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虽寸心,报得三春晖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自2010年8月起,广东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和广东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了“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主题师德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共收到来稿40968篇。专家对征文进行初评、复评和终评后,共评出获奖作品1295篇。本次征文活动从参加人数、作品质量和参与的层次上看,都是影响深远的。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选登获奖的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摘要:本文从“仁教”和“爱教”两个方面诠释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基本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对教师职能的社会价值功能、职业操守和人格形象进行精神界定,对教师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的本质与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和自我主体意识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仁教;爱教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教师是园丁,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芬芳的花朵。“三千桃李,三寸笔,三寸舌,三尺讲台;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是教师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可以说,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最崇高的人生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是指教师为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人格形象,因此,教师最突出的职业道德精神就是自我牺牲和付出。正因为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人们给予了教师特殊的地位。基于这种职业道德精神,要当好一名教师是件很困难的事。“师者,人之模范也。”自古人们对教师就有着无比崇敬的心理,教师的地位之高,可用“天地君亲师”来概括。人们对教师职能的这种自发界定,体现了教师独特的职业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这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和人格形象。而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主要是通过“仁教”和“爱教”体现出来的。
  
  一、“仁教”——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文化历史内涵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说文》中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仁”在教育上的要求就是“仁教”,也就是说为了树造人的“仁道”,教育者首先要具备“仁”的素质,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具有自我牺牲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孔子本人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典范。他钟情于“仁”的思想精神,在他的教育行为中充分地展示了“仁”的教育,并对中国教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仁”的思想成为尽人皆知的道理,“仁教”也成为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准则。孔子提倡“仁”并努力实施“仁教”,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儒家“仁”学中有丰富的教育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最完整的载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从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现来说,这种人格的道德要求就重点体现在“仁教”上。
  从中国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看,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仁教”思想一直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坚定执行的一条基本法则。这种“仁教”的思想是在漫长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它已成为教师人格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托马斯·哈定认为,“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并不取决于文化本身的内涵如何,而是决定于文化负荷者的意识和专注精神。”中国的教育家与西方教育家相比,除了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外,尤为显著的区别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衍生和发展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由此而上升为教育思想上的仁教意识。从理论根源来看,教育的“仁教“精神是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内化为教育家的思想观念后所产生的道德人格精神;从实践角度来看,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产生的对教育的认识、情感、兴趣和信念等,则是教师“仁教”精神的心理表现。
