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中引入心理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品德课教学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开发智能、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决定环节。它既是品德课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又是品德课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定时空和社会环境下,对学生创造性地实施的过程。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教学技巧;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品德课教学的首要特点在于其过程与效果的内隐性,即其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取得是在学生的心理层面上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德课教学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因此,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用于品德教学过程,不但要注意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而且要关注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理接受品德教育,并在品德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康的心理结构。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就此问题略申己见。
  一、善用教学技巧,激发心理内省点。
  1.充分运用语言暗示,提醒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剖析。
  “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他喝水。”马再驯良,除非口渴,否则你无法强迫它喝水,就算强迫喝了水,他也会觉得受罪,甚至一口吐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是同样道理,你可以将一些道德符号和观点灌输给他,短时间内迫于权威他必须接受,但转眼之间已经忘得一干二净,长期以往,对其品德和人格形成,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语言暗示并不是直截了当表明教师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而是借用其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以及语言的轻重缓急、舒缓抑扬及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听者自己去感悟。这样的语言暗示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通过语言、体态、活动等暗示手段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案例:《生活中的你我他》
  生1:老师,我最不喜欢的职业是清洁工,这个工作很脏,很累,我妈妈说,不好好读书的人,长大就去扫马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生2:我也不喜欢这个职业,清洁工工钱很少的。很多人也看不起清洁工,有时候,扫马路的阿姨不小心碰到别人,别人还会骂他。
  师:看来,这个职业缺乏魅力,既然如此,干脆取消好了。你们两位同学赞成吗?(教师故意顺水推舟,委婉反问)
  生1:不行,没有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学生马上感悟到了老师的话中之话,弦外之音)
  众生:不能取消,不能取消。
  师:看来这个职业还是挺重要的,看,洁净的街道留下过他们的身影,这些清洁工用他们的辛勤汗水换来了我们美丽的整洁的生活环境。(课件展示清洁工对美化洁净城市的成果)对这些城市美容师,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呢?该用怎样的行动去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呢?
  (学生陷入沉思,进行小组讨论)
  生1::不能挖苦,嘲笑他们。不能随地乱抛垃圾,扔垃圾时要小心,不能撒在外面。
  生2:看见地上有纸屑,及时捡起来,不往楼下扔杂物。看见有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要主动制止。
  生3:上厕所后自觉冲厕所,男孩子小便要对准便池。
  ……
  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孩子们正在认识、了解生活中不同的职业,教师努力激发学生懂得尊重、珍惜各种职业的劳动成果时,两个学生的连串横炮,与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师没有严厉的指出,因为如果那样,教师也许可以凭借个人的威望把那两个另类的学生压下去,按照统一的道德标准来得出答案。但是,这样的方法只不过是让学生暂时隐藏了自己的道德困惑和观点,在正常途径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困惑会萦绕在心头,不等出了教室就已经被粉碎,这也许就是德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之一吧。
  案例中,教师似乎在语气上非常坚决的支持那两个学生的观点,顺着他们的思路,提出取消这个职业的提议,而实际上暗示这些同学的观点不正确,暗示其他同学思考,这样的观点为什么不正确。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道德的传授者,而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引领者,努力做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凭借含蓄的,富有启迪的语言,引导学生构建其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在开放、宽松的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构建,这样,师生的情感和思维才能得以共鸣共生。
  语言暗示功能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在宽松的气氛中,自动自发的学习。在语言暗示的技巧上,若用得妙,绝对比命令强得多。例如,“重复”就是一种最为有效,最为鼓励学生的语言暗示。在中低段的品德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话语进行简短的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哦……”“是这样……”或“后来呢……”等来强调孩子们所讲的某些内容,表明教师对学生语言中关键词的注意,以此鼓励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判断,引导学生向某一纵深的问题思考下去。
  只有马儿愿意喝水,水才是甜美的。如果我们的品德教师能将语言暗示的方法应用恰如其分,那我们的孩子就能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思维恣意的拓展。
  2.尽量给足讨论时间,促进学生寻求道德判断的路径。
  案例:《家乡的特产》
  教师先让学生介绍各地的名产,接着讲家乡有哪些特产,然后问:“家乡的特产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小组展开讨论。”话音刚落,前排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教师快速巡视了各小组,约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停”,学生立刻安静了下来。老师问:“谁知道?”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得出的结论无非就是温度、土壤、水分,既没说出那一种特产需要怎样的环境,也没指出本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而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更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
