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是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是从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视角出发,用叙事的方式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讨论和评议的形成性评价。“儿童”是一篇篇学习故事中的主角,“学习”是一篇篇故事所聚焦的主题,而教师正是在不断地注意、识别和回应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在记录和分享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学习故事中,促进着儿童持续、深入的学习和发展。而教师对于学习的理解可能影响着他们选择自己要注意、识别、回应、记录和回顾哪些学习,也可能影响着儿童持续、深入学习的状态和方向。那么,“学习故事”希望教师如何看待学习?希望教师重视什么样的学习?希望教师如何解读儿童的学习?又希望教师如何促进儿童持续、深入的学习呢?
一、他在学习吗
每每谈到“学习故事”关注什么样的学习时,我总会想起两年前在幼儿园里偶遇的一个男孩子。当大家在操场上热火朝天地玩游戏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是因为他特别活跃,也不是因为他某方面突出的技能。相反,在两个站在大大的油桶上滚动前行的女孩子旁边站着的他,实在是太安静、太不活跃了。他看上去什么也没干,只是一直在不远处看着两个女孩子玩大油桶,看着她们一遍遍爬上油桶,摇摇晃晃边找平衡边往前滚,看着她们一边玩一边聊一边笑,也看着她们滚着滚着没掌握好平衡从桶上跳下来然后又爬上去……我看着他随着女孩们的动作和状态一会儿微笑、一会儿皱眉、一会儿走近油桶、一会儿又不声不响地帮她们扶一下油桶方便她们爬上去、然后又走到一边继续看着。当时的我并没有和小男孩交谈或近距离接触,但是,两年过去了,这个旁观的小男孩还是让我念念不忘,因为他引发了我对一个简单问题的思考:“他在学习吗?”
有教师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答案也无外乎“不在学习”或“正在学习”两种可能,值得让你念念不忘两年吗?是的,如果仅仅为了得到一个“不在学习”或“正在学习”的答案,当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是,基于什么判断出他“不在学习”或“正在学习”,这倒是值得常常思考的。
玛格丽特·卡尔在《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中视学习为复杂的过程,认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关系中,植根于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学习过程和关系、和参与密切相关,是环境和思维间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学习者参与状态的变化,即学习者在参与时从边缘到中心、从学徒/新手到专家的变化过程。而儿童在参与时是否感兴趣、在参与中遇到困难或不确定情境能坚持、与他人沟通和用多种方式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则是成人在观察和理解儿童的学习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借用卡尔的这些观点来解读小男孩的旁观过程,我发现小男孩“在学习”。因为我看到了他对两个小女孩玩油桶这个活动的兴趣,这种兴趣可能是驱使他选择持续旁观的动力。因为我看到他并没有真的袖手旁观,而是在边缘用他的眼神、表情、身体姿态和动作参与着玩油桶的整个过程;因为他遇到困难还在坚持,尤其是当女孩子们持续忽视他通过走近油桶、帮助她们扶油桶等方式表达参与的意愿时,他还在用自己的方式成为这个油桶游戏的一部分;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小女孩们的欣赏,对参与油桶游戏的渴望,对如何顺利爬上滚动着的油桶好奇等;更因为他在旁观的同时还承担起了帮助和支持小女孩游戏的责任,如果油桶一直摇晃小女孩试了几次都没能爬上去时他主动用脚固定油桶,以及选择旁观没有打扰女孩子们游戏也可以被视为他对女孩子们游戏的支持和帮助。小男孩的参与状态也随着女孩子们游戏脚本的变化以及他自己内心意愿、想法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我看到了他想要从边缘旁观到更为中心位置的参与的尝试,也看到了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存在于这个学习情境中。
于是,我欣喜地发现,学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这个旁观的小男孩身上发生了,发生在他与女孩子们的交互关系之间,发生在玩油桶这个活动里,发生在一个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有时间、有空间进行旁观的学习场中。可是,这个小男孩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本领呀?为什么值得我这样去关注呢?
