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技术类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入手,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简单阐述,以《雷雨》一文教学为例,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语文教学 运用
在国家政治经济稳步和谐发展的大氛围中,不仅政府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技术类院校教育,社会各界也对此广泛关注。因此,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型人才,是当今技术类院校的首要任务。但如果一味地继承传统,抱着20世纪传统教育理念不放手,咬着普通中小学教学方法不松口,那必将把技术类院校教育下成一盘死棋。所以改革成为技术类院校专业课和基础课共同的教育行为,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素质课,其教学改革也必不可缺。
近年来,教育界兴起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不少教育者认为其仅适合专业课教学。笔者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发现,其实这种教学模式也完全适用于技术类院校语文教学。本文试在分析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传统的 “教”
技术类院校的迅猛发展扩张,使得技能教育成为了其主要关注领域,而作为公共课的语文教学却属于不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多数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技术类院校语文学习不重要,还有部分人竟认为其连开设的必要都没有。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得不到重视,广泛的不关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让技术类院校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的原动力,“教”也随之松弛,为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况且技术类院校语文教师年纪大一点的,大多来自中小学;年轻的,又基本上毕业于师范院校,受到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培养。按照传统“教”的模式,不求新意,自然成了技术类院校语文“教”的瓶颈。
2.学生木讷的“学”
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被普遍认为是普通中学教学的不适应者,是教育的最底层。来到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如果再同样接受传统语文“教”的模式,必然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厌烦情绪,觉得和中学没什么区别,原来是为了升学而学习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作品,现在不用升学还学习这些,就会觉得很纳闷、没意思,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为了应付差事而无奈的“学”,为了不补考而木讷的“学”。
这种不健康的“教”“学”使得技术类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不得不有紧迫感。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技术类教育改革的成果,在德国已经被普遍接受和推广,它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技术类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技术类教育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技术类能力的发展,核心则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项目引导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思维导图法等等。
2.以《雷雨》一文教学为例谈具体实施方案
作为戏剧文的《雷雨》,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意义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不会主动预习,但如果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由笔者具体作介绍。
首先是分配教学小组。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的教学模式就是分小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乐于学习,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期初,每个班的学生都分为几个教学小组,6~8人一组,并给每个小组取一个有意思的名字,比如“税务局”组、“检察院”组等,便于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每个小组民主选举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每次任务一出,就由组长安排组员讨论,并派代表轮流发言解答。这种方法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即使是平时上课调皮、睡觉的学生在学习中也会产生兴趣,以代表全组回答问题为荣。小组各自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从而渐渐找到学习中的乐趣。
其次是课前分发学习材料,布置学习任务。每次课前,任课教师给全班布置学习任务。若内容较多,就安排小组分工完成。教师也可以将一些较复杂冗长的文字材料分发给小组组长,让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学习。譬如文章教学可让学生去搜集作者作品相关材料,提前阅读文章内容,思索相关问题;写作教学则可让学生课前找出文体相关材料,并找出一些优秀作品,在课堂与同学共勉。如《雷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戏剧常识、作家简介、《雷雨》标题的意义等材料发给各小组组长一份,要求小组组长带组员学习、讨论,并选择时机适当评价检测。以便每个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学习内容,有效利用预习产生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节约知识点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领悟更多的学习技能。
再次是课堂采用卡片展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方法。一是卡片展示法,即用卡片展示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章内容、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各小组围绕问题讨论后,组长安排代表把小组最终讨论的结果用最简介的语言写在卡片上,并向全班展示阐述。
在《雷雨》教学中,教师结合文中两场戏,把课堂分成两个时间段,安排两组卡片展示时间。比如第一场展示四个问题:“这场戏是围绕怎样的焦点展开矛盾冲突的?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分别是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变化揭示了什么?侍萍为何既掩饰又说出真相,她对周朴园情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鲁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要求各小组看过问题后,十分钟以内完成卡片展示阐述环节。结束后教师评价打分,选出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的小组,表揚激励。整个过程需要小组成员讨论配合完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写卡片是小组语言锤炼的结晶,讲述卡片则是小组语言魅力的呈现。环环相扣,迂回有力的把文章重难点灌入其中。让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让传统教学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语文教学 运用
