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歌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剑诗集》断想
  
  一
  
  我跟吕剑说,我们是几十年的朋友,也读过你几十年的诗,感情驱使我对你一定要说几句话,可是我确实不善逻辑思维。后来我找了一条藏拙的办法,仿照古人的“诗话”来写上几句。这决非贬低古人的“诗话”,而是说我想学,而所学的仅是其皮毛。吕剑也认可了。
  我说几十年,是指从抗日战争初期,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四十来年,而吕剑诗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他的思想感情在这四十来年的大变革中,不论“雷雨天也罢,大雪天也罢”,他祝愿石竹开花,“常常闪烁”在他的梦中。这就是对家乡(祖国)的祝愿,人民的祝愿,诗的祝愿。
  我总认为,诗歌应有时代的脉搏。翻开一本诗集而不能感到诗人的心是在哪一个时代跳动,为我所不取。
  我还认为,一首诗总应有一点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它区别于其他文艺表现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更强烈地以诗人的感情向读者谈心。感情要真挚,而感情的是否崇高伟大,终究取决于诗人是否抒了人民之情。
  我以为吕剑是努力这样做的。
  
  二
  
  翻开《吕剑诗集》(下简称《诗集》),令人惊心地看到从一九五七到一九七八年,有二十年的空白。二十年没有听到诗人唱自己的歌,二十年窒息了诗人的呼吸。不是诗人交了白卷,而是被勒令退出了试场。
  今年十月,我同吕剑一道去武夷山访问。当地的一位蛇医告诉我们,武夷有还魂草,可以封闭在石墙里经二十年再取出,给以水分阳光,仍然可以绿叶复苏。而《诗集》中的《六十自咏》写道:
  
  相信二十年决没有白过,
  不能只看经历了多少顿挫。
  额上增添了几重沉思的皱纹,
  因袭的古堡就是攻破了几座。
  
  尽管作者搁笔二十年,时间的烙印在额上增添了皱纹,呵,注意,这是“沉思”的皱纹,因为有“沉思”,这“沉思”的不只是作者,而是千千万万人,因而那些被攻破的因袭古堡也不只反映于诗人的额头,也深深印入千千万万人的心中。二十年决没有白过。于是我体会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决不是只是指三年长的时间,从语言文字等技术上下了多少工夫,而自怜地吟诗流泪,更重要地是三年辛酸生活中,提炼出两句,用这两句来说出他的所有的诗创作的辛酸,而成为“生活的课本”。
  
  三
  
  在南方的旅程中,吕剑谈到他过去的诗时(指的是他早年在抗日战争期中的诗),他对那些作品给予否定,似乎不值一提。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作家往往在此一时期,否定他自己彼一时期的作品。我们搞文学评论研究工作的,也往往容易在今天否定昨天的作品。
  我想起马克思把希腊神话称为不可企及的高峰,我看,马克思不是说今天的作家在今天写不出那时代的思想与艺术的作品,而是放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准衡上,那是不可企及的。物质文明、思想发展到了今天,你来写那个时代的神话,那算什么样的“灵魂的工程师”呢!
  提希腊神话,那是太遥远的年代的创作了,而谈中国新文学从五四运动算起,这是应从各个时期的创作中总结经验的。
  我扯远了,我意是在说明吕剑在早期有一些诗是给了我深的印象的。其中如潘梓年同志早年曾在茅公主编的《文艺阵地》上著文介绍过的《大队人马回来了》。
  还有《打马渡襄河》。我记得我是在一九四一年编《诗垦地》时,冀拿了一本油印诗刊给我们看,几个诗友都欣赏这首诗。诗很短,才八行,三十九个字。但充满少年的激情,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七百里风和雪,
  我向东方,
  打马渡襄河。
  
  这里既寓意着走向抗日前线,而东方,又寓意着朝阳、黎明、春天、新时代,在那时代人们多么热望新时代到临,多么憎恶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因而
  
  赶着春天去,
  去丰收一个秋天。
  
  充满着希望、朝气、青年的锐气……呵,这些可能是六十来岁的吕剑不能再写出来了的,而再写一首打马渡襄河,又岂非是可笑的事。这首诗使我想起古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有着那种激情慷慨。而时代不同,这是在四十年代初期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一首有鼓舞力的诗。
  《大队人马回来了》写的是人民的子弟兵回来了,在那个时期出现于白区的报纸上,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诗中有几行写道:
  
  告诉老杨,
  快去乌龙山,
  给游击队报个信,
  说咱们的
  大队人马回来了!
  