二、旁观的价值
从表面上看,旁观时的小男孩并没有学习到某些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站在油桶上行走,大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协商等等。如果我关注的是这些方面的学习,或是从这些方面去评价小男孩的学习,可能会非常失望,因为这些我认为重要的学习对于当时的小男孩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他并没有想要让这样的学习发生的意愿,也没有让我看到这些方面的学习能力。那么,这样的旁观有什么价值呢?
卡尔认为,儿童的学习既可能有“水面上”的学习,比如某些领域知识、技能的学习,某些学习策略的习得以及运用;也可能有“水面下”的学习,比如给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持续动力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的形成。卡尔把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视为“一整套和參与有关的机制,学习者从中识别、选择、编辑、回应、抵制、寻找和建构各种学习机会,……是学习意向、对场合的敏感和能力的结合”。这种动机、情境和技能持续累积而成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是卡尔感兴趣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可以支持儿童建构积极的学习者形象,也有可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卡尔希望看到的儿童进步不再指向知识技能的线性累积,而是视每个儿童可以“准备好、很愿意并有能力”在越来越多元的情境中参与越来越复杂的学习为进步,也希望教师可以促进儿童持续学习,从儿童参与的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等维度发生的变化中发现和评价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卡尔的这些论述提醒我,原来除了关注某些具体可见领域的学习,还可以关注“水面下的学习”,从小男孩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试着去理解在当时的情境中他的动机和意图可能会是什么?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参与和存在于当时的情境中呢?于是,我没有失望,一直在旁观的他在我眼里是一个对油桶游戏或者对和小女孩们一起玩感兴趣的、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遇到困难能坚持也能想办法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小男孩。也正因为小男孩表现出来的兴趣、参与、坚持和责任,让我非常珍视这个旁观时刻,想要保护在这个安静不活跃的旁观行为下面小男孩可能经历的心理过程、行为策略以及小男孩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女孩子们、以及和油桶间的交互影响。 三、旁观可能引发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不同的视角,聚焦不同的关注点,学习和学习者可能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图景和形象,可能影响着人们对学习和学习者的评价和回应,也可能影响着未来的学习和学习者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明知道我这个客人教师没有可能参与这个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的小男孩的未来,但我还是忍不住畅想了这个旁观的时刻可能引发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对油桶的浓厚兴趣而持续旁观的话,未来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有可能会发生在他和油桶的交互关系中,我可以如何促进他与油桶互动的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特别想和两个女孩子一起玩而持续旁观的话,未来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有可能存在于他和女孩子们的交互关系中,我可以如何促进他和女孩子们之间互动的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挑战油桶或没有准备好向女孩子们直接表达自己意愿和进行协商的话,我可以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以保护和促进他的学习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操场上满是客人教师而不愿意挑战油桶或向女孩子们直接表达一起玩想法的话,我可以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以保护和促进他的学习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受玩油桶的能力或者与女孩子们交往的能力制约而选择旁观的话,我又可以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以保护和促进他的学习呢?
其实,我并不了解这个小男孩,也没有机会对这个小男孩进行持续的观察,因此,我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我的答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旁观的小男孩带给我的思考,以及我在思考时试着和他一起感受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发现,这种在幼儿园里很常见很普通的旁观片段也可能是孩子主动选择的一种参与状态,蕴含着丰富的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它可能是教师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力量以及促进孩子持续、深入学习的开始。
