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制高职,特别是建设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改压力大却经验少,如何认清形势、找准课改方向是摆在建设类五年制高职深化发展道路面前的重大攻关课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借鉴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BAG的课程开发方法,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综合各种因素,创新了一套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1443”课程改革模式。
  一、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见图1。
  图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
  “1”——一个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指的是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时,以工作过程为设计依据和目标导向的一种课程模式。这里的工作过程不仅仅是指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务,同时还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
  “4”——四个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情境开发。
  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指的是五年制高职各专业根据各自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对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等三类课程的具体课程设置、课时比例等进行调整、确定,从而制订出各有特色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标准的编制指的是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课程体系完成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本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项目,以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以一个典型的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内容。在一个任务下,根据课程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再往下分解为若干个任务。课程内容编排的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课程资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课程设计专家与参编教师座谈,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研讨教材编写思路。经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及全体参编教师共同讨论后,确定编写大纲。教材编写完成后,对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实践检验,同时请企业专家试听汇报课,并对教材审查定稿。
  学习情境的开发主要采取选择学习情境的载体、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制学习情境教学文件等方法,开发的内容包括确定学习性工作任务目标与内容,选定实施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提出实施每个学习情境所需要的环境,确定授课课时,制订成绩考核方案等。
  “4”——四方参与,课程专家参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师参与、学生参与。
  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企业行业、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四方参与,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从而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吸收学生参加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真正实现课程改革中企业行业、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四方参与。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选修课程的权利。
  “3”——三个建设,组织与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配套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与制度建设指的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自上而下,建立课改三级组织,精心策划并实施课程改革,建立合理化教学实施管理体系和课程改革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指的是制订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实训基地建设是指采用多种方式对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组织和制度进行完善。
  二、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承载着高职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程开发的步骤,使之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流程,成为一种可以推广应用的开发模式。下面简述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
  1.分析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学校建立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指导。各专业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由10名左右职业分析人员组成,成员均为有代表性企业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在本领域从事全职工作,熟悉本行业生产、管理等过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责任心,理解力强;善于倾听,有合作精神;能在规定时间内全脱产投入咨询工作。各专业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开发课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各专业建立了课程开发工作组,负责本专业课程改革的所有具体工作。工作组由一名组长及若干名成员组成。成员是职业教育课程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和部分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中的行业专家。课程开发组负责完成各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内容包括课改目的意义、课改组织、课改内容、课改步骤(计划)、课改预期成果等。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确定工作项目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和重要程度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并整合形成行动领域。
  为能收集到详尽而确切的数据,学校要求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对不同等级、不同性质的单位进行调研。根据以上思路和要求,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上门走访调研了常州市规划局、建设局、规划设计院和建筑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的毕业生代表,集中召开了座谈会,并请他们认真填写了课改调研表格;邀请了部分建设部门的专家或分管业务的领导来校进行了集中座谈,并填写了调研表格;采取信函调研的方式向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工作在建设岗位上的毕业校友们寄发了调研表格;另外,还专程赴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现场参观、座谈调研活动,通过现场参观并与其建筑系的同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了兄弟院校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与重要信息;并对来学校进行交流培训的各地区的教师进行了访谈调研和表格调研工作。通过对现场访谈、座谈和调研表信息的分析,为学校开展专业课程改革积累了客观有效和丰富真实的依据。
  3.选择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
  在了解和分析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项目,将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为依据,选择必需、够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确定课程内容,将行动领域转换成适合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领域。
  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于2009年暑假正式完成五年制高职1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4.选择课程载体,建立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知识特别是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工作体验才能获得。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学习情境就是选择恰当的载体,将有教学价值的工作过程描述出来,将典型性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并将其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彻课改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方针,通过小班化教学、团队教学的模式,使这些主干专业课程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之前先经过实践探索,从而使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依据学校的课程改革推进计划,在2007级学生教学中开始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不断改变老师和学生的理念,寻找真正合适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目前已经在2007、2008级学生中开始全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收集,探讨教与学的感受,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完善,以便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做到更加科学合理。
  5.依据课程标准,开发配套课程资源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必须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资料。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研制多媒体课件、开发虚拟现实教学资源、构建网络资料查询系统等是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的重要工作,需要全体教师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信息,展示训练内容,强调可读性、可操作性与趣味性,形成特色,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培养技能提供最优化的信息资料。
