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高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建设新要求及做法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ng913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班级管理中小组的功能
  这里谈论的小组是学校班级建设中的小组。班级来自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而小组是为方便工作﹑学习而组成的小集体﹑小班子。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小组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小组长最主要的职责是收发本小组成员的作业、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把关,如,古诗默写、单词默写等。小组的其他功能还有分配卫生职责等。而且对各小组的表现无评价或只是简单的表扬,因此小组在传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对小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是要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三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首先,我们要认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小组,让小组发挥怎样的作用?
  1.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更强调合作
  勒温(Kurt Lewin)创建了群体动力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群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紧张的状态能促使群体成员相互抱团,实现目标。在我国群体动力理论经常被描述成集体动力理论。认为集体动力是产生于集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和不同特长的成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课堂中,我们也让学生讨论,但学生之间的联系是随机的,没有注意到学生能力的差别、兴趣的不同等因素,合作的效果就因人而异。要想合作学习达到促进认知、情意发展、锻炼竞争合作能力等目的,一定要使小组成为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平等、团结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充分合作。
  2.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多元化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以人为本的学习模式,不仅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包括成为有道德的人、身心健康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更多元。小组作用的发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组内部可以设立学习组长,还可以设立纪律组长、其他事务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学习班长指导下的学校小组长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方面发挥纪律班长指导下的纪律小组长的作用,在其他方面如卫生、文艺、生活等方面同样可以设立相应的小组长。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小组功能应该随时发挥作用
  小组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体育课活动时、体现在文艺活动时,体现在社团活动时、体现在纪律要求时等。可以说学校管理层级由过去的学校——级组——班级,进一步延伸成为学校——级组——班级——小组,实现管理扁平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三、乡镇高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建设
  1.乡镇高中在小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学生参与小组自主管理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从社会环境来说,乡镇高中学生对民主管理的认知较少,从自身经历来说义务教育阶段也较少接触到自主管理模式训练。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乡镇高中的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对小组管理也了解不多。尽管学校也经常组织外出学习,但学习往往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操作方式,对如何建立小组、如何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如何保持小组行为的长期有效性等深层次的问题、可操作的措施以及指导思想等了解不深。
  乡镇高中的整体管理理念、模式不适应小组建设的要求。小组建设是一种整体行为,要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教学、德育等各部门的相互配合,这就对学校整体的管理理念、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思想到制度,从制度到行为方式等全面改革中,逐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管理新要求。
  2.乡镇高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小组建设
  立足校情的培训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理论培训和体验培训相结合,体验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合作的必要性,包括教学互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互动学习理论等。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科学依据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当今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都认为人们的学习过程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要想让学生改变不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改造和重组原有的经验,形成新的理念,就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小组学习合作方式的美妙之处。
  集中培训和随时培训相结合。新生一入学,学校层面、班级层面、科任层面就要进行针对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集中培训,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随时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时间可以是课前、课后、课中。
  课前和小组长讲清楚当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及小组讨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中重点解决小组讨论、评价、质疑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课后再集中小组长强调当节课需要总结提升的地方。随时随地的培训效果更好,但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
  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长期性。小组建设主要是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这就需要班级和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果没有激励机制,小组建设就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为此各班、各科都应该建立评价机制。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评价、反馈、质疑等学习行为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学生的个人卫生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有评价就会有激励。
  各班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但要以精神奖励、活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立足校情的教师培训是课改得以可持续进行的保障。小组建设看上去是学生的事情,但更多的是对教师旧有观念、旧有习惯的挑战,因此不断地对教师进行思想和专业操作方面的培训是课改得以可持续进行的保障。所以,对于小组建设,我们在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到校讲座、自己模仿组建、专家考察诊断、自我再提升等做了许多工作。
  教学部门、德育部门相互协调,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小组建设。小组是在原有班级的管理模式下,对班级管理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加强小组建设,既要做好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的小组管理,又要做好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小组管理,需要两个部门统一出台一套整体的小组建设要求,同时要能够不断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
其他文献
根据北京市工业工作会议的布置和市经委办公会的决定,在“管理年”中,市经委企业检查组对我市44户工业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检查。受检44户企业分属15个工业局、办、总公司,
结合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1号汽轮发电机组轴承横向振动的实例,分析了轴承座刚性对机组振动的影响,介绍了从安装角度提高轴承刚性的方法,从而消除轴承横向振动.
——北京初三学生李晓的妈妈黄女士觉得女儿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花了近2万元为孩子购买了一套情商课让女儿学习。
国画是生活的艺术,国画教学是置身于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实践,后理论,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装裱技术;学习时,教育学生决不能
在薛城奚仲中学大门口醒目处,悬挂着“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正面);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收获(背面)”的大幅励志标语。  当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师生沐浴着朝阳,高高兴兴地迈进激情燃烧的校园,仰头看到“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温馨提示时,马上会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当夕阳西下,师生度过了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天,心满意足地走出校门,又举目看到“踏着夕阳问一问,今
作为主流文化的反面和制衡,“学衡派”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沈卫威博士的专著《回眸“学衡派”》是一部研究文化保守主义现代命运的力作。沈博士令人信服地解决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