  “仁教”精神是中华民族教育精神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核,许多中国教育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以这种精神来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孔子早年曾试图通过从政来实现“仁”的理想,“仁政”是他早年的政治理想,但他很快就发现人内心的“仁”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于是他转而修订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变为“仁教”思想,并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教育实践,广收门徒。在与学生朝夕相伴的过程中,他发现“仁教”并不比“仁政”容易,实行“仁教”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需要恭、宽、信、敏、惠的教育素质,由此,他严格要求自己,以毕生精力,培养弟子三千,给世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感人至深的“仁教”精神,“万世师表”的赞誉,是人们对他献身教育,发展传统教育文化的高度评价。
  除了在教育现实活动中体现“仁教”精神,中国历代教育还在理论上对这种精神给予高度的认同。值得一提的是墨学教育思想中的“仁教”精神和理论建树。墨学的处世哲理和教育精神可以说就是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他精神”,这也是“仁教”精神的另一个文化版本。墨家集团既是一个教育团队,又是一个政治团体。由“兼爱”的政治思想出发,墨家在教育上把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理论作为团体的风格和精神灌输给受教育者,同时教育者自己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墨子虽是名人,但他与学生们一道穿粗布衣服,着草鞋,少饮食,日夜不休,以吃苦为乐事,这体现了墨子艰苦朴素、勤奋刻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墨子倡导“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阻止“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暴虐行径,使小的诸侯国家能摆脱灭亡的厄运,使受欺压受凌辱的百姓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奉献自我、牺牲自我。墨子本人就是一个富有职业道德精神的榜样。墨子将实行教育看成“爱人” “利人”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的,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对不来者也主动去教,这叫做“行说人”,就是送教上门。墨子认为要实现“兼爱”,必须借助教育的手段,不论对王公大人还是匹夫愚妇,教育都应该主动送上门去。教育也是在“爱人” “利人”。这显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精神中不同凡响的闪亮点。可见,墨子的这些论述在自己的教育思想里已注入了很浓的奉献意味了。
  中国教育思想所倡导的舍己利人、无私奉献的“仁”的教育精神,得到了普遍的、充分的认同,在教育领域里升化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积淀和诠释了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文化内涵。在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体现为批判地继承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并将“仁教”的思想以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相融合,使当代的“仁教”精神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概念,成为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二、“爱教”——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的现代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播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和培养下一代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前途,不能不对教师提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其中“爱教”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要求。自古以来,关于教师工作任务的言论就有不少。韩愈指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如同孔子那样,作为一名教师,为学生树立“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榜样,传授学生《诗》《书》《礼》《乐》等,回答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实际上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韩愈在《师说》里从伦理本位的角度提出了合格教师的条件和品德修养,“传道” “授业” “解惑”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他的这种认识,是对先秦以来关于教育精神在教育者风格方面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人们对教师的甘苦深有体会,对教师的条件和要求都有明确的认识。
  的确,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而言,“爱人”是首先必备的一种人生境界。做培育攀登者的人梯,做提供登高远望者的肩膀,为国家民族大厦培养栋梁之材,为新的时代锻铸中流砥柱,都需要这种博大宽怀的“爱人”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当他站在讲坛上,宏观到青年群体,微观到青年心灵,都会产生一种历史感。塑造一代人,发掘受教育者的心智,授以开启知识的钥匙和战胜邪恶的猎枪,传民族精神之道,授国家建设之业,解人生追求之惑,燃起火炬,点起明灯,把握历史流向的罗盘,育一代风流,领世纪风骚,这是时代的事业。所以,教师的事业是闪光的,教师的名字是闪光的,古今中外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们的光辉,都要聚集到教师这个焦点而折射出来。所以,教师的生活,因耕耘而丰富、因开拓而充实、因浇灌而芬芳、因奉献而幸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宣言是“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道出了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为师之道,首行应是爱,有的人只强调“严师”,不强调“师爱”,这是对中华民族教育精神的一种误解。严师只能使学生敬畏,师爱却能在教育与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了,教师才能愉快地把知识、文明、道德、理想等美好的内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学生的脑海和心田。这座感情的桥梁基石就是爱。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知音和良师。有人说,学生的心灵就象一把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而找到这一根弦是需要爱的。教师只有奉献爱,才有可能发现学生心灵里的这根和弦,成为学生的知音。陈景润青年时代的老师,就是一位善于弹奏心灵之弦的教育艺术家,他在课堂上巧妙地拨动陈景润的心灵之弦,终于把他引向摘取自然科学皇冠明珠之门。《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而只有爱才会歌者善歌,教者善教。作家爱其作品,科学家爱其发明,美术家爱其绘画,音乐家爱其歌琴,同样,教育家爱其学生,正是因为有爱,才使他们成为“家”,使教育成为育人之诗、育人之歌、育人之画,人才就是教师的发明和杰作。因此,爱是一种博大的精神,由爱而生辉,这是教育奉献精神中的最高人生境界。
