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多西亚 赴一场假面游戏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code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气球是卡帕多西亚最梦幻的点缀

  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进入格雷梅(G?reme)的地界。
  第一眼看到的,是各种造型的石柱和暧昧的天际线,还有悬浮其间大小不一的热气球。阳光如缓缓亮起的舞台灯光,一点点勾勒出它们的轮廓,直至一切都明朗、确凿。我无法将视线移开——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分钟,又似乎持续了几个世纪。
  然后,我们才注意到更近的景致:蜿蜒的小街,童话般的岩石房子,偶尔驶过几辆造型卡通的小车……这儿明明是动画片《摩登原始人》的主题乐园,而不像一个地球上的城镇。
  一段可以让自己幻化为任何角色的奇幻旅程,就此在土耳其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上演。

在“仙人烟囱”山谷假装外星人


  假设好莱坞科幻大片——比如《星球大战》——的设计都是合理的,再假设你是一个不小心掉到地球上的外星倒霉蛋,卡帕多西亚绵延4000平方公里、寸草不生、凹凸有致的地貌一定会令你产生家一般的亲切感;你或许还能在格雷梅的不明飞行物博物馆(UFO Museum)找到特别眼熟的飞行器。
  如果你恰好是个对人类历史和艺术感兴趣的外星人,那么在这片土地隐藏着的种种秘密会像遗失已久的宝藏,令你欲罢不能。
  一切要从远古时代的超级火山喷发说起:三座火山的长期喷发在这片区域形成了层层堆叠的火山灰、熔岩和碎石,筑起一片高达300米的台地。岁月流逝,这些火山岩层被风雨和地震重新雕琢,形成赤、金、绿、灰等各色石柱,呈锥形、针形、蘑菇形和金字塔形。如果你有兴趣乘坐人类研发的早期飞行器——热气球,就能在空中发现更多惊喜:除了这些被当地人称为“仙人烟囱”(Fairy Chimneys)的石柱之外,还有许多壁立千仞的悬崖和蜿蜒数十里的峡谷。如同一个恶作剧,造物主以这种耸人的方式,施予人类一块奇特的地皮。
  从此,这里就成了亚欧一些强悍民族的争逐对象。早在西元前20世纪,史上最早使用铁的民族——赫梯(Hittite)人就在这里建立强大的王国,开辟了人类最早的小麦种植区。赫梯文明离奇消亡之后,亚述人在这里建立贸易据点。西元前6世纪初,波斯人占领并统辖这一地区,将它命名为Cappadocia,意为骏马之乡。西元前334年,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这里,确立了希腊人的统治。西元前190年之后,这里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罗马推崇多神教,对初兴的基督教进行残酷镇压。
  于是,早期的基督教徒用虔诚、智慧和血泪,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与耶稣互动的平台。如今“卡帕多西亚”这个古老的地名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但它仍然与早期的基督教血肉相连。《新约》多次提及它,据说《圣经》中的3位圣人St. Basil of Caesarea、St. Gregory of Nazianzus和St. Gregory of Nyssa都是卡帕多西亚人。其中,St. Basi是卡帕多西亚人神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他被称为“唤醒石头的人”,是令“仙人烟囱”变得千疮百孔的“主要责任人”,也是洞穴主义生活哲学的开山鼻祖。

