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与金庸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zum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5月,饶宗颐受聘为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接着担任高级讲师、教授。不久,金庸与他相识了。那会儿,金庸第二次恋爱,对象是香港大学中文系女学生朱露茜(朱枚)。朱露茜读了《新晚报》上连载的小说《书剑恩仇录》后,着了迷,便给金庸写信,金庸约见了她。临近大学毕业,朱露茜在《商报》当了一名见习记者,经常与金庸见面。这些,她的老师饶宗颐却一点也不知情。
  直到第二年的5月1日,金庸与朱露茜结婚,饶宗颐应邀赴宴。这是他第一次与金庸见面,在香港湾仔港湾道一号的君悦大酒店。饶宗颐生于1917年8月9日,比金庸大七岁。
  婚后几日,金庸夫妇拜访饶宗颐。金庸问饶宗颐:您的治学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艺融会贯通,是一个“业精六学,才备九能”的全才,可是,我听说您从未上过大学,这是不是真的?
  饶宗颐笑眯眯地答道:从幼年起,我朝夕浸泡在天啸楼读书,家藏十万部书,我究竟读了多少,现在无法想起。这样一来,上正规学校反成为副业,我总觉得学校里老师讲的,我早已知道。还有我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家学正适应我的学习特点,不上学也变成顺其自然之事,父亲也就同意了。
  即时,饶、金二人一边喝茶,一边聊起童年求学的情景。
  饶宗颐说:我的老家在广东省潮安县。父亲为我取名“宗颐”,是希望我效法北宋理学名家周敦颐。至于“选堂”是自己起的号,是我作书画和题词时落款用的,因为我读书喜欢《文选》,绘画喜欢钱选,还有道教的创世纪遗说“选擢种民留伏羲”里讲到“选擢种民”,我将这一个发现做个纪念,起号“选堂”。
  饶家是清末民初潮安地区的首富,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参加了“南社”,倡设国学会,是当地颇为有名的学者;他的伯父是名画家,又是收藏家,收藏的拓本、古钱,数量多达数千种。家族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使幼年的饶宗颐启蒙心智、开阔视野,也为他后来在学术与艺术天地纵横驰骋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饶宗颐告诉金庸,他三岁读杜甫《春夜喜雨》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六岁开始练书法、学国画;九岁已能阅读《通鉴纲目》等古籍;十岁便能诵《史记》篇什,历阅佛典经史和古代诗词曲赋;十六岁已经出口成诗……
饶宗颐画

  1949年初,饶宗颐为《潮州志》是否继续编写出版一事,专程赴香港,后在朋友的挽留下定居香港。
  说起在香港大学教书,饶宗颐对金庸说,这是他整个学术生涯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他没有学历,没有上过大学,完全是自学,而时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林仰山先生有一双慧眼,不拘一格地请他到港大教书,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港大给我一份薪水,还让我做我喜欢的事,到港大之后眼界也开阔了,有机会接触到世界的文化。”饶宗颐告诉金庸,1954年他就开始出国了,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第一次阅读了原版敦煌经卷,想到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
  告别时,金庸相约:“饶先生喜欢书画,我也是,有一些收藏,您可来一道欣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饶宗颐学术上的丰收期,他先后完成了十几种著作,其中《老子想爾注校笺》《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籍考》等是最重要的。1962年,法国法兰西学院因饶宗颐在甲骨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授予他“汉学儒莲奖”,这个奖在汉学界非常有名,被誉为“国际汉学界的诺贝尔奖”。   饶宗颐对金庸说:“香港这个地方,从地图上看,只是个小小的点儿,但是它跟学术的关系实在是非常大的,跟我今天的成就也有非常大的关系。我经常说,是香港重新打造了一个饶宗颐。”
  饶宗颐与金庸的交往,多与《明报月刊》有关。
  《明报月刊》在报界中简称“明月”,于1966年1月创刊,金庸亲任总编辑,邀全球华人文化界知名人士为顾问。当时,饶宗颐在法国研究敦煌写经卷,他收到金庸聘请他为特约撰稿人的信函。
  过了不久,饶宗颐前往莫高窟,自此与敦煌结缘。归来了又去,一共去了三次。金庸问他缘何如此,他致信回答:“熟读禅灯之文,于书画关捩,自能参透,得活用之妙,以禅通艺,开无数法门。甲骨、词史、目录、楚辞、考古、金石、书画等学相融贯通,若长河落日之景,须臾而永恒;若大漠孤烟之状,恍恍而缅邈。”