四、从围观开始的持续、深入学习
然而,教师不仅可以在儿童主动选择旁观的学习片段中发现儿童的兴趣、意图和已知已能,并以此为促进孩子持续、深入学习的切入点,教师还可以主动为孩子们创设“围观”的机会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持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能。一天,广州市越秀区东方红幼儿园的林举卿园长给我发来了一个“围观”的故事。
围观
幼儿园里,乌篷船边,一篮子花花绿绿的毛线,一堆大大小小的枯叶,一位慈祥的奶奶坐在木凳上织着围巾,一位颇有艺术范儿的教师盘膝坐在旁边,在做好的十字架上一圈又一圈地繞着毛线……清晨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跳动在地下、奶奶的后背上、教师的巧笑倩兮中,调皮而温暖。
周围慢慢多了嬉笑玩耍的孩子,老奶奶依然祥静而专注地织着毛线,似乎时光凝驻。一个孩子悄悄地走过来,静静地站在老奶奶的背后,看着奶奶的织针的飞走;又一个孩子走过来,蹲下用手摸着篮子里的毛线;又一个孩子走过来,弯着腰似乎在琢磨着什么。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多好奇的孩子围拢过来,终于有一个孩子轻声问:“奶奶,你在干什么?”“我在织围巾,天快冷了。”“奶奶,我可以试试吗?”“可以啊。”于是,有些孩子拿起针线边看边模仿起来,奶奶也时时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向孩子们讲着……。
收玩具的音乐声响起来,孩子们放下手中的毛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突然有一个小女孩又跑回来,大声地问:“奶奶,你明天还来吗?”“来。”“你明天一定要来呀,我还来。”
这一幕如水般的画卷铺展在东方红幼儿园的园子里,像清晨的阳光,暖暖的暖暖的……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发现,卡尔对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三个维度的描述,即儿童准备好、很愿意和有能力参与学习,不仅可以用来帮助教师解读孩子的学习,还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例如,在《围观》中,教师在设计学习场景时,可能把“很愿意”这个维度放在了前景位置。她们可能重点思考了如何创设一个让孩子们很愿意去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情境”,如何让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识别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如何让这个“很愿意”参与的环境激发出孩子多种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如何让他们有可能深入学习和发展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等。
在故事里我看到了,教师试着让这个“情境”自然地融入孩子们日常生活环境中,不给孩子们带来必须参与的压力,而只是让它成为孩子们可以选择的众多活动中的一个,赋予孩子们自己识别当时当下这个“情境”中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的权力和机会。我也看到了,教师试着让这个“情境”给孩子发出无声邀请,颜色鲜艳的毛线,艺术性的摆放,老奶奶的工作,教师的参与,大树底下惬意的氛围,都在吸引着那些可能对毛线、对老奶奶、对和教师一起、或对在大树下玩毛线等“感兴趣的”孩子们去参与。我还看到了,教师设计的“情境”激发了一部分孩子的兴趣,他们主动选择并参与进来。于是,教师们就有机会通过观察和倾听这些孩子在玩毛线时的所做、所说和所感,有可能发现每个孩子在玩毛线过程中呈现的兴趣点、知识储备和擅长技能,而这些发现又有可能为教师进一步保持、调整或重新设计相关“情境”提供线索和依据。
那么,这样的“围观”还要继续吗?教师们的回答是,当然要继续啦!可以定期邀请老奶奶来,给那些没有参与的孩子时间和机会自主选择参与的时机;也可以根据对已经在参与孩子玩毛线时兴趣点、知识技能的解读,投放新材料或创设新的相关情境,拓展和延伸孩子的学习。
五、在“学习故事”中呈现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事实上,在教师们持续的注意、识别、回应中,“围观”真的引发了持续、深入的学习,而且是跨越了幼儿园围墙的学习,是见证了孩子进步和发展的学习!
小手编织大爱大三班:刘思彤妈妈
11月4日在广州即将入秋冬,天气转凉的时候,一条厚厚暖暖的围脖及时戴在了爷爷的脖子上!爷爷怎么也想不到,这条爱心围脖是她的宝贝孙女亲手织出来的!满满的感动和欣喜洋溢在爷爷的脸上!相信这是他人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当然,感动的不光是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除了对爷爷羡慕不已,更加不敢相信这么漂亮的围脖是出自这双稚嫩的小手!妈妈第一眼看到时,拿在手上看了又看,惊讶的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于是,全家人都在不断地追问思彤,这真的是你织的吗?思彤自豪地说:“是我啊!我是第二名织完的,别人在玩的时候,我一直在织。”看到我们仍旧半信半疑,思彤第一时间微信发语音找钟老师求证。很快,教师回话了,不仅证实宝贝所说的,还透露思彤已经在织第二条了,而且已经织了一大半啦!教师还发来了思彤织围脖期间的一张张照片。有图有真相,宝贝们实在太棒了!
