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岁末,豆油的价格波动刺痛了消费者神经。一时间,豆油涨价、甚至断货,消费者争相购买的新闻不绝于耳。即使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豆油价格也持续上涨。
看似成本推动实则产业话语权旁落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近期食用油价格已连续多天全部上涨,其中菜籽调和油价格已连涨10天左右,涨幅为3.7%,大豆调和油和纯花生油价格连涨9天左右,涨幅分别为2.5%和2.1%。
成本推动是很多企业、专家对此次豆油价格上涨的解释。据了解,随着今年国储大豆收购政策出台,目前黑龙江省各地油脂加工厂大豆收购价稳中有升,其中哈尔滨地区大豆收购价在3790元/吨左右,高于今年国储公布的3740元/吨的托市收购价,且价格运行出现稳中有升局面。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记者近日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调查发现,由于遭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今年黑龙江部分地区大豆单产、质量出现“双降”,再加上大豆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存在较强惜售心理,希望大豆能卖到每斤2元左右。
在进口环节,大豆进口价格由去年同期的3100元/吨上涨到4000元/吨左右。对以进口大豆为主的加工业来说,原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带动豆油价格上涨。
面对食用油价格上涨,不禁让人想起了2007年国内食用油出现的价格猛涨。有关专家认为,本轮豆油涨价的领跑者是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转基因大豆油,豆油价格的异常“敏感”,直接原因是生产成本上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大豆产业话语权的旁落,导致豆油市场定价权的缺失。
外资加剧渗透不利产业安全
近年来,国际资本持续对我国粮食领域进行渗透,尤其是在大豆产业上,以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ABCD”四大粮商及其他国际资本已经初步完成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控制,并向产业的物流、精炼等核心节点延伸。
据了解,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实际中,跨过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经过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总供给量已达24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油脂油料折合食用油量接近1500万吨,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近百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0多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我国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66%。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正在逐步将中国变成全球植物油加工工厂,中国油脂压榨业被外资垄断风险加大。
粮食问题专家、中华粮网信息事业部主编郭清保告诉记者,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国内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在投资建厂方面,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等跨国粮商在全国近百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0多家企业持有股份,几乎控制了国内占60%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
由于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外资对压榨环节的垄断,导致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2000年内资企业实际大豆压榨量占全国的91%,到2007年下降至52%,而同期外资企业压榨量从9.0%快速提高到48.0%,我国民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隐蔽方式进入渗透程度难估
由于国内一些民营粮食企业资金有限,外资就以私下对民营企业投资、参股等隐蔽方式进入,规避国家政策监管。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外资的低调和保密,它们对我国粮食产业民营企业的投资规模和渗透程度难以估计。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进口,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面临全面威胁,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也将受制于人,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外资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国际投资集团迫切需要一批熟悉中国国情、掌握市场资源的人才来拓展业务,因此外资与我民族企业在人才领域争夺日趋激烈。一些外资企业还尝试通过出资赞助等方式,借助我国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名义,在中国推销其产业理念、供求行情,试图通过信息渗透操控我国市场。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告诉记者,有一家人才猎头公司曾给他打电话,开出月薪一万元待遇,请王小语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看重的就是他对国内油脂行业的了解,以及他掌握的市场资源和在黑龙江大豆市场影响力。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一名工作人员曾被某大型外资粮油企业“挖去”就职,据这名工作人员介绍,外资企业对员工的待遇非常优厚,普通业务员月工资达3000多元,年底还有奖金和提成。以出差为例,外企的业务员出差,可以住3星级以上的宾馆,而他在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工作期间,为了节省开支,有时出差只住几十块钱的小旅店。
产业根基不稳前景不容乐观
“往年1垧(1垧等于15亩)大豆能打4000斤左右,今年全组的50多户农民,一垧产量超过1000斤的也只有二三十户”。在海伦市海北镇海北村一组,农民曲发在谈起今年大豆产量时心痛地告诉记者。曲发说,他们组几乎家家都种大豆,由于今年受灾,重茬种植的大豆几乎全部倒伏,有的地块甚至绝产。海北村一组农民崔红臣说:“往年重茬种大豆也减产,但幅度不大,今年只有不重茬的地块产量和去年持平,组里有七八户农民一垧地只打了几百斤大豆。”