  莫高窟别称千佛洞,始于东晋,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直至宋、元,历代增修。现存洞窟五百五十余座,其中四百九十二座尤值称道。饶宗颐有幸而览,提笔作绝句《莫高窟题壁》:“河湟入梦若悬旌,铁马坚冰纸上鸣。石窟春风香柳绿,他生愿作写经生。”也是机缘巧合,敦煌白描画作中,竟然有一名绘者也名“宗颐”。
  从敦煌归来,饶宗颐为《明报月刊》撰写了《禅窟—佛教圣地》一文,记述他在莫高窟的所见所思:“莫高窟第二百八十五窟是保存最完好、壁画绘制最精美的禅窟代表窟:方形覆斗顶窟形,西壁开三浅龛,中间塑主尊一身,两侧各塑一禅僧;南、北壁各开四个小禅室,洞窟中心有一低矮的小方台,其形制将禅修与殿堂及右旋礼仪的内容集于一窟之中。禅之被普遍采用作为人们生活的点缀品,有如中药开方之配上甘草。诗人拿禅做他断句的切玉刀,画艺家建立他的画禅室,禅被挂在人们的嘴边,真的是所谓口头禅、杜撰禅了。”
  饶宗颐与金庸在《明报月刊》上的文字交往,有太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當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我亲自印证了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研究问题要穷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脉络。”饶宗颐后来说。
  饶宗颐除了数度考察敦煌外,还考察了榆林壁画及楼兰、吐鲁番等地木简,故垒残壁,流连忘返,著成《敦煌白画》一书及一批敦煌学著作。著书之余,他亦常有考据随笔、考察小记和诗赋在“明月”上发表,如《题伍蠡甫长卷八段锦小景》《浙东游草》《古村词》《宋元行吟图题诗》《云冈绝句》等。
  1974年初,《明报月刊》总编辑胡菊人主掌“大家堂”,以之作为海外华人沟通心声的一个桥梁。饶宗颐应金庸邀请担任顾问和特约作家。金庸说:“饶先生是国际公认的一代巨匠,港台学人视其为第一流国学大师、南派文化宗师。无论甲骨文、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乃及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及理论,学无不涉,涉无不精。他史识高深,文辞透辟,笔墨精湛,学养殷实。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了。”
  当年7月,《明报月刊》刊登了饶宗颐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一文。在此文中,饶宗颐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说。他说,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化。在西北方向的西域,有一条“丝绸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而在海上,还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时间上来看,海上的“丝绸之路”或许比陆地会更早些。
  不久,饶宗颐回答金庸的疑问,说:“我说这些,都是从考据的角度讲的,我们讲究考据,主张让事实来说话。”“中国丝绸,自古迄今,闻名海外,故以‘丝路’或‘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交通的象征,尤为恰当。‘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互通使节、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中国古籍早有记载,只是并未冠以‘海上丝路’的美称,后人有或称‘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白银之路’的。”饶宗颐论述了“海上丝路”的起因、航线、海舶与外国商人交易的情形。
  据此,饶宗颐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若干年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列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饶宗颐倍感欣慰。
  从此,每逢饶宗颐的学术著作出版,都会引起金庸的注意,而《明报月刊》“大家堂”会及时跟进刊登特约文章。饶宗颐的主要学术论著已整理结集成十四卷二十大册,于2009年9月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为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文集几乎涵盖国学研究的所有领域,是20世纪国学研究的一座丰碑。