  如果为节约时间而剥夺大多数学生的体验、思考权利,仅满足个别学生的表达欲望,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反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些教师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或活动了四五次,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实际上,往往是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思考,探究还未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让学生无所适从。我认为,既然给了学生活动的自由,就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成竹在胸,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力求多用动作提示,引领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准。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动作评价来提高激励的效果。如:表扬学生回答得好,可以竖起大拇指,学生回答不对时,可以拍拍学生的肩以示安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以摸摸她的头,并向其投以信任的目光,引其矫正。通过动作交流,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喜怒哀乐,产生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深化了师生情感,使评价效果倍增。让学生对课堂不再厌烦,学习兴趣提高。
  我在上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课时,课前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采访身边的农民或建筑、环卫、工商、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普通劳动者,看看他是怎样创造美好生活的,请几位同学分别讲讲采访的情况。周世奥同学平时很内向,他也举起了手,我马上请他发言,他轻轻地说;“我采访的对象是老师,我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有,他们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就是为了下一代的人们能有知识,他们就像父母一样亲切、教育孩子。我觉得他在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我学习:老师无私的将知识教给学生、教育他们,还有,他们对待孩子很有耐心,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他们的关爱和无私值得学习。”听后,我伸出一只手,竖起大拇指轻轻地按在周小奥的脑门上说:“周小奥,你真棒,你采访得很成功。”接着,我提议,“我们大家一起给周小奥一个鼓励。”全班同学冲着周小奥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还向周小奥竖起大拇指。之后的,同学们发言更踊跃了,在以后的品德课上经常能看到周小奥高高举起的手。
  二、巧用多元评价,赢得心理满足感
  1.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合适的评价
  我们创设的问题具有多元性,同时采用发展性评价语言。例如:“你的答案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拓展你的思路还会产生更合适的答案……”在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感染下,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同时也纠正了学生思维的偏差,渗透了学习方法。再说品德课讨论的问题不像数学课一样有案可循,也不像语文那样有据可依,而这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力的绝好机会。
  案例:《我们的地球》
  当一组同学成功地展示了大海的壮美之后,老师这样评价:“落落大方的姿态,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海的多姿与神奇,谢谢你们”;当学生的介绍是不太流利时,老师这样评价:“看得出你很努力,收集了那么多图片,如果再给你足够的时间来准备,那就会更完美”;当学生听了同伴的介绍,交流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这样评价:“只有善于倾听,才会有这样美的感受”;当学生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湖时,老师的评价是:“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宁静碧绿的湖水已经荡漾在你我的心中。”
  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从不同角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还鼓励了整个群体,课堂上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营造激励的课堂评价,令学生心情舒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评价中进步,在评价中发展。
  2.没有糟糕的回答,只有独特的见解
  给学生再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进步,促使他们向深层次发展。没有差生,只有待挖掘的学生。教师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味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各自的潜能舞台上尽情展示各自的精彩,得到应有的喝彩。如,让操作能力强的孩子在动手制作中大显身手,让模仿能力强的孩子在角色扮演中一展风姿。教师不应视另类问题为洪水猛兽,回避,漠视甚至批评、打击,而应加以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尝试思考、解答。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地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是真诚而恰如其分,平淡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多肯定,少否决,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亲切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的回答才能精彩纷呈。
  3.没有不爱听好话的学生,只有吝啬赞美之词的老师。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虽有些片面,但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夸-----是对孩子经过脑力、体力的付出而得到收获的认同和赞偿,是对学生自尊心的尊重。有了这种赞赏和尊重,学生就会觉得这种付出有其价值,对为之付出所做的事感兴趣,如果教师继续不吝啬赞美之词,学生的兴趣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加强,进而产生毅力。有了这种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案例:《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无数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地劳动着,就是因为他们用勤劳而美丽的双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同学们说出了一句句肺腑之言。我们班的王晓敏走到讲台前是这样说的:“我想感谢公交车司机,是您为我们的出行带来方便与快捷,还能让高架桥上不堵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谢谢您为我们的服务,在我们背后默默地做着贡献。”我是这样夸奖他的,你观察得真仔细,懂得感恩,讲得也很真诚,真不错!听完老师的评价,他象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回到自己的座位,瘦小的脸儿象一朵绽放的花儿。
