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竭尽所能保持文学高贵的表情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ncx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同彬
  青年批评家,《钟山》杂志副主编
  苏童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同彬:你的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发表在《青春》1983年第7期,尽管你后来认为“这篇小说极其幼稚,没有什么可看的”,甚至因为时代的原因,“有些不太好的东西”,但你始终没有回避那次发表给你带来的巨大的愉悦,包括写作自信的提升。你曾经这样生动地描述当时的心情:“那时的《青春》在全国很有影响,他们每月都要在报纸上做广告。一天我在校园的报栏里看到了《青春》1983年7月号的广告,封面上有我的名字当时我站在那儿看了很久,左右张望,就希望有某位我的同学经过。我就邀他一起来看这个广告,可张望了很久也没等到一个同学。那天,下了晚自习,我又跑到报栏那看了一遍,才恋恋不舍地回了寝室。”第二年你写出了短篇《桑园留念》,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写作道路开启了,现在回想起来,不谈《第八个是铜像》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从它的发表、获奖,再结合你当时的处境、大学时代的“好奇心”,以及“思想开放的脚步如此迅速”的大时代,能不能再跟读者们讲一讲当时的情况?
  苏童:《第八个是铜像》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我很多次谈及发表这篇小说前后的记忆,都是百分百真实的。那个时代,一个大学生的来稿能在《青春》上头条发表,很不容易,对我是一种震撼性的惊喜。第二年小说又得了《青春》自设的文学奖,得奖那个月我恰好又在青春杂志上发表了第二篇小说《江边的女人》,奖金稿费一下子得到了三百多元。我从不知道写小说会得到这么多钱,不知道该怎么花,此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请几个要好的同学去一家高级餐厅吃掉了三十元,然后我给家里写了封信,向他们宣布,以后不用再往学校给我寄钱了,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但这篇小说我自己不满意,因为始终觉得是一篇习艺之作,靠“聪慧”写出来的,与自己的内心毫无关系,所以不愿意收到小说集里。但毫无疑问,我一直感谢这个自带好运的处女作,它带给我巨大的激励,还有当一名好作家的信心。
  何同彬:自发表处女作之后,你又先后在《青春》发表了小说《江边的女人》(1984年第4期)、《流浪的金鱼》(1986年第7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第4期),其中《流浪的金鱼》(后更名为《金鱼之乱》)、《棉花地稻草人》(后更名为《稻草人》)收入了你重要的小说集《少年血》。《少年血》被你称为“我的自珍自爱之作”,“我从小生长在类似香椿树街的一条街道上,我知道少年血是黏稠而富有文学意味的,我知道少年血在混乱无序的年月里如何流淌,凡是流淌的事物必有它的轨迹。在这本集子中我试图记录了这种轨迹。”因此说《流浪的金鱼》《棉花地稻草人》应该说是你创作前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其中《流浪的金鱼》是你语言自觉时期的作品,与你早年的经历有关,包括你童年养金鱼的个人体验,也包括你小时候患病卧床时内心的孤独:“我的世界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几条金鱼。”并且与你的成名作《桑园留念》也有着某种内在精神的暗合(女孩“丹玉”与金鱼“丹玉”)。而《棉花地稻草人》冷静客观的语言风格、与先锋实践有关的强烈的虚构形式(“故事简单,机关却很深,就是说谜面很复杂,谜底却没什么了不得……我关心的是那个大卸八块再重新组合的意味,其实呈现了虚构的形式。”王安忆《虚构的苏童》),也能体现出你那个阶段创作的重要特点。总得来说,从少年视角、回忆的内核,到荒诞的存在、成长和死亡的主题,《流浪的金鱼》和《棉花地稻草人》都应该是你短篇小说创作中不能忽视的作品,你现在如何看待这两部作品?