  我想,当新四军、八路军正在前方和敌后展开英勇战斗时,有诗赞颂他们,很好!另外,白区的诗人作家在国民党统治区能突破封锁,发出对人民子弟兵的欢呼,也需要勇气与激情,这是文艺战士们的特殊的“游击战”。
  一个时期的诗,不要轻易否定。
  四
  
  读着《诗集》,大体上感到他基本上是采取了自由式,没有严格的脚韵。甚至,有些形式很整齐的诗,读来也不觉得被形式所束缚。而且从他的某些诗看来,成为他的代表作的,正是几篇自由体诗。如前面提及的两首,以及《诗集》的压轴作《故乡的石竹花》,还有《复仇》、《不要忘了他们》等。
  但是,我又从他的一些有较整齐的形式的诗中,看到作者在中外古今诗歌中汲取的营养。譬如说,当他行走于内蒙草原而写的《八个姑娘》,都是四行一节,写了她们飒爽英姿,结尾时写道:
  
  两个骑着云青马飞奔向东,
  两个骑着沙栗马飞奔向西,
  两个骑着枣骝马飞奔向北,
  两个骑着丁香马飞奔向南。……
  
  这很快使我联想到古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但是,时代不同了,这八位蒙古姑娘是在旗委会学习后,“要把北京的福音传到草原”,“用歌唱般的声调互相道声再见”,而后奔向草原四方。给我们带来的是草原春色。
  《羊城留别》,也使我联想到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杜诗有:“少壮能几时,鬃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但是,当“四人帮”已粉碎,而政策尚未落实,冤案尚未昭雪,两个“凡是”还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之际,作者留别友人写道:
  
  有的故人已经含冤而死,
  而生者也都已鬓发苍苍。
  对于死者何以为之招魂?
  生者何以依然缄口未唱?
  
  比之杜诗又有绝大的不同,鸣响着我们这时代的声音。
  甚至《等待啊,追寻啊……》,使我联想到何其芳的《预言》。《什么时候你来呀》使我联想到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而《等待啊,追寻啊……》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作者充满爱情等待真理之声,追寻光明幸福之道。《什么时候你来呀》是在抗日战争出现阴霾的时刻,呼唤人民的旗帜上升。
  我前面所提的几首诗都是形式整齐,音韵有致的。也是好诗。而读来并不感到形式与韵律的存在。
  那么,怎么跟我说的那几篇代表作联得起来呢?于是我体会到正因为作者很好地学习了中外古今的名诗,铸一炉而冶之,于是得到了更大的自由。没有好的学习,则不善于创造。袁枚的《随园诗话》中,主张性情,而不受韵的约束。他说:“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我想,忘记了形式有两层意思,一则是不受形式的束缚;一则是运用自如,虽有某种形式,而达到“自由的王国”。总之是为了诗更好地表达诗情。何况我们是要更好地使形式也随诗情而发展。
  
  五
  
  但,这也会有一些副作用的,有时可能由于锤炼不够,而使诗有散文化倾向。于是在学写诗的青年人中,产生两种倾向,以为押了韵就是诗;或者以为散文分行就是诗,而不押韵是当今的风尚。这都是误解。
  老诗人也可能由于逻辑思维力较强了,而当生活感性还不足时,或者感情还不达到白热时,或者艺术地加工锤炼还不够时,或者匠气加工而造作痕迹显露时,也都会使诗散文化,只有直白地叙述与说理。
  我不是说这《诗集》里已有某几篇有这倾向,作者还是精选了的,而是我们要共勉。在这本《诗集》中,也有几篇显得平淡,而未能给我留下深的印象。
  六
  
