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诗经》的义用与俗化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子》所引《诗经》以雅诗为最。他把歌奏于朝廷的雅诗义用来劝诫君王,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可以说把圣诗进行了人化和俗化。本文通过对其雅诗的引用归纳和分析,探讨孟子强烈的民俗意识。
  关键词:孟子 《诗经》 雅诗 义用 俗化
  《孟子》一书共引《诗经》36次,有28处23篇都引自雅诗,其中大雅20处15篇,小雅8处8篇,在这之中,又有3处是对话时别人所引,他自己引用的是17处。
  一、孟子对《诗经》的义用
  我们首先来看孟子引雅诗《文王》的情况,共4处,其中有一处是重复引用。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是赞扬文王“修德以配天命”,获得更多的福分。“命”,本指的是天命,孟子引申为文王之道——仁政。孟子认为只有学习先王的仁政,恶辱而居仁,重视自身道德的修养,同时也尊敬士人,使仁者居位而施仁,才能使国家安定富强;在《离娄》中,孟子以此句来说明行为若没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思自身是否做得得体、到位。只有自己“身正”才能使“天下归之”,从而求得更多的福分。“配命”在孟子的义用中,已不再是尊天命,而应理解为遵循自己的合理行为原则。孟子认为个人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君子要有仁德之心、仁德之行,士人要“立于人之本朝”,求见诸侯应该有自己的原则、解气,这也就是它“不失其驰,舍矢如破”的观点。孟子对《诗经》的引用是他坚持仁政立场的理论基础。原诗本指按照规矩法度驾车,箭一放就能射中目标,而孟子借之说明士人要出仕,最根本的是推行其学说和主张,要敢于拒绝偏离正轨的召唤,不能与之同流合污。若士人站在本朝的立场上思考行事,而本朝却处于“道不行”的时代,那么这是应该感到耻辱的。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在孟子看来,诸侯权贵拥有的是名利和爵位,而有志之士则拥有仁义节操、圣贤之法。士人不能为了个体利害、贵贱得失而“枉道而从彼”。虽然孟子提倡“君君”,可是他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盲目地愚忠。他首先考虑到的是作为“人”本身的气节、精神。人,特别是士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高尚的人格,善于辨别“君”是否值得去“尊”。如果君有道,那“君君”则是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君无道,那么“君君”已经违背了做“人”的原则,则不可效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本意是说文王为天所佑,革新周朝旧制,使之昌盛兴旺。《滕文公》中孟子则引用来说明治理国家应该关注民事,“恭俭礼先,取于民有制”,“设立学校以明人伦”。《文王》歌颂的是文王的功绩:受天命、行仁政,得其民、得其心。孟子之所以反复引用《文王》的章句,都是以之为论据来强调统治天下必须要以文王之道——仁政。孟子在谈圣人之道实施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民”的,他对“民”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对雅诗的义解也很自然地倾向于民化——也就是俗化。
  《滕文公上》处处透露着孟子“以民为始”的思想,圣人在洪水泛滥、禽兽逼人的恶劣条件下,带领人民辛勤劳作,使“中国可得而食”,“人得平土而居”。显然,圣人之德的成败是以人民的利益的实现为衡量标准的。这是他“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孟子还认为治理国家要得民心,而得民心的关键在于实施教化,即要“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是“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士人和百姓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各自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言行和举止都不能超越身份的界限,在下则尽下事,“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所以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行为规范。
  二、义用——对《诗经》的俗化
  除了士人、大臣外,孟子认为历来被当做“圣”的君主也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在《万章上》中他同样义用了《下武》中的“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来说明舜道德之高。舜即使做了君王仍对尧非常恭敬,也非常孝敬父亲,把“以天下养父母”作为最高的孝养。这样,君王不再作为一个“圣”存在,而是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由此,对神圣的君王的颂扬便向普通人性的美善过渡、俗化。而《梁惠王上》中所引用《绵》古公亶父之“好色也是”,旨在说明古公亶父即使偏爱绿色也并不妨碍他建立周朝的功绩。很明显,孟子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把圣人描绘成一个好色之人,这也是一个对先贤俗化的例子。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王赫斯怒”旨在说明文王尤勇,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以规劝齐宣王好勇而无错,即不要好“匹夫”之勇,而应好“天子”之勇。“怒”在原诗中指的是文王作为一国之君看到国家被侵略的威怒,而不是个人的喜怒,但孟子则用以指个人的喜怒情感,以劝诫宣王。
  《公孙丑上》:“麒麟之於走兽,鳳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聖人之於民,亦类也。”《梁惠王章句上》:“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亏心于天,二乐也;得天下英雄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圣人的君,也是一个有情之人,他有爱心、有仁心,这种仁爱之心是要自己内心坦荡,无愧于天地,编辑天下则是父母兄弟无恙,百姓得到教化,这三乐都是以人为出发点,都是对人本身的关怀,既体现了百姓的利益受到重视,体现了君主对民的重视,也体现了君主自身的品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孟子以圣人为人,还圣以俗的俗化倾向。所以《诗经》中文王的圣行在孟子引用下已不再是纯粹的颂德之作,而是充满着“人性”气息了。
  他把在宫殿里歌功颂德的朝廷之乐,义用来阐释他的民本思想,使之充满了“民利”色彩,而其中对民意的强调,使雅诗由圣人之作向民俗之作转化,在意义和思想倾向上走向民间,将圣人的品格还原于人,将圣人的德行推向民众的利益,使雅诗的俗化倾向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
  三、义用与俗化——孟子的民本观
  孟子对士人的品格要求,对“圣”的人化和俗化,还不足以证明他对民的关怀,只有当二者充分结合起来的时候,俗化才真正体现出它的民本内涵。
  “不衍不忘,率由旧章。”本是赞美周成王能遵循旧章,善于安民,使用贤臣,为人爱戴。孟子以之来论证有仁心仁德却不遵循先王之道,是不足以使百姓蒙受其恩泽,不足以使民心归附、安定天下的。如果施以“不忍人之政”便会“覆天下”。不仁者在位,只会播其恶于民众,出现“上无道,下无义,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的后果。所以孟子以殷为鉴,引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来规诫统治者要吸取殷朝的暴政教训。而在此句中,原诗的“不远”应该指时间上的近。《荡》是周大夫警睫暴君,希望他吸取前代之教训。殷商纣王正因为暴政,失去民心,周朝才得以灭而代之。若重复其暴政,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民心归顺,“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社会由乱而治的变迁。孟子引雅诗旨在奉劝当权者的行为应以民心的安抚和归顺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民心相背的理性思考,这在剥削阶级社会不能不算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呼声。这样,孟子便把对圣人、士人的人格要求与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完成了他对雅诗义用的人化和俗化。