  对现代教育而言,教师的自我奉献精神是在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支配中的一种民族文化本能,这是对民族文化张扬,传于后世的责任感使然,具有时代性特点和民族特征。这种精神在现代教育行为上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幽远而感人。因此,中国文化教育所承继的民族文化传统能够保留下来,并成为中国教育文化主流,与这种在“燃烧”中既显示自己,又照亮他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紧密相联。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托马斯·哈定著,韩建军、商戈令译.文化与进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曾世竹.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大帅死后不久,它的弟弟野马王子和另一匹公马准噶尔77号去野外接班。在此之前,王子已战胜群雄,当上了公马群的头领。来野放点后没几天,它就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对手准噶尔77号,当之无愧地坐上了野放群新头领的宝座。当时,群里的母马大部分已怀了大帅的孩子。  野马在圈养时,就有杀婴现象发生。当野马繁殖群的头马发现母马所生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就会把新出生的幼驹咬死或踩死。当然,在圈养情况下,可以通过人为控
漫画题是语文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大多要求描述(说明)画面、揭示寓意、拟写标题。很多同学因为审题不到位或分析不全面,特别是对漫画的“夸张”之处理解不准确,导致对漫画内涵的把握出现偏差。  来看这道题。  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即将拉开,对于长期在外奔波的游子而言,回家的路应该是一条幸福的路。请看下面一幅漫画,然后回答以下问题。(6分)  (1) 请描述漫画内容,不超过90字。(4分)  (2) 请概括该漫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1948— )的名字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自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和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 Last Rites, 1975)获得毛姆文学奖以来,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交相辉映。2007年,据其小说《赎罪》(Atonement, 2001)改编的同名电影大获成功后,麦克尤恩更是在英国文坛独领风骚。《在切瑟尔海滩上》(On Chesil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统编本教材的推行使用,我们发现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有了明显的增加。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发挥古诗文“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产品在社会中得到普及,人们似乎沉浸在网络中无法自拔,而对古诗文等传统文化渐渐疏远,电子产品带来的人机互动模式,深深吸引了学生。如果能将多媒体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古诗
20世纪60年代,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恐爪龙——一种有着细瘦的腿和巨大脚爪的恐龙。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而最重要的证据出现在90年代末——在中国发现的身被羽毛的“中华龙鸟”。这些化石帮助古生物学家解决了争论已久的难题,但又产生了新问题,那就是:恐龙最开始为什么会长出羽毛?琥珀化石中的恐龙羽毛  羽毛是由结构简单的、线状的毛发演变而来。可能是出于保暖的需要,早期恐龙演化出了这种毛
期刊
龚欢 漫画  在潮闷的沼泽地边缘,阿美和豆丁跟在巡逻员阿杰叔叔身后,一天的保护巡逻任务终于要结束了……  归途偶遇小犀牛  阿杰叔叔一起身,伸出手,将阿美和豆丁挡下。他们透过茂密的草丛,远远看见有一头小犀牛,正躺在泥塘里呢。阿美和豆丁都觉得有点害怕。别看小犀牛个头小,身体却很健壮,一身厚厚的皮肤,看起来像穿着铠甲的勇士。“不用怕,”阿杰叔叔拍拍他们的肩膀,向他们介绍道,“那是犀牛小特。咦,它身上的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习作转变的关键期,小学生刚开始练习时,习作技巧和技能较少,往往会表现出习作随意、内容不贴合题目、逻辑结构混乱等问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他们进行专项培训,加强素材的积累、仿写应用、改评引导等,帮助学生奠定写作基础,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加强写作素材积累,奠定习作基础  小学生在刚开始进行习作练习时,常常会觉得无话可写,导致作文内容空洞。习作离
自野马野放后,我就很想去追随野马,看它们如何征战荒野、跨越难关,在卡拉麦里原野重展雄姿的。但领导考虑到我是一个女同志,野外工作会有诸多不便,没让我去野放站工作。但是,对于曾朝夕相伴的野马在野外的生存状况,我一直牵肠挂肚,希望能常去看看它们。  这次我有幸随央视《绿野寻踪》栏目组来到乔木西拜野马野放站,可是,雪原上的动物们仿佛都冬眠了似的,不见踪影。保护站工作人员介绍说,因为刚刚入冬,野马、野驴等野
从1986年至2005年以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先后从英国、德国、美国引进18匹野马。繁育出的200多匹野马,都是这18匹野马的后代。近亲繁殖不可避免,近交衰退日益突出。为了改善野马的基因,优化种群质量,2005年9月,德国科隆动物园为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无偿捐赠了6匹作为种用的公马。其中一匹当年9月病死,一匹2006年4月打架致死,其余四匹于2006年4月组建了4个繁殖群。艾蒙就是其中一群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