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河,一河乡愁流到今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市里在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举办纪念杨家河开挖100周年纪念活动的消息,触动了我心灵的闸门,一河温暖的水裹着黄土的馨香,泛着粼粼波光流回故乡,流回童年。
  出生在杨家河边,就以为杨家河如门前的树、屋后的山、四周的田野,是家乡自然组成的一部分,从来没有人工开挖这一概念。站在杨家河畔,沿岸茂密的林带随着河道蜿蜒而下,上不见头下不见尾,涨满至河沿的河水奔流而下,气势逼人,仿佛要溢上岸来向我挑战:下来,游过去,你就是男子汉了。那时,没有走出故乡的我,以为杨家河就是最美最大的河了。
  人们用“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来形容河套得天独厚的富庶,我的家乡就具备了典型的河套平原特征。杨家河如同一条大动脈把黄河水引来,流入一条一条平行的农渠,滋润着一荡一荡平展展的农田,农田里有滚滚的麦浪,无边的青纱帐和朵朵葵花簇拥成的金色海洋,还有瓜果茄辣糜谷豆黍……杨家河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在季节变换中展示着魔幻般的色彩,成熟着无尽的累累果实。
  杨家河上建起了三道桥,我的家就住在二道桥下这五彩的田野里,我强壮的父亲割了小麦收玉米,生产队的粮食堆成了山,父亲和叔叔大爷们一车车拉着交了公粮支援国家建设;我勤劳的母亲缝了春夏补秋冬,村里来了老家逃难上来的“新来户”,母亲和婶婶大娘们你一碗米她一碗面,接济着他们渡难关。我看着“新来户”永远填不饱肚子的吃相,和伙伴们一起唱着歌谣奚落他们:新来户,胶皮肚,吃得老户呛不住。我们忘了自家也曾是“新来户”,“新来户”的孩子不久也会唱着同样的歌谣奚落新“新来户”,杨家河畔我的村庄就是这样在奉献和接纳中不断壮大、繁衍,悲欢离合伴着河水静静流淌,袅袅的炊烟和鸡犬的欢歌凝固在温馨的时光里。
  杨家河里有我永远的欢乐。整个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就嬉戏在她的怀抱。灌溉期,满河的水汹涌湍急,初识水性的我们不停地和她较量,直到鼓足勇气义无反顾地奋力游向对岸,在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呛了两口水后抵达岸边,在砰砰的心跳中升腾起男子汉的骄傲和自豪。停水期,河底浅浅的水清澈见底,被太阳晒得温暖柔滑,我们轻松自在地在河里围鱼,忘了没耐心等我们的太阳匆匆西行,忘了岸上等我们掏苦菜的空箩筐。冬天河里的冰如一面平滑的大镜子,我们一个个都成为无师自通的“花样溜冰”高手,在寒冷的冬天玩得热火朝天,等我们拾柴的箩筐依然被尴尬地冷落在岸上。
  童年的我看着春荣夏茂秋瑟冬寒却不觉沧桑变幻,以为这样的时光永不流逝,?然而还没来得及守护,仿佛是不经意间的一场梦,醒来已成遥远的回忆。离开了杨家河,在他乡庸庸碌碌蹉跎了无数岁月,疲于应付眼前的现实疏远了杨家河,而杨家河却常常流进我的梦乡。见过了无数大江大河,最难割舍的还是那一弯美丽的杨家河,她永不停息在我心中流淌成一河的乡愁,那里有我带不走的村庄,回不去的故乡,见不到的爹娘。
  后记:1917年,河套地商杨米仓、杨满仓兄弟开始开挖杨家河,历时十余年,历经漫长曲折过程,共挖成干渠、支渠330多里,总投资白银70余万两,灌溉面积达到1300余顷,杨氏两代四人杨米仓、杨满仓、杨茂林、杨春林积劳殉职。杨家河的成功开挖在河套西部形成了杨家河灌域,使得“民以聚,千家烟火,万亩田歌,蓬勃向荣,遂有日新月异之势”,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吃饭问题,还有效阻挡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保护了河套灌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是时间太过匆忙,还是到了惜时的年龄?倏忽间感觉就像从春一步到秋。记忆犹新的,除了闷热难当时脊背上爬过的汗水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就连往年夏日里喜欢往返赏识的芙蓉花,似乎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已是“绿肥红瘦”了。  虽不记得是哪一年的哪一个夏日的中午,不经意的一瞥,让我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并没忘记那是一个烈炎当头的中午。我急匆匆行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跨过农三师中学门口向北,阵阵热浪从地面反冲
期刊