在洞穴教堂里假装隐士


  现在,你可以按下快退键,化身为信奉耶稣基督的早期教徒,追随St. Basil的脚步,回到中世纪的卡帕多西亚,见证洞穴教堂和地下城的发端。
  早在St. Basil建立隐士社区之前,基督先民便相中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区,利用削尖的木棒将松软的“仙人烟囱”和地下岩层镂空,打造成简陋的居所和教堂,以躲避罗马帝国的迫害和阿拉伯人的追杀。
  这种疑似偷懒的手法不仅确保建筑冬暖夏凉,也有易藏难查、易守难攻的防御功能,更巧妙地兼顾了冥想所需的个人空间和St. Basil倡导的集体祈祷,因此迅速在卡帕多西亚地区成为一种风尚。西元4世纪,虔诚的信徒们遵循St. Basil的教诲,大规模遁入这些洞穴居住、修行。随着新兴基督教的地位巩固,这里很快成为研究和传播基督教教义的中心。
  此后,人类耗费数百年的时光,在石柱里建起千百处洞穴教堂、修道院和隐居所,几乎彻底放弃了所有享乐,以苟活的姿态过着蝼蚁般的生活。不少苦行修士为接近上帝慕名而来,形成松散的宗教社区。西元8世纪初,基督教内部发生分裂,新一轮宗教迫害使地势险要的卡帕多西亚再次成为基督教徒的避难所。西元9世纪和随后几百年,受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影响,当地居民纷纷改信伊斯兰教,坚持信奉基督教的希腊人几乎全部撤离。
  这些建筑曾经是人神互动的桥梁,现在又成了历史学家和旅人的游乐场。如今有三十多座历史价值极高的洞穴建筑,最年迈的可以追溯到西元6世纪,最年輕的距今也有900年的历史,它们都集中在一个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巨型“烟囱”——格雷梅露天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囊括格雷梅山谷中保存最完好的几座中世纪洞穴教堂。从外观来看,博物馆像是纯天然的所在,进入之后才会发现大有乾坤:馆内教堂大多采用拜占庭式的建筑设计,建在一个正十字平面上,四翼长度相等;中央的穹顶总是描绘着基督像;教堂周边通常附带厨房、餐厅、酿酒石窟和储藏室,有的教堂甚至建有起居室和卧室。带有暗门和隧道的教堂,通常建于宗教迫害最严重的时期,它们由蜿蜒狭窄的隐秘通道连接起来,人们在必要时相聚,无事时各自冥想修行。
  由于建造时期、体量、风格各异,这些洞穴教堂就像永不消失的PPT文件,忠实地为后来者呈现早期基督教艺术史的演变过程。
  圣巴巴拉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 Barbara)相对简陋,耶稣像、圣巴巴拉像和一些赭红色的神秘图形并存,最奇妙的是某些角落里还绘有造型诡异的生物——令人再次联想到外星人。   在当今土耳其,这项祈祷仪式几乎变为商业演出,人们索性把它的中文译名唤作“托钵僧旋转舞”,旋转的托钵僧形象也被卡通化,与旅游城市的各种纪念品杂陈并处。虽然卡帕多西亚也是土耳其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但当地的苏菲教徒保持了这项仪式的本真。在黄色商队驿站恢弘大气的中殿和昏暗的灯光下,你能体会到这项仪式应有的庄严肃穆。
  4位白袍棕帽的托钵僧手持4种不同的乐器,在一片寂静中登场,沉稳地落座。Ney(状如竹笛,音质近似埙)奏响了苍凉低回的旋律,汇入一个吟唱颂词的男中音,另外8位头戴棕帽、身裹黑色披风的semazen(进行旋转祈祷仪式的僧人)才列队缓步进入举行仪式的场地,面对面盘腿而坐。男中音继续吟唱,弦乐和打击乐加入其中,配乐变得丰富密集, 8位僧人起身列队,脱下黑色披风(象征在永恒精神世界的诞生),露出纯白的僧袍和黑色的腰带,向场地正前方的神龛鞠躬,再彼此鞠躬(象征对先知和万物的致敬),重复三次之后,他们正式开始旋转祈祷仪式——对急于观看“旋转舞”的人来说,这样的前奏也许过于漫长。事实上,根据苏菲派的理念,只有通过赞颂穆罕默德、凝聚了足够的精神力,僧人才能进入祈祷阶段。
  随着Kudüm的鼓点,8位僧人开始像陀螺一样旋转,僧袍飘飞起来,如同8朵正在开放的白花。他们双手缓缓举过腰间,在胸前交叉(象征精神与神的融合),随后开始踮起右脚,以左脚为圆心逆时针旋转,右臂高举向半空(象征接受神的力量,为每个人祈福)。他们连续旋转了十多分钟,陶醉其中,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祈福的“导体”,传达出苏菲教派的重要理念:宇宙间的万物都在旋转,托钵僧在自转的过程中寻找大爱的真谛。
  旋转停止,配乐隐去,全场依旧一片寂静,没有人喝彩,没有人鼓掌。事实上也不应该鼓掌,毕竟这不是演出,因此也禁止拍照和录像。托钵僧们再次一一向神龛鞠躬,安静地缓步离场。

