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面语和口语作为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互为补充,实现着人们的交际需要。在信息时代,口语交际的社会实用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将之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一同列入学段目标,明确了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口语交际的编排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编排,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 在每个单元课文后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积累与运用”)中安排一次。
  2. 设置话题,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形式有独白(介绍、讲故事、演讲等)和对话(交谈、讨论、辩论、表演等)。
  3. 话题选择贴近儿童生活,鼓励学生表达,使之有话可说。
  4. 注意发挥情境图的功能。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有84次口语交际活动,有81次编排了插图,达总数的96%。插图能够使文本更具体、连贯,便于理解,让文本所叙述的目标或事件可视化。
  尽管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口语交际内容编排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努力,且各有特色,但是具体分析后,仍不尽如人意:
  1. 口语交际安排在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积累与运用”)中,易被当成一道习题对待。教师缺乏重视,学生也难有充分的时间得到训练、指导和评价。
  2. 重讲述、少应用,口语交际互动性、交际性特征不明显。如“我敬佩的一个人”“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等话题。这类话题与作文题区分度不高,可独自讲述,不需作应用。虽有提出“和大家交流”“讨论”等要求,但容易形成各说各话,缺乏互动交流。
  3. 忽视能力指导或指导不足。教学提示应该指导师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但是实际上大多或只笼统提出活动内容,或只列出活动步骤,对基本能力指导不够。
  例1: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的教学提示:
  你最喜欢读的是哪一本书?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请你把它推荐给大家。
  例2:口语交际“评说电视节目”的教学提示:
  你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或栏目?为什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例3:口语交际“讲人物故事”的教学提示: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有的情节也很生动。几年来,我们读过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也看过电影、电视、戏剧,听过故事、评书。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次口语交际,就让我们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以讲课本里的,也可以讲课本以外的,还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的。讲过以后,大家评一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
  以上例举的口语交际教学提示,都有共同的不足,即只给定话题,缺乏如何表达的指导,或是缺少如何表达的要求。
  二、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口语交际编排建议
  1. 在教科书编排上体现口语交际的地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创将写作部分编成独立的习作课文,对口语交际如果也把它从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积累与运用”)中分出来,单独成一个板块,就可以凸显口语交际的教学地位。
  2. 话题的选择要注重交际性和时代性。国外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如德国《现代德语》中有一道“角色表演”题目:
  这里有四则情景。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情景进行角色对话练习。练习之前先讨论每个人的角色、动作、姿态、表情和对话过程 ……
  (1) 麦克和安勒想说服父母星期天全家集体郊游。麦克想到动物园,但安勒想去海滨。
  (2) 课间休息时,小面包车前排起了长队,初中部的学生在买点心,其中还有两个5年级的“小家伙”。忽然,一个“大个子”插到了队伍中间……
  (3) 麦克不想帮妈妈洗碗,安勒也不愿意。但母亲坚持要两个孩子做家务。麦克只好咬咬牙答应了。安勒感到羞愧,走开了,不一会儿又回来,向妈妈道歉。
  (4) 父亲又对儿子发脾气了:“你有没有给爷爷写信,对他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说声谢谢?”麦克压根儿没兴趣写信,可是,父亲坚持让儿子写感谢信或者……
  不参加表演的同学,注意观察别人对话的动作、表情:
  对话者如何与对方打交道?
  他们如何说话?如何动作?
  如何使谈话展开?如何引向深入?
  怎样解决分歧、矛盾和冲突?