  综上所述,《孟子》对雅诗的义用实际上带有一种人道主义的色彩,他敢于把歌奏于朝廷、歌颂帝王功绩的充满神圣意味的雅诗拿来为广大百姓说话,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要求君王应该以“人”的身份去行仁政,使雅诗趋于人化、平民化、俗化,这也算是对《诗经》诗意的一个人道主义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董运庭.传统诗经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董洪利.“亚圣”的思想——《孟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新时代,语文教育研究经受着颠覆与重建的历史拷问和深层探险。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以来语文教育的历史变革与发展,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点教学与科研的启示,从而对语文教育与课改探索实践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时期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现代语文教育由此开始。教育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
摘要: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乔治与尼克关于历史系和生物系的对话,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二者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初期,一直都是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状态;十七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开始变化,期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矛盾,但仍然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崇拜科学万能,一些年轻人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科学
摄影师刘珂和晃晃都是成都人,两人于2003年相识,之后相恋、结婚、生子。刘珂从小跟着父亲、舅舅学习绘画和摄影,晃晃以前是学舞蹈的,认识刘珂后也开始摄影。他们一个是天蝎座,一个是处女座,他们在探索中寻找两人之间的能量交换,在平淡的生活中一起体验、感受、创作……  M=《现代艺术》 L=刘珂 H=晃晃  M: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走上了艺术之路?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二位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伴相守的故事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动画作品应注重新媒体时代下与新技术、新模式的有机融合,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更应运用新技术手段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用动画形式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及国家软实力。  一、国产动画创作要选取中华好故事   优秀的动画作品能反映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优秀的动画作品可以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引导其形成主流价值观,启迪心灵并深人精神世界。“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除疫病情急似火万众共济送瘟神任重于天百姓同心  刘宁宇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草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成都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成为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推出的首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专集《当代四川中青年书法名家系列丛书·刘宁宇》(四川美術出版社)。
入围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吴国清  中国中铁文学协会会长,全国“火车头”职工艺术家,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铁二局作家协会主席,文学杂志《路魂》主编。出版诗集两部,发表诗歌500余首,作词发行歌曲100余首。  作 曲:方 石  全国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亲爱的中国我爱你》作曲人;有100余件作品曾获得国家级、省级
刘炜  硕士,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学者,四川美术家協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会员。1973年生于四川南溪,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教系,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南少数民族水彩画人才培训项目》学习,现任教于四川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漫画作者创作“漫”语言以表现出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漫画中所传达的意象才能具有引人入胜、撩人情思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中置入巧妙的、具体的、深入的、结合时代的创作构思,才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自然悟出作品内含的深意。  近现代以来,我国漫画名家丰子恺先生、张光宇先生、方成先生、孙光钊先生等老一辈漫画家都在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漫画绘画语言的新思路。因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
主管单位:德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德阳市散文学会  李艳  LIYAN  《德阳散文》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德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杂文学会德阳工作站站长,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德阳工作站常务副站长,已出版散文集《灵魂的维度》《守望》。  寄语  送走2020年,迎来2021年。《德阳散文》与全国文学界同仁共同迎来21世纪开局的第二年,又是国家“十
樊强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美术家协会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