在街头巷尾假装艺术家


  现在,我们告别那些幽暗的历史和沉重的话题,回到娱乐至上的现代社会,假装一个正在四处寻找灵感的艺术家吧。随着旅程的深入,你会发现,卡帕多西亚的自然环境不仅是灵感的来源,更反衬出人类对艺术的渴求——某种程度上,艺术是人类接触神明的媒介,也是对抗虚无的武器。
  在卡帕多西亚的小城镇里,岩洞壁画、陶艺、织物工艺都很发达,但更惊艳的是几近失传的湿拓画(Ebru)——原来世间还有如此水淋淋的作画方式!和沙画相似,观看湿拓画的创作过程比欣赏成品更带感,或者说,湿拓画的画作成品,不过是这种行为艺术的副产品罢了。
  我们找到了乌希萨尔镇上的湿拓画家Naile Bozkurt女士,她的新画廊正好试营业。敞亮的门厅和洞穴式的工作室展示了她在纸本、岩石、木头、玻璃、陶罐甚至丝巾上留下的各色湿拓画作品,或传统,或写意,或先锋,被不同角度的灯光照耀着。
  Naile的资助人备上地道的土耳其红茶,和我们闲聊。趁我们不备,Naile像魔术师一样在工作台上放了一个方形的“大托盘”,尺寸和对开的画纸差不多(后来我们在土耳其其他地方也看到了湿拓画家的作画过程,但他们的托盘尺寸大多只有明信片大小,更便于当众展示)。
  “托盘”里装着某种液体,看起来像油和水的混合物。“这种溶液是湿拓画魔术师最重要的道具,里面是清水和一种名为gull的玩意儿。Gull可以分离水和油质颜料,至于配比嘛,商业机密!”Naile神秘地眨眼。
  和中亚、南欧的湿拓画不同,土耳其湿拓画使用的gull大多由黄蓍树胶、鹿角菜和蓝茎根粉制成。Naile用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植物制品,而不是牛胆汁。这种物质和清水的配比,决定了湿拓画的成败。如果严格按照古法,制作这种溶液需要好几天时间。
  Naile又变出几支造型古朴的毛笔和画锥。她选了一支毛笔蘸取土黄色的油质颜料,将颜料撒落在水面上。颜料瞬间自由地扩散流转,有种难以掌控的美——无怪乎湿拓画的另一个名称叫浮水染色。“你们猜的没错,这些毛笔是我自己用树枝和马鬃做的。颜料有三种,油质的用来制作背景花纹,植物和矿物颜料要配合画锥,用来绘制主体。”
阿瓦诺斯是卡帕多西亚的“陶都”,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烧制陶器

