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收购储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土地收购储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顺利实施。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当今土地收购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重要性及对策。
   关键词: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和完善;收益分配.
  1.我国土地收购储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收购储备的实施自然需要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做保证,但是这一制度的实施极易引起利益和权利的风波,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工作效率[1]。总结起来,问题如下。
  1.1风险控制和资金使用机制有待完善
   资金和土地的运用是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最基本的要素。土地收购储备的实施既是资金的循环过程,也是土地的流转过程。如果资金不足,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难以运作的。通过观察土地收购储备的运作过程,发现政府只在初期注入少量资金,其资金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虽然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能够解决土地收购储备的问题,但是存在较大的风险,并且资金筹备机制不完善。随着统一收购政策的出台,要求政府开放式收购需要盘活的土地,如果资金来源单纯依靠银行贷款,不仅会使开放式收购的资金短缺,而且可能还会使得土地收购的成本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幅度增加,更有甚者可能出现土地储备成本高于土地转让利益的怪现象[2]。所以,建立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土地运作资金筹措和使用制度势在必行。
  1.2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利益分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城市,往往盘活原由政府划拨给企业,这样存量土地的主动权也就归企业所有,而政府只收取土地转让时产生的成本,企业得到了土地盘活的大部分资金。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之前,很多城市土地收购储备采取的是企业自主型的土地交易模式。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后,市场真正成为了土地交易的杠杆,由其确定土地价格、确定土地开发单位等措施,实现了政府土地市场中的监督管理作用。利益和权力的分配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所在[3]。所以,合理分配土地使用者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准确合理的定位土地收益的归属者,是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
  1.3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高效运行缺乏有力的监督。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高效运行需要供水、供电、规划、财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这些部门积极配合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运作的成本。作为管理部门,如果仍采取旧有的管理模式,就会因为缺乏创新赶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而增加土地成本。就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监督和财政部门,土地和政府规划部门往往分属于不同的系统,一旦部门之间衔接不好,就会阻碍土地和资金的管理。例如政府部门虽然储备了土地,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规划土地,就无法及时推出,这会形成恶性循环,土地储备越久,损失也就越大[4]。那么资金的周转也是如此。目前,土地储备资金周转渐缓,这主要是由土地储备不同步和个别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衔接不当引起的。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土地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2.做好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重要性
   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化利用的保障。事实证明,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高效运行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留存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5]。
   (1)优化了土地市场资源的环境。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高效运行,不仅能够深化土地使用制度,防治土地交易中的违法行为,净化土地市场环境,避免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促进了土地运作的顺利进行。
   (2)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有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保证,政府可以全面运用法律、政治或经济的手段及时的控制储备土地的分布、价格、数量,使土地的管理逐步按人们的预期进行。
   (3)有利于政府拓宽新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扩展资金的发展规模。土地收购储备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才能保证其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以至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4)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土地的长远规划。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可以实现定性、定量、定时的提供土地资源的目标,明确土地的规划数量和使用性质,使得城市规划和土地供给不冲突,加强土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运作力度,优化土地使用结构形成合理布局。
  3.规范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意义重大,为了克服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弊端,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提高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效率,规范土地市场,使土地市场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更好的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6]。
  3.1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科学界定土地使用权
   土地储备制度的贯彻实施核心是公平合理的分配土地收益。能否准确界定土地使用权的内涵是公平合理分配原土地使用者和政府间收益的关键,除此以外进一步明确对原土地使用者如何补償、补偿依据、补偿性质等。在实施利益分配时,全面综合的考虑企业实际困难、国际惯例和土地权利等方面。依据土地权利合理确定收购价格。从土地的产权角度考虑,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发展权和处置权都与土地收购价格息息相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所以土地所有权价格不属于土地收购价格。土地使用权是使用者按照国家划拨文件规定的条件或者土地出让合同获得使用土地的权利,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对其投资并获得回报,所以土地使用权价格属于土地收购价。土地的处置权包括土地划拨、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7]。但就划拨的土地来说,处置权收益也不应属于土地收购价。关于出让的土地,不完全处置权归土地使用者所有,合同中有明文规定的土地处置权收益应包含在收购价格中。土地的发展权是指土地由于规划调整而获得增值收益的权利。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处置权和使用权的收益都是土地收购价格的范畴,即补偿标准是土地使用者现在所拥有的权利。
  3.2建立专门的土地储备组织机构
   土地储备制度的高效运作需要诸如经济、土地管理、财政税收、计划、规划、司法、房屋管理等部门的积极配合,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是土地储备制度成功运作的关键所在,离开了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土地储备制度犹如无水之源,很难充分发挥在城市土地市场中的调控作用。为了从组织上确保土地储备制度实施到位,成立专门的城市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是十分必要的。
  3.3实行多元化融资,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
