成果。
  这是一种依靠高度自治和高度参与而建立起来的垃圾分类模式。早前,扬波大厦是有物业公司的,戴先生记得,“那时候物业公司把小区搞得一塌糊涂,垃圾遍地,牛皮广告到处贴。”
  多次沟通无效后,终于有一天,居民们冲下楼来,把物业赶了出去。调解无果,最后街道告诉他们,社区可以自治。业主中有不少法律界的专业人士,社区也借助这种优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治方案。业委会成员有9人,每个月召开业主大会,讨论小区议题,寻找问题,提出方案,或者公示财务。
  戴先生认为,扬波的垃圾分类,正是这种社区土壤里开出来的花朵。《南风窗》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垃圾分类成功的小区,无不具备这种良好的社区氛围,居民有参与社区的意识和热情。
  普陀区的樱花苑是另一个社区参与的典型。社区利用了“参与式会议技术”团结居民,为垃圾分类的开展创造了一种社区氛围。很多议题在社区图书馆里完成讨论,开放的空间汇聚着不同的观点、意见,最终形成共识。在樱花苑,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们还做了超出垃圾分类本身的事情,跟居民们一起种蔬菜,把绿色和环保实践到很多方面。
  郝利琼认为,垃圾分类,并不是为了垃圾分类本身,它是一个公民意识的培育过程,也是推动社区治理的过程。
  比起强硬的通知和行政命令,如何有效调动居民参与、营造社区氛围,是关系垃圾分类能否长效持续的关键因素。
  而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不确定和阵痛的历史过程。
  (文中许军为化名)
其他文献
距离杭州近300公里外的台州,80后纪录片导演金华青一身的寒意,尤其是相比人们正在讨论的“纪录片热”这個话题。他的老师梁碧波倒是认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真得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相比传统平台,网络也给纪录片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有人质疑,愿意发问,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上世纪90年代,被公认为是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其制作水平成为当时先
找一个宁静的郊野客栈,在清晨听着鸟叫声,泡一杯茶,呷饮一口,似乎饮下了大自然的灵魂。宁静、优雅、闲适,是现代人对茶的普遍想象,也是现实期待。  没有人想到,这可能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作家刘杰揭穿了这一误会。积十余年历史研究之功,他和赖晓东一起推出了《茶战》系列书籍,目前《茶战2》已经进入书店。作者发现,在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历史上,与茶叶如影随形的,是血泪横飞的战争史。在中国历史叙述中,中原王
南京老东门雪夜  六朝兴废,秦淮艳迹,南京主城区带给人深邃的古韵。但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负载徒增,南京被迫突破城墙,朝外拓展,延伸向周边的“县”。  在中国,“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基于农耕社会得以存在两千年之久。而“区”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虽远远不及县,却代表了一个大势所趋的方向—城市化。  如今在南京身上,可以看到其蓬勃的朝气,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并存。从2000年江宁设区,到2002年江北地
黄亚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疯狂的乔治王》是我很喜欢的电影,讲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位期间精神失常,造成了一场政治大危机,最后皇室通过采取摄政和极端疗法才扭转危机。美国也正在面临一场“疯狂乔治式”的危机。特朗普的上任打破了美国政治一个基本前提:疯子不能当总统。对于美国总统来说,低能和缺乏道德也许不是问题,因为低能和低德都不排斥理智。但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无法解决精神失
陈莉莉高级记者  我的背包里有一个独立的内置袋,里面装着一些信。每当我觉得人生很艰难的时候,我就把它们拿出来。一张张已经很破旧的纸,趴满了童真的话。  时间那么久了,我还需要从它们那里汲取力量。或者说,时间那么久了,它们依然能给我力量。我曾把它们分享给身边人,她们都认为那些语言美妙至极,说写信的孩子们是天才、是诗人。它们来自我曾经相处过的藏区的孩子们。其实就是一些表达思念的话,词语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2009年,无锡获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物联网开始“先行先试”。近两年来,无锡物联网产业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无锡物联网企业已超过2000家,形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产业集群。  在业界看来,无锡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快速崛起,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以及合理产业引导的有机统一,并由此形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锡经验”。  2017世界物
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集体合影。  2018年6月的青岛峰会,是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首次元首会议,也是中国领导人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后第一场重要的主场外交。欧亚大陆除欧洲之外的强国领导人悉数参加,共同就深化欧亚大陆内的政治、经济、安全合作,解决叙利亚、伊核、朝核、乌克兰等欧亚大陆上的热点问题发表看法。  同一时间,在加拿大也举行了传统的西方G7峰会。两大峰会在地理上代表了两个
2019年春節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引发了舆论场上的尖锐对立。该片根据“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2000)改编,并由刘慈欣担任监制。  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极度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大国崛起”的艺术例证。反对者认为,它的叙事与设定缺乏逻辑,并带有道德绑架和民粹主义色彩。  《流浪地球》是一个试金石,争议双方“你不懂刘慈欣”话语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刘
“你们在等谁?”“黄雅莉!”  欢呼声里,身材娇小的黄雅莉被人高马大的工作人员簇拥着,几乎要隐没在人群里。化妆师最后给她的头发喷了些定型喷雾,成名曲《蝴蝶泉边》响起,5、4、3、2、1,穿着围裙的她走到台前。  今天的这场活动,歌手黄雅莉不唱歌。她是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即将开张的名为“山田心蛋崽”的甜品店。  分享结束,主持人怂恿在场的粉丝们一起说“黄雅莉我爱你”,她有点羞涩, 阻拦说“要不还是说‘
提起中国的现代诗,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还是徐志摩、戴望舒一代的民国抒情诗人和北岛、舒婷、顾城一代的80年代朦胧派诗人,偶尔再关注一些文化现象类的诗人,例如海子、打工诗人、余秀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诗人也走下神坛,萎缩为一个更加专业、封闭的小圈子。  在“文革”后的“新诗潮”运动中,从“朦胧诗”到“第三代”,现代诗的地标也由北方位移到了南方,而巴蜀地区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当时有“四川五君子”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