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安:子何以不“安”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eh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交趾省亲,途经洪州,适逢洪州都督严公大宴宾朋于滕王阁。《滕王阁序》就是宴席上的即兴之作。只有26岁的王勃,明知“都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在“遍请宾客,莫敢当”时,仍亢然不辞,当书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被都督赞为“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王勃仅仅只是因为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吗?不尽然。文中流露出来的怀才不遇的感情更值得我们关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滕王阁序》是如何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情的。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其中“兴尽悲来”是着眼点。从结构上讲,它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它使我们摸清了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轨迹。作者的感伤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至此,文章的情调由喜转悲。这种情怀,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感叹过,苏轼在《赤壁赋》里也唏嘘过。王勃呢?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从此,“怀黄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可谓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作者联系自身,想到自己远离京城,失意流落,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但本文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并不是一味的自伤自怜,他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达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人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的典故,说明遇困顿而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让我们不仅体会了本文一波三折的形式美,也在精神上受到了启发。
  这篇文章对怀才不遇的情感的叙述,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考试时,如果碰到此种类型的诗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解读。
  要知人论世,从作者生平入手  王勃被弃用后,才有了“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悲叹。无一例外,李白被赐金放还,寻山访水,周游天下,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千古名句;苏轼遭贬后,泛舟赤壁,才有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千古佳句……如果我们对这些人在作这些诗文时的遭遇和心情都没弄清楚,那么,何谈解读诗歌呢?更遑论体悟出怀才不遇的感慨了。例如杜甫的《蜀相》。如果我们不知道杜甫素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那么,我们会认为,这只是作者祭拜诸葛亮的一首诗罢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只会被解读为对诸葛亮的叹惋之情。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理想以及他当时的处境就会发现,他这是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暗喻自己怀才不遇,借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事业未竟、壮志难酬的感慨。当然,大家对熟悉的诗人的生平是了如指掌的,如果碰到是不熟悉的诗人呢?我们首先看诗文后有没有注释,如果注释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只有从文本中找突破口了。
  要含英咀华,体悟典故指向  文本里的突破口最常见的就是典故了。怀才不遇者总是认为自己怀有济世之才,却苦于没有遇到明主,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就如同一匹千里马,没有遇到识其才能的伯乐一样,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与抱负。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悲愤和无奈、痛苦和孤独。然而,在当时社会却没有人来抚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他们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能借助于诗词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出于种种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所以,他们常常会将这种感情寄托在一些人或事上。我们只有将这些人或事捋顺了,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弄清了,思想感情也就明晰了。王勃不正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的吗?
  在有些诗歌里,可能没有典故,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表现手法来解读,如比喻、双关、象征、托物言志等。当然,这些方法在使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更多时候,需要我们联合使用,综合判断。
   [练习]
  阅读杜甫的《古柏行》,完成后面练习。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塞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1. 诗中的古柏有什么特点?
  2. 本诗采用了哪些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本诗写出了古柏高大坚强,雄劲飞动,古朴厚重的特点。它朴实无华,不以花叶之美炫俗,但英采自然外露。(柯、根写其古老,皮、色写其高大。“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写出了古柏的坚强雄劲的气势。“不露文章”指古柏没有花叶之美,“不露文章世已惊” 说明古柏朴实无华但英采自然外露)
  2. ①比喻。诗中的古柏既是喻武侯的品格,表达对武侯的敬仰,也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古柏虽心苦,却不免为蝼蚁所伤;柏叶余香,仍为鸾凤所喜,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②双关。“古来材大难为用”表面写古柏难为世人当作大材使用,实写自己有经世之才而不被重用。自己的怀才不遇正像这古柏一样,抒发了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的慨叹。(全诗比兴为体,一贯到底;咏物兴怀,浑然一体。句句写柏,句句喻人。言在柏,而意在人。前八联通过对古柏的赞誉,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抒发了自己愿意像诸葛武侯一样报效朝廷的理想。后四联则将古柏与自己紧紧连在一起,句句写古柏,又句句写自己,以大厦将倾暗喻国家的危机,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暗指国家危亡之际贤能却得不到任用,最后一句语意双关,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的感慨)
其他文献
所谓“理解和分析”,就是根据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包括理解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如果结论是从文意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这个理解和分析就是合理、正确的,否则就不合理,不正确。解答这类题,要做到知己知彼。  一、知己:转述验证阅读法  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文中的语句是陈述者的话,选项中的语句是转述者的话。我们的任务是看转述者的话有没有改变本意,这
期刊
[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例1 正在建设的柳州汽车城是广西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5年,该汽车城将形成百万辆整车生产规模,同时会有上百家汽配企业入驻汽车城。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最有可能入驻柳州汽车城的企业为( )  A. 纺织厂 B. 轮胎厂  C. 家具厂 D. 炼铝厂  (
期刊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绿色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困扰我们的“雾霾”,大家关注的PM2.5、低碳生活、南方供暖、空气指数、节能环保、水污染、太阳能甚至我们的身心健康
期刊
对2014年的向量高考真题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以考查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模、夹角、垂直与平行、基底、数量积这些基础知识的居多,大约有十多个省市把对向量内容的考查作为高考试卷上的低中档题.而从知识交汇点考查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试题有天津卷、陕西卷、湖南卷和安徽卷,这些试题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  对于高考备考,我们一向强调夯实基础,回归课本.能力的提高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也必须从扎实的基本功中
期刊
“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哲学及哲学史最基本的知识,这些内容是其他哲学内容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排除学習中的疑难问题,下面就以例析的形式来看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拦路虎”。  一、生活与哲学  例1 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来源于生活 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 ④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  A.①② B.③④ C.
期刊
根据“依着法则”,分词的逻辑主语需要出现在该分词所在的句子当中,比如用作状语的分词的逻辑主语通常是其所在句子的主语,但有时分词在句子中找不到它的逻辑主语,就形成了所谓的“垂悬分词”(亦称“无依着分词”)。垂悬分词从起源上来说,是语言的错误使用,但迄今却广泛应用于避免使用人称主语的科技语体中,而且有些垂悬分词经过语法演化,已经成为正确的用法。并日常化了。下文对常见的垂悬分词用法作一简述。  虚化为介
期刊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本文按照“题型归类——例题解说——综合练习”的体例精讲、精练相关试题,希望对同学们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直接考查知识型选择题  例1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于2013年2月19日揭晓:在南海默默守礁20年的
期刊
1. 問:在It is necessary (important, natural, strange, a pity...) that sb should do sth句式中,从句的谓语为什么用should?  答:不用should是直陈语气,表示的是客观的一般性陈述;用should是虚拟语气,含个人情感和态度,强调“应当”“惊讶”“意外”“遗憾”等含义。例如:  It’s strange tha
期刊
目前的高考试卷从能力目标出发确定立意,注重能力考查,考查目的明确。但由于有的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穿越”到其他版本的教材,从而提升了历史选择题的难度。下面简举几例说明,以探究新形势下的备考之策。  一、“穿越”至选修教材  例1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
期刊
事件与概率在近年高考命题中有以下特点:(1)事件的考查仍稳中求新、稳中求活.这部分题以基础题型为主, 大多数是选择题、填空题,一般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重要考查对立和互斥的联系与区别.(2)概率的考查通常考查一些简单的计算,对于复杂事件的概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求事件转化成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和;二是先去求对立事件的概率.涉及到“至多”“至少”型的问题,可以用互斥事件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当涉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