  苏童:《流浪的金鱼》几乎来自我青少年时代的真实生活经历,它与《桑园留念》是一前一后写的,不太满意,但与更早的那些“不走心”的小说不一样,我已经把它看作是“我自己”的小说了。《棉花地稻草人》要晚几年,如你所说,那是有意识的叙事实验,从文本的完整性与叙事效果来看,还是可以自我宽容的。
  何同彬:在《青春》发表作品的过程中,你都是与哪些编辑交流、联系的?有没有什么故事和我们分享?如何评价那个时期《青春》杂志的风格和特点?
  苏童:我后来才知道,当初的《第八个是铜像》当时是梁晴从自发稿件里发现的,而曾传炬是当时小说组长,他给我写的录用信。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与李潮、韩东哥俩很亲近,我经常跟着韩东跑到兰园的《青春》编辑部兼家属楼里去,爬七层楼,到李潮家去吃饭。那个时期,《青春》是斯群做主编,下面一帮厉害编辑,很有影响力,也是很多青年作家要奔赴的主要阵地。
  何同彬:结合你个人的经验、经历,你认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传统文学期刊在青年作家成长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期刊不再是作家们唯一的发表、成名的平台、渠道,它们应该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呢?
  苏童:如今文学期刊当然不再是作家们成名成家的唯一平台了,但它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仍然是一个最安宁的港湾或者归属。一本好刊物,不需要迎接挑战,它应该是挑战者。我不知道一本好刊物可以挑战多少对手,但只要生存着,它就应该竭尽所能保持文学高贵的表情。
  何同彬:你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任教,担任过创作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也参加过很多与青年作家有关的文学活动,诸如担任燧石文学奖、鲤· 匿名作家计划的评委,对于现在文学期刊,包括相关文学机构对于青年作家的推广、扶持方法和力度,你有什么看法?对于当前青年作家的写作,尤其是小说方面的写作,你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苏童:文学期刊与机构对于青年作家的推广与扶持,形形色色,目的也不同。但总体上,只要是出于对文学的善意与敬意,就永远需要。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一时没法说。
  何同彬:有没有关注近些年的《青春》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你对《青春》有什么样的期待和祝福?
  蘇童:希望《青春》永葆青春。
  主持人:何平
  责任编辑:李樯
  附录:苏童《青春》发表记录
  《第八个是铜像》,1983年第7期,短篇小说
  《江边的女人》,1984年第4期,短篇小说
  《流浪的金鱼》,1986年第7期,短篇小说
  《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第4期,短篇小说
其他文献
工厂规定,进入工作间不允许带打火机。当天午饭后,我抽完烟没脱外衣,打火机还在身上。下班过安检时才摸到打火机,因为看见别人也带了,我就没当回事,只是把手机、钥匙、皮带的金属扣放进滑槽。如果把打火机也像其他人一样放进滑槽,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事。  眼前的安检器是我见过最灵敏的,牛仔裤上的铆钉都能检到,更不用说打火机。当胖子扫到我左侧口袋时,报警声响成一串,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把厂里的CPU带了出来。胖子让我
期刊
博尔赫斯会激活我们的文学意识,在这一方面,所有的作家均无法与其比拟,他比任何人都走得深走得远。博尔赫斯不仅改变了人们写小说的方法,而且改变小说的内容和我们对于小说的认识。  博尔赫斯写下了《的作者彼埃尔·梅纳德》,它是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一个分水岭,表达了某种疲惫与怀疑之感,“在一个长长的文学时期之后到来”的感觉。这篇小说是一个玩笑,也是一个自我嘲讽。梅纳德太有哲学修养而不能成为一位诗人,同时又太有
