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及启示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right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土地问题,抓住了土地问题就等于抓住了农民问题的关键。本文试就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土地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作一粗浅的分析和阐述。
  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土地问题上的具体实践
  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以极其重要的启示,即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只有广泛地发动农民开展土地改革,认真维护农民利益,才能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正是基于这一启示,八七会议正确地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1927年10月,毛泽东到井冈山后立刻将创建革命根据地与开展土地革命紧密结合起来。次年12月,他便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首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但在实践中,毛泽东发现“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的土地;(二)土地所有权属政府,农民只有使用权;(三)禁止土地买卖。因此,毛泽东随后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之前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初步解决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1931年1月,“左”倾冒险主义占据中央根据地后,过去的正确的土地政策受到否定,转而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933年,毛泽东直接负责中央根据地的查田运动,纠正了不少“左”的错误。在次年1月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他首次完整地提出“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与消灭地主” 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据此,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由对抗走向合作。毛泽东提出:“为了停止国内的武装冲突,共产党愿意停止使用暴力没收地主的政策,而准备在新的民主共和国建设过程中,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中国土地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既是在保卫中国的大前提之下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么,由暴力没收转变到新的适当方法,就是完全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抗日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的发端——在保证农民个人权益的同时,照顾地主阶级既得利益。实现各阶级联合抗日。1942年1月,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策的决定》。这一文件全面阐述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同时指出“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也是赞成民主改革的”。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政策在土地方面的表现形式便是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抗战胜利后,在国共矛盾尖锐,内战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为争取农民的支持,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其基本精神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最终消灭旧的封建剥削制度。“指示”标志着党的土地政策由前一阶段的“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转为直接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指示”一经发出,各解放区立刻以其为指导,掀起大规模的土改运动。次年7月17日至9 月13日,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一方面贯彻了“五四指示”的总方针,另一方面对于“五四指示”的一些缺点也进行了修正。
  二、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探索土地问题的现实启示
  土地问题的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具有的重要意义。“维护农民利益,保证农民对自己土地支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新时期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之处则在于,这一制度分离了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在所有权没有实质变化的前提下,给予农民土地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即使经营权也常受侵犯;对本应是自己的土地没有自由使用的权力,只有被动接受征用的义务。
其他文献
关系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目前国内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是谈话疗法采用认知、行为等理论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心理咨询室经常会遇到一些滔滔不绝或者一声不吭的来访者,仅仅使用谈话疗法往往会使咨询陷入困境。如果在中学心理咨询中心设置沙盘游戏治疗室,应用沙盘游戏等表现性治疗技术,则能有效地弥补谈话疗法的不足。借助沙盘游戏,能够帮助滔滔不绝的来访者安静下来,也可以使一声不吭
期刊
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很糟糕,不写和抄袭的大有人在,就算按时上交了作业,也有很多是应服了事,甚至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存在作业过程不全,字迹潦草,不认真的状况如何解决这一现状呢。  一、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有效的数学作业  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问学生的需要。  例如:自助菜单
期刊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具有文科的听说读写,也涵盖了理科课程的思演画练等,同时还包括歌唱和表演等技能。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面向现代化,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否可以理解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探究,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那么,对于时下的音乐课,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发挥学
期刊
“从毕业那天起,我一直想写点什么,又不知道从何写起。时间太长,不是我只言片语能够说的清楚的。  现在想起第一次到职高,就像是昨天的事,我连自己穿的什么衣服都记忆犹新,我还记得自己迈进校门的那一霎那,忽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说不好是为什么,那种感情很复杂。到现在我回想起来也说不清楚是悲伤还是别的什么感触。  当我最后一次回学校拿着毕业证和档案袋要穿过食堂走出学校,在食堂里我哭了,那一刻我的心里酸酸的
期刊
要燃放瞬时的烟花不难,难的是将这刹那的灿烂永恒定格在夜空;要鼓起一时的勇气不难,难的是将这不灭的斗志维持一生;要获得片刻的欢愉不难,难的是笑到最后  这是2010年再次当班主任的感慨。  两周的调查,身心疲惫。当45人的调查情况如实地摆在我的面前时,我的眼睛定格在单亲家庭孩子的资料上,很揪心,很痛心。这10个孩子所承受的事情不比大人少,有的已超越了大人,作为班主任无权去指责家长,只有思虑自己该如何
期刊
我做班主任已经快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这一个月时间里,自以为班级的纪律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结果周初,在学校纪律公布栏上,我们这个以前很有“名气”的集体,又一次“榜上有名”了。  看着公布栏上我们班的名字,想想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辛苦;生气,着急之情油然而生。气愤中我匆忙的决定,马上去教室,在班级里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让全班学生找出影响班级荣誉的那几位同学。在我的要求下,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全班学生几乎一
期刊
走在校园里,总会看到一些衣着另类、谈吐跋扈、目光却充满迷惑的孩子。他们是同学眼中的“非主流”,是家长心中的“无药可救”,是老师分数册上的“恶性肿瘤”。那些整天喊着“ 哥们”、讲着“面子”、谈着“义气”的后进们,不知何时起成为传统教育的“不合格品”,成为千万家庭中的“家门不幸”。就在我们时刻强调精英教育的竞争年代,谁会去关注那些被人唾弃、被人嗤笑的“枯萎的花朵”?世界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
期刊
顶风帽雪去榆树  “张金雪你再说一遍!” “杨帆同学跟对象跑了!”,顿时我的脑袋一下就大了,思想一片空白。  第一反映马上回班了解情况,上报学校。推开班级的门,同学们正在三三两两的谈及此事,怎么回事?同学们的支唔让我火冒三丈,发生事情的原因是,杨在外面处了一个对象,其人为我班张金雪的朋友,是她姐夫的一个学徒,假期时在一起吃饭、玩认识的。此情况因为杨帆的家长知道,不同意他们的事情,始终在杨帆心理留有
期刊
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展,我们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为平台,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学生“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打造了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  一、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为平台,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理论依据发展性教育的“三性”,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自主性”,它是人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力,
期刊
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要求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益。  一、采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根据差异性教学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以及应达到的不同的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让学习内容有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设计弹性课堂教学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