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大学扩招、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高学历、高知识文化的要求,大学生的比例和人数逐年增长,并且呈上升趋势。我国大学生活均呈现封闭教学的状态,因此在大学校园中逐渐形成新兴的群体化发展,主要为三类:社团、社区、网络群体。本文对大学生新兴群体的特性剖析与管理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新兴;群体;特性;剖析;管理对策;封闭;社团;社区;网络群体。
随着高校“学分制”、“选课制”的普遍推行,班级的概念除此以外,造成个体熟悉度差距还有以下几个原因:及其对于大学生个体的管理、约束力正逐渐减弱。与班级群体相对应,高校大学生中逐渐新兴了三种群体形式,他们分别是:社区群体、社团群体和网络群体。当前三大新兴大学生群体的特性、作用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关注焦点[1]。为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群体特性,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共计1000份,均完整回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2010年7月-2013年7月在校大学生1000名,其中男同学500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2.50±1.50)岁,女同学500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3.00±1.50)岁,对比男女性别比例、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3.问卷调查结果
随机对1000名大学生均给予班级或是街头发放问卷调查,当场进行填写回收。主要内容为:(1)对新兴群体的知晓度,完全了解821名(82.10%);听说过102名(10.20%),完全不知晓77名(7.70%)。(2)参加过社团活动278名(27.80%)、社区活动416名(41.60%)、网络活动比例502名(50.20%)。
4新兴群体存在问题和管理对策
4.1新兴群体的存在问题
目前大学校园中群体划分明显,并且相对特点突出,因其为自主性划分。
虽然大学生社区群体优势相对突出,特点也很明显,但对于管理粗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对于新兴群体的管理效率低,管理部门较多但无针对性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发生问题时管理责任相互推脱,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较强,依从性较差。(2)管理规章制度过于形式化和硬性管理,不能更加人性化,缺乏实际意义,仅仅表面化管理,例如每周一的卫生检查,在其他时间卫生状况均不好,因此缺乏卫生检查和管理的实际意义。(3)宿舍管理人员水平较低,多为退休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因此在宿舍的监管上起不到根本作用,仅能做到机械化管理。(4)经验不足,对于新兴的群体高效管理经验较少,没有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因此不能更加系统全面的对新兴群体进行监管[2]。
4.2管理对策
(1)明确划分管理责任,对各个群体的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例如学校的各个社团均应有学校对应的各个系办和部门进行管理,在开展各项活动和日常工作中应在学校监管部门的授权和管理下进行。社区、网络活动由相关群体推举负责人同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并且在其帮助下进行安全愉快的社区和网络活动。(2)完善针对各个群体的管理制度,深入群体、了解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情况,人性化管理和监督,避免强硬性管理。(3)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对于宿舍的管理提高人性化监管,加强思想教育和文明礼貌的宣传,使学生能够自动、自觉的遵守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群体化生活的安全性。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社区群体自身优势,克服以往学生宿舍管理以物为中心的弊端,使学生社区不仅成为学生休息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4)同相关人士和管理较好的高校进行交流,增加相关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同社会的接轨,改变过去高校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形式化的规章制度,灵活运用群体的特点,重点培养群体中有能力、有思想、有创造精神、素质较高的学生,提高群体整体的思想意识。(5)增加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新兴群体的情况,发挥管理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监管力度。加强社区内的建设,社区不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和学习场所,但社区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社区内多开设游泳馆。健身房、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可增加大学生在社区内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比例。同样增加学生在社区内健康有益的活动,能更好的提高对大学生监管,帮助其戒除不良嗜好[3]。
5.结语
三大新兴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已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趋势,而其中社区群体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与地位己毋庸置疑。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正在红火地进行着,而学生管理的组织形式也应当充分利用社区群体的优势,探索一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捷径,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效果,降低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对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生源、就业率均具有较高的价值[4]。
【参考文献】
[1]雷国铨,林惠科,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20-122.