  饶宗颐的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上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英姿。饶宗颐常在躺椅上看,当成一个休闲节目。晚年他很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读书,读的是佛学经书,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饶宗颐曾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比喻自己“每天坐在葫芦里”。在小小的天地里,读书写字,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读金庸小说,饶宗颐发觉金庸对佛学颇有研究,在他的作品中展现过佛教世界,塑造了众多的佛界僧侣形象,比如《笑傲江湖》中,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慈悲之情,发自肺腑;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为救义父与少林三僧苦战,而谢逊于地窖中念诵《金刚经》妙法,劝无忌弃了人我之分,毋着世相;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其实就脱胎于佛教中的经典《楞严经》;而其中着墨最多的当数《天龙八部》。
  一次见面,饶宗颐问金庸:“你怎么读佛经?”金庸答道:“我是看着英文版的佛经来研读的。我看经书很多时候是看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结果,那些唐宋时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难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国人直接从印度佛教翻译过来的,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过了两天,饶宗颐让人送上一册他的《佛教渊源论》。饶宗颐也看了不少佛学书,对佛教深有研究,这本书可以说代表了他的主要佛学思想。   刚到香港,饶宗颐认识了印度学者白春晖。白春晖是印度驻香港领事馆的一等文秘,和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是同学,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与毛泽东会面时,他曾任翻译。白春晖是正宗的印度婆罗门,他的梵文造诣很高。饶宗颐便和他交换条件:白春晖教饶宗颐梵文,饶宗颐教白春晖《说文解字》,一周两次,彼此一个钟头。如此三年,风雨无阻。饶宗颐因此學到了正宗的印度梵文,为他后来研究佛教和中印文化奠定了基础。
  学此先例,金庸晚年为了能直接读懂佛经,也曾与一名英国汉学家结交,潜心学习梵文。
  饶宗颐读完《天龙八部》,将《东坡志林》中的话略加改动,移用于评论金庸:“身如芭蕉(原文为‘耳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苏东坡是金庸衷心企慕的一个人,国学大师饶宗颐借用了苏东坡的这几句话,对金庸来说,算得是最高的赞美。
  金庸和饶宗颐的佛学思想十分类似。金庸曾谈道: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要入世,要为社会、民众做贡献,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度众生”。他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实际上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佛家的“功德”就有一番解悟。乔峰一生杀人无数,酒量过人,奈何少林无名神僧赞之“菩萨心肠”,被誉为“最有佛性”的人物,保境安民,以一人换两国数十载安宁,正是佛门最上乘之“无畏施”。神雕大侠杨过,襄阳城下飞石而毙蒙哥,杀一独夫而息两邦苦战,救万千黎民于水火。此等功德,岂是吃斋戒酒可得?
  “悟”是佛家很玄妙的字眼。金庸说:“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我觉得开悟之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金庸这话是说人许多时候看山看水,因为心境的不同,山和水都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等到明白了世间真谛之后,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当问及金庸为什么如此喜欢研究佛学时,金庸解释说:“研读这些佛经之后,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连死都不怕了,不再计较名利得失,心里坦荡荡的,无所挂碍。”
饶宗颐书法

  2011年10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一个月后,杭州西泠印社迎来时年九十四岁的饶宗颐为新掌门。正式执掌西泠半年后,饶宗颐重访孤山,巧遇正在杭州讲学的金庸。谈笑间,饶宗颐对金庸说:“不知这颗星离地球有多远,该不会撞击地球吧,否则,我岂不成了灾星啦!”