当我们问思彤,为什么选择第一个织给爷爷而不是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她说:“因为爷爷是我们全家最年长的”。这个理由让我们这些羡慕渴望的人无话可说,思彤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了,她的决定非常正确!思彤还安慰奶奶,她告诉奶奶也有份,先别急。
孩子们是怎么学会织围巾的呢?前不久,幼儿园里,在乌篷船边,一篮子花花绿绿的毛线,一堆大大小小的枯叶,一位慈祥的奶奶坐在木凳上织围巾的场景不禁让我们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在大三班,同样是精彩非凡。细心的妈妈们提前帮忙买好各色毛线。教师们耐心地教着孩子们一针一针织围巾,还发明了利用平时孩子们的坐垫编织围脖的超级创意!孩子们学着、织着,并且利用闲暇时间为了自己的爱心愿望坚持着。这不仅让老一辈人的手艺传承着,也通过孩子们的行动给家人们带来感动和温暖!这不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看着全家人沉浸在孩子带来的幸福和喜悦之中,这让我这个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教育方法的妈妈又多了些许感悟!
孩子的小手可以编织爱、编织梦想,关键要家长学会放手。当我们还在担心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没有放手孩子让她们穿衣、洗漱等自理的时候,她们却已经用自己的小手给了我们最有力的“一击”,这是最无聲有力的证明,证明她们已经可以做出甚至比大人更完美的东西。思彤的爱心围脖,已经让我这个手残党妈妈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万圣节孩子们自己画的面具,每一件都是艺术品,色彩运用得特别好。所以,只要放手让孩子做,惊喜一定比惊讶多。
一份爱心,一份惊喜,一份感动,让我们全家都相信这个冬天必将是一个阳光明媚、花香四溢的季节!思彤宝贝,继续加油,我们全家都在排队等着你的下一条爱心围脖呢!
在思彤妈妈记录的这个学习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思彤是个“准备好、很愿意和有能力”参与学习的学习者,以及她在多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而这个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某方面、某领域知识技能的习得,更体现在思彤的参与模式和状态在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上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从围观、从学徒/新手,变成了围巾编织小专家的思彤,而这样的思彤还能运用自己的这个专长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爱的信息,建构与家人、与伙伴、与教师间的亲密关系。
因而,“学习故事”中所记录以及教师努力促进的学习,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影响中发生的学习,是融合了动机、情境和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能够促进学习者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更是能够建构学习者有能力、有自信、积极主动形象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很多时候可能从孩子们主动选择的旁观开始,也可能从教师为孩子们提供的围观机会开始。
一、他在学习吗
每每谈到“学习故事”关注什么样的学习时,我总会想起两年前在幼儿园里偶遇的一个男孩子。当大家在操场上热火朝天地玩游戏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是因为他特别活跃,也不是因为他某方面突出的技能。相反,在两个站在大大的油桶上滚动前行的女孩子旁边站着的他,实在是太安静、太不活跃了。他看上去什么也没干,只是一直在不远处看着两个女孩子玩大油桶,看着她们一遍遍爬上油桶,摇摇晃晃边找平衡边往前滚,看着她们一边玩一边聊一边笑,也看着她们滚着滚着没掌握好平衡从桶上跳下来然后又爬上去……我看着他随着女孩们的动作和状态一会儿微笑、一会儿皱眉、一会儿走近油桶、一会儿又不声不响地帮她们扶一下油桶方便她们爬上去、然后又走到一边继续看着。当时的我并没有和小男孩交谈或近距离接触,但是,两年过去了,这个旁观的小男孩还是让我念念不忘,因为他引发了我对一个简单问题的思考:“他在学习吗?”
