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近年来,我对各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卷进行分析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错误都落在概念上,特别是有些优等生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填空时也出错,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概念的增多,在概念处的错误比例也逐渐递增,可见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不完善,灵活运用不够。并且在许多概念课的公开教学中,我发现老师在概念教学中孤立地讲授概念,过分注重概念的叙述,注重概念的应用,而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都存在着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巧妙,方法不够灵活或者重难点突破不透,将概念强加给学生的现象,导致概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由此看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突破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学生能否学好概念的关键一步。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不同的概念引入的方法就不同。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分数由分子、分母、分数线三部分组成。
师:分数线表示什么?
师(提示):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师: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得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师:你能任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生1: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是这个物体。
生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1份。
……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的意义。
通过复习切入新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动手操作,建构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主要通过两个参与式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分数的意义、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的概念。活动一是让学生准备了一米长的绳子、一个正方形、4个苹果、12个正方形。然后4人一小组活动,任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表示出。活动二是继续拿出12个正方体分一分,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分别用分数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让学生体会到,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的是一个物体,而今天扩展到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自主地建构“单位1”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获得是通过活动建构起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在活动中建构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来构建概念,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概念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因此,应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因此,在完成书本上相关习题的前提下,还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如巩固练习的第3题猜一猜(猜猜一共有多少根)。
这道题设计得很好,知道1份是单位“1”的,是1根,求总数几根,就是求1份是1根,6份是几根的问题,当1份是单位“1”的,是2根时,求总数几根,就是求1份是2根,6份是几根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有效地沟通了整数与分数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这样的设计,提升了概念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和运用,是学习和掌握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必须具备的过程。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编辑 王团兰
由此看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突破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学生能否学好概念的关键一步。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不同的概念引入的方法就不同。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分数由分子、分母、分数线三部分组成。
师:分数线表示什么?
师(提示):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师: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得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师:你能任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生1: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是这个物体。
生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1份。
……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的意义。
通过复习切入新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动手操作,建构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主要通过两个参与式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分数的意义、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的概念。活动一是让学生准备了一米长的绳子、一个正方形、4个苹果、12个正方形。然后4人一小组活动,任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表示出。活动二是继续拿出12个正方体分一分,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分别用分数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让学生体会到,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的是一个物体,而今天扩展到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自主地建构“单位1”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获得是通过活动建构起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在活动中建构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来构建概念,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概念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因此,应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因此,在完成书本上相关习题的前提下,还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如巩固练习的第3题猜一猜(猜猜一共有多少根)。
这道题设计得很好,知道1份是单位“1”的,是1根,求总数几根,就是求1份是1根,6份是几根的问题,当1份是单位“1”的,是2根时,求总数几根,就是求1份是2根,6份是几根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有效地沟通了整数与分数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这样的设计,提升了概念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和运用,是学习和掌握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必须具备的过程。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