  多年前,浙江海宁博物馆编《海宁查氏族谱》,金庸曾为之过目修改,而为这套族谱题签的,即是饶宗颐。
  饶宗颐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2017年11月18日中国美术馆的“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上,他参加了开幕式,并将十件(套)书画作品捐赠给国家。
  金庸晚年足不出户,拒绝一切社会活动,但悉知老朋友此消息,还是让家人打电话代为致贺。
  (选自《名人传记》2018年第7期)
其他文献
促进创业的新策略  企业存活率是最著名的创业指标。美国商务部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70%的新企业能存活至少两年,但仅有48.8%的新企业能存活五年,存活时间越长这一比例越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援引的数据则表明,由孵化器培育的企业87%能够存活五年,而没有获得孵化器支持的企业的存活率仅为44%。孵化器可以教授创业者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寻找合作专家,如何运作资金,如何继续生
引子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我们的祖先在采食植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这时,在原始美丽的三湘四水,炎帝神农氏尝遍百草,通过自身的试验,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植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也是中华医药史的美丽开端。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
北半球区域模拟  国际贸易对全球气溶胶气候强迫的影响  北京大学林金泰与清华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合作者揭示了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气溶胶污染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强迫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研究揭示了全球多边经济贸易活动与大气输送过程的耦合导致的全球化气溶胶污染对大气层顶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东亚地区(主要是中国)是最大的产品出口地区,2007年东亚地区的消费引起的二次无机气溶
摘要:目前,芜湖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仍缺少真正能代表芜湖城市核心精神的城市文化品牌并存在:概念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缺乏系统性;缺乏独特性等问题。奇瑞的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正是芜湖核心城市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四种途径重点发展以奇瑞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为核心的芜湖城市文化品牌。  关键词:芜湖 奇瑞 自主创新 城市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城市独有的城市品牌体现着这个城市的
“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人类历史最广泛模式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美国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专门用一章来讲述从动物传给人类的疾病,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这本获普利策奖的书中,他把这些疾病称作“来自我们的动物朋友的致命礼物”。  2014年春节来临之际,H7N9疫情让我们人心惶惶。  2014年1月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医生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医生;医生对一个病人认真负责并不难,难的是对每一个病人都认真负责;一个人要学点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日积月累,永不停息;做医生要保住自己的“安全”并不难,难的是为了病人安全而抛弃自己的安全。  而周联生就是这样一位愿置自己于各种“危难”情况的好人、好医生,在从事近30年的神经内科医生以来,他不畏艰难困苦让无数脑梗塞、脑血栓、
她们像花瓣飘来,在窄巷里  三五女孩,青春的脸上了彩妆——  有些安静,有些轻  一种隐隐的述语,枝头山雀“啾啾”  珠片和流苏,明亮又迷惘  裸露的绒毛,颤动,呼唤春天  廉价的成熟,倒挂着倦怠  睫毛在眼影里晕眩,盛装如烟的疑窦——  一个春天,嫁接另一个错位的春天?  蓝天继续朴素着  她们身后的灰白宿舍,后退——  是一只微启的贝壳,欲开  挣脱…… 新生……  蚌出逃着某個象征,又无数次
近年来,科学界兴起利用新发展起来的冷原子干涉技术,用原子作为检验质量,来检验弱等效原理对微观粒子是否成立。然而,十多年来检验精度一直停留在10-7水平。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研究者们用铷-85和铷-87两种原子干涉仪构建了一个微观世界的“比萨斜塔实验”:用原子喷泉和受激拉曼跃迁技术,实现两个同步自由落体的原子干涉仪,并由此测量两种原子重力加速度是否有差异,系统误差评定表明,在10-8精度下弱
数据将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而安全适当的数据开放共享是实现数据驱动创新、发挥大数据潜力的重要前提。继2011年发布《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期发布分析报告指出,开放数据如在教育、运输等领域加以应用,每年可释放约3万亿美元的经济潜力;要使开放数据发挥最大效益,政府、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等利益相关方都要发挥作用。  开放数据具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他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员;作为一名教授,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术和教学上,却坚持竖起“元空”的旗帜,盼它有朝一日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普通老百姓。只因他深知疾病之苦,给自己、也给交迫中的人们带去自然界细致入微的抚慰——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一本《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