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掘有价值的体育资源,渗透学科整合的内容,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习得、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情境 体育资源 课程改革 整合教学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之一。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因此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掘有价值的体育资源,渗透学科整合的内容,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习得、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
一、把语文的“情境”融入体育课堂
体育课程是体验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无法通过知识和概念去实现,这些并不是事先预设的内容和计划,而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才会得到不断升华。
很多语文课文内容生动、感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能陶冶人的情操。结合这一特点以及体育教材的特性,将体育与语文课文连接成面,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达到寓情、促质的效果。
利用课文创设情境。低年级课文多以动物名称作为课文题目,生动、活泼,学生易读,比较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特点。二年级课文《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在体育课上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孩子们喜欢的课文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如将二年级的《立定跳远》课设计成“小青蛙学本领”。开始给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创设小蝌蚪过桥洞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小蝌蚪长大变成青蛙了,要学本领,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学习立定跳远。学生人情入境,个性得以展现,达到了教育与育体的结合,这种活动形式非常适合低年级教学。
有些课文蕴含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在进行跑的练习时,我安排了“播种与秋收”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我引导学生背诵《悯农》这首诗,让学生想象农民伯伯在地里辛苦劳作的情景,再联想到学生食堂的名称“思禾楼”,寓意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爱惜粮食的意识。
有的课文内容流畅、优美,可陶冶心志。体育教学中的放松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可把一些适合的文章借鉴应用。如《蒲公英的种子》,教师可一边描述一边带领大家做动作,学生心情愉悦,进而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样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会使学生对课文与体育课都充满好奇,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把音乐的“神奇”带到体育课堂
体育与音乐的整合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可以把人带入特定的环境,具有一种“神奇”感人的力量。教学中适时引人适宜的音乐,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在教学准备部分,教师不妨编一套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徒手操或器械操,配合音乐,可以控制学生动作的频率,建立动作与音乐节拍的联系;同时为整节课铺垫令人心情愉快的基调。
音乐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性质和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把美术的“美”展现在体育课堂
追求人自身的完美是人类的崇高愿望,也是体育的宗旨之一,从古希腊健与美的雕塑到现代的各类体育作品,都表现出体育和美紧密相连。体育中表现出的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正因为美在体育中的存在才能使体育运动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较为迫切、强烈,这为体育教学中运用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对美的熏陶,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生动的语言、优美的示范上。教师语言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直接因素,也是形成教学对话、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领学生发展方向的直接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语言要生动,情绪要饱满富有感染力,讲解力求简明扼要。示范时,动作要规范熟练、轻松优美。讲解与示范和谐结合,给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达到练中求乐、乐中求练的统一。
对美的熏陶,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在学校场地设施的多彩、上课场地器材的美观大方上,还体现在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等方面。美的课堂教学对儿童感觉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到指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会引导学生的兴趣指向,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
整合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整合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整合是开发,开发的根本在于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我们要努力使体育与其他课程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提高我们体育教学的实效。当然,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摆正主次位置,不要让课程之间发生不应有的混淆,不能喧宾夺主,而要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整合教学。
关键词 情境 体育资源 课程改革 整合教学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之一。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因此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掘有价值的体育资源,渗透学科整合的内容,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习得、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
一、把语文的“情境”融入体育课堂
体育课程是体验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无法通过知识和概念去实现,这些并不是事先预设的内容和计划,而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才会得到不断升华。
很多语文课文内容生动、感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能陶冶人的情操。结合这一特点以及体育教材的特性,将体育与语文课文连接成面,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达到寓情、促质的效果。
利用课文创设情境。低年级课文多以动物名称作为课文题目,生动、活泼,学生易读,比较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特点。二年级课文《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在体育课上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孩子们喜欢的课文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如将二年级的《立定跳远》课设计成“小青蛙学本领”。开始给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创设小蝌蚪过桥洞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小蝌蚪长大变成青蛙了,要学本领,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学习立定跳远。学生人情入境,个性得以展现,达到了教育与育体的结合,这种活动形式非常适合低年级教学。
有些课文蕴含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在进行跑的练习时,我安排了“播种与秋收”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我引导学生背诵《悯农》这首诗,让学生想象农民伯伯在地里辛苦劳作的情景,再联想到学生食堂的名称“思禾楼”,寓意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爱惜粮食的意识。
有的课文内容流畅、优美,可陶冶心志。体育教学中的放松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可把一些适合的文章借鉴应用。如《蒲公英的种子》,教师可一边描述一边带领大家做动作,学生心情愉悦,进而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样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会使学生对课文与体育课都充满好奇,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把音乐的“神奇”带到体育课堂
体育与音乐的整合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可以把人带入特定的环境,具有一种“神奇”感人的力量。教学中适时引人适宜的音乐,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在教学准备部分,教师不妨编一套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徒手操或器械操,配合音乐,可以控制学生动作的频率,建立动作与音乐节拍的联系;同时为整节课铺垫令人心情愉快的基调。
音乐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性质和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把美术的“美”展现在体育课堂
追求人自身的完美是人类的崇高愿望,也是体育的宗旨之一,从古希腊健与美的雕塑到现代的各类体育作品,都表现出体育和美紧密相连。体育中表现出的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正因为美在体育中的存在才能使体育运动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较为迫切、强烈,这为体育教学中运用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对美的熏陶,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生动的语言、优美的示范上。教师语言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直接因素,也是形成教学对话、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领学生发展方向的直接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语言要生动,情绪要饱满富有感染力,讲解力求简明扼要。示范时,动作要规范熟练、轻松优美。讲解与示范和谐结合,给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达到练中求乐、乐中求练的统一。
对美的熏陶,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在学校场地设施的多彩、上课场地器材的美观大方上,还体现在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等方面。美的课堂教学对儿童感觉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到指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会引导学生的兴趣指向,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
整合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整合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整合是开发,开发的根本在于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我们要努力使体育与其他课程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提高我们体育教学的实效。当然,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摆正主次位置,不要让课程之间发生不应有的混淆,不能喧宾夺主,而要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整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