  但是如果老师不吝啬你的赞美之词,戴上放大镜,仔细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便即时予以肯定和夸奖,学生就会信心大增,觉得成功不是很难,才会有信心有兴趣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之中,这样老师的愿望和学生的需要就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妙用实践活动,拓展心理自由度。
  1.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社会,便于有的放矢。
  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如《家庭的记忆》一课,让学生预先通过对父母的采访,了解家中的大事,如搬家、盖新房时的情景。向父母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父母结婚纪念日等。从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树立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感。例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心中的110》等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区交警大队、公安分局进行调查统计:历年来我们区的交通事故、伤害事故以及受伤害人数,并写好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生命的珍贵,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通过这些课前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中让学生享受各种活动,充分体验活动过程。
  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要求学生坐得端正,不插嘴,不做小动作,学生们似乎成了学习的容器,为此,他们的个性被磨圆了,创新的火花被浇灭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设计同学们喜爱的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悲伤。在活动体验中具体可通过表演与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各种农产品的特征,并有效地渗透现代商品营销意识,我们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我们获得丰收之后,还要想办法把产品推销出去,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推销员”,向大家推销产品,以小朋友的掌声为准,最后评选“精英推销员”。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自的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个活动,引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和经验。
  3.课后实践,深入社会,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往往重视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而把课后的生活体验给忽视了。实际上,在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体验,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发挥整体功能,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如在学习《走进市场》时,老师讲完了走进市场购物应注意的事项后,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结语:
  关注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理接受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品德养成的需要。21世纪已经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一个新的世纪,新的世纪,人们必然有新的希望和梦想,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带着这份责任,共同踏上追寻教学道德的漫漫征途吧!
  [参考资料或文献]:
  1、《教育与现代西方思潮》赵修义、邵瑞欣1990
  2、《生活体验研究》宋广文等译2003
  3、《品德与生活实施指南》彭阳、林光耀2003
  4、《体验新课程品德与生活》邱孝玉2002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原动力.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利用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收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别出心裁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
摘要:物理这门学科是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而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此重要的环节却没有得到学校与广大师生的关注,因此在物理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中存在着不少教学漏洞。我们希望通过找出问题所在并讨论出解决方法来提高学校与师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度,以此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漏洞;重视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是在人类的一步一步实践中起源和
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近年来备受教育界重视.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有助于教学研究的深入、实践智慧的生成等.
【中图分类号]G622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预习、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
期刊
期刊
目的:针对临床金铂钯合金冠修复体导致牙龈变色的现象,观察变色牙龈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此类牙龈变色可能的原因及机理。  方法:对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之一,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厌学尤为被老师、家长时刻关注.在高中阶段,有些学生厌学也是从数学这一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导学案这种方式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诸多的积极作用,例如说,可以提高教学的课堂质量,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等。那么,如何让导学案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渠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学习质量。在课
目的:对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龄快速移动与正畸中传统牙齿移动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牙龄移动速度的测量及X线的观察,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机制;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观
研究目的:本实验使用两种拔牙工具分别在三种类型的牙齿拔除术中进行操作,通过记录和比较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达到比较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的区别。  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