  教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以专业教师为主。为了保证教材质量,各课程开发小组选择了一些既有良好工作实践经历又有良好教学积累和课程开发经验的骨干教师任教材主编,在完成初稿编写工作后,邀请了一些行业专家、教学专家对教材进行审稿。通过校企共同开发,确保了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方法彰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特点。
  6.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课程改革实践监控
  为了解课改工作进程,有效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对课程改革实践过程实行监控。学校以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为标准,构建了由校长、分管校长、一级职能处室、系、专业教研室(教研组)组成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教学质量“三、三、三”监控体系,即三线监控——教学工作线、学生工作线、教学督导辅助工作线;三级监控——校级、系(部)级、教研室(组)级;三评监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与社会评教与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分不同阶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监控,如问卷、师生访谈、实地查看、课堂观察、调研、测验等。通过对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和分享经验,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的实践成效
  “1443”课程改革模式在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效。
  1.打造了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
  (1)打造了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教育部的中德师资培训项目为契机,选派了多名优秀教师前往德国接受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培训,为国际先进职教课程开发的“洋为中用”开辟了途经,全面提升了教学团队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
  (2)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广大教师一方面进行课程理论学习,一方面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进行实践,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和行动,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2.推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
  各专业积极与常州地区及省内外工程企业联系,签订协议,合作建立了适应专业发展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实习、实训场所。
  3.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在学校试点班级实施后,在教师和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反映,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五年制高职建设类专业的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态度非常积极,主观上喜欢、接受课程教学改革,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有较浓厚的兴趣。从教学效果来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能更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掌握,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应用与操作能力、专业信息收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沟通与交流的角度来看,实施了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更喜欢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很好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4.深化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课程改革过程中,各专业积极与常州地区及省内外工程企业联系,签订协议,合作建立了适应专业发展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企业常年接受本校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吸纳学生在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合作企业为学生有偿提供实习岗位。同时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及工作任务分析、课标制订和论证,提供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堂与实践教学工作。
  学校所属的江苏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常州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常州市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3个校办企业,每年为社会提供城镇规划、工程造价等各类服务。目前学校已经和香港中华煤气和常州公共交通集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5.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200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2个,常州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2个。《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8日版刊发了《把握发展脉搏、谱写教育华章》一文,对学校课程改革所取得成绩进行了详细报道。《常州晚报》也对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5 2”教学改革模式作过专版报道。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历久弥新。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体系,恰到好处地与现代教育模式和体系互相糅合渗透,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独辟蹊径,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  一、分析:“生活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活的教育,按照学生的需要,在读懂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展开教育。 “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
文本深层解读自有其内在规律,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作为教师,要想使文本讲话,就必须找到深入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疑难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教学,选点式品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一、抓住关键点,让解读更高效。  在文本阅读中,常常会遇
每一位科学教师设计的每一堂科学课都有其独特的创意,大到整节课的总体设计,小到每一个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每一句过渡衔接的话,无不渗透着授课教师的心血,尽管这样,一堂课下来,仍有或多或少的不尽人意之处。然而听课教师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由于每位讲课教师的素质修养,业务水平,教育机智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对学生的习惯培养等各不相同,使得教学效果也有天壤之别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随着对新课程的深入解读,能强烈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情怀。  一、抓住课文补白,彰显人文关怀  《美丽的丹顶鹤》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丹顶鹤美丽外形和高雅姿态的说明、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如何真正体现这一理念,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创设生活情境是很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就结合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抛砖引玉  对于一节成功的课来说,导入环节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而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要有语言训练环节的介入和支持。正确认识语言训练,遵循教学原则,在课堂中设计最合理的语言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笔者将从模仿、对话、练笔三个角度,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的。  汉语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同时也有强烈的工具性。我们要充分运用汉语的这一特点,既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科学地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创造人”也就是“教育人”。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幼儿园也不例外。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应抓住园内外环境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已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地学习方式,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课堂中的有效契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合作学习中有效契机的把握要注意“三个关节点”。  一、山重水尽疑无路:出现质疑时  我们的课堂是生成的,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理解文本,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一些“问题”。开放的课堂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数学教学的主旨是学以致用,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数学总是无处不在,它由生活中提取,又使用于生活。而小学数学课本更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启蒙书,只有在小学里养成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才能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老师在教授数学的时候,需要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融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  我们的生活里数学的身影总是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