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索永远止境,技术开发不断创新,社会对于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储备要求越来越高,这一要求,又通过种种渠道,转移到劳动力的培养基地——学校身上,成为学校的教学目标,然而,面对如此大强度的学习压力,学生们如何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三维学习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将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虽好,然而,从笔者周围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同事们的反馈来看,三维教学目标却是难度颇大,难以同时达成。这到底是为何原因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试着分析这个问题。
随着传统学科的边界不断被新的技术发明所打破,原有的学科间的分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正是因此,基于现代社会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上升为一专多能,也就是说,拥有一项精通的技能领域,同时还对多种技能有所了解和掌握,并能够独立、持续地自我学习的劳动力,更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然而,如今的学科知识庞杂,内容繁多,学生们纵使尽力去学,能做到“一专”已属不易,“多能”二字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学科之间强求“综合”,有着缘木求鱼之嫌。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将教学目标设定在综合上,与国家教育部给学生设定的减负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在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内容与强度,做好充实学生学习过程而又不至于强度过大,是本文的第二个问题。
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应该说,这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的各大内容在内,然而,实现整体教学目标应当是通过整个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来完成的一项浩大的工程,那么三维教学目标的这三维,是否需要齐头并进,同步进行,还是应当轻重有序,阶段层次分明?笔者本人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吧。
现在有些学校急于打造品牌,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君不见,奥数学习班遍地开花?然而,列宁曾经说过:“有时向着正确的方向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错误的。”小学阶段不应当设置过重的学习任务,应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舒展,如同语文作文,如果学生们在春游时不能够用心感受到自然的美,就无法真正尝试用笔记录下内心的感受。比如说,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课的时候,我将这一课的重点放置于生字词的学习和文章的历史背景介绍上,也就是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必须带着民族感情和当时的国家背景来学习此文章,才能理解铁路的修建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如果在此时强调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目标,则会使得重点不突出,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虽说学科间互有交汇,但在小学这一学习入门阶段,各学科间还是泾渭分明,语文、数学、英语诸学科间的综合性问题与练习不仅很少,而且没有必要;倒是从长远看,随着学生知识储备量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科间的交汇会越来越多,如中学阶段的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都是讲述物质形态的变化,交汇颇多,到了大学阶段,还有一门课程名为物理化学。然而,在小学这一阶段,强求学科综合,是没有必要的,这是笔者关于第二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前面所提的第三个问题,近来有一种理论颇为流行,叫做木桶理论。这种理论的大意是,一只木桶能够装下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相反,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放到小学语言教育中,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要一般长短呢?答案肯定是否,它们应当是以各自的比例有机地组合,共同构成木桶上的某一部件,从而实现一般长短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在恰当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个体目标,而非机械地、齐头并进地实现两三个维度的个体目标。举例说,我在教授《一个村庄的故事》时,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考虑到学生都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对于自然生态并无直观的感受,也不了解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于是加重了情感价值观目标上的教学时间,告诉学生爱护树木的意义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就弱化了一些。笔者认为,通过其他课程,也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目标,而和谐自然的目标,应当成为这一课的重点。课后再调查,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果然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小学)
关键词:三维学习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将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虽好,然而,从笔者周围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同事们的反馈来看,三维教学目标却是难度颇大,难以同时达成。这到底是为何原因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试着分析这个问题。
随着传统学科的边界不断被新的技术发明所打破,原有的学科间的分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正是因此,基于现代社会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上升为一专多能,也就是说,拥有一项精通的技能领域,同时还对多种技能有所了解和掌握,并能够独立、持续地自我学习的劳动力,更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然而,如今的学科知识庞杂,内容繁多,学生们纵使尽力去学,能做到“一专”已属不易,“多能”二字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学科之间强求“综合”,有着缘木求鱼之嫌。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将教学目标设定在综合上,与国家教育部给学生设定的减负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在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内容与强度,做好充实学生学习过程而又不至于强度过大,是本文的第二个问题。
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应该说,这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的各大内容在内,然而,实现整体教学目标应当是通过整个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来完成的一项浩大的工程,那么三维教学目标的这三维,是否需要齐头并进,同步进行,还是应当轻重有序,阶段层次分明?笔者本人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吧。
现在有些学校急于打造品牌,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君不见,奥数学习班遍地开花?然而,列宁曾经说过:“有时向着正确的方向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错误的。”小学阶段不应当设置过重的学习任务,应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舒展,如同语文作文,如果学生们在春游时不能够用心感受到自然的美,就无法真正尝试用笔记录下内心的感受。比如说,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课的时候,我将这一课的重点放置于生字词的学习和文章的历史背景介绍上,也就是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必须带着民族感情和当时的国家背景来学习此文章,才能理解铁路的修建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如果在此时强调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目标,则会使得重点不突出,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虽说学科间互有交汇,但在小学这一学习入门阶段,各学科间还是泾渭分明,语文、数学、英语诸学科间的综合性问题与练习不仅很少,而且没有必要;倒是从长远看,随着学生知识储备量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科间的交汇会越来越多,如中学阶段的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都是讲述物质形态的变化,交汇颇多,到了大学阶段,还有一门课程名为物理化学。然而,在小学这一阶段,强求学科综合,是没有必要的,这是笔者关于第二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前面所提的第三个问题,近来有一种理论颇为流行,叫做木桶理论。这种理论的大意是,一只木桶能够装下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相反,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放到小学语言教育中,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要一般长短呢?答案肯定是否,它们应当是以各自的比例有机地组合,共同构成木桶上的某一部件,从而实现一般长短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在恰当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个体目标,而非机械地、齐头并进地实现两三个维度的个体目标。举例说,我在教授《一个村庄的故事》时,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考虑到学生都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对于自然生态并无直观的感受,也不了解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于是加重了情感价值观目标上的教学时间,告诉学生爱护树木的意义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就弱化了一些。笔者认为,通过其他课程,也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目标,而和谐自然的目标,应当成为这一课的重点。课后再调查,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果然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