记者在黑龙江省北部绥化市、黑河市等大豆主产区调查时发现,除了受到外资冲击外,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还面临根基不稳难题。近年来,受播种面积、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豆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由于历史上大豆压榨产能扩张过快,造成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生产、加工环节的根基不稳,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产能扩张过快导致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带动大豆压榨业飞速发展。粮食问题专家、中华粮网信息事业部主编郭清保告诉记者,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2006年底达到27万吨,几年中迅速增长了3.2倍。按每年开工率300天计算,2006年我国加工大豆能力就可达到8100万吨,但当年实际大豆压榨量只有3500万吨左右,仅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43%。
由于产能盲目扩张,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据中华粮网统计,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但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导致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开工率超过90%,2007年降至4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差异化发展重点为非转基因产品
中国大豆协会副会长、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认为,要解决国产大豆出路,应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措施。从当前看,应加快大豆加工业结构调整,引导内资大豆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淘汰一批落后的小规模大豆油脂加工厂,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从长期看,对加工国产大豆的大型加工企业要进行补贴,并控制大豆进口节奏。针对大豆加工能力已经严重过剩形势,应严格控制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限制一些企业借国家扩大内需之机,在沿海扩大压榨产能,把全行业产能控制在合理规模范围之内。
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还在于我国是大豆原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尚未发展转基因大豆,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我国销售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价格几乎一致,而在欧洲、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要高于转基因大豆10%—20%左右。我国中小大豆企业可尝试走异于国际大型油脂企业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非转基因产品,特别是高蛋白食用大豆产品,把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豆产业:期待政策拐点
近期食用油涨价风波后,我国大豆产业中一些政策取向问题再次引起各界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各方热议的焦点主要包括是否发展转基因大豆、怎样对待外资、如何提高民族企业竞争力三大问题。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刘忠堂说,与国内大豆品种相比,国外一些转基因大豆并不能增产,也不会提高大豆出油率。国外人少地多,每个种植者要管理大量土地,没法人工除草,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大豆被荒草“吃掉”造成绝产现象。目前全球范围种植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即种植这种转基因大豆,再使用相应的除草剂,除草剂只能杀死豆田里的杂草,大豆可以安全生长),主要是解决豆田除草问题,方便规模化种植,并没有改变大豆其他性状,一些品种的产量还要比原有品种低6%左右。
刘忠堂告诉记者,我国大豆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重茬种植的耕作方式不科学以及先进耕作技术难落实。目前世界大豆平均亩产在150公斤左右,美国大豆亩产在180公斤左右。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大豆亩产已连续7年稳定在170公斤左右。
“当前再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大豆产业弊多利少。”中国大豆协会副会长、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首先,我国榨油行业装备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跨国粮商带不来更先进的技术。其次,中国大豆加工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差别不大,引进外资不会提高民族企业管理水平。第三,跨国粮商带不来就业。大豆加工企业生产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一个日加工5000吨的工厂用工不会超过250人,即使当前国内96家大豆企业都按用工300人计算,全国大豆加工行业就业人数不会超过5万人。
田仁礼认为,在我国大豆产业与国外高度接轨形势下,民族大豆企业竞争力差,主要是与外资企业相比存在“三高”。首先,民族大豆企业储备成本高。企业一年的原料要在三个月内一次性储备,每吨国产大豆要比进口大豆储备成本高70多元。其次是收储费用高。产区加工企业收购农民大豆要面对千家万户,每吨大豆收储费用约80元,而进口大豆不需此项费用。三是产品运输成本高。我国大豆产区并不是大豆产品主销区,而进口大豆到达港口距主销区近,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运输费用平均每吨相差60多元。