  她用尖利的画锥蘸出深绿色的植物颜料,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水中便有了一个逐渐扩散的绿色圆斑,漂浮在土黄色的背景花纹之上。她用干净的画锥在圆斑中央一戳,就有了一个逐渐扩散的透明圆心。画锥划过绿色圆斑的中央,勾勒出一个“洋葱”。接下来,“洋葱”被隨意切割成一个抽象的造型。草草几笔,抽象的造型就成了某种植物的茎叶。她又在绿色的顶端点出一块朱红色的圆斑,随意点点戳戳,一朵简洁的郁金香就出现在了水面上。我们不禁鼓掌欢呼。她再将一张对开画纸平铺在水面上,细细把画纸抚平,确保画纸和水面无缝贴合。几秒之后,她把画纸平稳地拖出“托盘”,画纸完美复制了水上的画面,还滴滴答答地滴着水。
  整个作画过程不过短短5分钟,画的也只是湿拓画中最入门级的题材。为了这5分钟,Naile要提前好几天制作溶液,更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掌握和摸索作画技巧:和其他作画方式不同,湿拓画的每一笔都不是最终所得,每次下笔都会得到不可知的效果。如果技艺不精,作品表达的主题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无法得到成品。
  完成和艺术家的交流,卡帕多西亚的旅程才算圆满,这也许会耗费一周甚至更久的时间。相比于伊斯坦布尔、以弗所、棉花堡之类的土耳其旅行胜地,卡帕多西亚可谓自成一体。它是这个星球上最“神奇的土地”,没有之一。
其他文献
图/ Andrea Palmucci  72岁的约翰·麦克劳林(John McLaughlin)刚上了《滚石》杂志4月刊封面。满头银发的他,全身亮白衣裤,怀抱酷炫的黑色电吉他,孩子似地开怀大笑着……在他的大名下,《滚石》打出封面标题:吉他英雄的印度情结。  4月1日,这位“跨世纪吉他之神”携“第四空间”乐队亮相上海文化广场,两小时电光火石般的节奏狂欢中,人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冥想之旅。“爵士是最民主的
恒大女排基地位于广州西郊的金沙洲,绿树掩映的窗外就是蜿蜒流淌的珠江,沿着运动中心的楼梯向上,每一层都挂着女排姑娘的大幅照片:周苏红、冯坤、杨昊、周媛、尉颖、赵云……这是2009年恒大女排刚成立时的队员,这一年郎平回国,在很短时间内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职业排球俱乐部队并出任恒大女排主教练。  那一年,《体育画报(中文版)》的封面用“领跑者”形容这位国人心目中的铁榔头。1981年到1984年,中国女排连夺
联系到“神奇教练”博拉·米卢蒂诺维奇先生的时候,他正在荷兰观摩一个青少年足球赛——身为卡塔尔王室聘请的足球顾问,满世界看比赛、搜集资料、物色新秀,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最大的享受。这真的是一个精力旺盛、为足球而生的人,当然,如果有机会,他尤其愿意成为为中国足球而生的人。  米卢一生最难忘的一刻,就是中国队2001年秋天在沈阳的“出线之夜”,看到中国人脸上无比幸福的笑容——中国人何尝不在追怀那一刻呢?
《越玩越野》 汽车杂志主编孙里 图/本刊记者 梁辰  SUV为何常年蝉联热门车型,赢得中国消费者青睐?何以引领生活方式成为新的城市时尚?在SUV专业媒体人孙里的刊物中,你能找到所有的解读。兼容了美观与力量的SUV也承载着他最有力度的越野生活  开车穿越中国需要准备些什么?孙里在一篇文章的开头问道。接着他自问自答,列举出一长串物品:大量衣服、一个很“贼”(意为结实、大)的腰包、一个钓鱼用的马甲(口袋
美国政府近日宣布,美军特种部队在叙利亚发起突袭行动,击毙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重要头目阿布·萨亚夫。当日美军派出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和多架“黑鹰”式直升机和“鱼鹰”式倾转旋翼机配合行动。20名“三角洲”突击队员趁着夜幕从伊拉克出发,越过边境对叙利亚东部一栋建筑物进行突击,与阿布·萨亚夫及其卫队交火,一轮枪战后美军击毙了阿布.萨亚夫,并且将其参与恐怖活动的家属俘虏后返回基地。行动中美军士兵无人受伤
我们村里有个王疯子,是个神算。我出生那年他给我算过,我只能活62岁,所以我这辈子的每一天都是倒着活的。  10岁那年遇到了唐山大地震,我亲眼见到一个父亲用身体挡着水泥块,双手手肘撑地5小时,愣是等到救援队来了,把他和自己身子底下的孩子救出去,之后当场就咽气了。  我喜欢摄影,因为用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大部分是灰暗的,只能用摄像机镜头去捕捉美好的瞬间。我玩摄影玩了30年,花了几百万,但狂热的心一直没变
他的日常生活有一种清冷的文艺味:不会开车,不在密集工作时,每个月读十来本书,每天公看一部电影  晚上8点多,即使坐在灯光暗淡的咖啡厅里,刁亦男还是一直戴着墨镜。称为“黑夜墨镜”的话,倒跟他的电影名“白日焰火”颇对应。  “我不是要扮酷啊!”两小时后,他终于摘下墨镜说:“这两年我的眼睛因为老看监视器,对光的刺激特别敏感。我现在特别理解那些戴墨镜的人了。”这位当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87级最帅小生,露出
塞瑞和艾茉莉在美国的家中  几年前,我碰上一个偶然的机会,算是志愿性质地陪同几个美国家庭游桂林。对于这个商业化十足的旅游胜地而言,这群金发碧眼的老外只是非常普通的游客。唯一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手中所牵着的少女们:清一色的黄肤黑发凤眼和黑色瞳仁,却清一色的地道美式腔调。  路上,无数的行人都纷纷侧目,投出好奇甚至怀疑的眼色,夹杂窃窃私语和放声谈论。而那几个十岁左右的姑娘,她们前前后后雀跃着,叽叽喳喳,就
离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往马市口方向走的路上,有一段延绵好几公里的大斜坡,张健展开双臂,伏下肩膀,使劲让轮椅往上走。坡太陡了,如果不奋力前进便会有后溜或翻倒的危险。坡上到一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湿滑的地面加大了前进的难度,还好有同伴帮助,他最终征服了这个陡坡。虽然如此,他却不敢松一口气,因为上坡之后的下坡,对他来说是更大的难关。  这些挑战,只是张健今年7月徒步500公里前往北京途中的一个小片段
一部电影。没有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和出名导演,没有值得反复推敲的镜头和精湛特效,没有大行其道的宣传与出众IP。上映伊始,排片受到挤压,不足15%的票房走低。主打的穿越和青春怀旧对观众而言已无新鲜之处,主题与早它5天上映的《港囧》稍显雷同——中年男人、梦中情人和色衰无趣的妻子。  但是它赢了。票房口碑双丰收。这部投资不足6000万的草根电影,在《港囧》、《解救吾先生》、《九层妖塔》这些响当当的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