有教师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答案也无外乎“不在学习”或“正在学习”两种可能,值得让你念念不忘两年吗?是的,如果仅仅为了得到一个“不在学习”或“正在学习”的答案,当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是,基于什么判断出他“不在学习”或“正在学习”,这倒是值得常常思考的。
玛格丽特·卡尔在《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中视学习为复杂的过程,认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关系中,植根于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学习过程和关系、和参与密切相关,是环境和思维间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学习者参与状态的变化,即学习者在参与时从边缘到中心、从学徒/新手到专家的变化过程。而儿童在参与时是否感兴趣、在参与中遇到困难或不确定情境能坚持、与他人沟通和用多种方式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则是成人在观察和理解儿童的学习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借用卡尔的这些观点来解读小男孩的旁观过程,我发现小男孩“在学习”。因为我看到了他对两个小女孩玩油桶这个活动的兴趣,这种兴趣可能是驱使他选择持续旁观的动力。因为我看到他并没有真的袖手旁观,而是在边缘用他的眼神、表情、身体姿态和动作参与着玩油桶的整个过程;因为他遇到困难还在坚持,尤其是当女孩子们持续忽视他通过走近油桶、帮助她们扶油桶等方式表达参与的意愿时,他还在用自己的方式成为这个油桶游戏的一部分;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小女孩们的欣赏,对参与油桶游戏的渴望,对如何顺利爬上滚动着的油桶好奇等;更因为他在旁观的同时还承担起了帮助和支持小女孩游戏的责任,如果油桶一直摇晃小女孩试了几次都没能爬上去时他主动用脚固定油桶,以及选择旁观没有打扰女孩子们游戏也可以被视为他对女孩子们游戏的支持和帮助。小男孩的参与状态也随着女孩子们游戏脚本的变化以及他自己内心意愿、想法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我看到了他想要从边缘旁观到更为中心位置的参与的尝试,也看到了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存在于这个学习情境中。
于是,我欣喜地发现,学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这个旁观的小男孩身上发生了,发生在他与女孩子们的交互关系之间,发生在玩油桶这个活动里,发生在一个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有时间、有空间进行旁观的学习场中。可是,这个小男孩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本领呀?为什么值得我这样去关注呢?
二、旁观的价值
从表面上看,旁观时的小男孩并没有学习到某些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站在油桶上行走,大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协商等等。如果我关注的是这些方面的学习,或是从这些方面去评价小男孩的学习,可能会非常失望,因为这些我认为重要的学习对于当时的小男孩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他并没有想要让这样的学习发生的意愿,也没有让我看到这些方面的学习能力。那么,这样的旁观有什么价值呢?
卡尔认为,儿童的学习既可能有“水面上”的学习,比如某些领域知识、技能的学习,某些学习策略的习得以及运用;也可能有“水面下”的学习,比如给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持续动力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的形成。卡尔把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视为“一整套和參与有关的机制,学习者从中识别、选择、编辑、回应、抵制、寻找和建构各种学习机会,……是学习意向、对场合的敏感和能力的结合”。这种动机、情境和技能持续累积而成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是卡尔感兴趣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可以支持儿童建构积极的学习者形象,也有可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卡尔希望看到的儿童进步不再指向知识技能的线性累积,而是视每个儿童可以“准备好、很愿意并有能力”在越来越多元的情境中参与越来越复杂的学习为进步,也希望教师可以促进儿童持续学习,从儿童参与的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等维度发生的变化中发现和评价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卡尔的这些论述提醒我,原来除了关注某些具体可见领域的学习,还可以关注“水面下的学习”,从小男孩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试着去理解在当时的情境中他的动机和意图可能会是什么?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参与和存在于当时的情境中呢?于是,我没有失望,一直在旁观的他在我眼里是一个对油桶游戏或者对和小女孩们一起玩感兴趣的、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遇到困难能坚持也能想办法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小男孩。也正因为小男孩表现出来的兴趣、参与、坚持和责任,让我非常珍视这个旁观时刻,想要保护在这个安静不活跃的旁观行为下面小男孩可能经历的心理过程、行为策略以及小男孩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女孩子们、以及和油桶间的交互影响。 三、旁观可能引发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不同的视角,聚焦不同的关注点,学习和学习者可能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图景和形象,可能影响着人们对学习和学习者的评价和回应,也可能影响着未来的学习和学习者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明知道我这个客人教师没有可能参与这个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的小男孩的未来,但我还是忍不住畅想了这个旁观的时刻可能引发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对油桶的浓厚兴趣而持续旁观的话,未来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有可能会发生在他和油桶的交互关系中,我可以如何促进他与油桶互动的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特别想和两个女孩子一起玩而持续旁观的话,未来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有可能存在于他和女孩子们的交互关系中,我可以如何促进他和女孩子们之间互动的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挑战油桶或没有准备好向女孩子们直接表达自己意愿和进行协商的话,我可以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以保护和促进他的学习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操场上满是客人教师而不愿意挑战油桶或向女孩子们直接表达一起玩想法的话,我可以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以保护和促进他的学习呢?