“政策拐点”问题不破,大豆产业难兴。专家认为,增加大豆产量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对豆农生产补贴,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当前应建立健全大豆收储审批制度,参照大豆加工行业管控措施,对外资企业进入国产大豆收储物流领域进行监管。在大豆产业内部,应加快加工业结构调整,引导内资大豆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看似成本推动实则产业话语权旁落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近期食用油价格已连续多天全部上涨,其中菜籽调和油价格已连涨10天左右,涨幅为3.7%,大豆调和油和纯花生油价格连涨9天左右,涨幅分别为2.5%和2.1%。
成本推动是很多企业、专家对此次豆油价格上涨的解释。据了解,随着今年国储大豆收购政策出台,目前黑龙江省各地油脂加工厂大豆收购价稳中有升,其中哈尔滨地区大豆收购价在3790元/吨左右,高于今年国储公布的3740元/吨的托市收购价,且价格运行出现稳中有升局面。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记者近日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调查发现,由于遭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今年黑龙江部分地区大豆单产、质量出现“双降”,再加上大豆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存在较强惜售心理,希望大豆能卖到每斤2元左右。
在进口环节,大豆进口价格由去年同期的3100元/吨上涨到4000元/吨左右。对以进口大豆为主的加工业来说,原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带动豆油价格上涨。
面对食用油价格上涨,不禁让人想起了2007年国内食用油出现的价格猛涨。有关专家认为,本轮豆油涨价的领跑者是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转基因大豆油,豆油价格的异常“敏感”,直接原因是生产成本上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大豆产业话语权的旁落,导致豆油市场定价权的缺失。
外资加剧渗透不利产业安全
近年来,国际资本持续对我国粮食领域进行渗透,尤其是在大豆产业上,以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ABCD”四大粮商及其他国际资本已经初步完成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控制,并向产业的物流、精炼等核心节点延伸。
据了解,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实际中,跨过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经过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总供给量已达24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油脂油料折合食用油量接近1500万吨,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近百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0多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我国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66%。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正在逐步将中国变成全球植物油加工工厂,中国油脂压榨业被外资垄断风险加大。
粮食问题专家、中华粮网信息事业部主编郭清保告诉记者,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国内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在投资建厂方面,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等跨国粮商在全国近百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0多家企业持有股份,几乎控制了国内占60%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
由于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外资对压榨环节的垄断,导致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2000年内资企业实际大豆压榨量占全国的91%,到2007年下降至52%,而同期外资企业压榨量从9.0%快速提高到48.0%,我国民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隐蔽方式进入渗透程度难估
由于国内一些民营粮食企业资金有限,外资就以私下对民营企业投资、参股等隐蔽方式进入,规避国家政策监管。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外资的低调和保密,它们对我国粮食产业民营企业的投资规模和渗透程度难以估计。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进口,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面临全面威胁,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也将受制于人,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外资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国际投资集团迫切需要一批熟悉中国国情、掌握市场资源的人才来拓展业务,因此外资与我民族企业在人才领域争夺日趋激烈。一些外资企业还尝试通过出资赞助等方式,借助我国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名义,在中国推销其产业理念、供求行情,试图通过信息渗透操控我国市场。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告诉记者,有一家人才猎头公司曾给他打电话,开出月薪一万元待遇,请王小语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看重的就是他对国内油脂行业的了解,以及他掌握的市场资源和在黑龙江大豆市场影响力。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一名工作人员曾被某大型外资粮油企业“挖去”就职,据这名工作人员介绍,外资企业对员工的待遇非常优厚,普通业务员月工资达3000多元,年底还有奖金和提成。以出差为例,外企的业务员出差,可以住3星级以上的宾馆,而他在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工作期间,为了节省开支,有时出差只住几十块钱的小旅店。
产业根基不稳前景不容乐观
“往年1垧(1垧等于15亩)大豆能打4000斤左右,今年全组的50多户农民,一垧产量超过1000斤的也只有二三十户”。在海伦市海北镇海北村一组,农民曲发在谈起今年大豆产量时心痛地告诉记者。曲发说,他们组几乎家家都种大豆,由于今年受灾,重茬种植的大豆几乎全部倒伏,有的地块甚至绝产。海北村一组农民崔红臣说:“往年重茬种大豆也减产,但幅度不大,今年只有不重茬的地块产量和去年持平,组里有七八户农民一垧地只打了几百斤大豆。”