  这里设置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用到的,话题的呈现具有交际性功能,适合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宜加强设计这种交际性和趣味性兼有的话题,让学生乐于去说。比如,现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漫画话题,关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话题,男生和女生分别喜欢什么话题。这些信息需要走进校园,从与学生交流中获得,让教科书中呈现出交际性、情境性和时代性交融的口语交际活动内容。
  3. 教学提示需要加强基本表达能力的指导。《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编排在落实不同学段目标与内容时,应特别加强“基本能力”的指导。
  下例是台湾地区某版本《国语》四下教材,关于“聆听”内容的编排:
  聆听的态度——怎样当一位好听众
  听话是很重要的沟通技巧,而聆听能展现沟通的善意。在与人交谈时,懂得尊重对方的发言,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看法,能使沟通更有效率。
  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常常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打断对方的说话;或是不经意地做出一些动作,造成对方的不愉快,这样会让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聆听的时候应该双眼看着对方,在对方提问的时候也要适时地回应,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应该等对方说话已经告一段落时,再予以回应。认同对方的看法时,可以点头表示同意,或是呼应对方的说法,千万不要不理睬。聆听时,如果不断抖动双腿、东张西望,或是双手交叉环抱,都是不合适的表现。   良好的聆听态度,是当一位好听众的必要条件。它除了表达友善的沟通态度,更代表对说话者的尊重。把握这些原则,相信你很快就会成为一位受欢迎的人。
  这段浅显易懂的文字,除了提示学生聆听在与人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还告诉学生如何聆听,即在聆听中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上的口语交际“学会赞美”,意在训练学生在与人交际中学会赞美别人,选题很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比如:
  (1) 在大扫除中,你发现王凯同学表现非常出色。
  (2) 作文本发下来,你发现丁静同学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而且字也写得工整漂亮。
  (3) 放学回家,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
  平常,这样的例子很多,请你再想出一两个来,练习使用赞美语。
  教学提示仅给定了三个“赞美”的语境,但可惜的是,对于赞美的基本原则“适度”和“真诚”,赞美中需要用到的技巧,如何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和特点进行适度赞美,这些基本指导都没有涉及。这种教学提示只是一个学习任务的提示,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在设计教学提示时可以做一些改进,比如:
  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欣赏、夸奖和肯定。乐意被赞美,是人的心理需求;善于赞美他人,是人的一种美德。(赞美的意义)
  赞美可以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赢得别人好感,为与别人友好交往、顺利合作打下基础。(赞美的作用)
  赞美别人时应该怀着诚意,没有诚意的赞美无异于阿谀奉承或讽刺嘲弄。赞美别人时要眼睛看着对方,面带微笑,说清楚赞美的理由。理由说得越具体,说明你对别人的长处或成绩越了解。赞美的话要简洁热情,不要过分夸张。(赞美时如何做)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虽然提出“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但是少量的、基本的提示、点拨还是必要的,这与《课标》精神并不相悖。有了这些提示语,学生在训练时就有所依托,知道如何去做。
  同样,介绍、解说、主持、拒绝、批评、安慰、道歉、祝贺等不同形式的口语交际,都有各自的意义、作用以及表达时需注意或掌握的基本点。
  4. 编写多媒体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对情境的依赖,以及声音、体态语等在交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仅靠纸上文字是无法完全展示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展示提供了条件。口语交际教学的编排可以突破纸质教科书的局限,这将大大增加教学的情境性、直观性、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设置拜访、接待、采访、演讲、辩论、说服等不同形式口语交际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现(可以自己摄制,也可以从影视节目中截取)。学生在观看评议和教师点拨中,能够较快掌握表达沟通的要点,加上适当的语言训练,则不难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
  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抢救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56例为研究时象,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和具体病情分析其急诊抢救护理方
目的 观察联合内外减压法在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行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同事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才1个月,家长已被老师传唤两次,电话批评3次;孩子当着全班同学挨批2次、被老师撕毁作业1次,叫办公室批评2次,操场上罚站1次。原因是孩子写字不好看,页面不整洁。孩子天生是“左撇子”,幼儿园时,已纠正为右手写字,比起其他同学写字固然有速度慢、欠美观的问题,但孩子在努力,家长在敦促。教师如此的批评和呵斥,使孩子开始恐惧上学,特别惧怕上语文课。每天上学前,孩子都要问家长:“今天语文
滚雪球读书法,实现海量阅读  我倡导滚雪球读书法。滚雪球,起始阶段雪球很小很小。滚雪球读书法,要求起步阶段像滚雪球那样,读的量比较小,也许每天只读100—300个字左右;对于那些有生字障碍的孩子,家长可以领读,孩子读正确以后,放手让孩子自己读;注意,起步阶段一定要放声读,反复读。这样越读越轻松,越读越熟练,越读越顺口,把生字读成熟字,孩子感到读书毫无困难,逐渐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读书。
一、 从培养学生的字感入手  指导学生识字时,不仅要让学生把字记住,更应该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美,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1. 字感从体会汉字之美开始。如“川”字,只有三笔,笔画虽少,却把河流那种流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笔的不同之处,结合河流图,通过河流水势的起伏,感受“川”字三笔布局的精妙,体味汉字造字的独特。  2. 字感
一、选景——给词中“景”一个独特的视角古人词中的景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甚至是自己情操的寄托,因此,进入词中的景都有其特别的韵致,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在这首短短的27字
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写作目标中,都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获得个性化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独特体验,提高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个性呢?  一、 从观察中积累个性素材  采用集体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通过观察,使学生积累多种多样
作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轻松起步、愉快习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想象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性,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而学生的想象活动又离不开语言的调节,并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境。因此,习作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
儿童对于图画书有着出自本能的喜欢。绘本中精美的封面、生动的故事、鲜艳的画面、有趣的形象,无不契合了孩子对于美好世界的所有想象。在图文并茂的绘本中,孩子们找到了专属于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仅如此,绘本在吸引孩子们阅读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图画间预留的大量空白,让孩子们在尽情想象的同时,更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将它填满;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要添上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局……强烈的阅读感悟,
学生能够自改习作,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十分重要。“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效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批改习作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