  从《我的村庄》到《故乡的石竹花》是三十六年时间。作者在《我的村庄》中勾画出了在四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衰惫的图景,土地是那样硗薄,人民是那样穷困,然而:
  但我们村庄也是个骄傲的村庄,
  你以无比的勇敢参加了战争;
  子弟兵为保卫自己的村庄,
  慷慨地交出了自己的性命。
  
  结语上还写着:
  
  我的村庄呀,你又是多么光荣,
  你要在废墟上建起新的房舍;
  无情地和你的过去告别吧!
  你要走上世纪的新的方向!
  
  作者怀着热爱和希望,在四十年代抗战末期的阴霾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时写了这首诗,那个年代,正如他的《断章》中的佳句所写的要复仇的人们:
  
  要想杀掉敌人,
  高粱叶也可当刀。
  
  时间推移到八十年代初,诗人已从青年时代的热情幻想,进入到深情的沉思。而我们的国家一方面是开创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万世的基业,而另一方面在前进中也不可免地遇到礁石和暴风,应该说《故乡的石竹花》一诗也达到了作者的艺术的高度。他在《春天!春天!》一诗中,以“春天”的回答写道:
  
  让东风尽快将柳条染黄,
  让鸭群嬉戏湖水乍解的漪沦,
  让归燕呢喃早花的初放,
  让萌芽趁着时雨破土而出,
  让人们心中亮出复苏的歌唱!
  
  石竹花一诗中,没有很多地写春天带来的希望。但是,我们阅读一个诗人的诗篇,是不能只从一篇而概百篇的,要看到他的诗的轨迹。诗人在写故乡的石竹花中,写的是石竹花,而实际作者是寓花于故乡的土地、乡民,乃至祖国、人民,诗人与诗。
  
  故乡的石竹花,
  听着送粪运草的独轮车的呻吟声,
  听着手拔蒿艾的妇女们的太息声,
  听着牧者赶羊时吹的悒郁的牧笛,
  听着父亲下地时唱的苍凉的土戏,
  从夏到秋,一直开不败,
  点染着我们寂真的山野。
  
  作者还回忆到自己在家乡的简陋的小学,曾摘过它夹在课本里;想起母亲的白发,想摘一朵而插到她的鬃边;都加深了对石竹花的爱情,对故乡的深情,因而水到渠成。诗人沉吟着说: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
  雷雨天也罢,大雪天也罢,
  远方有一位你的早年的朋友,
  日日夜夜地默祷你的来日吗?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石竹花的寓意。显然,这首诗比他的《我的村庄》在艺术上是更前进了,不象《我的村庄》所写的比较单纯。
  ……啊,似乎我该修改我的意见了,《故乡的石竹花》好象是一首形式较整齐的诗,你看第一节以二行开始,最后一节以同样二行结束。中间有七节,又每节都以“故乡的石竹花”开始,每节都是七行,这不是很整齐的格律诗吗?但是,我应该告诉读者,我初读、再读都没有感到它的格律的存在,使我忘记它有任何整齐的形式……啊,啊,这是作者的“自度曲”,是作者自创的一种自由而整齐的形式,这也是他的艺术上的功力吧!
  