浙江省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一个出生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的地方,一个种有1500余亩茶园的地方,时时在我的梦里出现。  李渔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誉,他的戏剧理论和戏剧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李渔既精通艺术,又懂得生活,对酒和茶颇有研究。尤其是对茶,在他的多部戏剧作品及杂文集《闲情偶寄》等中,曾作多角度描写和论述。他对饮茶讲究艺术与实用统一,希望两者完美结合。  春天的夏
期刊
夜合枝头别有春,  坐含风露入清晨,  任他明月能想照,  敛尽芳心不向人。  ——《夜合欢》  在我家门前的小湖边,有一排合欢树。挺拔的枝干,虬曲的枝桠,舒朗开阔,枝叶繁茂。  这些树在这里已扎根十几年了,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欣赏着她们的妩媚,享受着她们的绿荫,呼吸着她们6的清香,欢喜着她们的茁壮,赞美着她们的坚强。  第一次和他们相遇,我的内心就漾起一圈圈爱的涟漪。不说别的,光看挂牌上的名
期刊
很向往邢台。邢台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和600余年的建都史,是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乡,素有“五朝古都”之称。在古代,邢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多次听人说过,邢台藏宝很多,是个动动挖掘机,就能铲出文物的地方。  2018年9月,受《散文百家》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的邀请,围绕邢台这座历史名城参观考察,心里充满了难忘的喜悦。  邢台的“邢”字深含着一段历史。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
期刊
初识这句话,并不是源于东坡先生的那阕《浣溪沙》词,“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而是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引申东坡先生的词意,针对“清欢”做了很透彻的阐述:“‘清欢’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  清欢的境界很高,可以有好多种,而每个人心中的“清欢”都不尽相
期刊
回家了,很高兴。以前外出,总愿将当地有点特色的产品带回家,哪怕是一个手工艺术品或是一件衣服,既有纪念的价值,又令大人和孩子爽心悦目。而这次回家,是回最原始的老家寻根问祖,我想把许多许多的好东西带上,包括我多年来的梦想。经过反反复复思考掂量,最后决定除了梦想外,再带上几块家乡特色的巴林石作为礼品吧。  时光阻隔了二百八十多年。这次我要回去面见的亲人不但我不认识,就连我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
期刊
有梦的日子,只想做枝头上那朵最明媚的花,无论风雨,无论阴晴,请与我一起,倾听灵魂。  ——题记  一直以来,喜欢以文字的形式走过季节,常常幻想,能够寻一处清幽,于烟云渺渺中建一座小木屋,拥满怀青翠,嬉溪水潺潺,听鸟儿婉转,看月华飘落。花香缱绻,云楼目尽望远帆,吟一阕易安词令,抒一曲缠绵悱恻,纵使沉醉不醒,亦喜欢寻一个安然的梦,走过朝朝暮暮。  心,就在平平仄仄中婉约跌宕,深深浅浅的脚印记载寻寻觅觅
期刊
记忆中的童年不是麦浪汩汩,不是流水潺潺,它是绿色庄稼地和黄褐色的高原拼接而成一帧一帧的慢镜头,风卷过彤云,团在瓦蓝空镜里。镜头里有个风驰电掣的女孩,在山下的操场奔跑,长发舒袭微风,笑语漫过篮架,袅袅盈盈……  “章鱼,快把球踢回来!”  说话的是我父亲,他是城西一个中专学校的老师,教体育,所以我每天早上都起得特别早,陪他出早操。关于那些金色的幼年时光,留下的除了一张小朋友们涂着大红脸蛋,戴着纸兔子
期刊
几日未见,那株年近古稀的银杏树又抽了新芽,方想起春天已来了好一阵子,颇有“人间四月芳菲尽,民大银杏始换装”的意味,这或许就是北国的动人之处。  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对北方的赞美之词不绝如缕,让还未真正到过北方的我,早已浮想联翩了一番,印象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便是北方全部的家产了。后来想想,终不免有年少轻狂,见识短浅的弊病。直到看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北
期刊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们许下承诺。  花落时节,落花流水,我们实现约定。  ——题记  和煦的春风,轻抚着大地,将那寒冷的冬天吹的烟消云散。  春风讲述着缠绵悱恻的絮语,吹开了花,吹绿了草,吹醒了人,使得万物生长。春天,不同于夏天那样枯燥炎热;不同于秋天那样秋风瑟瑟;不同于冬天那样白雪皑皑。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伊始,始于希望。春总是给人不绝的动力,春总是给人无穷的希望,春是充满活力的季节,
期刊