记者在黑龙江省北部绥化市、黑河市等大豆主产区调查时发现,除了受到外资冲击外,我国大豆产业发展还面临根基不稳难题。近年来,受播种面积、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豆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由于历史上大豆压榨产能扩张过快,造成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生产、加工环节的根基不稳,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产能扩张过快导致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带动大豆压榨业飞速发展。粮食问题专家、中华粮网信息事业部主编郭清保告诉记者,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2006年底达到27万吨,几年中迅速增长了3.2倍。按每年开工率300天计算,2006年我国加工大豆能力就可达到8100万吨,但当年实际大豆压榨量只有3500万吨左右,仅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43%。
由于产能盲目扩张,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据中华粮网统计,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但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导致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开工率超过90%,2007年降至4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差异化发展重点为非转基因产品
中国大豆协会副会长、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认为,要解决国产大豆出路,应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措施。从当前看,应加快大豆加工业结构调整,引导内资大豆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淘汰一批落后的小规模大豆油脂加工厂,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从长期看,对加工国产大豆的大型加工企业要进行补贴,并控制大豆进口节奏。针对大豆加工能力已经严重过剩形势,应严格控制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限制一些企业借国家扩大内需之机,在沿海扩大压榨产能,把全行业产能控制在合理规模范围之内。
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还在于我国是大豆原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尚未发展转基因大豆,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我国销售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价格几乎一致,而在欧洲、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要高于转基因大豆10%—20%左右。我国中小大豆企业可尝试走异于国际大型油脂企业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非转基因产品,特别是高蛋白食用大豆产品,把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豆产业:期待政策拐点
近期食用油涨价风波后,我国大豆产业中一些政策取向问题再次引起各界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各方热议的焦点主要包括是否发展转基因大豆、怎样对待外资、如何提高民族企业竞争力三大问题。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刘忠堂说,与国内大豆品种相比,国外一些转基因大豆并不能增产,也不会提高大豆出油率。国外人少地多,每个种植者要管理大量土地,没法人工除草,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大豆被荒草“吃掉”造成绝产现象。目前全球范围种植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即种植这种转基因大豆,再使用相应的除草剂,除草剂只能杀死豆田里的杂草,大豆可以安全生长),主要是解决豆田除草问题,方便规模化种植,并没有改变大豆其他性状,一些品种的产量还要比原有品种低6%左右。
刘忠堂告诉记者,我国大豆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重茬种植的耕作方式不科学以及先进耕作技术难落实。目前世界大豆平均亩产在150公斤左右,美国大豆亩产在180公斤左右。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大豆亩产已连续7年稳定在170公斤左右。
“当前再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大豆产业弊多利少。”中国大豆协会副会长、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首先,我国榨油行业装备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跨国粮商带不来更先进的技术。其次,中国大豆加工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差别不大,引进外资不会提高民族企业管理水平。第三,跨国粮商带不来就业。大豆加工企业生产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一个日加工5000吨的工厂用工不会超过250人,即使当前国内96家大豆企业都按用工300人计算,全国大豆加工行业就业人数不会超过5万人。
田仁礼认为,在我国大豆产业与国外高度接轨形势下,民族大豆企业竞争力差,主要是与外资企业相比存在“三高”。首先,民族大豆企业储备成本高。企业一年的原料要在三个月内一次性储备,每吨国产大豆要比进口大豆储备成本高70多元。其次是收储费用高。产区加工企业收购农民大豆要面对千家万户,每吨大豆收储费用约80元,而进口大豆不需此项费用。三是产品运输成本高。我国大豆产区并不是大豆产品主销区,而进口大豆到达港口距主销区近,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运输费用平均每吨相差60多元。
“政策拐点”问题不破,大豆产业难兴。专家认为,增加大豆产量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对豆农生产补贴,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当前应建立健全大豆收储审批制度,参照大豆加工行业管控措施,对外资企业进入国产大豆收储物流领域进行监管。在大豆产业内部,应加快加工业结构调整,引导内资大豆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提高行业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