期刊
宗璞导读:《哈代诗选》  念他的诗,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会无例外地注意到一个永恒的问题,那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遍及全世界,贯穿全人类的历史。它也是歌德、莎士比亚、屈原、杜甫的问题。它也是你、他和我的问题。哈代想要解释它,说明它,并做出自己的回答。  从哈代诗集的第一页起,那个问题“生命是否沉重?”便已经提出,悄悄地一直说到最后一页。阿来导读:《沙乡年鉴》  这是第三次读利奥波德了。他,利奥波德的《
期刊
1  连续四天夜里,无论张姐什么时候睡觉,总能听到凄厉的猫叫声。  张姐本名叫张丽,张姐是她做生意时别人对她的尊称。晚饭后,张姐端坐在镜前,蓬松盘起的秀发乌黑发亮,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嘴唇上的淡粉唇彩轻薄生光。耳垂上挂着两个银白长叶状耳环,左手手腕上套着细细的红手镯。张姐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拾掇自己,以及妆扮身边人。虽然她算不上大美人,但体态姣好。在她身上,地摊货也能穿出大牌的感觉。张姐认为把
期刊
亘古的山,因寺得名  香火缭绕,暮鼓晨钟  彩虹明镜,舍利塔影  端正千里而来的衣纽鞋身  千佛岩左手研磨品外之茶  右手展开桃花扇  一线天下,桃花涧季季流淌  李香君隐居的谒语  霜打枫正红,天寒松更坚  话山亭岁岁诉说  一九三七年冬,深嵌花岗的青锋剑  挺身而出,从倭刀下拯救两万生灵  始皇登临处,我辈复登临  东指龙潭深港,晨珠约会星船  西望石城灯火,穿越南朝烟雨  南边仙人去了,书香
期刊
代复一代羞于履历示人  洪武年间“外十三”城门之一  ——姚坊门  清末修造“沪宁铁路”英人错译  ——尧化门  六七十年代车辆颠簸过客惊呼  ——摇晃门  无可奈何一座门  孰是孰非莫名其妙  秋去冬来贫瘠落后着  小镇和小镇人  含冤抱屈的土城头  退隐去伸延  门里门外  踱步着漫长无助探问  终于  四十年前一道惊雷  唤醒聚宝山太平山银贡山  迎向扬子江  势如破竹地呼啸奔腾  新尧路、
期刊
搜索老街上百度,  搜到这棵梧桐树:  胡须在地底下延展  青春在云层里扶疏。  民国至今的地方志,  去问这棵悬铃木。  年轮就是二维码  请你扫描再登录:  篱笆墙、卵石路,  蒸儿糕、货郎鼓;  儿童嬉戏水塘边,  黄包车待客树阴处……  也曾见  铁蹄踏破“和平门”  鬼子进村狂杀戮,  女人躲、娃儿哭,  昭和军刀沾血污,  梧桐忧伤心里枯……  多少回战火烧,天灾苦  多少次拔根风、障
期刊
站在八卦洲头  我看着脚下的江水滔滔  不知何时  江水悄悄地漫过航标广场上的底座  江面比以往宽阔了  江水的浮力比以往强劲  透过滔滔江水  我仿佛看见  水面下的螺旋桨愉快地旋转着  老黄牛般的江水轻松了  一艘艘巨轮在江水的托举下  经过八卦洲  驶向远方,驶向五洲四洋  此时,我终于明白  为什么把长江称之为黄金水道  那波涛上每一次金色的起伏  都在积累着财富  望着远去的巨轮  我不
期刊
江波之上  蓝天之下  顾盼生辉的  一双明眸  饱览江山秀色  纵观世纪风云  透过南京眼  我看见  引领历史潮流的  渡江战役浩荡的风帆  标志时代高度的  河西新城崛起的楼群  透过南京眼  我看见  一座座长江大桥宛如排扣  拉近江南江北的距离  一排排港口吊机伸出巨臂  拓展连通四海的路津  透過南京眼  我看见  山水城林  天工钟毓的佳境  强富美高  科学发展的愿景  透过南京眼
期刊
东:金阁  许多年前,一个长辈给我讲了“南泉斩猫”的故事。当时我似懂非懂,只感到这个故事,有着某种残忍的魅力。后来,在《金阁寺》再三读到这个故事,方知道它的出处来自《碧岩录》,觉得极玄妙。一只猫所代表的欲望诱因,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被斩绝。这本小说中,数次有关于此的思辨。猫的隐喻,已超越了自我的迷妄与欲念,而成为美的凝聚本身。“它可委身于人,又不属于任何人”,如赵州的智慧,参透对它的消灭,也只可流于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