如果小男孩是因为受玩油桶的能力或者与女孩子们交往的能力制约而选择旁观的话,我又可以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以保护和促进他的学习呢?
其实,我并不了解这个小男孩,也没有机会对这个小男孩进行持续的观察,因此,我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我的答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旁观的小男孩带给我的思考,以及我在思考时试着和他一起感受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发现,这种在幼儿园里很常见很普通的旁观片段也可能是孩子主动选择的一种参与状态,蕴含着丰富的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它可能是教师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力量以及促进孩子持续、深入学习的开始。
四、从围观开始的持续、深入学习
然而,教师不仅可以在儿童主动选择旁观的学习片段中发现儿童的兴趣、意图和已知已能,并以此为促进孩子持续、深入学习的切入点,教师还可以主动为孩子们创设“围观”的机会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持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能。一天,广州市越秀区东方红幼儿园的林举卿园长给我发来了一个“围观”的故事。
围观
幼儿园里,乌篷船边,一篮子花花绿绿的毛线,一堆大大小小的枯叶,一位慈祥的奶奶坐在木凳上织着围巾,一位颇有艺术范儿的教师盘膝坐在旁边,在做好的十字架上一圈又一圈地繞着毛线……清晨的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跳动在地下、奶奶的后背上、教师的巧笑倩兮中,调皮而温暖。
周围慢慢多了嬉笑玩耍的孩子,老奶奶依然祥静而专注地织着毛线,似乎时光凝驻。一个孩子悄悄地走过来,静静地站在老奶奶的背后,看着奶奶的织针的飞走;又一个孩子走过来,蹲下用手摸着篮子里的毛线;又一个孩子走过来,弯着腰似乎在琢磨着什么。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多好奇的孩子围拢过来,终于有一个孩子轻声问:“奶奶,你在干什么?”“我在织围巾,天快冷了。”“奶奶,我可以试试吗?”“可以啊。”于是,有些孩子拿起针线边看边模仿起来,奶奶也时时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向孩子们讲着……。
收玩具的音乐声响起来,孩子们放下手中的毛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突然有一个小女孩又跑回来,大声地问:“奶奶,你明天还来吗?”“来。”“你明天一定要来呀,我还来。”
这一幕如水般的画卷铺展在东方红幼儿园的园子里,像清晨的阳光,暖暖的暖暖的……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发现,卡尔对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三个维度的描述,即儿童准备好、很愿意和有能力参与学习,不仅可以用来帮助教师解读孩子的学习,还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例如,在《围观》中,教师在设计学习场景时,可能把“很愿意”这个维度放在了前景位置。她们可能重点思考了如何创设一个让孩子们很愿意去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情境”,如何让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识别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如何让这个“很愿意”参与的环境激发出孩子多种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如何让他们有可能深入学习和发展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等。
在故事里我看到了,教师试着让这个“情境”自然地融入孩子们日常生活环境中,不给孩子们带来必须参与的压力,而只是让它成为孩子们可以选择的众多活动中的一个,赋予孩子们自己识别当时当下这个“情境”中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的权力和机会。我也看到了,教师试着让这个“情境”给孩子发出无声邀请,颜色鲜艳的毛线,艺术性的摆放,老奶奶的工作,教师的参与,大树底下惬意的氛围,都在吸引着那些可能对毛线、对老奶奶、对和教师一起、或对在大树下玩毛线等“感兴趣的”孩子们去参与。我还看到了,教师设计的“情境”激发了一部分孩子的兴趣,他们主动选择并参与进来。于是,教师们就有机会通过观察和倾听这些孩子在玩毛线时的所做、所说和所感,有可能发现每个孩子在玩毛线过程中呈现的兴趣点、知识储备和擅长技能,而这些发现又有可能为教师进一步保持、调整或重新设计相关“情境”提供线索和依据。
那么,这样的“围观”还要继续吗?教师们的回答是,当然要继续啦!可以定期邀请老奶奶来,给那些没有参与的孩子时间和机会自主选择参与的时机;也可以根据对已经在参与孩子玩毛线时兴趣点、知识技能的解读,投放新材料或创设新的相关情境,拓展和延伸孩子的学习。
五、在“学习故事”中呈现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事实上,在教师们持续的注意、识别、回应中,“围观”真的引发了持续、深入的学习,而且是跨越了幼儿园围墙的学习,是见证了孩子进步和发展的学习!
