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型,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研究生是社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层次人才主要来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美术类专业有其自身特点,针对美术类专业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进行探讨与研究很有必要。
  
  一、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其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培养方式等,都和其它学科专业研究生存在差异。美术类专业研究生由于自身专业性质和特点,在创新教育上必然表现出除了有一般学科的特征外的自身特点。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美术创作总是强调在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方面的创新和与众不同, 即对作品赋予最新的内涵,并使作品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见地。为适应艺术事业的发展,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必须在思想、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教育模式上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美术类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创新
  
  美术类专业研究生的招生,通过国家统一的研究生考试进行择优录取。这样的录取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将外语、政治作为入学时的门槛,对外语、政治划定了非常刚性的分数线。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专业优秀学生对考研望而生畏,考研必须花费更大比重的精力和时间攻克英语与政治,而疏于专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即便是考研,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仅是为今后就业拿到“敲门砖”,以这样的目的考研,只需要考过英语、政治的分数线,而并非真正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或立志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其次,专业成绩的评定不够科学。美术能力的体现,与即兴展示能力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考试时的临场发挥与美术创作的状态相去甚远,且阅卷教师的价值观也不同,仅以考试时的一幅作品或一次设计对考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评定,是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目前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是值得反省的。模式化的考试和录取,形成的“一刀切”做法,几乎成为制约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一大瓶颈。
  上大学必须经过全国统一高考,而就读硕士研究生的途径相对而言应多一些、灵活一些。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而言,就读研究生除了考研,还可以考虑保研。保研,即“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大四学生中进行筛选。每个学生本科阶段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否优秀,其专业教师与教学院系都有全面的、系统的评价,甚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基于学习成绩的免试直升,比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结果要客观、全面、具体,更有说服力。对于个别特长人才,比如本科在校期间就有作品获得国家奖励的学生,可以给予特别优惠,免试推荐就读研究生。此外,为了加强高校间学术交流,减少学术近亲繁殖,还可以进行校际间的免试推荐。已经工作的人,除了放弃工作报考研究生以外,还可以不脱产申请攻读学位,即在职研究生。在职学员具有一定的美术工作经验和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对于研究生教育有较高认识,对学习目标有较高的自觉意识,在创新教育中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可以实现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多样化,并由文学硕士学位向专业化学位转型。
  
  三、美术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创新
  
  (一)建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实施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
  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是美术专业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的教育,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培养具备较高美术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能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人才。要摒弃以往那种对美术教育狭隘偏颇的功利性的理解,建构人的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一方面要结合美术类专业研究生特点,注重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包括思维个性和学术个性。目前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考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技轻能,在美术类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中应当致力于培养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性的表现、艺术评价能力,增加课程设置中的审美性和创造性因素,突出美术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把创新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环境,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及学院整体的文化氛围。合理的学科布局、自由的学术氛围能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学院要鼓励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创新能力做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之中,形成一种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二)培养一支创新型的导师队伍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要提高导师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求提高学历层次,更要提高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能力,要注重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活动中培养人才。
  (三)改善教学条件是实施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保障
  随着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现有教学条件很难满足研究生教学的发展。美术类研究生教育中,在树立教育创新观念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图书馆、专业资料室以及实验室、工作室的建设。空间充足的工作室及先进的实验室设备是研究生教学必备的物质条件。
  
  四、美术类专业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创新
  
  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教学必须注重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毕业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成为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方面,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现在评价体系突出理论研究,强调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教学理念和评价制度来看,只强调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容易使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分离,忽略动手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实际专业能力的弱化。
  要完善现有评价体系,提高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要完善研究生毕业创作(设计)和论文的评审管理机制,提倡以是否创新来作为选题的标准,美术理论研究的本质是对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进行分析和探究,创作实践是美术理论最现实的物质基础,缺乏艺术实践经验,就很难获得具有社会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理论课题。
  
  五、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
  
  以往,作为高端人才,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往往是进入高校或研究创作部门工作。而近年来,社会岗位日趋饱和,就业竞争激烈,研究生就业不容乐观。美术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将更多的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譬如进公司、进企业或者自己开公司、做职业艺术家、个体设计师,或者选择艺术培训,自己开作坊、画室等等。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和自主创业中的困难,具有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素质体现,必须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创作、设计的能力。
  创新能力可在扩大知识面中培养。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在科研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调整学科结构,建立学科群和学科平台,加大学科之间互动,通过新的学科专业重组及新的学科模式的运作,使美术专业各学科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美术专业学生而言,不能只看重艺术创作的结果,而更应注重的是体验创作的过程。动手设计或创作本身即是美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平台更强调建立起复合型、综合型的实践系统。
  责任编辑:达名流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泰国南部的民族分离主义正深刻影响着泰国,而对于正密切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广西来说,这会对和谐社会、和谐广西的建设有什么警示和影响等,都应该值得我们的关注.
当今时代,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领导伦理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许多人在谈论领导伦理时,往往只讲领导者个人道德,似乎两者之间可以划等号。其实,领导伦理除了领导道德之外,还有制度、文化层面的涵义。德治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伦理型政治文化。可见,伦理文化传统是我们拓展领导伦理研究思路的基础和前提。    一、领导者道德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学者提出,领导伦理是把领导
作为一名正在学校就读的高中生,对于目前高中生的作文状况,我有这样一个发现:少数同学的作文境界高远,思路开阔,文采飞扬,亮点频出。但不容乐观的是,大部分同学的作文水平不高,愁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甚至不知道怎样去写作文。这些同学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每当老师布置写作题目时,总让人听见一声声的长吁短叹,听到的都是“愁死人”、“没东西写”、“不会写”等诸如此类的话。都是高中生了,可我们仍然像小学生和初中生
在激励中,有种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所谓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每一新增的货物的边际效用要低于最少或先得到的。如每新增一块面包的效用对于拥有很少面包的人来说很大,对于已经拥有许多面包的人来说效用就小了。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激励的效用具有两种现象: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用是随着激励强度的增加先递增,到一定高度停滞一段时间后,开始递减;精神激励的边际效用是随着激励量的加大,比如更多的信任、肯定、赞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一类带有不确定时滞和不确定参数的奇异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利用LMI方法给出了使系统具有鲁棒性质的状态反馈控制律,并保证闭环系统的内部稳定性。  【关键词】奇异系统 状态反馈 时滞 LMI方法 Schur补引理 鲁棒镇定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167-03    鲁棒控制问题是当今控制理论的一个研究热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外在表现,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一贯态度和行为表现,反映的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品格和风貌。干部的作风就是干部的形象,干部的作风问题决不只是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小节问题,而是重大的党性问题,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部分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增加,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   
中学到大学这段时期,是学生道德、价值观加速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中学作为向大学输送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大学更是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这种紧密的教育体系理应实现中学、大学在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衔接。    一、当前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衔接不当情形并引发教育难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上,教育的序列性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学与中学
【摘要】“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政治学研究中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文章以政治学政治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理清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问题,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对策建议,为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其政治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国
【摘要】针对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形式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改革迫在眉睫。根据目标,依托实际,探讨教学评价的改革方向,以及可运用的操作方法。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它依据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调控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它应具备教学效果的价值评判功能和教学过程的信息的反馈功能。目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严重限制了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