  (《吕剑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二月第一版,0.56元)
其他文献
笔者是河南开封人,在开封本地的朋友相对多一些,其中有一哥们儿,搞房地产发了财,热心公益,想在开封搞一个宋词主题公园,还想在主题公园里搞一个李清照纪念馆。  读者诸君可能会提出质疑:李清照不是生在山东济南吗?不是嫁在山东潍坊吗?晚年不是定居在浙江金华吗?济南章丘搞李清照故居,潍坊青州搞李清照故居,金华市区搞李清照纪念堂,这都说得过去,你们开封算怎么回事,凭什么跟李清照攀扯关系?  其实,李清照在开封
2014年10月2日,华为CFO孟晚舟在俄罗斯莫斯科出席论坛活动。  去人们谈论华为,话题中心永远是任正非,他的远见,他的领导力,他的军人性情。任正非共有兄弟姐妹6人,育有两女一子。公众视线中,大女儿孟晚舟是个格外低调的人。  如今,一场持续了700多天的“软禁”让孟晚舟逐渐成为华为另一个焦点。人们关注她的每一次出庭,也好奇她身上的一切故事。  孟晚舟的成长和华为的壮大几乎是同步。从接线员到副董事
这是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迈克尔·斯卡梅尔(MichaelScamel1)是当前英国一个很活跃的作家。“布隆斯伯里”(Bloomsbury)是伦敦中西部的一个区域的名字,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大学即位于此。这里还住着一批所谓“超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包括作家、画家、艺术批评家、政治评论家、经济学家、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汉学家和编辑等。他们都是来自牛津或剑桥大学,
我的書橱里有整整两排刘墉“专列”,那是他相赠的书和画册,有我选编作序的他的散文精品集,还有保存多年的合影。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夹着几张他的行程单,那是当年他来厦门前传真给我的,上面有我密密麻麻的“批注”,写的全是我为他安排的活动,包括找什么人安排签售,去哪儿演讲,演讲场地和演讲之题,何时游览,何时何地接受媒体采访,等等。在全国高校最大的礼堂开讲  那是2006年,也是在11月,刘墉来信说有意来厦门相会
商务印书馆前不久出版的中译《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是罗素阐述他的宗教、伦理、教育观点的书之一。书中收入了他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写的文章十五篇。罗素在序言里说:“世界需要开阔的胸怀和开明的思想。”读他的书,也正给人以一种广博自由和思想开明的感觉。  罗素在哲学上基本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却充满了雄辩和机智。罗素的道德伦理思想是美好的,但却是抽象的。他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社会历史的发
2001年9月,炭疽邮件袭击案发生后,警方穿防护服检查信件。  美国马里兰州有一处占地486.5公顷的神秘基地,出入人员大多穿戴正压全身防护装。这里距离美国权力中心华盛顿仅需1小时车程,但又地处郊区,隐蔽性得天独厚。这就是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所在地德特里克堡(下文称德堡)。  该所作为美军唯一一个拥有生物安全最高防护等级实验室的研究所,是美军最重要的生物防御技术研究机构,储存有埃博拉病毒、炭疽
V.S.南帕尔(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一九七九年发表了《河湾弯》(ABendintheRiver)、一九八○年发表了《爱娃·庇隆的归来》(TheReturnofEvaPeron)后,引起世界文学界的注意,成为一九八○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遴选人之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V.S.普列契特评论说,他是“当代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作家”。《新闻周刊》称誉他为“小说大师”。  
六十年代初,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丁景唐、瞿光熙编)一书。在十年浩劫中,本书被当做宣扬“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黑书,编辑者、出版者都因此成为“推行文艺黑线”的“罪人”,长期费尽心血收集、保藏的珍贵文献、书刊也被抄毁、散失。  在一九八○年三月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大会上,与会者高度评价了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充分肯定了以文艺为武器,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左翼文艺战士们。
记得童年时,我曾经读过王尔德的一篇名叫《快乐王子》的童话,它是这样开头的:  快乐王子的像在一根高圆柱上面,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的上空。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只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①。    不用说,快乐王子的塑像是受到全城人的称赞的。有一晚,一只准备飞回埃及去过冬的小燕子,落在他的两脚中间过夜,想不到王子眼睛里流下的眼泪打湿了它的身子。这位王子从前住
记者的采访活动,我觉得可以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的“寻寻觅觅”四个字来概括。记者行业如果说跟其他职业有所不同,就是他时时都在寻寻觅觅中度过。从《声声慢》一词中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的李清照,正在一所暗淡的房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着她的过去。而新闻记者寻觅的却是今天——他不是寻觅自己失去的东西,而是寻觅今天发生的能够构成新闻的事实。  这个问题在《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中,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