小手编织大爱大三班:刘思彤妈妈
11月4日在广州即将入秋冬,天气转凉的时候,一条厚厚暖暖的围脖及时戴在了爷爷的脖子上!爷爷怎么也想不到,这条爱心围脖是她的宝贝孙女亲手织出来的!满满的感动和欣喜洋溢在爷爷的脸上!相信这是他人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当然,感动的不光是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除了对爷爷羡慕不已,更加不敢相信这么漂亮的围脖是出自这双稚嫩的小手!妈妈第一眼看到时,拿在手上看了又看,惊讶的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于是,全家人都在不断地追问思彤,这真的是你织的吗?思彤自豪地说:“是我啊!我是第二名织完的,别人在玩的时候,我一直在织。”看到我们仍旧半信半疑,思彤第一时间微信发语音找钟老师求证。很快,教师回话了,不仅证实宝贝所说的,还透露思彤已经在织第二条了,而且已经织了一大半啦!教师还发来了思彤织围脖期间的一张张照片。有图有真相,宝贝们实在太棒了!
当我们问思彤,为什么选择第一个织给爷爷而不是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她说:“因为爷爷是我们全家最年长的”。这个理由让我们这些羡慕渴望的人无话可说,思彤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了,她的决定非常正确!思彤还安慰奶奶,她告诉奶奶也有份,先别急。
孩子们是怎么学会织围巾的呢?前不久,幼儿园里,在乌篷船边,一篮子花花绿绿的毛线,一堆大大小小的枯叶,一位慈祥的奶奶坐在木凳上织围巾的场景不禁让我们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在大三班,同样是精彩非凡。细心的妈妈们提前帮忙买好各色毛线。教师们耐心地教着孩子们一针一针织围巾,还发明了利用平时孩子们的坐垫编织围脖的超级创意!孩子们学着、织着,并且利用闲暇时间为了自己的爱心愿望坚持着。这不仅让老一辈人的手艺传承着,也通过孩子们的行动给家人们带来感动和温暖!这不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看着全家人沉浸在孩子带来的幸福和喜悦之中,这让我这个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教育方法的妈妈又多了些许感悟!
孩子的小手可以编织爱、编织梦想,关键要家长学会放手。当我们还在担心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没有放手孩子让她们穿衣、洗漱等自理的时候,她们却已经用自己的小手给了我们最有力的“一击”,这是最无聲有力的证明,证明她们已经可以做出甚至比大人更完美的东西。思彤的爱心围脖,已经让我这个手残党妈妈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万圣节孩子们自己画的面具,每一件都是艺术品,色彩运用得特别好。所以,只要放手让孩子做,惊喜一定比惊讶多。
一份爱心,一份惊喜,一份感动,让我们全家都相信这个冬天必将是一个阳光明媚、花香四溢的季节!思彤宝贝,继续加油,我们全家都在排队等着你的下一条爱心围脖呢!
在思彤妈妈记录的这个学习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思彤是个“准备好、很愿意和有能力”参与学习的学习者,以及她在多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而这个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某方面、某领域知识技能的习得,更体现在思彤的参与模式和状态在频度、长度、深度和广度上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从围观、从学徒/新手,变成了围巾编织小专家的思彤,而这样的思彤还能运用自己的这个专长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爱的信息,建构与家人、与伙伴、与教师间的亲密关系。
因而,“学习故事”中所记录以及教师努力促进的学习,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影响中发生的学习,是融合了动机、情境和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能够促进学习者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更是能够建构学习者有能力、有自信、积极主动形象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很多时候可能从孩子们主动选择的旁观开始,也可能从教师为孩子们提供的围观机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