在国家政治经济稳步和谐发展的大氛围中,不仅政府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技术类院校教育,社会各界也对此广泛关注。因此,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型人才,是当今技术类院校的首要任务。但如果一味地继承传统,抱着20世纪传统教育理念不放手,咬着普通中小学教学方法不松口,那必将把技术类院校教育下成一盘死棋。所以改革成为技术类院校专业课和基础课共同的教育行为,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素质课,其教学改革也必不可缺。
近年来,教育界兴起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不少教育者认为其仅适合专业课教学。笔者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发现,其实这种教学模式也完全适用于技术类院校语文教学。本文试在分析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传统的 “教”
技术类院校的迅猛发展扩张,使得技能教育成为了其主要关注领域,而作为公共课的语文教学却属于不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多数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技术类院校语文学习不重要,还有部分人竟认为其连开设的必要都没有。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得不到重视,广泛的不关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让技术类院校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的原动力,“教”也随之松弛,为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况且技术类院校语文教师年纪大一点的,大多来自中小学;年轻的,又基本上毕业于师范院校,受到的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培养。按照传统“教”的模式,不求新意,自然成了技术类院校语文“教”的瓶颈。
2.学生木讷的“学”
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被普遍认为是普通中学教学的不适应者,是教育的最底层。来到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如果再同样接受传统语文“教”的模式,必然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厌烦情绪,觉得和中学没什么区别,原来是为了升学而学习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作品,现在不用升学还学习这些,就会觉得很纳闷、没意思,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为了应付差事而无奈的“学”,为了不补考而木讷的“学”。
这种不健康的“教”“学”使得技术类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不得不有紧迫感。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术类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技术类教育改革的成果,在德国已经被普遍接受和推广,它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技术类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技术类教育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技术类能力的发展,核心则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项目引导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思维导图法等等。
2.以《雷雨》一文教学为例谈具体实施方案
作为戏剧文的《雷雨》,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意义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不会主动预习,但如果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由笔者具体作介绍。
首先是分配教学小组。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的教学模式就是分小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乐于学习,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期初,每个班的学生都分为几个教学小组,6~8人一组,并给每个小组取一个有意思的名字,比如“税务局”组、“检察院”组等,便于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每个小组民主选举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每次任务一出,就由组长安排组员讨论,并派代表轮流发言解答。这种方法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即使是平时上课调皮、睡觉的学生在学习中也会产生兴趣,以代表全组回答问题为荣。小组各自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从而渐渐找到学习中的乐趣。
其次是课前分发学习材料,布置学习任务。每次课前,任课教师给全班布置学习任务。若内容较多,就安排小组分工完成。教师也可以将一些较复杂冗长的文字材料分发给小组组长,让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学习。譬如文章教学可让学生去搜集作者作品相关材料,提前阅读文章内容,思索相关问题;写作教学则可让学生课前找出文体相关材料,并找出一些优秀作品,在课堂与同学共勉。如《雷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戏剧常识、作家简介、《雷雨》标题的意义等材料发给各小组组长一份,要求小组组长带组员学习、讨论,并选择时机适当评价检测。以便每个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学习内容,有效利用预习产生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节约知识点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领悟更多的学习技能。
再次是课堂采用卡片展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方法。一是卡片展示法,即用卡片展示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章内容、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各小组围绕问题讨论后,组长安排代表把小组最终讨论的结果用最简介的语言写在卡片上,并向全班展示阐述。
在《雷雨》教学中,教师结合文中两场戏,把课堂分成两个时间段,安排两组卡片展示时间。比如第一场展示四个问题:“这场戏是围绕怎样的焦点展开矛盾冲突的?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分别是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变化揭示了什么?侍萍为何既掩饰又说出真相,她对周朴园情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鲁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要求各小组看过问题后,十分钟以内完成卡片展示阐述环节。结束后教师评价打分,选出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的小组,表揚激励。整个过程需要小组成员讨论配合完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写卡片是小组语言锤炼的结晶,讲述卡片则是小组语言魅力的呈现。环环相扣,迂回有力的把文章重难点灌入其中。让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让传统教学课堂活起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