   土地储备基金是土地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现,是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结合[8]。资金来源应广泛: (1)财政贷款。在初始阶段,城市土地储备组织建立储备基金完全可以依赖银行贷款。(2)政府拨款。政府部门可从财政支出中划拨专门的款项作为启动资金。(3)土地收益。土地出让收益的一部分投资于城市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剩余部分可以为土地储备基金所用。(4)政府可以提前划拨一定收购的城市土地给开发公司和城市土地储备组织。这就相当于城市政府以土地这种固定资产的形式完成土地储备基金的计划。(5)土地储备机构也可发行土地债券。土地债券通过城市土地储备收益还本付息。(6)城市土地储备收益。土地储备基金也可来源于土地储备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存款等方式获得的资本增值部分,循环周转。(7)其他资金。按有关规定可进人土地储备基金的公共基金都包括在内,例如养老基金、离退休基金、各种保险基金等。
  3.4加快完善土地储备的相关法律制度
   ①应规范土地储备机构的利、责、权和性质以及土地储备的范围、性质、内涵。②约束并规范土地的管理模式以及土地拆迁、收购、出让、储备的操作方法。③严格规范土地储备资金管理与运作的相关规定。规范和约束土地储备增值收益的管理与分配,以及土地储备中心贷款的数额、土地储备资金的管理与运作,资金的融资渠道等方面。④建立并健全土地储备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违反土地储备法律法规的界限以及应负责任,以及违法行为相应的执行机构和违法行为的处分权力、处分标准、处分力度。
  4.总结
   总之,土地收购储备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实现土地最优化利用的保障,土地储备工作的运行意义重大,就目前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这种土地市场的现状也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入加强土地市场的规范与培育,而土地市场尤其是一级市场的规范与培育不仅仅是一项刻不容缓而艰巨的工作,它还涉及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级土地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应该把土地市场的发展与培育纳入到重要工作中来,使我国的土地市场发展及其配套工作与时俱进,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力度齐头并进,从而使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进入更加规范化的阶段,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贾生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模式、效果、问题和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1,(3):44-47.
  [3]张宏斌,贾生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J].城市规划,2000,(4):17-20.
  [4]冯昌中,宋佳波,曾尊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储备及其模式选择[J].地理科学,2002,(3):288-293.
  [5]李明月、胡竹枝:《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几点认识》,《城市开发》,2002,(7).
  [6]贾生华、张宏斌、金星、邵建峰:《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模式、效果、问题和对策》,《现代城市研究》,2001.(3).
  [7]周敏、王宇峰、张传忠:《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巢湖学院学报》,2006,(1).
  [8]王小映:《我国城镇土地收购储备的内涵、性质和特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4,(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架空;规划设计  0前 言  高层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倫曾经建造了现在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根据记载,其形式非常之华丽壮观,放置在任何
期刊
关键词:保温技术;保温形式;优缺点;对比 1、引言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而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保温技术有内保温、夹芯保温、外保温等三种保温类型,其中外保温最有发展前景。故外墙外保温技术已经渐渐成为外墙保温的最主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2、外墙保温类型 2.1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外墙体的内侧,其优点在于:1)
期刊
摘要:基本水文测站采用先进的测验技术、仪器与设施收集各种水文要素的原始记录,按科学的方法和统一标准、规格,整理成系统、简明的图表,并经过审查、汇编成水文监测资料。水文监测资料以水文年鉴或其他形式刊印出来或存储于水文数据库,便于管理与应用。在有效地管理水文监测资料,增强水文服务意识,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水文监测资料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水文
期刊
前言:  目前全国有20多个城市在进行地铁规划及建设,而地铁施工基本都在繁华的城市市中心建设,市政管线密集度大,地铁前期施工就牵扯到各种各样的管线迁改工程。同时,各管线权属单位竣工资料与实际相差较大,现状管线位置与物探资料位置、埋深等出入较大,资料与现场不符,还有未探明的大直径管线。另外,场地狭窄,专业交叉多,施工密度大,在同一断面上可能同时有污水管道、煤气管道、电力管线、通信管线,在有限的工作面
期刊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传统则是历史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对现今的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室内设计做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尤其如此。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创作资源 实施应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文物,都论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在营造建筑方面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ZF6A-252 GIS母线罐体强度的分析计算,充分地说明罐体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并成功地通过型式水压试验的验证。  关键词:强度;有限元法;载荷;约束;网格划分;应力  1、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  本次强度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  分析计算使用数值算法中的有限元法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强度校核采用材料力学第四强度理论,即VON-
期刊
当前,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发展很快,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节能必须以发展新型节能材料为前提,必须有足够的保温绝热材料做基础。节能材料的发展又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正是由于节能材料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下面就这方面的技术与相关的材料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见解。  Ⅰ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  节能保温墙体施工技术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业主在造价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提出针对各种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从而保证业主有效地控制造价,节约建设资金。  关键词:清单 计价 风险因素 防范措施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相对于传统定额计价方法下的一种新的计价模式,它是应我国建设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我国建设行业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需要。  在目前建筑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过渡期,工程
期刊
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水文人才队伍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水利、水文事業兴衰成败的关键。如何更好地培养水利、水文人才是各级水利和水文领导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一课题,从宏观的角度并联系水利、水文实际,在认识、观念、创新、制度等方面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水利、水文人才;观念;创新;以人为本  国以人兴,政以才立。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问
期刊
摘要:建筑消防设施是社会单位自身消防安全的保护神,安装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日常维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率。当建筑消防设施质量得以保障之后,设施的良性管理和操控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就成为建筑消防设施完整好用,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通过三年来全区三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社会单位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场所建筑消防设施定期检测、维保也得到了较好地落实。可以说三化建设工作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