[2]冯丽,大学生自发群体与教育管理[J].钦州师专钦州教院学报,1997,12(2):9-13.[3]宋元林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长沙:湖
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2~207.[4]李琦明,大学生新兴群体的特性剖析与管理对策分析[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1): 78-79.
【关键词】大学生;新兴;群体;特性;剖析;管理对策;封闭;社团;社区;网络群体。
随着高校“学分制”、“选课制”的普遍推行,班级的概念除此以外,造成个体熟悉度差距还有以下几个原因:及其对于大学生个体的管理、约束力正逐渐减弱。与班级群体相对应,高校大学生中逐渐新兴了三种群体形式,他们分别是:社区群体、社团群体和网络群体。当前三大新兴大学生群体的特性、作用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关注焦点[1]。为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群体特性,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共计1000份,均完整回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2010年7月-2013年7月在校大学生1000名,其中男同学500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2.50±1.50)岁,女同学500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3.00±1.50)岁,对比男女性别比例、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3.问卷调查结果
随机对1000名大学生均给予班级或是街头发放问卷调查,当场进行填写回收。主要内容为:(1)对新兴群体的知晓度,完全了解821名(82.10%);听说过102名(10.20%),完全不知晓77名(7.70%)。(2)参加过社团活动278名(27.80%)、社区活动416名(41.60%)、网络活动比例502名(50.20%)。
4新兴群体存在问题和管理对策
4.1新兴群体的存在问题
目前大学校园中群体划分明显,并且相对特点突出,因其为自主性划分。
虽然大学生社区群体优势相对突出,特点也很明显,但对于管理粗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对于新兴群体的管理效率低,管理部门较多但无针对性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发生问题时管理责任相互推脱,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较强,依从性较差。(2)管理规章制度过于形式化和硬性管理,不能更加人性化,缺乏实际意义,仅仅表面化管理,例如每周一的卫生检查,在其他时间卫生状况均不好,因此缺乏卫生检查和管理的实际意义。(3)宿舍管理人员水平较低,多为退休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因此在宿舍的监管上起不到根本作用,仅能做到机械化管理。(4)经验不足,对于新兴的群体高效管理经验较少,没有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因此不能更加系统全面的对新兴群体进行监管[2]。
4.2管理对策
(1)明确划分管理责任,对各个群体的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例如学校的各个社团均应有学校对应的各个系办和部门进行管理,在开展各项活动和日常工作中应在学校监管部门的授权和管理下进行。社区、网络活动由相关群体推举负责人同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并且在其帮助下进行安全愉快的社区和网络活动。(2)完善针对各个群体的管理制度,深入群体、了解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情况,人性化管理和监督,避免强硬性管理。(3)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对于宿舍的管理提高人性化监管,加强思想教育和文明礼貌的宣传,使学生能够自动、自觉的遵守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群体化生活的安全性。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社区群体自身优势,克服以往学生宿舍管理以物为中心的弊端,使学生社区不仅成为学生休息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4)同相关人士和管理较好的高校进行交流,增加相关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同社会的接轨,改变过去高校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形式化的规章制度,灵活运用群体的特点,重点培养群体中有能力、有思想、有创造精神、素质较高的学生,提高群体整体的思想意识。(5)增加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新兴群体的情况,发挥管理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监管力度。加强社区内的建设,社区不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和学习场所,但社区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社区内多开设游泳馆。健身房、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可增加大学生在社区内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比例。同样增加学生在社区内健康有益的活动,能更好的提高对大学生监管,帮助其戒除不良嗜好[3]。
5.结语
三大新兴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已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趋势,而其中社区群体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与地位己毋庸置疑。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正在红火地进行着,而学生管理的组织形式也应当充分利用社区群体的优势,探索一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捷径,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效果,降低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对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生源、就业率均具有较高的价值[4]。
【参考文献】
[1]雷国铨,林惠科,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20-122.
[2]冯丽,大学生自发群体与教育管理[J].钦州师专钦州教院学报,1997,12(2):9-13.[3]宋元林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长沙:湖
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2~207.[4]李琦明,大学生新兴群体的特性剖析与管理对策分析[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1):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